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09:41
秦文琛,1966年10月29日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国作曲家。
1966年10月,秦文琛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旗。9岁起,开始学习民乐。1984年,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作曲班,师从作曲家杜兆植。
198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作曲家朱践耳、许舒亚等人;同年,创作了室内乐系列《太阳的影子》中的首部作品,即钢琴独奏《太阳的影子I》。
1991年,创作管弦乐作品《意韵》。1992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央音乐学院任教。1994年,创作管弦乐作品《交响前奏》;同年,其室内乐作品《幽灵II号》在台湾第三届作曲比赛中获得佳作奖。
1997年,凭借管弦乐作品《意韵》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武满彻国际作曲比赛”,并与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四国的四位作曲家一起获得“入选奖”;同年,该作由东京交响乐团首演于东京歌剧城;同年,指挥家王甫建携手唢呐演奏者郭雅志、中国青年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首演了由其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唤凤》。
1998年开始,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由中央音乐学院公派赴德国,跟随作曲家尼古劳斯·阿·胡贝尔学习,时间为3年;同年,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
1999年,凭借室内乐作品《合一》获得德国“汉诺威双年届国际作曲比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同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2001年,交响乐作品《际之响》获得德国“Buerger Pro A”管弦乐作曲比赛第一名;同年,在埃森音乐大学以满分的成绩获得德国作曲界的最高文凭。
2003年,与瑞士巴塞尔凤凰室内乐团、中国青年民族乐团、唢呐演奏者郭雅志、古筝演奏者袁莎等合作,发行了个人首张音乐作品专辑《太阳的影子——秦文琛作品集》,曲目包括系列作品《太阳的影子Ⅲ》和《太阳的影子Ⅳ》、唢呐协奏曲《唤凤》等。
2004年,创作管弦乐作品《五月的圣途》,以及为笙、竖笛和管弦乐队而作的《迭响》;5月,法国国家电台为秦文琛举办作品音乐会,上演了《合一》《怀沙》等作品。
2005年,由德国电视台录制,集中介绍秦文琛创作及生活的专题纪录片“Crossover aus China”在德国电视台用英语、德语、法语播放。2006年,获中国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8年,创作了大提琴协奏曲《黎明》;同年,获得北京市“四个一批”优秀人才奖。2010年,创作了为录音带和管弦乐队而作的《对话山水》;3月,推出个人作品专辑《秦文琛室内乐作品》,收录了《琵琶辞》《太阳的影子VII》《唤起记忆的声音》等曲目。
2012年,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山际线》;同年,推出个人作品专辑《向远方——30首民乐室内乐曲集》,以及秦文琛作品评论集《际之响——秦文琛的音乐》。
2013年,发行了个人音乐作品专辑《管弦乐作品》,该专辑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曲目包括乐队作品《黎明》《对话山水》。
2015年,获得“宝钢优秀教育奖”;同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017年秋,由他创作的笙协奏曲《云川》在第60届波兰华沙之秋国际音乐节闭幕式上首演;12月,由其创作的合唱作品《太阳的影子X》在台湾首演。
2018年1月,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月28日,在纽约林肯中心上演的“2018中国当代音乐——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新作品首演音乐会”中,演出了他的《大地音诗》。
2019年5月25日,在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由指挥家陈琳、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笙演奏者郑杨共同奏响了秦文琛创作的《云川》;7月,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成立大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秦文琛任第一届副会长。
莫斯科时间2023年9月30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中国作曲家秦文琛专场音乐会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成功举行。
参考资料:
以上主要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在秦文琛的作品里,透过其音响结构的表层,能使人想起对艺术、人性乃至哲学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的内容却又总是处于具象与抽象思维的边缘。色彩缤纷的音色与浓烈的多重节奏在辉映中总是潜在着一种冷色基调。打开秦文琛作品的乐谱,既找不到民歌的原始痕迹,也没有以往音乐作品中所谓的深刻与激越,但民族风格在其作品中的弥漫,民族性在音乐中变成了一种质朴、深邃的精神象征。听了秦文琛“无调性”与“微分音”的作品,不容易联想到现代风格的作曲家。相反,在其作品所营造的扑朔迷离的音响效果里,倒令人想起20世纪芬兰作曲家让·西贝柳斯。他们的音乐都仿佛来自大自然中的群山峻岭、江河湖泊或乡间田野,两人的作品意象较为接近,但音乐语言却大相径庭。
管弦乐作品
秦文琛于2016年录制的《管弦乐作品集》中,包括古筝协奏曲《彼岸的回声》、琵琶协奏曲《行空》、为42件乐器而作的《幽歌》,以及使用录音带的管弦乐作品《对话山水》。这些管弦乐作品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视觉呈现效果:秦文琛作为中生代作曲家中的一员,与前一代作曲家(如谭盾、许舒亚、盛宗亮、周龙等人)有着特殊的关系。与之相较,秦文琛也致力于中西音乐合流关系的研究,并发展了管弦乐法的丰富性。在《彼岸的回声》里,古筝呈现出的特殊和弦营造出了粗犷的色彩性格,这需要与其他乐器进行实践上精细、多方位配合,从而保持一种中庸的美感。《回声》与谭盾、朱晓谷此前为古筝所写的作品有本质上的不同。他在作品中运用的大量对比动机方式与西蒙·施特恩·安德的作品《序曲》是相似的。秦文琛对琵琶的处理,使其以深入的方式与乐队营造的场景相呼应,有时其声音与乐队一种近乎宗教性的方式融为一体,有时又以充满活力的方式参与其中。而《对话山水》则带来了较好的感官效果,其伴以大自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声音(鸟鸣和蝉鸣的声音以模仿或音频模式呈现),在寻求与五线谱对应的关系下,这些声音几乎与管弦乐队的银色融为一体。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尊重,也是一种在组织音乐本能、实物及符号学上的尝试。
室内乐作品
秦文琛的室内乐作品,没有其交响乐作品的音响气势,但仍给人以较深印象。这并不是来自纯粹的音响力度本身,而是源自其音乐的思想、观念、音响品质、艺术性和个性化的创造。其音乐特点可以用三个关键词予以概括:草原情结、东方韵味、音色音响观念。
第一,《唤起记忆的声响》和《太阳的影子》系列等室内乐作品,均凝聚着作曲家身后的草原情结。这种草原情结源自他童年生活的故土——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太阳的影子VII》在反映草原文化的音乐作品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从中可以感受到长调的悠扬、马头琴的沧桑、蒙古口弦的条约、蒙古筝的吟唱、呼麦的神秘等,这些富有草原气质的音乐元素,通过作曲家在西洋乐器上的打造与整合,贴切地表现出草原音乐所蕴含的朴拙的音色音响,抽象地勾画出一副耐人寻味的草原景象。第二,如果上升到文化与哲学层面审视秦文琛的音乐创作,东方气质与意蕴的突显是毋庸置疑的。其音乐中,对单个音的处理,对细腻渐变的音响色彩的控制,对空灵淡雅音响的追求,对五声性音高核心作用的腔调等,都折射出东方文化的审美情趣。第三,他在强调丰富的音色音响表现的同时,也给予乐音一定的表现空间,尽管其音高材料的使用相对简约,但正是这一空间称为吐露乡音、突显东方气质的一个重要窗口。秦文琛的音色音响的表现在其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音高旋律的表现却退居从属地位,即仅作为音色音响表现中的一种辅助元素。如在表现草原音乐特色方面,秦文琛并没有像大部分作曲家那样将蒙古旋律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而是捕捉到蒙古族音乐中特有的音色音响元素进行发挥,如马头琴拉弦时所发出的噪音,包括微分音、游移的音,传统专业耳朵认为的那些“不准确的音”;以及在马头琴齐奏中或为长调伴奏中即兴成分导致“奏不齐”的特点。秦文琛在传统乐器上开发新音色、塑造新音响乃至噪音技术的运用,均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意识,这些新颖的音色音响技术并不是用来“唬人”或搞什么噱头,而是基于音乐表现上的需要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深化作用,同时反映出作曲家对音响品质把握的高度。
2024年5月,任第七届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就从听过的秦文琛的音乐来看,它们是将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作曲技法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做出最出色融合的范例之一。这位出生在鄂尔多斯的作曲家,以细致入微的方式展示了自己民族的性格,其音乐恢弘的外在气势的实质,则体现了沉静的内在气质,而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作品中对各种音响细节的强力掌控,使得音乐浸染上一层理性的色泽,同时,又能让听者从中获得感性的认知。(三联《爱乐》杂志编辑李峥评)
他的作品给人的深刻感,不是简单靠理性分析与归纳就可以概括的;他的作品给人的情感体验,也不是靠简单的日常情感联想就能够明确把握的。体验他的作品同样需要感性的智慧与真情的投入。所有这一切都让人对他的作品着迷。(音乐学者周海宏评)
诉诸于听觉而打开的精彩音乐世界。(德国《黑森州日报》评)
他(秦文琛)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东方色彩及个人的音乐语言,确实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汉诺威新音乐》评)
秦文琛用音乐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国际级的音乐家。对于这一点,即便他是来自遥远的东方我们也根本无法否认。(德国《波恩汇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