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堡子村

更新时间:2024-03-19 19:38

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位于会宁县城以北80公里、镇区以北4公里处,属靖会灌区。国道G247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农户930户;4278人,有耕地9300多亩,有效灌溉面积6700多亩。

历史沿革

红堡子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拥军传统。是古丝绸之路商贾云集的通道。

正统二年(1437年)置靖虏卫(今靖远县),辖界北仍至北宋及元时会州北境,南部至会宁河畔,西界包括今榆中青城与白银区鹰鸽湾一带,领千户所五,百户所五十,置八堡寨。因此靖虏卫辖区含红堡子村。

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师平乱,徐吕二军门兵住红堡子,以乡绅王在位(王翰父亲)犒军有功而例授五品封典,六品军功。委任创办团练,筑堡屏护梓里,泽被乡间。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会宁会师前后,在红堡子驻扎、休整50多天,组建西北抗日农协会,红堡子及周边村民在开明人士王翰的带领下,积极捐粮捐款,为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9月,将靖远县宋家河畔、大小羊营、红堡子划入会宁县。

1961年,由红叶堡乡改为红星大队,辖叶家滩队、红堡子一二队、红堡子三四队三个队。

1982年,随着国家撤乡建镇,红星大队分为叶家滩村和红堡子村。

行政区划

红堡子村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下辖的行政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红堡子村位于会宁县城以北80公里、毗邻郭城驿镇镇区以北4公里处,属靖会高扬程灌区。

地貌

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于祖厉河及其支流祖河、厉河、关川河、为宽窄、长短、高低各异的三级河谷阶地,呈树枝状嵌入梁峁丘陵之间。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关川、甘沟川等七川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级阶地为河滩,宽数米至数百米,为排洪区;高出河滩10—30米的二级阶地为川地,地势平坦,宽数百米至3公里;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级阶地为坪台地,断续分布于川道两边。阶地多由第四级冲积、洪积物组成,黄土层厚,土质较好。

水系

祖厉河红堡子段位于红堡子西部,自南向北贯穿整个红堡子村。

土地资源

红堡子村总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00亩,其中水浇地保灌面积6300亩,砂田面积520亩。

交通情况

国道G247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村庄人口

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575户5637人,常住人口1250户3979人。

经济发展

近年来,村“两委”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按照“抓党建、强保障、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构筑红色堡垒,引领科学发展,努力建成和谐、文明、幸福、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紧抓国道247线经济带产业规划建设机遇,加快推进“三园一优”(瓜园、果园、菜园、优质高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一亩田向一亩园”的转变,逐年扩大特色蔬菜、优质苹果、砂田西瓜种植面积,2016年以来全村蔬菜种植1500亩(设施蔬菜700亩1400座,露地蔬菜800亩),砂田瓜类种植1000亩,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坚持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绿色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原则,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建成1500亩以上蔬菜特色产业园一处。同时,按照“支部引领、合作经营、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加快农产品购销业向深加工转型。

截止2021年,红堡子村农副产品交易“能人”已达300人,其中上规模的产销大户30多户,扶持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壮大了会宁县五有绿色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宁县地六农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会宁县早春农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小科家庭农场、东岭桃源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特色蔬菜产业,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得到了明显发挥。同时,村两委组织建成了红堡子农业和信息化网站和红堡子电子商务服务站,扩大信息来源,实行线上线下销售,拓宽了农产品市场的销售渠道,红堡子蔬菜远销全国各地,红堡子村正在发展成为会宁北部最大的瓜果交易市场。

文化建设

红堡子村党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新乡村文化活动、“八个一”工程建设及“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强化文化队伍建设、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塑造文明纯朴村风,建设农民文化大院,积极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村组干部、党员、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使新乡村文化建设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塑造民风、理顺干群关系、使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发挥重大作用。

投资179万元建成“文化广场”,占地5400平方米,设有露天舞台、文化墙、文化长廊、健身场、篮球场、农家书屋、文化休闲区等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投资12万安装LED显示屏一台,在百米文化墙张贴公民道德三字经、村规民约、家规家训新旧24孝图等。组织建设“一场一堂一中心”—村文化活动广场、孝道讲堂、红堡子多元产业文化中心,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在小康发展中培育新型农民,塑造文明淳朴村风民风。打造村俗“两节”—正月初二春节文化活动日、6月2日农民文化节,开展书画展、篮球赛、歌咏比赛、秦腔演唱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增强群众凝聚力。结合庆“七一”对“优秀共产党员”、“五星级文明户”、“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等光荣模范进行表彰,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积极探索农村文明风尚新路径,着力培育孝贤文化,成立红堡子孝道讲堂,定期邀请本村德高望重的“识字人”、县上镇上的“文化人”以及各地研究国学的专家,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弘扬正风正气。结合星级文明户、孝子、孝媳评选工作,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村民“勤、俭、孝、和”四德榜,定期开展评选和上榜公示,共有66人上榜,潜移默化教育群众,成为文明新风的传播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共评选出国家级最美家庭1户、省级最美家庭1户、市级文明家庭12户,市级美丽庭院4户,县级美丽庭院20户,乡村级文明家庭90户。

名字由来

红堡子原名红崖堡、大堡子,因红军会师之后驻扎于此而改名红堡子,以红色遗址和轶事而著称于世。

乡村教育

红堡子村村内现有红堡子九年制学校一所,坐落在红堡子村二社,东临靖天公路,西依卧牛山,傍祖厉河。学校始创于民国三十年(1924年)的私学学堂,1976年改为七年制学校,1988年中小学分离为红堡子小学红堡子初级中学。于2013年8月中小学又进行合并,2016年红堡子九年制学校停召初中生。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生均112.9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05平方米,生均16.4平方米。

主要景点

红堡子村早在清末就有“陇上三绝”之称的范振绪曾提出红堡子八景之说。主要有“响河流音”、“卧牛夕拱”、“南山耸翠”、“红崖晚照”、“古台暮烟”、“红灵晨钟”等等。其中“响河流音”,是祖厉河河水瀑布急湍而下所发出的响音,夜晚声尤为大。“卧牛夕拱”则是祖厉河西面的卧牛山,因形似一头卧着一头威猛雄壮的公牛,牛头对着祖厉河,牛脖子和牛后臀位置分外凸起,分外形象。

王家文化大院

白银会州博物馆(王家文化大院)创建于2000年,位于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126号,是集博物馆、红军长征红堡子纪念馆、王瀚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靖会电灌水利工程纪念馆、中华孝道文化讲堂及演艺放映厅等于一体的综合乡村文化大院;是集古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土堡文化、庙宇文化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中心。该博物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12月甘肃省文物局获批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成立,进入全国博物馆名录;2016年省文物局评定为甘肃省示范性博物馆,被甘肃省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耸翠度假村

该度假村为农家乐,位于红堡子村七社,建在田园中,占地十二多亩。主体建筑为标准北部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是一家集露天游泳、农家宾馆、农家餐厅、音乐烤吧、大众舞厅、自助烧烤、观赏孔雀,农趣采摘等吃、住、游、玩为一体的红色旅游观光乐园。2015年8月南山耸翠度假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 “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乡村荣誉

1936年9月,红军在红堡子集结,备战宁夏战役。当地富户王翰,为人开明,乐善好施,为抵御盗匪于清代修建了土堡,且王瀚是当地民团团总,因开堡门迎红军,红堡子有了“支援红军模范村”的称号。

2001年,红堡子村党总支被甘肃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1年,红堡子村被会宁县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

2003年,红堡子村被会宁县政府确定为全县首批小康建设示范村,被白银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

2003年,红堡子村被评为白银市“文明标兵村”。

2004年,红堡子村被甘肃省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

2004年,红堡子村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2006 年,红堡子村被白银市、会宁县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009年,红堡子村被确立为甘肃省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011年12月20日,红堡子村被中央文明办评为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

2014年5月,红堡子村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勤、俭、孝、和’善行义举榜”工作省级示范村。

2018年,红堡子村被列入白银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工程省级、市级示范点。

2018年,被甘肃省委组织部评选为甘肃省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教育基地。

2020年,被甘肃省委组织部评选为“四抓两整治”示范基地。

2020年10月,红堡子村被中央组织部、财政部选为全国第二批“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2020年,红堡子村荣获甘肃省2020年度“美丽庭院”示范村称号。

2021年5月,红堡子村入选第三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名单。

2021年,被中组部列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村。

2021年9月,红堡子村党支部被甘肃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

2023年9月4日,红堡子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3年12月27日,红堡子村入选2023年度白银市市级“和美乡村”名单。

历史人物

王翰(1881—1944)字海珊,今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人。自幼尚武,射技超群,值清末停止科举,未能登科。曾任靖远县南区巡官、区长,靖远县保卫团团长,骑兵旅第三团团长,靖远县自卫大队队长,甘肃省议会参议员等职。乐善好施,民国9年大地震及民国18年前后之大灾荒时,慷慨解囊,开仓济贫,全活万众。受地方之推,兴办团练,以靖桑梓。民国9年,复清会武彦彪率众二千余,其势波及定、靖、会数县,遂奉省令征剿,率警25人及靖会团丁不足千人,智斩武彦彪于李家新庄。靖远北卜渡因税激起民变,兵警弹压无果,而海翁独身平息,颇得前清总兵岳登龙赏识。清进士、民国甘肃省政府顾问范振绪题碑“一方保障”之美誉。重视教育,兴办大芦小学及靖远师范。1936年秋,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期间,开堡迎接,资助粮饷,捐款三千银洋,粮食二百石,曾受到红一、四方面军徐向前、杨尚昆等领导的表扬,并出任郭城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为红军四乡筹粮,与红军上层领导人多有来往。1944年11月,病逝故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