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5 10:13
早年事迹不详,到530年时已成为查士丁尼皇帝的财政总管,后来又负责指挥皇帝的宦官卫队,担任高阶军职。
532年在尼卡起义中受皇帝所托说服蓝党支持皇帝,在平定叛乱中有所贡献。
538年率7000人前去意大利支援贝利撒留对东哥特人作战,由于两人意见不和而被召回君堡,但仍然为皇帝所信任。
545年被委任前去招募蛮族雇佣兵,因为他在蛮族中受到欢迎。
551年终于接替贝利撒留为统帅,带领两万多军队,包括大量的蛮族佣兵,走陆路前往意大利。他通过巧妙的战术和布阵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在552年的塔吉那会战中获胜,东哥特国王托提拉重伤而死。随后在554年的卡西利努姆战役中,打败了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征服了意大利。并在罗马举行大凯旋式,是最后一位在罗马举行正式凯旋式的将领。
宦官将军纳尔西斯前往意大利时,是公元551年。在摧毁国家一半人口的查士丁尼大瘟疫巨大灾难后,查士丁尼一世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终于积累起足以与东哥特人发起巅峰决战的财力和军力。纳尔西斯的军队拥有2万多战兵,大多是雇佣兵,因为帝国的常备军需要在边境上防御保加尔人等外敌。
但这绝不代表这支军队不强大。他们后勤充足,装备精良,并且拥有优秀的统帅。
雇佣兵中有匈奴人、伦巴第人、吉普德斯人这样生活在帝国边境上的蛮族,也有奇里乞亚人、伊苏里亚人这种在帝国边区征召而来的边民,甚至有很一部分波斯人。拜占庭与萨珊波斯签订和议之后,许多波斯精锐战士为了金钱而来到君士坦丁堡,为查士丁尼一世服役。
经过贝利撒留与数代东哥特君王的拉锯,哥特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在拜占庭帝国最艰难的时候,贝利撒留凭借很少的兵力与智勇双全的东哥特国王托提拉周旋,为帝国在意大利保存了拉文纳、奥特朗托、安柯拉和克罗托拉等城市,牵制了哥特人的大量兵力,使得当纳尔西斯从东北方向进入意大利时,托提拉因两面受到压力而不得不分散兵力作战。
托提拉在贝利撒留离开之后组织了海军,不断侵袭拜占庭来以攻代守。当纳尔西斯集中其兵力时,托提拉用三百艘战船去夺取亚德里亚海的控制权。他首先洗劫了科孚岛,然后进到了艾普拉斯和达尔马提亚沿岸,并毁灭了那些准备从希腊为纳尔塞斯军队运输补给的船只。
与此同时,托提拉抓紧猛攻安柯拉城,拉文纳守将法利里安遂向达尔马提亚地区萨罗纳的守将约翰求援。约翰不等纳尔西斯抵达萨罗纳向自己发出命令,就率领38艘战船出海,与法利里安的12艘战船联合赢得一次海战,向安柯拉输送了补给,使得托提拉的围攻失败。显然,拜占庭海军在此时十分强大,即便是以寡击众也总能打败对手。
生活在高卢的法兰克人已经和托提拉结盟。他们和哥特人联手在意大利东北部的隘口布防,但似乎并不想和拜占庭军队发生大规模冲突。纳尔西斯下令部队沿着海岸走,与舰队保持接触,当军队遇到河川和咸水湖时,舰队就可以当做渡船使用。
抵达拉文纳之后,纳尔西斯休整了九天,又前进到里米尼,将其攻克,托提拉的将军乌斯德拉斯被击毙。随后,纳尔西斯向意大利中部一路挺进。
此时托提拉位于罗马附近,他急忙召集全军越过图斯卡尼,在塔吉奈村建立了他的营地。塔吉奈位于亚平宁山脉中部分水岭的山脚下,接近当代的古比奥。托提拉本来计划依山固守,但纳尔西斯从小路绕过了在山口固守的哥特军队,迫使托提拉及时后撤,占据谷底的出口,阻挡纳尔西斯。
纳尔西斯处于进不得退不能的窘境,如果选择撤军,将因为来路的狭窄而很容易遭到哥特骑兵的追杀。如果选择作战,由于战场位于一块群山环绕的高地平原上,只有两英里宽的地面适合骑兵行动,纳尔西斯则无法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而托提拉拥有主场优势。
当然,这也意味着托提拉的战兵仅有1.5万人,少于纳尔西斯的军队。除了南方被拜占庭控制的城市分散了他的兵力之外,长久的战争对意大利的破坏也是重要的因素,但托提拉的这一万多战士都是百战之师,士气高昂,悍不畏死。
开战之前,纳尔西斯派出50名死士占领了极左翼前方的山丘,为侧翼提供掩护。发现这点后,托提拉当晚就派出骑兵冲击,试图迎着陡峭的地形夺取山丘,但他们一次次的冲锋都被罗马人击退。拜占庭战士结成铁一样的盾阵,用长矛向外穿刺,并发射标枪和箭矢击退了没有成熟马镫的哥特骑兵,保住了阵地。
虽然拜占庭的步兵比起罗马帝国巅峰时代已经衰落,但仍然拥有不少可以以一当十的精锐步军勇士。在两翼的高地上,弓弩手被布置在骑兵的前方,两翼前突。
在第二天的决战中,纳尔西斯布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阵型。伦巴第骑兵、赫鲁利骑兵、格皮德骑兵和奇里乞亚骑兵被要求下马,用长矛方阵作战。他们显然已经经过纳尔西斯严密的步战训练。
哥特骑兵在当时诸蛮族的骑兵中首屈一指,他们冲击的迅疾勇猛、势若千钧。托提拉擅长骑兵作战,他认为缺乏骑兵的罗马中军是罗马军队的薄弱位置,决定靠高速的骑兵冲锋避开两侧的弓箭射击打垮对手,而后以步兵跟进彻底摧毁罗马军队。
查尔斯·欧曼爵士认为,纳尔西斯在此战中使用的战术,可以说是后来爱德华三世在克雷西之战中大破法军骑兵的先声,这完全可以视作不易之论。
托提拉低估了拜占庭精锐弓箭手的杀伤力,就如同后世的法国人低估了英国的长弓手。这些精锐弓手力量大,使用重磅的弓和具有破甲能力的重型箭矢,射程远且威力猛。当托提拉的骑兵直冲拜占庭中军后,即便是在两翼射击中央的哥特骑兵,他们也给哥特骑兵的战马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8000名精锐弓手抛射出连天的箭雨,形成居高临下的交叉火力,如飞蝗一般遮蔽了亚平宁的苍穹。受伤的战马在哥特骑兵队伍中乱冲乱撞,减慢了骑兵冲击的速度,使得骑兵队的移动缓慢起来,又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
纳尔西斯的下马骑兵使用骑枪作为步兵作战并不见得多么强大,他们远不及几个世纪前的罗马长枪军团兵技巧娴熟。然而弓箭手已经将哥特人的冲击力量极大削弱,如同刺猬般的矛林便轻易地就能阻挡住哥特骑兵的冲锋。
连续数轮冲锋之后,哥特骑兵队损失惨重。托提拉先声夺人的计划,反而使得他的军队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如果哥特步兵能及时前进,或者可以协助骑兵作战,但他们却畏惧两翼的拜占庭骑兵攻击侧翼而前进缓慢。在之前提到的那座山丘上,纳尔西斯也布置了骑兵和弓弩手居高临下俯视哥特人。
哥特骑兵纪律比不上拜占庭骑兵,他们最强大的武器是一往无前的勇气,而较好的防护也使得他们受到的杀伤相对不大。但经过几个小时的冲击,哥特骑兵的士气终于瓦解,他们喧哗着奔逃,因为失去纪律而碾过并冲散了后边的步兵部队。
在这时,老谋深算的宦官将军纳尔西斯才派出还是生力军的拜占庭骑兵发动追击,弓弩手跟进,对哥特人形成了致命的三面夹击。
已经人仰马翻、一片混乱的哥特军势在拜占庭军队的打击下土崩瓦解,被好似割韭菜一样屠杀。6000名哥特战士被击杀或者被俘后处死,余者都奔散而去,其中包括一些过去投降哥特人的罗马逃兵。
被称作“东哥特这颗大树上开出来的一朵最名贵的奇花”的骑士名王托提拉,本人在战役起始时就身受重伤。在兵败后,他与乱兵一起逃亡,却被罗马追兵活捉,在卡普莱村中重伤而死。
如果托提拉命令步弓手及时支援骑兵协同作战,或者分出一部分骑兵干扰罗马弓箭手,战局或许会不同。所以他所受之伤应当导致此后他完全无力指挥作战,哥特军队完全是各自为战。
托提拉战死后,哥特人推举特亚斯为他们的新领袖,他们只剩下7000战兵,但仍然不准备投降。纳尔西斯收复了罗马,把特亚斯的残军封锁在萨诺达两个月之久,又将他们逼退到维苏威火山附近的利特里山,将哥特人团团围困。而哥特海军也早已投降于纳尔西斯。
已经无路可退的哥特战士们如同斯巴达克斯的最后一战那样,放走所有战马,率全军冲下高山,与东罗马军队作最后的殊死一战。特亚冲锋在最前,亲手斩杀了不少拜占庭军人,他的盾牌上插上了12根罗马人的标枪。当他换新的盾牌时,一根罗马标枪击中了特亚的胸口,将最后的哥特王者杀死。
哥特士兵终于士气崩溃,向罗马人投降。即便是残暴好杀的纳尔西斯也尊重他们的勇气,允许他们回到哥特人起源的地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住。此后仍有几座哥特人控制的要塞负隅顽抗,被纳尔西斯一一攻克。
哥特战争的余烬似乎已经扑灭,然而早已涉入意大利的法兰克人却已经开始张牙舞爪。此时法兰克王国由一代雄主克洛维的几个子孙联合治理,正处于鼎盛状态,国力强盛,成功击败了西哥特人并吞并了勃艮第王国。
如果说塔吉奈会战,纳尔西斯的胜利由于托提拉的早早受伤而显得胜之不武。那么随后进入意大利的号称多达8万的法兰克大军绝对是让拜占庭人不可能掉以轻心的劲敌。
在卡西利努姆战役中,托提拉使用了与塔吉奈战役相似的战术,这一战是真真正正的以少胜多。法兰克主帅被临阵斩杀,他们损失惨重,近乎全军覆没,按照拜占庭方夸张的说法,仅有五人从战场上逃离。而查士丁尼的意大利战争至此才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