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蔗

更新时间:2024-06-07 00:41

竹蔗(Saccharum sinense Roxb.),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秆实心粗壮,节多,灰褐色,被蜡粉,花序下部有白色丝状柔毛;叶鞘长于节间,鞘口有长柔毛,叶舌密生细毛;叶线状披针形,无毛,白色中脉粗壮,边缘有粗糙锯齿状;大型圆锥花序,主轴被白色丝状柔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颖果卵圆。 花果期11月至翌年3月,大多不开花结实。 北方绿甘蔗的学名叫竹蔗,因为长得像竹子而得名。

植物学史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发展史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上游建溪支流松溪河流域的源头,属闵西北地域。起源于公元前202 年左右秦汉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当时,闽越王国的先民们将甘蔗属热带种野生种自然杂交形成的竹蔗移植到松溪河两岸冲积的火山岩质沙洲台地上进行人工栽培制作糖类,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后种蔗制糖技术传播至福建整个区域范围及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与农业生态景观,具有典型的历史、经济、生态及文化特征。

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是目前我国唯一仍然保存的传统种蔗制糖方式,据一些甘蔗专家考证研究表明,世界种蔗制糖起源于中国。我国确切用甘蔗制糖的文字记载有近2500年历史,古代我国种蔗制糖的甘蔗品种主要为禾本科甘蔗属中国种(Saccharum sinenseRoxb.)的竹蔗。

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栽培的百年蔗品种是目前世界甘蔗寿命最长的品种。松溪县万前村的“百年蔗”寿命已有294 年,是目前世界上甘蔗寿命最长的品种,在世界甘蔗栽培史上实属罕见。

悠久的制糖技术发展史

据记载,系统至少在秦朝已经熟练掌握了利用野生竹蔗资源制作蔗糖并与牛乳混合制成石蜜的技术;在唐宋时期系统已能通过捣蒸方法制造出红糖、水糖冰糖等不同糖类品种,即用水碓将竹蔗捣烂榨取汁,然后将汁放置烧开水上蒸,即用高温脱水法把糖水加工为固体糖。至元代,用加树灰凝固代替高温脱水凝固制糖法,不仅克服了高温脱水凝固制糖法无法除去糖中酸素、糖难以凝固等方面缺点,而且糖液加入碱性树灰后,酸性被中和,便会很快凝结。至明清时期,加石灰凝固替代加树灰凝固制作红糖,并将元代采用将甘蔗捣烂后即加入灰改为加温提炼达到沸点后再加入灰,从而能迅速使糖液凝成板块。

同时,明清时期还发明了黄泥盖糖脱色法制作白糖,即取红糖再行烹炼,然后将鸡(鸭)蛋打入搅拌,使红糖中渣滓上浮,用铁笊篱撇取渣滓干净后,置瓷瓮中,至三月雨季时,用黄泥将瓷瓮封住,伏月剖封出糖,则糖水尽,其色加白,成白糖。如经过多轮次重复,则白糖更为纯净。

明清时期,也用白糖来制作冰糖。即用白糖再煎,候视火色,加入姜汁,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目前,系统松溪竹蔗(百年蔗)红糖、福建著名仙游白冰糖、长泰黄冰糖等都传承传统制糖技术,在国内市场上销路极好。

此外,根据历史资料,在明清时期系统区域是国内最早使用蔗车的地方。蔗车工作的主要原理是用牛拉动两个并立的木制(石制)辊筒,将整根甘蔗直接放入辊筒间夹碾压,则蔗汁一次性榨出,且可以连续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率。系统内蔗农还将松溪河水车与蔗车相结合,利用水车的自然动力带动石头辊筒转动,碾压蔗杆榨汁,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明末清初时,系统的种蔗制糖技术还传播到菲律宾暹罗泰国)、真腊柬埔寨)、占城越南三佛齐(印尼苏门答腊岛东部一带)、单马令(今马来西亚境内)等国。由于系统内大量蔗农向东南亚等国移民种蔗制糖及开展以糖为主的贸易,故系统在古代海上丝绸形成过程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灰凝固制糖法和黄泥盖糖脱色法技术的发明及使用蔗车机械直接压榨蔗杆取汁取代将甘蔗杆剁成二寸长的小段放入水碓中进行人工捣烂榨取汁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种蔗制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糖的质量,而且使我国制糖业逐步走向了工业化,在中国制糖史上具有重要划时代意义。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经过2200多年演变与发展,形成了夫妻岩、选管家及治好了太后的妇女病等甘蔗传说故事,同时形成了村前或村后种风水蔗、每年竹蔗发芽之时拜“蔗神”、竹蔗收割开镰节、立冬时节吃甘蔗、清明祭祖用蔗、新娘完婚第三天和新郎回娘家要带上两棵连根带梢的“连尾蔗”婚俗、生孩要送红糖、新娘新郎牵入洞房时要喝红糖“交杯酒”等多种多样的种蔗与食用红糖习俗。

名称来源

北方绿甘蔗的学名叫竹蔗,因为长得像竹子而得名。

形态特征

秆直立粗壮,实心,高达3-4米,直径3-4厘米,具多数节,灰褐色,节下被蜡粉,花序以下的部分秆具白色丝状柔毛。叶鞘较长于节间,鞘口具长柔毛,顶端较宽于其叶片基部;叶舌长约2毫米,紧贴其背部密生细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达1米以上,宽3-5厘米,无毛,带灰白色,边缘具锯齿状粗糙,中脉白色,粗壮。

圆锥花序大型,长30-60厘米,主轴被白色丝状柔毛,分枝细长,下部多少裸露,腋间密生柔毛;总状花序轴节间长6-8毫米,顶端稍膨大,边缘疏生长丝状毛;小穗柄长约4毫米,无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约4.5毫米,带暗褐色,基盘具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柔毛;颖几等长,上部为膜质,与其边缘均具纤毛;第一颖侧脉短;第二颖具3脉,上部生微毛;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具1脉,边缘具纤毛,第一内稃长约0.5毫米或不存在;第二外稃窄线形,长1.2-3毫米或退化;第二内稃宽卵形或长圆形,长1.5-2毫米,顶端2裂,钝圆或截平,具纤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毫米;柱头紫褐色,长1.5-2毫米,自小穗中部两侧伸出。

颖果卵圆形,长约1.2毫米,胚长为果体之半;鳞被2,长及宽为0.5毫米,顶端截平,无毛。花果期11月至翌年3月,大多不开花结实。染色体2n=116-118(Bremer,1931-1934),118-120(Price,1957)。

就是像子一样,有很粗壮的地下走茎(鞭)。通过地下走茎(鞭)不断地长出新蔗、新根,形成发达的根系。

产地生境

竹蔗是中国地方古老原种。 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南、华中和西南三大蔗区。 竹蔗宜肥沃而湿润土壤,但在中下肥力的土壤条件下,表现粗生粗长,有一定产量而且稳产。竹蔗地下部具短根茎,宿根性极好,可以多年宿根。耐寒、耐旱、耐贫瘠是其特点。

繁殖方法

竹蔗育种需要有性杂交,而繁殖则是无性繁殖。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秆粗壮高大,含糖分较高,为制糖的原料;但纤维多,蜡层厚,不利于出糖澄清。在栽培育种上,本种根状茎发达,宿根性好,分蘖力强,长势好,耐旱瘠力强,能粗放栽培。竹蔗的综合利用价值大,秆供生食并可入药,蔗梢与叶片为牛等家畜的饲料,蔗渣纤维是造纸原料以及压制隔音板材料,副产品还有糖浆、酒精等。

福建松溪的“百年蔗”竟保留宿根达百年的记录仍有相当产量。 中国古代除用竹蔗制糖外,还用来酿酒、造醋、造纸、制香料等。

生态价值

蔗杆收割制作糖后,蔗叶与杆渣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形成了“河岸砂地植蔗、蔗根固土、土厚促蔗、蔗杆制糖、杆渣还田”的河流两岸独特砂地利用与生态循环系统。同时,甘蔗又具有高固碳作用。因此,系统不仅减少了福建母亲河闽江源头区域河流两岸的沙地的水土流失,而且也有效地提高了空气质量,对提高闽江源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药用价值

茎杆(甘蔗):甘,寒。清热,生津,下气,润燥。用于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本草纲目》言:甘蔗性平,有清热下气、助脾健胃、利大小肠、止渴消痰、除烦解酒之功效,可改善心烦口渴、便秘、酒醉、口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