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姓

更新时间:2024-03-03 09:55

五姓是汉族复姓之一,为田齐王族之后。秦末天下纷争,起先被秦国所灭的六国,其王族后裔们,争先纠集人马反秦复国;而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顾虑到这些复国失败的旧王族势力,便将他们纷纷迁出原籍,另外择地安置。其中将田齐王族从第一到第八分为八支迁走,故而后人以第次为姓氏,第五氏就为这里的一支。如今,第五姓多分布于陕西泾阳旬邑一带,一些第五姓现多演化为第姓五姓伍姓

历史发展

复姓第五可以追溯到帝,其后有姚、妫、陈、胡、田,皆为同根同源,史称“妫汭五姓”。后舜的后裔不断发展,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归顺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后周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并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舜后33代孙)。后来,武王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满氏因此被封为陈侯,位于陈地,国都位于现河南淮阳县。妫满史称陈胡公,胡公满,其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后代以胡公谥号为氏,产生了胡氏。

陈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陈厉公时,陈国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出齐国避难,为避祸而改为田姓,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礼遇,任工正

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后掌握齐国国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常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并受到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西汉时期,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将齐田氏分为八部,分别迁往西安一带,并要他们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所以第五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据《姓氏考略》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后汉书·第五伦传》载:“后或改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地方门阀势力,将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陕西咸阳一带)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较普遍流传,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伍)两个姓氏,现保留复姓的很少。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东乡以东及陇西南一带地区)。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陇西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江扈堂。

宗祠楹联

廉贞忠厚;正直清高。

——佚名撰第五姓

上联典指东汉长陵人第五伦,字伯鱼,耿直无私,以清节著称。建武年间举孝廉,官会稽太守,章帝时任司空。下联典指第五伦的曾孙第五种

清高正直;忠厚廉贞。

——佚名撰第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第五种为官清正,名冠州郡,时人谓:“清高正直,以种为首。”下联典指第五种的曾祖父第五伦为司空,奉公尽节,所得俸禄仅给衣食,余皆散资贫民。

家谱文献

维扬邗东第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家谱收藏者朱炳国处。

陕西旬邑第五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魏洛村第五氏宗祠。

姓氏名望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东汉大司空(即东汉宰相)。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第五伦曾为东汉初年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元老,为官清廉无私,尽忠守节,其后辈有五人在朝为官,与东汉相始终。撰有《司空奏议》一卷 。

第五颉:字子陵,第五伦少子;京兆长陵人(今陕西咸阳)。著名东汉大臣。先为郡功曹,州从事,公府辟举高第,后为侍御史南顿令,桂阳、南阳、庐江三郡太守,谏议大夫汉顺帝之为太子废也,第五颉为太中大夫,与太仆来历等共守阙固争。汉顺帝即位,第五颉擢为将作大匠,卒官。

第五种: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超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第五访:字仲谋,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少耕读为业,后仕郡功曹。举孝廉,补为新都令,政绩显著,三年之间户增十倍。任张掖太守,于灾年自行决定开仓赈饥,受到顺帝嘉奖。后历南阳太守、护羌校尉。 第五访被誉为东汉有名的“循吏”。

第五上:东汉刺史,为官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惩治贪恶,刚直不宥。

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第五琦:唐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唐朝宰相)。曾为扶风郡公,京兆尹,改户部侍郎,判度支等,能言强国富民术,不益赋而用以饶。乾元时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年七十,赠太子少保、子峰。

第五可范:唐昭宗的亲信宦官,后来权臣朱温迫使唐昭宗将第五可范赐死。

第五均:宋朝司空,伦之后。性喜典坟,倜傥有威仪。能振兴学校。累官至司空,参知政事。 撰有 《尚书奏议》。

第五居仁:字士安。元朝人,伦之后。博通经史,躬率子弟力农。尝行田间,遇窃己桑者,仁辄避之。乡里高其行,生徒满门,皆学明行修。门人私谥曰“静安先生”。撰有《静安先生集》。

第五嗣先:字石岳。明朝人,第五伦四十九代孙。赋质端颖,弱冠举于乡,潜心理学,与鲁源徐公等校注《证学集》。仕为赞皇令,建学官,崇文敬。积义仓,粟以赈士,置漏泽园以掩骼,躬修滹沱水堤,著有茂绩。擢金华郡丞,适值倭寇,督兵进剿,而渠逆授首。丁艰告归,读礼家居,赒族教子。后隐于甘峪之谷,灌园种树,每诫子孙毋陨越祖宗出处家风云。

第五纬:字彪宇。明朝人,汉第五伦五十代孙。万历庚子(1660年)科乡荐。学宗(33)横渠。初授广文于郿,重修横渠张夫子祠。五阅岁,升来安令,勤恳课士,一如郿时,擢两淮盐运司副。疏通盐法,力绝苞苴(34),廉洁之声益著,其特立有如此。

第五新书:1903-1970,曾用名第五新堂,中共党员,曾任中共旬邑西区区委书记。

第五金海:1914-1936,中共党员,八路军副连长,1938年牺牲于山西平型关战役,革命烈士。

第五命娃:1921-1936,中共党员,八路军连指导员,1937年因公牺牲,革命烈士。

第五汉杰:1916-1936,中共党员,县长,1943年12月在甘肃庆阳因公牺牲,革命烈士。

第五娟:1986年4月14日出生,陕西省旬邑县人,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口统计

中国复姓第五主要聚居在陕西省咸阳市的魏洛村和埝口五村,这两个村子除了个别的杂姓外,基本都复姓第五。另外在全国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着很多复姓第五。台湾有7家复姓第五,其祖先在魏洛村,主要居住在台北市内湖区

中国复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赤道社区魏洛村,全村有4000多人都姓“第五”。据村民介绍,第五姓为田齐王族之后 旬邑第五姓出自齐国田横,宋朝司空第五均之后,旧云阳靖川人。 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东汉汉明帝时期大司空:第五伦,唐朝唐肃宗时期宰相:第五琦,宋朝(时期不详)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谱”。

2007年1月13日,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马宏杰指挥几十位村民拍集体照,因为这些村民都姓“第五”。

“第五”这个姓其实并不鲜见,古时候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后8个字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终”。第一到第八都曾存在过,不过第五姓最多的了,第五姓主要分布在陕西泾阳和旬邑。

今江苏省的扬州市,天津市,陕西省的咸阳市泾阳县、旬邑县、彬县西安市高陵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灵武市,甘肃省的庆阳市宁县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县安徽省滁州市台湾省的台北市内湖区等地,均有第五氏族人分布,总人口在六千以上。

其中:姓第五(有的写成第伍)的在甘肃有178人,姓第的有1587人,合计1765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宁县、庆城县和合水县,兰州市嘉峪关市白银市也有分布。甘肃宁县的第(第五)家族,主要居住在早胜镇良平镇等地,据考证,其祖先是从陕西旬邑县赤道乡魏洛村迁徙而来。

陕西户县有伦公村,位于县西部涝河西岸,甘亭镇西南3公里。分东西二村。据宋敏求《长安志》:“伦公台在县西南五里。”即今村。伦公即对东汉监察御史第五伦的尊称。司空第五伦祖籍京兆长陵,世居户县第五村。

陕西户县第五桥,位于县东部,甘亭镇东7公里,南北8号公路与西户公路交汇处。另有韩、卢第五桥。第五桥区片,人口近六千。据传,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第五姓人由长陵迁此,并有一桥,以姓氏得名第五桥。东汉大司空第五伦即此村人。村东2.5公里即西周灵台。第五伦少子第五颉曾因父将房产土地尽捐“庶民”,不留给子女,而“客止灵台中,或十日不炊”,立志苦学,终于成材。后官至三郡太守、谏议大夫。 唐代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描绘了他在天宝十二年(753)初夏与郑虔骑马同游何将军山林的情景。

研究考证

姓氏考略》: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

《后汉书·第五伦传》:后或改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