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箭-73反坦克导弹

更新时间:2023-02-18 14:47

红箭-73反坦克导弹(代号:HJ-73,英文:HJ-73 anti-tank missile),是中国仿制前苏联AT-3型(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的产品,1978年设计定型。

简介

全弹分为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使用时将两个舱体通过快速卡钩连接在一起;在弹体左上方弹翼根部装有一个曳光管,用于在飞行时进行观察和瞄准;战斗部包括风帽,弹体,组合药柱和电-5引信等部件。运载体包括了发动机,控制组件,弹翼装置和曳光管。战斗部的作用是利用聚能装药的爆炸使紫铜药型罩形成金属射流,进行破甲。红箭73的部署遵循集中使用的原则,在攻防战当中通常以班(反坦克导弹班编制为8人,分为2个战斗小组,一名射手、两名架设、一名警戒人员,射手携带遥控装置,架设人员每人携带一枚导弹,一组两枚。),排为单位。作为当时对付苏军t-62坦克的秘密武器,它的研制极大增强了我军的反装甲能力。

研发

1971年中国获得苏制萨格尔导弹。这是一种有线制导的反坦克战术导弹,其破甲威力在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中较为先进。1973年,中国决定集中国防工业的精兵强将,仿制“萨格尔”导弹。经过近6年的试制攻关,“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终于在1979年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填补了中国反坦克导弹装备的空白。“红箭-73”是目视跟踪、三点导引、手动控制、导线传输指令的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可攻击500米至3000米距离内的坦克、装甲目标或暗堡。

外形

导弹直径120毫米,长854毫米,翼展393毫米,重11.3千克。线控制导方式,射程3km,破甲厚度400毫米。当射程400-600米时,命中率约60%左右,对600-3000米的目标,命中率可达90%以上。

型号

红箭73有基础型、B、C等(已发展到E型)三种型号,是我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80年代,研制了红箭73C型。它采用光学瞄准、红外跟踪、半自动控制的制导方式,电源采用30伏镍镉蓄电池,一次充电可持续发射30多枚导弹。导弹可在有自然光和红外光干涉的环境中,有效地攻击400-3000米距离内的坦克等各种装甲目标,也可用于摧毁火力点和各种轻型野战工事。

红箭-73A

全弹重:11.3千克

战斗部重:2.5千克

弹长:0.84米

弹径:0.12米

翼展:0.349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500米

飞行速度:120米/秒

射速:2枚/分

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

红箭-73B

中国第一代改进型反坦克导弹,适于单兵携带、地面发射或车载发射。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也可用于摧毁火力点和简易野战工事。弹径120毫米,弹重11.7千克,射程3000米,能破钢甲180毫米。采用光学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红外半自动制导方式。改进后的系统保留了手动操作功能。全武器系统由导弹、发射装置和地面控制设备等组成。

全弹重:11.7千克

弹长:0.869米

弹径:0.12米

翼展:0.349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400米

飞行速度:120米/秒

射速:2枚/分

破甲威力:180毫米/65度

红箭-73C

红箭-73C反坦克导弹与红箭-73B反坦克导弹的原理基本相同,但采用了随动发射架,在对目标的跟踪过程中,发射导轨与瞄准具同步,使发射方向与瞄准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从而扩大了导弹的可攻击区,使作战效能更为提高。

步兵利器

红箭-73反坦导弹的任务,摧毁敌方碉堡火力点。

红箭-73B导弹是红箭-73反坦导弹的改进型号,在制导系统中增加红外测角仪,改手控线制导为红外半主动跟踪制导,从而一跃成为准二代反坦克导弹

该弹的最大优点是既可采用红外半自动制导,又保留了原红箭-73的手控制导能力,战斗部破甲威力得到大幅提高,静破甲威力由500毫米提高到850毫米米以上,动破甲威力由150毫米/65度提高到了180毫米/65度,具备了击穿T-72坦克前主装甲的能力,命中率可达百分之90 。

红箭-73B导弹,如今仍作为步兵火力,继续在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服役,不过它所承担的作战任务有所改变,主要攻击目标已经不是敌主战坦克,而是装甲车和敌方碉堡,战壕等固定工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