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现代派

更新时间:2022-02-23 16:54

在这多变的文化现象中,维也纳现代派即“青年维也纳”,代表着奥地利文学发展的主流(189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时期,维也纳文化的影响力甚至超越柏林,可以与巴黎比美;各民族精英荟萃,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大都市文化。特别是犹太人对维也纳文化的发展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涌现出了像克劳斯、施尼故勒、茨威格、阿尔藤贝格、贝尔一霍夫曼、弗洛伊德、弗里德尔、马勒尔、勋贝格等在文学、音乐和精神分析领域备领风骚的时代人物。但是在文化认同的潮流中,犹太人又成了政治阴谋的替罪羊,维也纳的反犹太主义之风甚嚣尘上,从而孕育出了赫尔兹针锋相对的犹太复国主义纲领。这样,犹大人的问题便成为维也纳主要的社会政治问题之一,也成为当时文学表现的主要题材之一。

背景介绍

维也纳现代派(Wiener Moderne)

产生

维也纳现代派出现于自然主义在德国盛行之时。它既是对传统的反叛,也是文学艺术对社会现实新的审度,同时是文学艺术对自身的挑战。1891年,作家兼文学评论家赫尔曼·巴尔在维也纳《现代评论》(Moderne Rundschau)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现代派》一文,称志着维也纳现代派的开纳。

先锋——巴尔

巴尔出生于一个自由派政治家和律师之家,早年在维也纳、格拉茨和柏林等地的大学攻读语言文学、法学和民国经济学。他曾经游历欧洲许多国家,深受法同文化的影响。1889年在柏林任《自由论坛》主编、菲舍尔出版社编辑。1894年成为自由作家,在维也纳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评沦,主编《时代周刊》,1906年后去柏林德意志剧院工作,1922年定居慕尼黑。巴尔一生创作丰厚,著有剧本《母亲》(1891)、《明星》(1899)、《维也纳妇人》(1900)、《黄色的夜莺》(1907)和喜剧《音乐全》(1909)等.以及长篇小说《升天》(1916)、《一群暴徒》(1919)。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影响不大。作为维也纳现代派的代言人,其纲领性的理论著作在奥地利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论文集有《现代的批判》(1890)、《反叛自

然主义>(1894)等。

特征

在巴尔的旗帜下,维也纳现代派一反传统,开始新的探索。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无一不处在不可阻档的消失和变化的过程中;永恒的运动、永恒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现实是飘忽不定、瞬息万变的,因此,艺术创作的意义不再是忠实地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把外在的生活引入到内在的精神中去,表现人在—个又一个瞬间的主观感受,使感觉的信号在大脑中变化、相撞、拥抱、排列、交织,使之变成心理语言,创造鲜明的象征。也就是说,使艺术表现从客观性转向主观性,既摆脱开了理性逻辑的限制,又打破了约定俗成的形式与规范、让心灵投入到变幻无穷的流动的世界中去。这样一来,创作形式不被任何标准所束缚,艺术拥有无穷的可能性。艺术包容了一切对立矛盾,是自由自在的游戏,艺术的态度即人生的态度。

哲学联系

维也纳现代派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马赫的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分不开的,无论在理论还是创作上,它都接受了二者的影响,蒙上了浓厚的印象主义色彩。巴尔称马赫的哲学为“印象主义哲学”。马赫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从而将世界从客观的概念中转移到主观感受的统辖之下。世界是人们感觉的总和,没有绝对永恒的物体;组成物体的各种要素(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仅存在于人的感觉中,所以都是变化不定、非永恒的。从其感觉复合论出发,马赫把人的自我看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复合体,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故得出“自我是不可救的”,也就是说,人不可能感觉到自我是一个统一体,只会感觉到瞬间的复合。在维也纳现代派看来,马赫的学说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是“新理想主义”艺术反叛自然主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自然主义把文学当作表现环境决定性格的工具时,维也纳现代派追求的则是无因果关系的模仿,也就是无逻辑限制的心理状态的表现。观察着的、感受着的、受到刺激而反应着的自我,作为文学作品的主体(无论是叙述者还足主要人物)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印象的中心,展示给读者的只是一个个感受和情绪的瞬间。因此,维也纳现代派的作家大都采用片段式的表现形式,以独蔡剧、速写和疗歌为主,长篇大作也莫过十情绪瞬间的排列。内心独白是最常用的手法,其形式和风格渗透着接受美学的意图,要读者通过联想去完成作品的“另一半”。

与此同时,维也纳现代派也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在反对19世纪精神病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理派”的斗争中,弗洛伊德通过临床证明,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意愿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他治病用的是“疏导疗法”,让病人大脑自由活动,吐露真情实感,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病的目的。弗洛伊德把这一原理推而广之,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案例扩大到—般人的普遍情形,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套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好像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起决定作用的绝大部分都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面对干变万化、光怪陆离的维也纳社会现实以及由此而扭曲的形形色色的变态心灵和感伤纵情的末世气息,维也纳现代派一反传统,以探索灵魂那“遥远的国度”为宗旨,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真实地记录下灵魂那变幻莫测的“意识流轨迹”,让读者去体会那内在的联系,感受那内在的心声,追求那根本的诗意。

维也纳现代派虽然打着深深的印象主义烙印,但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学现象,尺文学创作并没有沉溺于印象主义之中。在欧洲文坛五光十色的美学竞争中,维也纳现代派打破了奥地利文学闭关白守的传统,独辟蹊径,参与欧洲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大讨论。表现主义、新浪漫主义、心理艺术、颓废派等也是具美学纲领的定位标志;对左拉、易卜生、布尔热、巴雷斯、悔特林克、王尔德等作家的发现和讨论表明了其马赛克式的大融合以及对各种文学主张的意识。维也纳现代派在一个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中造就了一批卓有建树的作家,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传世佳作。

参考文献:韩瑞祥 马文韬《20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

与咖啡馆

在世纪之交,到咖啡馆喝咖啡是维也纳人通常的社交活动方式。咖啡馆是人们远离繁杂工作的避风港,是精神放松的好去处,也可以说是民主俱乐部,要一杯咖啡就可以在里面坐上几个小时:随意阅读咖啡馆订的多达250种的报纸,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并同朋友进行交谈、讨论,也可写作,玩牌,阅读信件,咖啡馆渐渐地成为了文人雅士聚会之地,形成了独特的维也纳咖啡馆文化,也成为了维也纳现代派的精神中心。著名的咖啡馆为维也纳的中央咖啡馆,泰德尔咖啡馆。

参考文献:范大灿版《德语文学史》第四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