秦岭—淮河一线

更新时间:2024-08-14 14:46

秦岭淮河线(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Qinling-Huaihe Line,简称秦淮线)是中国地理区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在此线的北面和南面,自然条件、地理风貌、农业生产或是人民生活习俗,均有明显不同。

提出时间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

在由张相文发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中的185页记载:“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这就是张先生对中国北方的描绘。所谓“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论述。

在张相文的文集《南园丛稿》之中,收录了张相文在1924年发表的《佛学地理志》一文,已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分中国为南北。文章对中国进行了如下描述:他首先把中国分成六大部。对这六部他是这样写的:“曰本部、曰蒙古、曰满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称禹域,亦曰汉土。……就自然形势,分南北中三带述之。北带,即黄河流域。南凭北岭、淮水……”说到淮河,他说:“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这里已经明确说出淮河为南北之界线。说明张先生早在1924年就用秦岭淮河来给中国分南北了。根据后面的描述而知张相文文中的北岭就是今日之秦岭(看来那时人们还没有把那片山地通称为秦岭),为什么称之为北岭,可能是为了与南方的南岭相对。

在民国元年(1912年)出版的《新体中国地理学》一书,书中这条秦岭—淮河这条线已经出现了。如书中说:“本国境内。因山川之形势,政治之区划,可定为本部、东北部、西北部、北部、西部、五大部。”对于本部。书中是这样说的:“南北二岭,横绝域中,划为三带。黄河、扬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贯其间。北岭淮河以北为北带,为黄河流域……”这本教科书有一说明,说是这本书主要是参考张相文的地理教科书而作。

在1935年竺可桢的一篇论文《中国气候概论》中,竺先生就明确说到秦岭—淮河线的问题。但是他说的是有一个外国人克雷西(George Cressey)1934年写了一本书《中国之地理基础》。书中写道:“中国本部山脉之中,最大者为昆仑东支,中国总名之曰秦岭山脉,自西藏而东,几及太平洋岸。此山脉分中国为两大地理区域,气候、农业与人类活动,均有显著之差异。”当然,现在看来这种秦岭—淮河线由外国人提出的说法是明显错误的。竺可桢先生接着说:“凡曾经秦岭山脉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脉南北二区域间之差异。推究其因,盖以气候显然不同,遂使华北、华南植物之种类,旅行之方式,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别。”

在翁文灏193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国土壤与其相关之人生问题》,其中已明确提出秦岭—淮河为中国之天然分界线。不过他是从土壤的角度说的。翁先生说,中国土壤天然可分为两大类。秦岭山脉及淮河以北大部分为钙层土,其南几乎全为淋余土……古称秦岭为中国之大限,此观于土壤分布而亦然也。

范围划分

秦岭—淮河线从名字上看它的画法似乎很简单,沿秦岭、淮河画一条线即可。可是当你面对着一张大比例尺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秦岭西起甘肃省白石山,秦岭—淮河分南北,只是分了中国东部中国西部怎样分南北部是很有意思的,西部的确可分两大区域,但却是南北颠倒,冷热倒置。沿秦岭再向西,大致有两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与秦岭相连:一列是祁连山接阿尔金山一路向西;另一列就是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绵延2000 多公里的昆仑山及其余脉。如果秦岭向西分南北的话,这两列山系可供考虑。

这里说的南北之分,不是文化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确切地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方)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北方)之分。自然地理的亚热带与暖温带都是有定义、有标准的。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刘胤汉教授研究秦岭多年,他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南坡的800米等高线处。按照刘先生的说法,由于山地的海拔逐渐升高,气温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就已经结束了,像橘子、子这些亚热带的指示性植物已经见不到了。南方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与南坡800米等高线重合。

已故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先生却主张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的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米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高越冷了。其实任美锷先生是把秦岭看为出现在暖温带的一个山系。

而另外一些地理学家如黄秉维等却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的主脊线上。理由是这样可以保持山两边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正好可以两相比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岭找不到明确的脊线,这种分法,怎样分还是一个未知数,也可能把一些高海拔山峰的最高点连起来,算作秦岭的脊线吧。

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一书中,郑度院士等人在对秦岭南北的气候、植被进行了详尽地比较分析后,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秦岭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分类。最终认为从综合的角度看,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在秦岭地区的分界线应该标定在主脊。

中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水分区划中则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

然而,这个过渡和变化是通过相当宽的一个带来完成的。在淮河两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实际上,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确实也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以“橘逾淮而北为枳”为例,由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中南下冷空气强,常常给柑橘带来致命低温,因此现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长江两岸,除了局部有利区域外,一般也没有种植柑橘的经济价值

中国南北分界带的西段秦岭,冬季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因而在岭北为典型暖温带情况下使岭南成为典型亚热带(能生长同纬度淮河两岸不能生长的柑橘等亚热带指标植物)。但是,秦岭分界也并非一条线。因为秦岭南坡约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亚热带,而秦岭山脉两坡千米等高线间的宽度,也就是分界带的宽度也大约有90-110公里。而且,在历史上南北分界带是随气候变化而南北移动的。如果全球持续变暖,亚热带北界将来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黄河的中、下游地区。

2010年,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陈全功等人根据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综合数据,逐点计算适宜度,制成了《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将中国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分布图表明,中国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气候、地理)和人文的综合属性,分界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的130个县(市),最窄处约26.42公里,最宽处约195.41公里,总面积约145500.74平方公里

在中国南北分界带上,顺经度各段中点的连线,称为南北分界线。此线的走向为,西起与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岭余脉(E104°15′、N32°18′),经四川省平武县青川县,甘肃省的文县康县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佛坪县宁陕县镇安县

旬阳县商南县湖北省郧西县襄阳市、枣阳市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确山县息县驻马店市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安徽省临泉县阜阳市、利辛县凤台县淮南市、怀远县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区约4.67公里)、五河县江苏省泗洪县洪泽县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区约5.68公里)、涟水县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等44个县(市)蜿蜒而下,止于东海海滨(E120°21′,N34°05′),总长度约1666.28公里。

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中国南方,秦岭以北为中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省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

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252公里,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境内的桐柏山。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的差异不如秦岭南北的差异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提出主要是依据其地理分区的意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将淮河看做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一部分,同样也应该作为一个带来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体的水系上,这也和淮河的实际流域有关。

地理分界

分界线

1、气温: 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气候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5、干湿地区: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7、农业:旱地农业水田农业分界线

8、作物: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10、河流:

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

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 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13、区域:中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4、中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

15、农作物一年两至三熟 与 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的分界线。南方:一年两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16、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多水带过渡带的分界线

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南北差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