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达刺蛾

更新时间:2021-06-21 11:33

窃达刺蛾(学名:Darna trima)是刺蛾科、刺蛾属动物。雌蛾体长8-10毫米,翅展18-22毫米,触角丝状;雄蛾体长7-9毫米,翅展16-22毫米,触角羽毛状。头部灰色,复眼大,黑色。胸部背面有几束灰黑色长毛,腹部被有细长毛。前翅灰褐色,后翅暗灰褐色。卵淡黄色,质软,椭圆形。幼虫体扁平,胸部最宽,腹部往后逐渐变细。初孵幼虫体白色,头小,黑褐色,体背褐色或深黄色,上有1个近“工”字形的黑褐色斑纹。蛹为黄绿色,除翅外,其余附肢白色。茧坚硬,褐色,蛹壳上有黄色毒毛 。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蛾体长8-10毫米,翅展18-22毫米,触角丝状;雄蛾体长7-9毫米,翅展16-22毫米,触角羽毛状。头部灰色,复眼大,黑色。胸部背面有几束灰黑色长毛,腹部被有细长毛。前翅灰褐色,有5条明显的黑色横纹,后翅暗灰褐色。

幼虫

卵淡黄色,质软,椭圆形。幼虫体扁平,胸部最宽,腹部往后逐渐变细。初孵幼虫体白色,体长12-16毫米。老熟幼虫15-18毫米,胸部最宽处5毫米。头小,黑褐色,体背褐色或深黄色,上有1个近“工”字形的黑褐色斑纹。在背面4-9枝刺间,枝刺的前后各有2个黑色斑点,腹末也有2个。腹面白色,在背线两旁及体侧各有10个枝刺,背上枝刺着生黄色刺毛,刺毛末端有时黑色。体侧枝刺的颜色第1、2枝刺为黄色,第3、8枝刺为黑色,其余为白色。蛹为黄绿色,除翅外,其余附肢白色。茧坚硬,褐色,长8-9毫米,宽6毫米,蛹壳上有黄色毒毛 。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喜栖息在阴凉的灌木丛中,晚上活跃,有趋光性。刚孵化的幼虫只取食叶表皮,把叶咬成透明的小洞,随着虫龄的增长,最后把叶片吃光,再向其他叶片转移。

分布范围

窃达刺蛾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和台湾有入侵。

繁殖方式

窃达刺蛾在中国广州地区1年发生2代以上,幼虫在叶背越冬。第1代发生在5-8月,第2代8-10月,越冬代11月至翌年5月。羽化和交尾以19-21时为多。羽化后第2天傍晚开始交尾,次日开始产卵,产卵量为50-150粒。成虫寿命4-7天。化蛹前一天停止取食,爬到树根上方及附近的枯枝落叶层中化蛹。化蛹时,虫体逐渐变红,其中背面变成紫红色,腹面变成桃红色,身体逐步卷缩,并吐棕黄色的丝和分泌粘液,粘结成茧。越冬代蛹期30-32天,第1代16-18天,第2代13-18天。成虫羽化前,蛹活动剧烈,羽化后成虫将茧咬开一个圆口钻出。越冬幼虫以南坡及西南坡为多。

物种危害

窃达刺蛾主要危害鱼尾葵棕竹菜王棕皇后葵等棕榈植物以及多种经济林木。幼虫取食叶片,造成了许多孔洞,严重时完全吃光叶片,不仅影响林木生长,甚至使树木枯死。

防治方法

预防:①重点抓好虫源地及低龄幼虫期测报,以正确指导防治;②提倡营造混交林;③科学保护和利用天敌。

人工防治:①摘除聚集大量幼虫的叶片及枝条,结合抚育清除根际附近的茧;②在成虫羽化期,每晚19时至24时用黑光灯或频谱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①在害虫低龄幼虫期,可选用每公顷300克森得保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施或加入30-35倍中性载体喷粉;可喷施25%灭幼脲0号悬浮剂1500倍液;中龄幼虫后喷施苏云金杆菌液剂或粉剂。②抓紧害虫尚在低龄幼虫、未扩散蔓延的虫源地阶段及时用药扑杀,以治点保面。可喷撒5%敌百虫粉剂或喷施90%敌百虫晶体、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任意一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