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更新时间:2024-10-21 13:07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指第六次有关全国人口信息的调查。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11月1日零时,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

普查标志

国务院决定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增强社会公众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认知度,规范“中国人口普查—2010”标志的使用与管理,经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从2009年11月2日起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启用“中国人口普查—2010”标志。

标志涵义

中国人口普查—2010”标志,以汉字书法“人”字和国画“中式民居”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以国旗颜色为主要色素。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两条环绕的彩带源于英文字母“C”,代表“CHINA”和“CENSUS”,“2010”表明普查年份,体现了“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主题概念及与国际接轨的普查理念。

使用范围

“中国人口普查—2010”标志供各级普查机构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活动中使用。主要包括:

(一)人口普查办公用品,如公文袋、文件夹、信封、信纸、会标、名片、请柬,以及普查工作证件、奖牌、奖励证书等;

(二)人口普查出版物、公益广告宣传品、纪念品等;

(三)人口普查专用网站、网页,教学用幻灯片模板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标志用于人口普查以外的商业活动。

使用管理

为了加强“中国人口普查—2010”标志使用的统一、准确、规范,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印发《中国人口普查—2010形象视觉识别设计手册》。

“中国人口普查—2010”标志的使用由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

基本方案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采取全员制普查,也就是说普查将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将做到调查员入户中调查。普查将涉及性别、年龄、婚姻、住房、就业和迁移等多个方面。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集体户。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

政策文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依法实施、确保质量,全面、准确地提供基本国情国力数据,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主要目的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内容和时间

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组织和实施

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此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

国务院决定成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具体负责人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

经费保障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工作要求

坚持依法普查。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人口普查的有关规定。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李克强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

副组长:

尤权 国务院副秘书长(2013年1月,被免去国务院副秘书长职务)

马建堂 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新枫 公安部副部长

江帆 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成员:

翟卫华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李金章 外交部副部长

朱之鑫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袁贵仁 教育部副部长

杨健强 国家民委副主任

郝明金 监察部副部长

姜力 民政部副部长

陈训秋 司法部副部长

李勇 财政部副部长

孙宝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鹿心社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齐骥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陈晓华 农业部副部长

尹力 卫生部副部长

钟攸平 工商总局副局长

胡占凡 广电总局副局长

张为民 统计局副局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周波 港澳办副主任

宋大涵 法制办副主任

江小涓 国研室副主任

郑立 中台办副主任

钟志明 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

何映华 武警部队副司令员

普查数据

2011年4月28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并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当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次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同2000年相比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

这次人口普查覆盖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根据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将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计入在内的全国人口总数为1,370,536,875人。

姓氏排名结果

普查公报

第一号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各民族人口性别构成一览表

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市区“年龄构成”比较表

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省市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表

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

资料注释[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6]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1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8]文盲率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9]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10]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第二号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9日

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有关数据公布如图:

(点击放大)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境外”是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本表全国合计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

[4]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国合计常住人口(包括现役军人和难以确定常住地的人口)的比重。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主要数据

人员总数

在这次普查中,居住在我国境内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234,829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21,201人、台湾地区居民170,283人,外籍人员593,832人,合计1,020,145人。

性别构成

上述人员中,男性605,821人,女性414,324人。

其中:境内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141,321人,女性为93,508人。境内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11,708人,女性为9493人。境内的台湾地区居民,男性为11,6547人,女性为53,736人。境内的外籍人员,男性为336,245人,女性为257,587人。

居住时间

上述人员中,居住时间三个月以下的103,754人;居住时间三个月至半年的90,078人;居住时间半年至一年的143,210人;居住时间一年至两年的183,001人;居住时间两年至五年的249,668人;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250,434人。

来大陆或来华目的

上述人员中,以商务为目的204,962人;以就业为目的201,955人;以学习为目的202,482人;以定居为目的186,648人;以探亲为目的100,113人;其他目的的123,985人。

地区分布

上述人员按居住地分,人数排在前十位的地区是:广东省316,138人,上海市208,602人,北京市107,445人,江苏省64,177人,福建省62,564人,云南省47,396人,浙江省36,380人,山东省33,098人,辽宁省23,834人,广西壮族自治区23,445人。居住在其他省(区、市)的97,066人。

外籍人员国籍构成

按国籍分,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是:美国120,750人,日本71,493人,菲律宾66,159人,缅甸39,776人,越南36,205人,加拿大19,990人,法国15,087人,印度15,051人,德国14,446人,澳大利亚13,286人。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其他国家人员181,589人。

注释:上述人员指普查标准时点在我国境内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的是我国海关关境以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主要特点

变化

2010年6月9日,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统计局巡视员、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顾兖州表示,主要内容是人口和住户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此次普查对象与以前的普查不同,首次纳入了外籍人口。此次普查范围分几类:我国境内的自然人,比如常住人口港澳台侨人员、外籍人员;在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比如驻外使馆人员、出国留学人员、外派劳务人员。

已在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属于普查对象;来华出差、旅游等短期停留的外籍人员也不普查。

特点

此前,北京已经开展了普查区域划分和地图绘制工作。通过最新航拍图和相关地理数据,结合实地踏查,已经完成了全市地理信息的核实和更新,并将对全市所有建筑物进行核查。据介绍,此次普查将全市划分为6600个区、8万多个普查小区、核实全市280万至300万栋建筑物。

顾兖州表示,由于人都是居住在建筑里,所以围绕建筑物普查是最可靠的。此次的普查包括北京所有建筑物,比如居民楼、地下室、写字楼、公共设施等。通过此项工作,摸清每栋建筑物内住房单元数,科学得出住宅人数等。

效果

此次普查约需要10万名普查人员,7月底全部到位,北京将对他们开展普查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入户调查技巧等培训工作。

顾兖州表示,普查经费由中央补助和市级财政两方面保障。预算大约为2.9亿元,多数用于普查人员的聘用经费。据了解,普查员月均1500元以上。

据介绍,整个普查工作将持续到2011年6月结束。此次普查数据,则将在2011年七八月发布。届时,北京人户分离的有多少、流动人口有多少、每年出生和死亡人口有多少,都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难点

顾兖州称,各国在人口普查上都存在重登和漏登的情况,特别是漏登比较多。普查存在一定的难题。

首先,人户分离情况普遍,北京大量人群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不在一个区域。为此,此次在普查中,对于流动人口,只须登记居住地即可;对于本市户籍的人口,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都要进行登记。

人口特点

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

全国大陆总登记人口为1,339,724,852人(公报1,370,536,875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实际生育率高于以上数字,国家统计局早已做出说明:”总和生育率现场登记难度较大,漏登率要相对高一些”)。

全国总和生育率倒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0.70670、上海0.73665、辽宁0.74090、黑龙江0.75140、吉林0.76000。生育率最高的前五名是广西1.78975、贵州1.74785、新疆1.52885、海南1.51265、安徽1.48155。

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30年。但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可行性已经引起了质疑。

长时间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将导致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体系的挑战,影响整体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的竞争性。当抚养负担日趋加重时,人口老化也影响到代际关系,甚至社会的整合与民族的兴衰。

性别比例仍是男多女少

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5.20比100,其中男性人口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652,872,280人,占48.73%。粗算一下,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400万!

省级行政区中,性别比差距最小的为江苏,男女性别比为101.54:100,最大的为天津,男女性别比达到114.52:100。共有江苏、宁夏等12个省市区男女性别比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与天津男女性别比超过110:100。

总人口性别比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到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家庭成员人口在减少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已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即一个子辈、两个父辈、四个祖辈这样的倒金字塔结构。虽然未来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在多大规模内出现,还是个疑问,但家庭子女数趋少,人口寿命延长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人均寿命是75岁,当父母在60多岁退休的时候,祖辈约在90岁左右,多已故去,所以子女负担祖辈养老的可能性较低。)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的本质特点是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手足之情。“没有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游戏,儿童会缺少很多重要的心理体验,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而这些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缺少手足之情的童年,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流动人口在增加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老龄化进程在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数据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不可置疑,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谁来养活中国?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据社科院权威发布,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大学生比例依然不高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大学生比例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程度和人才实力。据最新统计,在25-64岁的青壮年人口中,俄罗斯54%的人都拥有大学学历,比例世界最高。加拿大紧随其后,以色列排名第三。此前高居世界前列的美国,排名却迅速下滑。

一方面,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比例低的可怜;另一方面,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为找工作而奔波。这是为何?!

广东成为人口第一大省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遭遇难点

流动人口

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流动人口刚刚出现,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流动人口数量开始急剧增长。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流动人口被列入普查项目,那次普查项目增加了两项都与流动人口有关。2000年人口普查,流动人口依然是关注的主要项目,共有8项。

根据人大人民大学,下同)教授段成荣的测算,1982年全国的流动人口是657万。而2000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4亿。

流动人口的增加给普查增加了不少难度,有些企业不愿意如实提供真实数字,有些地方政府也不愿意说,因为地方很多指标的考评都是按“人均”来计算,当地方对一些数字拿不准时只会少说,不会多说,以减少平均数分母

而且,之前对流动人员的调查方法本身也有问题。

以2000年为例,人大教授翟振武说,当时只调查流动半年以上的人员,一般人都排斥陌生人的询问,有的流动人员即使到流入地呆了半年以上,也会随口答“一周、半个月”,这样流入地就不会登记此人。而他的户籍所在地普查人员一说此人已经离家半年,就不再登记,因为按规定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员要在流入地登记,于是,这个人就被漏登了。

本次人口普查,流动人口依然是个难题,国家人口计生委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

人大教授段成荣说,这次在调查方法上改成“见人就登”,同时在流出地也调查流出人员的数量,这样可以从技术上区分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数量。

难聘普查员

“1982年普查的质量最高,2000年的质量最低。”人大教授翟振武说,误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漏登,一是重复登记。

1982年人口普查的误差率是千分之一点二,2000年普查的误差率是百分之一点八一。

“流动人口是影响误差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翟振武说,1982年组织非常到位,当时一动员起来,各单位都踊跃参与,机关、街道、企业都积极抽调人员当普查员,而且都愿意将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抽调出来。

“1990年,情况也还行。”翟振武说,但到了2000年,抽调普查员就没那么容易了,市场经济了,企业不愿出人,各机关、单位也没那么积极,即使派人也不会派高素质、责任心强的人了,有些单位直接将平时表现不好的人抽出来当普查员。

2000年开始社会招聘普查员,但很多人干不了几天就离岗了,因为人口普查繁琐而辛苦。

这次人口普查,普查员的问题依然严峻,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因为工作压力大,平均每个人要调查80户,各区县都出现了普查员辞职的情况。

北京市统计局宣传中心主任张雪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初步测算,北京此次普查需要约2万名普查指导员和约8万名普查员,尽管招聘时多准备了5%的储备力量,但还是不够。

北京市望京西园四区人口普查指导员蒲锦荣与她的三个同事摸底工作结束前全部辞职了。蒲锦荣说,招聘的普查员,很多是退休人员,文化水平低,普查流程常出错,作为普查指导员,她经常要对填错的信息核实改正,这方面压力也很大,最终她选择了辞职。

维护隐私

相比于前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又面临新的难题,那就是居民的隐私意识增加,入户调查难了。

尽管2000年就已存在这一问题,但这次的难处还是大大超过了预料。

“人们会乖乖呆在家里等着普查员来的时代已经结束。”李志明是贵州都匀市的一名普查指导员。

他和同伴们每天加班,晚上工作到11点是常态。白天家里没人,李志明只能在晚上6点到9点左右入户调查。

和20多年前的普查相比,李志明发现如今“门难进了”。

李志明仍然记得1982年入户普查的情景:“住户大多都比较配合,对普查员也比较客气,觉得这是尽一种义务。”他感慨的是,愿意积极配合的住户越来越少了。“有人宁愿打游戏,或者休息,也不愿配合调查。”

因为被普查者对于隐私的日益重视,普查员常会遭遇被拒的尴尬。“只有多敲门,给住户看工作证,没有其他办法。”李志明说。

而北京回龙观的社区服务者康月同样为此苦恼,摸底调查阶段时,作为普查员的康月需要向住户询问身份证号码以及联系电话,对方总会警惕追问:“你要这个干什么?”康月只能反复解释,与对方签承诺书,保证这些信息绝不会被泄露,否则自己需要负法律责任

在培训的过程中,康月也被授意要在询问死亡人口时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态度,但实际的情况是常常遭遇住户的沉默。

贵州的李志明称,他和同事们把其原因归咎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日益淡漠。

人大教授翟振武认为,公民社会意识的培养,需要政府的引导。

入户调查能否改为邮寄调查

专家表示我国流动人口多邮政系统不完善,邮寄调查不适合中国国情。

意义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中国政府网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热点解读

户籍整顿

京籍超生人口等可落户

借此次人口普查,北京将进行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据介绍,这项工作8-9月开展。目的是摸清人户分离人口、流动人口、外籍人口等数量。

顾兖州介绍说,户口整顿期间会涉及一些户口政策,应销未销户口的居民应该通过户口整顿销户口,应落未落户口的人则应该通过户口整顿落户口。

据了解,由于拆迁等因素,北京部分老城区,存在人已经搬走、房子已经拆迁,但户口还依然存在的现状。市统计局表示,对于这样的户口,此次将予以销掉。此外,一些死亡人口未销的户口也要予以销去。

同时,部分需要落户的人员也将予以落户。包括北京户籍的超生人口以及手持几种证件的人员,包括劳改释放证、复员转业证、迁移证等。

普查建筑

所有建筑标注抗震级别

普查中必然要依托建筑物。此次普查,将对北京市280万至300万栋建筑物逐一核对。了解每栋建筑的年代、建筑结构等信息,并提供给市相关部门,然后确定每栋建筑的抗震级别。市统计局表示,统计之后,将根据需要对房屋进行加固或修缮。

健康状况

新增60岁以上人员健康状况

此次普查分为三类:短表、长表和外籍人员登记表、死亡登记表。其中短表需要填写18项;长表需要填写35项。在长表中,新增了60岁以上人员健康状况的填写。市统计局表示,北京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这项填写也是为了更好的为老人服务。

同时,人口死亡登记表填写,则主要是反映前一年之内出生和死亡率的情况。

资料泄密

数据不用于普查以外目的

一些普查对象担心,个人资料可能会成为行政部门进行处罚的依据,比如没有办理暂住证的、超生的等。对此,市统计局表示,普查资料将严格保密,不用于普查以外的目的。对泄露或向他人提供普查对象资料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普查历史

缘起

“一次普查”始于政治需要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为摸清人口状况决定普查人口。

段成荣是人大人口学系主任,也是此次人口普查咨询的专家。段成荣说,人口普查最早起源于北欧,最典型的是美国,最初的人口普查都与政治权利有关,美国是独立后要确定每个州的众议院席位,于是对各州人口进行普查。

段成荣说,中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也与政治权利有关。

1953年,中央决定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摸清国内各地、各民族的人口数,决定在1953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的内容直接服务于目的,只针对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进行了调查。

“尽管起初的普查为政治服务,但调查的结果却被社会很多领域所用,渐渐地,人口普查成为国家制订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比如居住区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规划都会参考。”段成荣说,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也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口普查意识。

1964年,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国内各方面运行都很困难,国务院迫切想知道国内人口的具体情况,又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调查的项目在第一次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项目。

但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作为保密资料对待的,留给高层参考,只公布了人口总数,连性别结构等信息都没有公布。这么做的原因是,如果数字公布得详细,很容易测算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到底死了多少人。

直到1980年以后,准备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央安排以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名义,在报纸上公布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的主要结果。

成型

1982年后定为十年一查

1982年普查第一次邀请美国专家参与项目设计,被称为和国际接轨的普查。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已经实行计划生育,普查项目中又增加了生育子女数和存活子女总数、1981年生育胎次等项目。

那次人口普查有两个背景,一是现代国家没有不搞人口普查的,中国结束了内乱,为给国家制订政策提供详细人口依据,需要一次人口普查。二是联合国很关注人口普查,积极推动成员国做这项工作。

本次人口普查的咨询专家翟振武那次作为普查员参加,当时中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于是,那次普查又带上了时代印记,第一次邀请美国专家参与普查方案的讨论以及项目设计。联合国援助计算机,还帮助培训技术人员。

翟振武说,第三次人口普查是一次真正和国际接轨的普查,采用了现代人口普查的概念和定义,那次普查项目增加到19个,有就业信息等项目。

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口普查机构,我国形成了一支沿用人口普查的组织模式,国务院和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都成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在段成荣看来,1982年的普查还带去了一个很重要的附产品:通过那次普查,国内形成了共识,每隔十年普查一次人口,逢“10”之年普查,两次普查中间再进行一次1%人口的抽样调查,第一次抽查是1987年,此后都固定在两次中间的逢“5”之年。

“可以看出,现代的人口普查不再只因为政治权利的需要。”段成荣说。

在段成荣眼里,社会的主体是人口,有关人口的数据是社会最核心的数据,能影响国家各方面的决策。

纪实

1,370,536,875人。

这是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刚刚发布的全国总人口数。

这是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的辛勤结晶。这是全国上千万普查人员克服无数艰辛,走入4亿多户家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宝贵“家底”。

从2010年11月1日起的10天里,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进行了一次人口总点名。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10天13亿多人,1天超过1.3亿!简单而惊人的数字背后,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是一段值得记忆的光辉路程。

掌握国情,科学决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肩负着重大使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切实搞好人口普查、准确掌握人口信息,是党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具有重大意义。”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作出的重要指示。

20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年份,也是国际人口普查年,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这一年开展人口普查。

本次调查中,广东省人口总数为104,303,132人,跃居大陆地区第一位,山东省超过河南省,为95,793,065人,仅次于广东省。而河南省由第一人口总数下降到第三位,为94,023,567人。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不过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人口在2010年底已经超过12亿,有人口专家预计,在5年之内,印度人口将会和中国并驾齐驱,甚至有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调查的国家之一。《后汉书》记载,大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现代意义上的全国人口普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的。

“每一次人口普查,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每一次得出的全国人口数据,都是中国发展历史上重要的资料,为当时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国著名人口学家翟振武介绍说。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为准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的,总人口为59,435万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给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准确全面的人口数据,总人口为100,818万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科学制定“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总人口为126,583万人。

人口普查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翟振武说,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的家底。在哪里建设居住小区、布局工厂,修建铁路、公路、机场,设置多少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养老院,生产多少粮食、蔬菜、肉禽,这一切的筹划,都必须掌握人口的总量和具体分布、流动状况、结构特征。

中国的发展航船正扬帆起航。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而紧迫。要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必须掌握国情国力,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而人口状况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国情信息。

人口普查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科学统计方法。在美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在日本人口普查被称为“国势调查”,已经进行了22次。俄罗斯从1897年开始进行人口普查,两次人口普查中,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都通过飞行控制中心接受了询问。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命重大,挑战空前。

人口总量庞大,居住地域广阔。13亿多人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有的住在大山深处,有的游移于江河湖海,有的生活在广袤的高原。要在10天内对每个人进行普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人口流动性大,锁定普查对象难。全国2亿多人口在流动,几乎增加了一倍。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锁定普查对象,做到不重不漏,难度超过以往历次人口普查。

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增强,获得真实完整的数据难。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向外人透露职业、婚姻、住房等情况,更担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成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首次普查外籍常住人口,沟通理解难。按照联合国“将人口的国际迁移作为人口普查的核心问题之一”的建议,这次普查首次把常住大陆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对象,此前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循。

四大挑战实实在在,一个也绕不过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场十分难打的硬仗、苦仗。

外媒聚焦

针对中国公布的人口普查报告,美国媒体聚焦“老龄化问题”,印度报纸找到“赶超中国”突破口,面对中国人口外媒“口”味不一。

“全国总人口13.39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7%;与10年前相比,中国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3%。”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其中包含的上述一组数据受到了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等国和地区媒体的“喜爱”。

美国媒体“深表担心”地说,“中国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会拖累目前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印度媒体的反应中则透着几分“窃喜”,将人口“更年轻”看做是印度“赶超中国”的突破口;俄罗斯媒体则羡慕中国的“人口红利”……

美媒

城镇化进程在加快的同时,老龄化的速度也飞快。”《美国之音》的一篇报道如此解读中国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文章援引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中国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带来了压力。

华尔街日报》在题为《中国人口迅速老龄》的报道中表达出了中国有可能重蹈美国覆辙的担心:中国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会拖累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劳动力总量的缩减可能会让未来的中国走向“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反方向,并给薪酬支付带来压力,进一步导致通胀率上涨。

“目前中国14岁以下的人口只有16.6%,而10年前,这一数字是23%。老龄化的问题使得中国未来工人的储备显出不足态势。”《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文中还引述了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的观点,称中国人口增长并不均衡,越来越低的人口增长率会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劳动力总量受到影响。

同样的担忧也出现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报道中。在一篇题为《人口报告:中国会在变富前变老》的文章中,作者用有些诙谐的笔调评论道:“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里,儿童的数量在急剧减少,但领退休金的人却在急剧增加。”

文章还担心中国未来的男性找不到对象,因为中国的性别比例出现变化,男性比例偏高。不过,“这对女孩子是个好消息”。

欧媒

欧洲是世界上城镇化比较早的地方。城镇化在推动欧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让欧洲一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英国首都伦敦在“工业革命”时期曾是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但空气也遭受严重污染,如今仍笑纳着“雾都”之美名。

前车之鉴让欧洲媒体几乎一致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中国人口普查报告中“近一半的城镇人口”上。在英国《卫报》看来,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处于即将成为城镇化国家的边缘。文章引用了两组反差鲜明的数据:30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只有20%;这个数字竟然已经翻了一番还多,达到49.7%。

英国广播电台(BBC)驻京记者白迈克分析说,中国的人口数据并不让他感到惊讶,因为这样的趋势早就出现了。

俄媒

在俄罗斯进行的人口普查中,有一项结果和中国的调查结果形成了强烈对比:俄罗斯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从13个减少至12个,而中国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大城市数量在20年内将会超过8个。

俄罗斯报》则将原因归结于中国人口的增长,称这是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强力,并让中国经济发展拥有了原动力。对于出生率仍在下滑的俄罗斯来说,“我们不仅没有‘人口红利’,地广人稀也让俄罗斯人缺乏竞争意识。”文章忧心忡忡地说,“缺人气”会阻碍俄罗斯实现“强国梦”的进程。

印媒

印度何时能超越中国是印度媒体近些年来关注度日渐升温的话题,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自然又让印度媒体“敏锐”地找到了“赶超中国”的突破口。

“与10年前相比,虽然目前中国上大学的学生数已经翻番,但随着人口增速的降低,中国正在‘老化’。”在《印度斯坦时报》看来,因为印度拥有更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所以印度未来的发展更有动力。该报刊发的文章在对中印人口进行一番比较后指出,到2020年,当印度能够给国际劳动市场贡献1.36亿劳动力的时候,中国只能有2300万的劳动力。那时候,印度的平均劳动力年龄是29岁,而中国是37岁。

日媒

与有过“严重老龄化”切肤之痛的美国一样,日本一些媒体也热衷于评析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问题。

除此之外,中国男性人口比例趋高的问题也受到日本媒体的热捧,并且使出了惯用的“借题发挥”的招数。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称,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导致这个比例失衡的原因是,在中国的农村,传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想要男孩传宗接代的观念依然盛行。专事报道中国新闻的日本《新秦新闻网》说,男女比例不平衡或许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隐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