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06:09
笾,汉语二级字,读作笾(biān),指古代祭祀宴飨礼器的一种。似豆而盘平浅、沿直、矮圈足。笾从豆分化而来,有竹编,又有木制、陶制和铜制的多种。用于盛果脯之类的食品。竹豆。古代多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宴飨时用来盛果实、干肉 。
竹笾就是竹豆。古代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宴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
[英文:bamboo articles used for sacrifices or banquet]
例子:
笾,竹豆也。从竹,边声。——《说文》
掌笾之之宾。——《周礼·笾人》
笾祭。——《仪礼·祝赞》注:枣栗之祭。
品其百笾。——《国语·周语》
晋侯享之,有加笾。——《左传·昭公六年》
又如:笾人(周礼官名。天官之属。掌四笾之实,以供王祭祀燕享之用);笾豆(古代祭祀燕享时所用的器皿。笾盛桃梅,豆盛肉酱)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青铜也被成为“吉金”,古代贵族常使用青铜制成器具彰显身份与地位,竹制、木制的笾、豆、篚等礼器也逐渐被青铜器所替代。
康熙字典
《广韵》布元切《集韵》《韵会》《正韵》𤰞眠切,𠀤音边。竹豆。《尔雅·释器》竹豆谓之籩。《疏》籩,以竹为之,口有籐缘,形制如豆,亦受四升,盛枣、栗、桃、梅、蔆芡、脯脩、膴鲍、糗饵之属,祭祀、燕享所用。《诗·豳风》籩豆有践。《仪礼·士冠礼》旨酒令芳,籩豆有楚。《左传·昭六年》季孙宿如晋,晋侯享之,有加籩。《注》籩豆之数多于常礼。
又官名。《周礼·天官》籩人奄一人,女籩十人。《疏》女籩,女奴之晓籩者。
“笾”与“豆”,都是古代筵席间必不可少的餐具。周代官制,天官冢宰下设有笾人,专门负责备办王室日常进餐或祭祀时笾中必须存放的食品;还设有醢人,专门负责豆中必须存放的食品。这表明古代王室每餐必用笾和豆。
所谓“笾”和“豆”,均是一种有高足的食盘。据《中国古代饮食》记载,笾与豆不同之处,在于笾用竹子编制而涂以漆;豆是用木质刻制而涂以漆(也有用铜和陶制的,陶豆又称为“登”)。
这两种餐具用途各有不同:笾因是竹编品,不能存放湿类食品,专门用于盛放枣、桃、芡、脯、脩、糗饵等干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腌菜、肉酱之类的湿物。
据《周礼》、《仪礼》等古籍记载,在天子、诸侯的筵席上,当时“豆”中盛放的食品,菹类主要有韭菹、昌本、葵菹、芹菹、笋笋等;肉酱之类主要有麋(上难下肉)、脾析、蚔醢、豚拍、鱼醢、酏食、糁食等。
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不仅用青铜来制作生产工具和武器,而且还用青铜大量制作奴隶主贵族生活中使用的器具。这些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各种礼仪活动的青铜器具,其功能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而且具有表示使用者身分等级的作用,即用以“明贵贱,辨等列”(《左传·隐公五年》)。是贵族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是当时礼制的体现,即所谓“器以藏礼”(《左传·成公二年》),所以称为礼器,又称为彝器。
礼器,鼎
乐器:钟、铙,鼓,钲,磬
酒器: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瓿、盉、罍、缶、斗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者是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以及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
进入商周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
玉礼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铜礼器种类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最为重要,种类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饭的簋)、酒器(如饮酒器爵,盛酒器尊、壶)、水器(如盥洗器盘、匜)、乐器(如钟、铙)和杂器(罐、箕形器、方形器)。
进入秦汉社会后期,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礼仪文明难以为继,从而使青铜礼器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