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12 09:47
组织凝聚力又称“组织内聚力”,即指组织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它可以通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忠诚、责任感、组织的荣誉感等以及组织成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抵御外来攻击或同外来组织的竞争力来表示;也可以用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团结合作和友谊等态度来说明。
研究表明,凝聚力高的组织有以下特征:
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组织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组织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组织工作的责任,时时关心组织,并注意维护组织的利益和荣誉;
组织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
组织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组织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组织丧失了凝聚力,不再能吸引它的成员,那么它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要了解和分析一个组织凝聚力的高低,可以进行心理测量。测量凝聚力有多种方法。例如,可以请组织每一个成员评定自己对其他成员的感情,然后把这些评定汇总在一起;也可以让组织成员评价整个组织或他们的归属感。其中,测定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是测定组织凝聚力的一种主要方法。此外,心理学家多伊奇曾提出 一个计算凝聚力的公式:
组织凝聚力 =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组织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这个公式可用于实际测定。当然组织凝聚力的高低主要还是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成员的同质性
组织的同质性即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例如,组织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相同的需要、动机、兴趣与爱好;相同的 民族及文化背景;相似的个性倾向性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都是组织的同质性。一般来说,同质性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同质性越高,组织的凝聚力就越高。但是,有时组织成员之间工作性质相同,工作能力和水平相当,彼此不服气,可能出现嫉妒、“同行是冤家”等现象,这样会破坏组织的凝聚力,造成组织内部的不团结。
规模的大小
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组织规模小,彼此作用与交往的机会多,其凝聚力就强,但规模过小就会失去平衡,矛盾难以调解;相反,组织规模过大,容易出现意见分歧,信息交流不畅,就不可能有高度的凝聚力。因此,只有适当规模的组织可以增强凝聚力。
外部影响
一个组织与外界相对隔离、孤立,这个组织的凝聚力就比较高。如若外部存在压力,则压力越大,凝聚力就越高。例如,一个国家民族矛盾尖锐,受 到外来侵犯时,阶级矛盾便趋于缓和,会出现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局面;一个企业面临激烈竞争的威胁,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团结一致,齐心协 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成员对组织的依赖性
个人参加某组织是因为他觉得该组织能满足其经济、政治、心理需求。因此,一个能满足其成员个人重大需求的组织,对成员才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凝聚力才高。
组织的地位
某组织在诸组织中的地位、等级越高,其凝聚力就越强。如组织被人尊重,有较快的升迁机会,有更多的经济报酬,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等,组织凝聚力就大。
目标的达成
有效地达成目标会使其成员产生自豪感,增强凝聚力,而凝聚力反过来又会促进目标的达到。
信息的沟通
信息沟通渠道越畅通,凝聚力越高;相反,相互间越缺乏联系,则凝聚力越低。
领导者和领导方式
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领导班子自身是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是否坚强有力,会直接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如果领导班子自身不团结,互相扯皮、拆台,组织便失去核心,因而凝聚力将受到很大影响。如果领导班子是团结的、协调一致的,而主要的领导者有较高的权利性和非权利性影响力,众望所归, 那么组织成员就会紧密地团结在他们的周围,使组织产生较强的凝聚力。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组织凝聚力影响也不同。在民主、专制、放任三种领导方式中,民主型领导方式能使全体组织成员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组织成员有较强的参政意识,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因而有较高的凝聚力;而专制型和放任型领导方 式则往往降低凝聚力。
“运输竞赛”是一项说明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是莫顿·道奇(M.Deutsch)和克劳斯(Krauss)于1960年进行的。研究者要求两个被试想像他们正在经营着一家运输公司(A公司和B公司),并要求每人驾驶一辆货车尽快由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两辆货车并非彼此竞争,它们有不同的起点相终点。但两辆货车的捷径是一条单行道,且两辆车是以相反方向行进的。两人走捷径的唯一方式是等一辆车通过后另一辆车再走,每个人在捷径的起点都有一扇控制门,可按按钮使之关闭,以防止对方 通过。此外,每辆货车还有一条备用路线,不会与另一辆车发生冲突,但路线要远得多。研究者告诉被试,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到达终点,越快得分越高,但并没有提到要比另一被试得分更多。两名被试无疑都十分清楚,最佳方案是相互合作,轮流使用单行道,两个人都走捷径,但其中一人需稍候片刻,等另一人通过。而研究结果是:两名被试不肯合作,都想抢先通过单行道。在单行道中间碰头后,彼此拒绝让步,最终一辆车退回,关闭控制门,走另一条路。双方都得不到高分。多次实验结果,只是偶尔出现合作行为,大部分行为是在竞争。
说明合作与竞争如何影响组织凝聚力。研究者对某一班级的一半学生说,他将以合作为基础给学生打分,全班学生都是同一分数,关键在于大家在辩论时如何成功地击败其他班级。对另一半学生,研究者告诉他们将以竞争为基础打分,谁对所辩论的问题贡献大,谁的得分就高。研究结果表明,合作解决问题的组织要比竞争解决问题的组织协调,合作组织成员比竞争组织成员更能采纳别人的意见,更能友好相处。而竞争组织成员彼此很少沟通,观点重复,容易产生误解,成员间互相侵犯,心情压抑。研究说明,在一般情况下,竞争影响组织内人际关系的协调,破坏组织凝聚力。
研究影响组织凝聚力的主要因素,目的在于运用和创造这些因素,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那么,组织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如何,是否凝聚力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这是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组织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正相关的关系。凝聚力高,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生产效率。其关键在于组织规范的性质和水平,即组织共同指定的生产指标的性质和数量。在一个凝聚力高的组织里,成员的行为高度一致,个人有较强的服从组织规范的倾向。如果这个组织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率之间成负相关;反之,组织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二者成正相关。前者凝聚力越高,生产率越低;后者凝聚力越高,生产率越高。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通过实验研究了组织凝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情况。沙赫特在有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检验了组织凝聚力和对组织成员的诱导对于生产率的影响。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凝聚力和诱导,因变量是生产率。设1个对照组、4个实验组,分别给予4种不同的条件,即高、低凝聚力和积极、消极的诱导4种不同的结合。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第一,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凝聚力高的组织生产率更高;消极的诱导明显地降低了生产率,而且凝聚力最高的组织生产率最低。第二,凝聚力高的组织,若组织规范规定的生产标准很低,则会降低生产率。第三,对组织的教育和引导是关键的一环,不能只靠加强成员间感情联系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因此,管理者必须在提高组织凝聚力的同时,提高组织的生产指标的规范水平,加强对组织成员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克服组织中的消极因素,以使组织的凝聚力真正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