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书院

更新时间:2023-05-18 23:39

紫阳书院 ,成立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巡抚张伯行所建,位于苏州府学(今苏州中学)内尊经阁。

时康熙帝倡导宋代朱熹之学,曾钦定《紫阳全书》,用以“教天下万世,其论遂归于一”。朱熹号紫阳,书院亦取名为“紫阳书院”。该书院以紫阳之学为宗,选派所属诸高材生肄业其中,传授朱子之道。创始之日,康熙帝亲书“学道还淳”额以赐。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又亲笔题“白鹿遗规”匾。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又御书“通经致用”以赐。乾隆帝6次南巡到苏州,都到紫阳书院,题字作诗,以示嘉励。该院创于张伯行,盛于鄂尔泰。雍正三年(1725),江苏布政使鄂尔泰,重修书院,扩建校舍,新建春风亭于中堂之西,并增屋数十间,征集七郡之士诵读其中;公余常与士子共聚春风亭吟诗作赋。清政府十分重视书院掌教人选,在清代办学的190年中,先后掌院者27人,其中状元2人、榜眼1人、会元1人,进士23人,皆是素孚众望的博学鸿儒。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也较周详。注重精研古学,强调实事求是。经费来源,主要靠学田供给。初建时,张伯行即拨吴江县水北庵僧人官田以供学生食粮。雍正十一年帝又以帑银1000两令官置田。乾隆三年巡抚杨永斌又奏请拨帑4万两生息,以为诸生膏火之需。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改该院为校士馆。越三年废科举,办学校,即停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