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08:05
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是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联合颁发的科技奖项。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是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的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之一。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北京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于1999年设立,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等建设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以推动土木工程行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为宗旨的科技奖项,是面向中国国土木工程行业科技创新最高奖,被誉为土木工程领域的“奥斯卡奖”。
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评选按照“推荐申报―形式审查―专业组初评―终审会议评审―詹天佑大奖指导委员会核准―公示―公布获奖名单”的程序进行。
共有89项土木工程领域的杰出代表性工程获奖。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特此决定对“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工程”等获奖工程及主要承建单位授予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以资鼓励。这些获奖工程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科研、管理等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较高的科技含量,积极贯彻执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在同类工程建设中具有领先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起自北京北站,途经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下花园区、宣化区,终至张家口站,线路全长174km,设北京北、清河、昌平、八达岭长城、东花园北、怀来、下花园北、宣化北、张家口9座车站,桥梁长度66.4km,隧道长度49.6km,桥隧比67%,最高设计时速350km,是世界上首条时速350km智能高速铁路,开启了智能高铁的新时代,对于打造世界高铁建设典范、推动高铁新一轮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兰客运通道以及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智能高铁体系构架、创建了智能高铁成套技术,是引领世界智能高铁发展的示范性工程、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里程碑工程。京张高铁构筑多层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了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沿线居民提供了便捷、舒适、绿色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承担重要的交通运输任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高铁建设的最高水平,该项目的建设对于落实交通强国、京津冀一体化、“双碳”以及中国高铁“走出去”等多项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工程于2016年3月开工建设,2019年12月开通运营,总投资489亿元。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1、首创“技术、标准、数据”三位一体的智能高铁体系架构,提出“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的工程管理方法,填补国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提出国际铁道联盟(UIC)智能高铁体系架构白皮书,为世界铁路提供中国方案。主持bSI国际标准2项,获得bSI施工类唯一大奖,实现国际引领。
2、创建涵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基础平台的领先世界的智能高铁成套技术。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实现数字化工厂、智能化施工、装配式建造、精细化管控等功能;智能装备技术实现动车组智能行车、智能安全、智能运维等功能,创造自动驾驶的世界纪录;智能运营技术实现无接触进出站、车站智能旅客服务与生产管控、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动车组视情维修、智能综合调度等功能;基于PaaS+ 微服务模式的智能基础平台突破了复杂中间件统一服务自治、数据动态感知集成、敏感数据隐私保护、复杂场景智能分析及任务编排等基础信息平台关键技术。
3、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复杂环境大直径盾构成套技术,包括大直径盾构穿越多敏源环境微沉降控制技术、大直径盾构隧道全预制拼装成套技术、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等,在北京核心城区内建成中国穿越重要建构筑物最多、地层最复杂的双线大直径盾构隧道。
4、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深埋复杂地下车站建造成套技术,包括多层密集洞群地下车站新模式及洞群修建技术、30m级超大跨隧道修建技术、深埋地下车站环境营造及防灾救援技术、下穿长城古建筑微震爆破技术和下穿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技术、站隧工程四节一环保绿色建造技术等,在八达岭核心景区内建成了中国埋深最深(102m)、旅客提升高度最高(62m)、暗挖洞群最复杂(78 个洞室、88 个中断面)、单拱跨度最大(32.7m)的高铁暗挖车站。
5、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速无砟轨道大跨钢桥建造成套技术,包括时速350km无砟轨道长大钢桁梁桥技术、高等级水源保护区桥梁绿色建造技术、时速350km应急抢修钢-混凝土结合梁结构及其快速安装技术等,建成世界上首例时速350km无砟轨道多孔大跨度钢桁梁桥,刷新了钢桥上连续铺设无砟轨道的长度纪录(945.4m)。
6、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墩顶转体技术,发明了结构紧凑、体积小巧的跨铁路连续梁钢管混凝土转铰装置、优化承台结构并降低了转体重心,解决了墩顶狭小空间转体及大跨径桥长悬臂梁稳定转体等技术难题;研发墩顶转体—支座安装—体系转换全套施工工艺,显著降低跨越既有线运营干扰,提升施工的安全性。
7、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复杂环境车站建造成套技术,包括运营城轨与国铁一体化并场设计技术、土地高度集约及城市高效缝合的车站型式技术、集成高铁站房环境健康与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等,在北京核心城区内建成中国首座国铁与城市轨道交通并场、顺向布置的综合交通枢纽车站。
一、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北京市朝阳区CBD核心区,总建筑面积43.7万m2,其中地上35万m2,地下8.7 万m2。建筑高528m,地上108层,地下含夹层8层,是世界上首座在高烈度抗震设防区超500m的建筑。大厦集甲级写字楼、多功能中心等功能于一体,是北京第一、中国第五、全球第九高楼。
工程是中国建筑师主创设计的最高建筑,其造型取古之韵意,传承首都北京历史文化风貌,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昂首迈入新时代、引领世界文化和科技进步的标志性建筑。工程借鉴高端制造业经验,解决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复杂性、系统的多样性等设计难题,并采用模块化策略,为立体城市理论实施提供支持。
工程于2013年7月开工建设,2019年11月竣工,总投资160亿元。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1、是世界上首座在8度抗震设防区超500m的建筑,结构设计发展了高烈度区巨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构建高效数字参数化设计系统,科学揭示巨型组合结构约束效应机理,建立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分析理论。
2、中国第一个利用BIM正向设计、三维扫描等技术辅助项目管理,将BIM竣工模型与智慧建筑云平台相关联,首次实现高层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网络、监控、管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基于BIM的智慧运维。
3、自主研发超高层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全球首次实现了塔机与平台集成、同步顶升,显著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绿色与工业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研究应用全球首个超500m的跃层电梯,较传统施工电梯运力提升8~10倍,运行速度提升约4倍,安全高效、解决超高层垂直运输压力难题。
5、创新采用厚钢板多维冷弯成型技术和新型焊接工艺,提高复杂多腔体钢结构巨型柱的制作精度与质量;研究高强度等级混凝土超高泵送,解决超大截面巨型柱施工难题,为同类工程或结构施工的监测提供借鉴。
6、发展超深超厚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施工技术,发明自适应锚栓套架、串管+溜槽组合施工体系,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及狭小场地深基坑混凝土浇筑难题,为规范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和工程实例。
7、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变风量低温送风、碳纤维带曳引技术、电梯能量回馈系统等多项节能技术。采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动态分析与评估能耗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低能耗绿色建筑的目标,践行超高层建筑低碳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工程概况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位于简阳市芦葭镇,距离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51.5km,总用地面积52km2,工程总投资776.99亿元,是国家“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的重大战略布局。规划到2025年,建设约70万m2单元式航站楼、“两纵一横”3条跑道,满足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t,飞机起降量35万架次。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总建筑面积110.86万m2,由T1航站楼、T2航站楼、GTC综合换乘中心及旅客过夜酒店组成,其中T1航站楼38.74万m2,T2航站楼31.85万m2,GTC综合换乘中心27.27m2,旅客过夜酒店13万m2。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是西南地区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完全自主施工的机场,创新采用“手拉手模式”,通过空侧连廊连为一体,呈镜像布置。综合交通枢纽位于两者之间,形成高效便捷的换乘系统,含有高铁、地铁、APM、PRT等多种轨道系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设计合理,造型新颖,取意驮日飞翔的神鸟,寓意着古蜀文明在成都这片神奇土地上历经3000余年的延续、传承和生长。
工程于2017年11月14日开工建设,2021年5月19日竣工,工程总投资776.99亿元。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1、首次采用“中国唯一一个手拉手”的单元式航站楼设计构型,形成空陆侧高效平衡的中国西南首座立体交通枢纽,运行更为便捷高效。
2、提出基于多体耦合的抗震恢复力模型及算法。解决了多体耦合分析模型抗震设计与计算中的建模复杂、计算繁琐等问题。
3、突破现有大跨结构多维减隔振设计方法。发明了集隔振与防倾覆一体的新型隔振系统,解决了传统隔振器因过载破坏而造成建筑物倾覆的业界难题;攻克中国首例350km/h高铁不减速下穿航站楼时高频振动影响的难题。
4、建立大跨度渐变弧形顶板施工与监测技术。研发了渐变双弧形顶板支模技术,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设计可拼接拱形桁架体系,解决全球唯一的3m厚双曲弧形顶板弧度成型难度大、立杆倾斜带来的架体失稳难题。
5、研发弧形模板高精度激光测拱技术,解决弧形顶板支模起拱测量精度低的难题,测量精度误差较规范允许值减小60%。
6、攻克复杂隔振结构精准快速建造难题。创新采用弹簧隔振器可预紧措施,使航站楼建设期内弹簧隔振器转换为刚性支承,同时利用调平钢板补偿沉降变形,提高隔振支座竖向安装精度。
7、首创地上超长薄板结构无缝施工技术。提出多指标超长结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解决由于取消后浇带而造成的质量难以保证的难题。
8、攻克千米级超长曲面网架高效高精度安装难题。建立千米级钢结构施工动态优化分析技术,实现变形和应力优化,极大地降低安装残余应力。
9、实现基于BIM模型的多专业协同建造。研发基于BIM模型对自然通风、日照分析、声学性能、建筑景观等分析系统,研发由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BIM技术构成的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应用。
一、工程概况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工程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比赛场馆之一,总建筑面积52536.57m2,赛道总长1975m,垂直落差121m,共设置16个弯道,具有全球唯一的360°回旋弯道,运动员承受的最大重力加速度达4.7g,最大设计时速134.4km,是全球第十七条、亚洲第三条、中国首条符合奥运标准的竞赛级雪车雪橇专业赛道。
赛道是沿线性渐变的空间异型双曲面薄壳结构,中国首次采用结构喷射混凝土成型工艺,表面平滑度控制在毫米级,内置制冷管道,采用全球最大储量液氨蒸发制冷,279榀大跨度单边悬挑钢木组合结构梁组成气候保护遮阳系统,满足40℃环境温度下制冰厚度50mm的要求。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成功建设,是中国在冬奥场馆建设领域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国家实力的重要载体。
工程于2018年1月11日开工建设, 2021年5月30日竣工,总投资22亿元。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1、中国首次创新研发具有高密实、良好黏聚性能、耐久性能,抗冻融达到F400级的赛道主体结构专用喷射混凝土材料,取得零的突破,编制《喷射结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2、国际上首次将数字孪生应用于雪车雪橇赛道建设,实现赛道全流程、全要素数字建造,构建基于三维扫描、 BIM、GIS相融合的新型精密工程测控技术体系。
3、研发长线型制冷管道定位支架,全自动激光切割成型,创新多弯道、高落差条件下12万m双曲面氨制冷管道高精度装配技术。
4、中国首创空间异型双曲面薄壳赛道结构混凝土喷射工艺,开发曲面平滑度专用控制系统和中国首套赛道系列专用工具,赛道表面平滑度达到毫米级精度,填补中国同类技术空白。
5、中国首次将SIS系统成功应用于大型氨制冷系统,自主研制成套充氨工艺及制冷单元流量控制技术,解决多气候、大落差、大制冷面积等复杂条件下80t液氨制冷系统调试、运行的技术难题。
6、开发冰面精度控制成套工具,实现异型双曲赛道冰面厚度、硬度、光滑度的精准控制,创立开放式赛道表面毫米级人工制冰及精加工成型技术。
7、首创全球最大跨度单边悬挑钢木组合人工地形气候保护遮阳系统,实现遮蔽98%太阳辐射和降低赛道附近35%风速的效果。
厦门海沧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福建省首个以复合型立体公共交通为主体、以“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保障租赁+开放空间”的社会公益性兼容商业经营性运作模式的现代化交通枢纽综合体。
项目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由22层办公楼、16层住宅楼、4层商业裙楼以及3层地下室组成。项目建成投用后,将实现长途客运与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的无缝对接,为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质赋能。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串联福州市长乐区松下镇,经人屿岛、长屿岛、小练岛、大练岛,在苏平片区连接平潭岛,全长16.34公里。它是平潭第二座跨海大桥,也是福平铁路、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同时还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京台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目前世界最长、中国首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
建桥期间,中铁、中铁建两支国家队进场,向海上禁区发起挑战。6000多名建设者日日夜夜在海上奋战长达7年多,历经千难万险,在“建桥禁区”创造了历史。
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评选秉持“质量安全是底线,绿色低碳是底色,科技创新是核心”的原则。
对获奖工程的每个主要完成单位(报奖单位),授予詹天佑大奖荣誉奖杯、纪念奖牌及获奖证书。对获得特等奖的工程,在詹天佑大奖荣誉奖杯、奖牌、证书等获奖资料中标注“特等奖”字样;同时定制特等奖牌匾,举办特等奖授奖揭牌仪式,将牌匾镶嵌在工程显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