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济波

更新时间:2023-08-11 16:37

穆济波,男,(1889~1976)四川合江人,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57年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曾任西北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是20世纪20年代活跃于中学语文教育界的知名学者。早期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人物简介

穆济波,男,四川合江县人,早期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是20世纪20年代活跃于中学语文教育界的知名学者。

人物生平

长期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任教。对我国早期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多方面的贡献。

在1922年新学制确立后的课程标准起草工作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其中,《高中必修科国文科学程纲要》,就是由穆氏拟定的。所谓“必修科国文科”,就是针对高中学生中国文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特为设置的,学制1年,每周授课4小时,占8个学分。《纲要》阐明其内容含2项:甲为文字学,乙为文艺概论。文字学又分言语与文字、字音、字形和字义;文艺概论又分文学概说、中国历代文学之变迁、近世西方文学思潮之激变。如此精深的内容,拟订者非有深厚的学养很难胜任此项工作。

在语文教材发展史上,早期文、白分编的革新尝试中,穆氏曾为中华书局编过《初级国语读本》、《初级文言读本》、《高级国语读本》和《高级文言读本》,分别供初中、高中使用。穆氏是主张文言、白话分教的,即初中教白话,高中教文言;另于初中设文言选科,高中设白话选科,以为“调剂”之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他试编的文、白分编本,就是从教材建设上体现自己主张的实际步骤。

人物经历

东南大学附中,主持了道尔顿制的实验研究。东南大学附中主任(相当于校长)廖世承是心理学家、实验教育家,在校力主教育科学实验。因美国实验教育家麦柯尔来华指导,确定的课题是“道尔顿制与非道尔顿制的比较研究”。穆氏参与了此课题的研究。实验后初步认定:道尔顿制能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工作方便自由,有利于养成自动求学的习惯,尤其能养成学生初步的“治学方法和能力”;但程度难得一致,学生精神容易涣散,练习考订的机会较少。最终的结论是:道尔顿制与非道尔顿制比较,在国文科,前者并不占优势。

穆氏在1924年发表的《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一文中,着重探讨了3个重要问题:第一,国文国语在教学上有何价值?第二,语文的本身是不是教育的目的?第三,国文国语教学的目的何在?从理论上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他又专门公布了他在东大附中任教时重新修订的《初高中必修国文课程纲要草案》,作为改革实践的方案。这篇论文,可以认为是代表20世纪20年代中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之一。

穆济波(1889~1976)四川合江人,1957年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成都高师毕业。曾任西北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四川省政协委员,省图书馆副馆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