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4 19:13
蜀道,是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跨陕西、四川、重庆、甘肃四省(市),拥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传统意义上的蜀道是指周秦汉唐时期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翻越秦岭、大巴山,经过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网络。
3000多万年前,板块运动让青藏高原不断隆升,地壳物质向东南流展,在四川盆地周缘造就了龙门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相岭等多条山脉。层峦叠嶂的山脉把四川盆地团团围住,独特的地质构造成就了气候温和、物产丰饶的成都平原,但也让蜀地四面被高山峡谷阻隔。为了沟通内外,人们修筑了蜀道。蜀道打通了秦岭、大巴山,联系起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它帮助秦人将蜀地经营成稳固的天府之国,为统一天下奠定坚实的基础。
商周时,秦蜀之间已有蜀道雏形。
战国晚期,金牛道作为第一条官道出现。
三国时期,曹魏军打通无人之地的阴平道,阴平道也因名将邓艾千里行军奇袭灭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川陕公路的通车标志着“蜀道难”的历史正式结束。
1949年后,随着国道、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铁快速发展,蜀道作为交通线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蜀道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逐渐被外界所熟知。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也是成都国际班列开行的十周年。新时代造路者用新技术新方法,超大桥梁、超长隧道打通了越来越多的“新蜀道”,构建起一张上天入地、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2023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广元市主持召开蜀道保护利用座谈会,明确将蜀道考古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蜀道是指周秦汉唐时期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翻越秦岭、大巴山,经过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网络。其中,秦岭段主要有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唐宋改道后在明清时期又称“连云栈道”)、傥骆道(又称骆谷道)、子午道与阴平道。
经汉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米仓道与荔枝道。荔枝道与杨贵妃喜食新鲜合江荔枝而建起的运输驿道有关。蜀道因此号称“北五南三”。蜀道许多地段蜿蜒于秦巴山地的河谷险峡之中,须伐木架栈行走,故蜀道在诗人笔下又称“栈道”。此外,峡江古道、川滇古道、川黔古道、川藏古道等都属于广义上的蜀道。
秦岭通道:从关中平原的长安地区,翻越秦岭进入汉中盆地的道路
方向:自西向东
关键词:越秦岭
起始地:起于关中,止于汉中
主要道路:4条
1.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
2.傥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傥水→城固→汉中
3.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
4.陈仓道(也称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
巴山通道:从汉中盆地,翻越巴山进入四川盆地的道路
方向:自西向东
关键词:越巴山
起始地:始于汉中,终于成都等地
主要道路:3条
1.金牛道: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金牛道还有条岔路,折往阆中→南充→重庆)
2.米仓道:汉中→巴中
3.荔枝道(也称洋巴道):汉中→万源→平昌→宣汉→开江→梁平→垫江→涪陵
两千多年来,蜀道基本形成并沿袭“北四南三”的格局。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可将蜀道分为南北两段,一段为越秦岭道路,另一段为越巴山道路。
陈仓道又名嘉陵道、周道、故道、是联系关中与汉中,进而联系巴蜀的最早古道之一。
《通典》卷175说:从兴元府(汉中)去长安,驿路(即板道) 1233里。这是由汉中去长安绕道最远,但又最平的一条路线。其途径为:(北)宝鸡一大散关一黄牛铺一北星红花铺一白石铺双石铺一白水江一略阳 阳平关(南)。嘉陵道主要利用了两条走向不同、但又互相连接的河谷:嘉陵江穿过秦岭西缘,其北大散岭北面,有渭河支流杆水(今名塔河)与之相对应。在这两条河谷之问,即在大散岭上,有一重要关口——大散关,控制着这条交通枢纽。嘉陵道北段早期叫周道。西周早期,周人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周原一带,巴蜀与周的联系,多利用此道。由周而秦,统治中心逐渐东移,褒斜道日益重要起来。高祖刘邦采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出击三秦,便取嘉陵道。汉代嘉陵道上修有栈道。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自陈仓出散关,经河池、阳平破南郑,仍取嘉陵道。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张飞等屯兵下辨,与曹洪战。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出祁山,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围祁山,亦皆取道嘉陵道及其支线陇西道。此道为后世沿用。
褒斜道又名斜道、斜谷道。秦、汉以来往来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因取褒水、斜水(今名石头河)两河谷而得名,两水同源出秦岭:褒水上源出秦岭正脊,南流入汉,谷口在旧褒城县北十里,斜水源出太白山支脉鳌山,北流入渭,谷口在今眉县西南三十里斜谷关。汉武帝时发数万人修治襃斜道五百里。自汉至五代,南北兵争,多取道于此。唐代以后,北段斜谷路荒废。公私行旅自褒谷北上,多折西北由故道出散关。褒斜道南端古石门留有汉以来修建褒斜道的摩崖石刻多处,今已为褒河水库所淹。
傥骆道是沟通关中与汉中,进而与蜀的大道之一。
路线为:(北)咸阳一兴平一周至一骆谷一厚畛子一佛坪一青隆岭一华阳一洋县一城固一南郑(南)。傥骆道利用了傥、骆两条互相对应的河谷为道。
傥骆道见于记载较晚,始见于蜀汉时期。据《通典》卷175,从汉中府去长 麓安,取骆谷路652里,比斜谷道还要近280余里,这也是它能够在蜀汉时兴起,并在以后愈来愈重要的原因之一。
子午道是沟通汉中与关中的山道之一,在地理条件上主要是利用了洵水、子午河谷为道。《舆地纪胜》卷183说子午道全长1040里。当时的途径为: (北)子午镇 (沿洵河)一(沿池河道而南) 池河石泉饶风一洋县南郑(南)。
子午道的优点在于它的北口距长安很近,往来方便。王莽后,祸及道路,子午道又由官道变为无人管理的民道。元初二年(115年),先零羌阻断陇道,寇三辅,入益州,据汉中,嘉陵、褒斜道受阻10余年,政府只好启用子午道,它又成为官道。到延光四年(125年),先零羌乱被平定,朝廷即下令不再以子午道为官道。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大将魏延建议给他5000骑兵出子午道而直取长安,诸葛亮未采纳此计。太和四年(230)八月,魏军伐蜀,数道并出,魏大司马曹真率军出子午道,时遇阴雨,甚是险阻,于九月撤军。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再次伐蜀,数道并进,其中亦有子午道。
阴平道自今甘肃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由四川平武、江油等县,绕出剑阔以西,直趋成都市。三国魏将邓艾进兵灭蜀,途出于此。
金牛道又称剑阁道、剑门蜀道、石牛道,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从建成以来,金牛道便成为联系川陕最重要的蜀道。而现代的川陕公路、宝成铁路也沿金牛道修建。金牛道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的一段道路,亦称“南栈”,是故道和褒斜道向南的延续路段。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和蜀郡同称“天府之国”,两地人民相互交往的路线通称“蜀道”或“秦蜀栈道”,金牛道是秦蜀栈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秦蜀之间为险峻的秦岭、巴山阻隔,通行困难,故诸多文士慨叹“蜀道难”。根据甲骨文和古文献记载以及古有“循河觅道”之说,先民沿故道水(嘉陵江)侧畔而行,早已开始利用这条路线。由于历史原因,唐之后,荔枝道、米仓道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成为被废弃的古道。
米仓道北起汉中、南抵巴中,是从今陕西汉中循濂水河谷翻米仓山再循南江河谷入四川的一条重要通道。米仓道始创于秦末,兴于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川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除主干线外还包括米仓道接木门道、米仓道接金牛道等支线。
荔枝道是蜀道七条道上其中名气最大的一条驿道。 《旧唐书》 《新唐书》和有关史料上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为了满足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喜食荔枝的需要,吃上新鲜甜美的荔枝,颁旨下令从四川涪州(现重庆涪陵)置专驿传送,修建了一条专供运输荔枝的官(驿)道直通京都长安。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称作“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从产地分布和交通线路来看,参与四川荔枝传驿的道路其二为米仓道。是由秦入蜀的一条古道,因米仓山而得名,起始经行时间约在汉代,甚至更早,唐宋时期一度十分兴盛。
荔枝道涉及达州市花萼山遗产区(包括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台山省级风景区、百里峡省级风景区)、罗家坝遗址遗产区;泸州市佛宝遗产区(包括佛宝省级风景区、福宝古镇、合江汉代崖墓遗址、神臂城、合江古荔枝园、合江古码头)。
2024年4月,“溯源蜀道·发现泸州”专项研究选题论证交流会召开。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建议大力开展荔枝古道文化研究,聚焦落实文化传承保护,推进“荔枝古道申遗”。
大散关也称散关,其得名有的说是因为大散岭或者散谷水,有的则说是因为这里是西周开国功臣散宜生封国的关隘。这里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就是“川陕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绵延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剑,却在其中有一个天然的缺口,这个缺口便是“剑门关”之所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也正是这里。
剑门关从未被人从正面攻破过。蜀汉后期,姜维以三万人凭借剑门关的天险,抵御钟会的十万大军,还多次取胜。后邓艾偷渡阴平道,刘禅不战而降,诏令姜维投降,剑门关这才失守。
在四川广元往东33公里,有明月峡。原名朝天峡,因唐玄宗来此避难,当地官员在此接驾朝拜而得名。明清后,取李白“清风清,明月明”的诗意,改为明月峡。明月峡集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公路、铁路古今六道于一峡,有远古时候山民们走出的羊肠小道,有通过这里的金牛道,有峡中江边船工们修建的纤夫道,有嘉陵江上的船道,有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还有川陕公路对面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隧道。被誉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
行道树分布蜀道两旁,是中国古人植树护路的典范。驿道树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以树记里,起里程碑的作用;二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三是便于修理栈道,就近伐树取材;四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五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荫避暑。
蜀道沿途有不少以某某铺、某某驿命名的地方,如汉阳铺、抄手铺、剑门驿、龙泉驿等。铺、驿站设有驿丞、管理、文书、兽医、公馆、厨师等,既解决护树、护路和沿途邮传、治安问题,又解决了往来行人吃、住、行的问题,其功能与今天的养路段、路政部门、交警部门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的职能职责差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时仅广元与陕西交界处至绵阳这一段古道上有56铺、14驿站,形成古蜀道一套完整的路政交通、军事治安、邮传等一元化体系。
拦马墙就是在驿道险要处为防备跑马官差跌落悬崖而砌成的墙,是最早的路政安保设施。饮马槽又叫饮马池,是在大青石上开凿的可移动性水槽或固定性的水槽,专为往来马匹提供饮用水源。青石板路面一般宽2~3米,最宽处达到5米,路面平整,沟渠畅通,千百年来路面很少垮塌。古驿道管理人员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开设了防滑带,并在容易塌方处和阶梯石中间加有“门坎石”,一方面使路基石板稳固,另一方面使鸡公车易于减速刹车,保证了行人行路安全。
历史上栈道在中国西南及陕南秦岭大巴山山地产生,是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而在峭岩陡壁上凿石架木、下撑以柱、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为了防止这些木桩和木板不被雨淋变朽而腐烂,又在栈道的顶端建起房亭(亦称廊亭)。这就是阁,亦称栈阁。相连贯的称呼,就叫栈阁之道,简称栈道。
蜀道是古代联通巴蜀地区与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古称陕西为秦,四川为蜀,历史文献将此道称为“秦蜀古道”,简称“蜀道”。
“蜀道”之名,始于汉初,具体所指即有陇蜀道。《史记·项羽本纪》有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其后还有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接连作诗,到了宋代的陆游在此抗击金兵时,更是留下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名句。
李白,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蜀道难》,让蜀道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灿烂一笔。
据南宋《方舆胜览》记载,刘备初入蜀地,刘璋就是在这里设宴席来为他接风。刘备酒过三巡,站在山上一览蜀中形胜,不禁感叹:“富哉!今日之乐乎!”富乐山因之得名。在绵阳城西,则有一座西山,此处埋葬着蜀汉“四相”之一——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蒋琬。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元市剑阁县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听取古蜀道发展历程,察看千年古柏长势,指出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2023年11月10日,第十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颁奖仪式和第五届剑门蜀道诗歌大会在广元市剑阁县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齐聚剑阁,共叙诗词佳作,共话蜀道发展新成就。
2024年7月8日,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在广元昭化古城举行,《蜀道遗产丛书》等蜀道研究最新成果在会上发布。
2024年7月28日,川陕甘渝4省(市)文物局在成都市共同召开中国蜀道保护利用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蜀道金牛——蜀道(金牛道)文物主题游径”正式发布。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蜀道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是古蜀文明之精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蜀道也见证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沿线留下了人文与自然等各类遗存,凸显了古代社会重视文化的人文观与尊重自然的生态观。特别是蜀道打破了大巴山脉与秦岭之阻,沟通了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对于中华民族的融合交流、稳定团结起到了促成和维续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蜀道是中国古代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于王朝中央统治西南地区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及其在国家反分裂、捍卫国家统一进程中,蜀道也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蜀道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带,包括古代山地道路工程技术、古代行旅文学、古代书法史、古代军事遗产、古代移民通道等文化遗产。蜀道文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魏晋南朝乐府诗中即有“蜀道难”这一诗题,内容多描写蜀道的艰险难行与旅游者的悲伤。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了南朝梁简文帝《蜀道难》二首。唐宋时期蜀道文学兴盛,这一时期大部分著名诗人有过蜀道之旅并留下诗文。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陇蜀羁旅诗,白居易的巴地诗,元稹的巴蜀杂,薛能、孙樵、韦庄等人的蜀中诗,宋代苏轼父子、范祖禹、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也留下了一些蜀道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驿站传递制度的国家之一,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蜀道驿站的建设和管理。明清时期,30到40里设一驿,10到20里设一铺。直到现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境内还保留着很多带有“驿”“铺”的老地名。蜀道对中原王朝治理西南地区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特别是在维护国家统一进程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蜀道还是连接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蜀道自陕西宝鸡向西北可经甘肃陇山、天水、兰州,连接西北丝绸之路;向西南可沿连云栈道经陕西汉中、广元进入云南,连接西南丝绸之路。
蜀道剑门山区(翠云廊古蜀道)适宜柏树生长。千百年来,当地形成了栽植柏树的传统,由此形成了川北最大的柏林区。剑阁县境内现存古柏7778株,平均树龄1050年,其中最年长树龄约2300年,被称为“蜀道奇观”和“森林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价值。
蜀道是一条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旅游地带。蜀地古史传说遗迹、三国文化古迹、古代军事著名关隘,如剑门关、白水关、天雄关、阳平关、大散关、武休关等,都是现代蜀道保护与文旅开发的重要资源。
2009年,四川省启动蜀道申遗工作,提出蜀道文化线路整体申遗。此后的数年里,形成了《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广元共识》。
2011年,蜀道申遗自在广元启动。在地域上,4条古道涵盖四川7市26区县,古道(遗产点)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最晚到清朝。其中,金牛道文化遗产点共33处,米仓道文化遗产点19处,阴平道5处,荔枝道11处。
2012年,蜀道(金牛道广元段)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5年,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并被纳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范围。2016年4月,四川成立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
2014年,荔枝道、米仓道纳入蜀道申遗范围,2015年、2016年先后两次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对荔枝道、米仓道进行考古调查。
截至2016年1月,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并被纳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范围。
2021年10月12日,蜀道:子午道南段驿站、傥骆道周至段、褒斜道留坝段、金牛道广元段等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3年9月,蜀道保护利用座谈会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要将蜀道考古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蜀道保护利用工作,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元市剑阁县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听取古蜀道发展历程,察看千年古柏长势,指出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蜀道许多地段蜿蜒于秦巴山地的河谷险峡之中其中,蜀道秦岭段主要有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唐宋改道后在明清时期又称“连云栈道”)、傥骆道(又称骆谷道)、子午道与阴平道。经汉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米仓道与荔枝道。
蜀道可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前往。
2019年,蜀道入选四川十大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