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

更新时间:2024-11-05 06:15

维生素 (Vitamin) ,有时音译为维他命(Vitamin),但“维生素”是营养学上的专用名词,它是指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统称,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大多数无法由生物体自己产生,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仅有少数可以在体内合成或由肠道微生物产生。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六大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水)之一。维生素在体内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参与人体内的生化反应,调节人体的代谢功能,如果维生素摄入不足,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失去平衡,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维生素缺乏症”,其中由于食物中缺乏维生素或用餐量减少,导致摄入量不足,可引起原发性维生素缺乏症。机体吸收维生素的能力下降、机体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或一些药物的干扰作用都能导致继发性维生素缺乏症。

定义概念

维生素(Vitamin)是由波兰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最先提出的,是由拉丁文的生命(Vita)和氨(-amin )缩写而得,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体内既不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大多数必须通过食物摄取。

维生素常音译为维他命,有“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的含义,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 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 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 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

④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3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B6、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符合需要;维生素C灵长类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许多维生素是辅基辅酶的组成部分。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犹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最好的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必需维生素

维生素的定义中要求维生素满足以下四个特点,才可以称之为必需维生素。

外源性:人体自身不可合成(维生素D人体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于较重要,仍被认为是必需维生素),需要通过食物补充;

微量性:人体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调节性:维生素必需能够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或能量转变;

特异性:缺乏了某种维生素后,人将呈现特有的病态。

“伪”维生素

在维生素的发现过程中,有些化合物被误认为是维生素,其中有的是出于商业利益故意的,也有的是认知错的,但是它们并不满足维生素的定义:

比如,腺嘌呤,误作维生素B4;必需脂肪酸,误作维生素F;泛醌(辅酶Q10),误作维生素Q;水杨酸(领羟基苯甲酸),误作维生素S;睾丸酮,误作维生素T。这些都在后来一一被纠正了过来。

维生素B族中有一些化合物曾经被认为是维生素,如维生素B4腺嘌呤)等。

维生素F——最初是用于表示人体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脂肪酸,因为脂肪酸的英文名称(FattyAcid)以F开头。但因为脂肪酸其实是构成脂肪的主要成分,而脂肪在生物体内也是一种能量来源,并组成细胞,所以维生素F不是维生素。

维生素K——氯胺酮作为镇静剂在某些娱乐性药物(毒品)的成分中被标为维生素K,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维生素K,它被俗称为“K它命”。

维生素Q——有些专家认为泛醌辅酶Q10)应该被看作一种维生素,其实它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少量合成。

维生素S——有些人建议将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命名为维生素S(S是水杨酸Salicylic Acid的首字母)。

维生素T——在一些自然医学的资料中被用来指代从芝麻中提取的物质,它没有单一而固定的成分,因此不可能成为维生素,而且它的功能和效果也没有明确的判断。在某些场合,维生素T作为睾丸酮(Testosterone)的俚语称呼。

维生素U——某些制药企业使用维生素U来指代氯化甲硫氨基酸(MethylmethionineSulfonium Chloride),这是一种抗溃疡剂,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维生素V——这是对治疗ED的药物西地那非(SildenafilCitrate,商品名:万艾可/威而钢/Viagra)的口语称呼。

在实际生活中,维生素经常被泛指为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或其他营养物质的药物或其他产品,如很多生产多维元素片的厂商都将自己的产品直接标为维生素。

发源

维生素的发现是19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1897年,艾克曼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1911年卡西米尔·冯克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似,且多数为辅酶。

各类维生素的发源:

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亦称美容维生素,脂溶性,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间发现。维生素A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多存在于鱼肝油、动物肝脏、绿色蔬菜,缺少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

维生素B1硫胺素,又称抗脚气病因子、抗神经炎因子等,是水溶性维生素。由卡西米尔·冯克在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维生素B2,核黄素,水溶性。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G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蔬菜、蛋类。缺少维生素B2易患口舌炎症(口腔溃疡)等。

维生素PP,也叫维生素B3,水溶性。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发现,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均属于吡啶衍生物。多存在于菸碱酸、尼古丁酸、酵母、谷物、肝脏、米糠

维生素B4,现阶段已经不将其视为真正的维生素。胆碱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维生素B族之一,1849年首次从猪肝中被分离出,此后一直认为胆碱为磷脂的组分,1940年Sura和Gyorgy Goldblatt根据他们各自的工作,表明了它具有维生素特性。蛋类、动物的脑、啤酒酵母麦芽大豆卵磷脂含量较高。

维生素B5,泛酸,水溶性,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发现。亦称为遍多酸。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维生素B6,吡哆醇类,水溶性,由Paul Gyorgy在1934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

生物素,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水溶性。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谷物。

维生素B9,叶酸,水溶性,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或叶精。多存在于蔬菜叶、肝脏。

维生素B12氰钴胺素,水溶性,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B12。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肌醇,水溶性,环己六醇、维生素B-h。多存在于心脏、肉类。

维生素C,抗坏血酸,水溶性,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发现,亦称为抗坏血酸。多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素D,钙化醇,脂溶性,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这是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多存在于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

维生素E生育酚脂溶性,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发现。主要有α、β、γ、δ四种。多存在于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维生素K萘醌类,脂溶性,由Henrik Dam在1929年发现,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维生素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多存在于菠菜苜蓿白菜肝脏

主要类别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现阶段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可分为脂溶性水溶性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出;“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不易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每一种维生素通常会产生多种反应,因此大多数维生素都有多种功能。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都是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维生素C则为水溶性维生素。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β-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3,但要经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形成。尼克酸的色氨酸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

维生素A

维生素A是1913年美利坚合众国化学家台维斯从鳕鱼肝中提取得到的,是黄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油等有机溶剂。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易为紫外线破坏,应贮存在棕色瓶中。已知维生素A有A1和A2两种,A1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称为视黄醇,天然维生素A主要以此形式存在。A2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维生素A1是一种脂溶性淡黄色片状结晶,熔点64℃,维生素A2熔点17~19℃,通常为金黄色油状物。维生素A是含有β-白芷酮环的多烯醇。维生素A2的化学结构与A1的区别只是在β-白芷酮环的3.4位上多一个双键。维生素A分子中有不饱和键,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线照射而破坏,失去生理作用,故维生素A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保存。不论是A1或A2,都能与三氯化锑作用,呈现深蓝色,这种性质可作为定量测定维生素A的依据。许多植物如胡萝卜番茄、绿叶蔬菜、玉米含类胡萝卜素物质,如α、β、γ-胡萝卜素、隐黄质、叶黄素等。其中有些类胡萝卜素具有与维生素A1相同的环结构,在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故称为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含有两个维生素A1的环结构,转换率最高。一分子β胡萝卜素,加两分子水可生成两分子维生素A1。在动物体内,这种加水氧化过程由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动物小肠粘膜内进行。食物中,或由β-胡萝卜素裂解生成的维生素A在小肠粘膜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成酯,然后掺入乳糜微粒,通过淋巴吸收进入体内。动物的肝脏为储存维生素A的主要场所。当机体需要时,再释放入血。在血液中,视黄醇(R)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以及血浆前清蛋白(PA)结合,生成R-RBP-PA复合物而转运至各组织。

维生素A是眼睛中视紫质的原料,也是皮肤组织必需的材料,人缺少它会得干眼病、夜盲症等。

生理功能

维生素A是复杂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它以不同方式几乎影响机体的一切组织细胞。尽管是一种最早发现的维生素,但有关它的生理功能至今尚未完全揭开。

维生素A最主要是生理功能包括:

① 维持视觉

维生素A可促进视觉细胞内感光色素的形成。全反式视黄醇可以被视黄醇异构酶催化为11-顺-视黄醇,进而氧化成11-顺-视黄醛,11-顺-视黄醛可以和视蛋白结合成为视紫红质。视紫红质遇光后其中的11-顺-视黄醛变为全反视黄醛,因为构象的变化,视紫红质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信号转导机制,引起对视神经的刺激作用,引发视觉。而遇光后的视紫红质不稳定,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全反视黄醛,并在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为全反式视黄醇,重新开始整个循环过程。维生素A可调试眼睛适应外界光线的强弱的能力,以降低夜盲症和视力减退的发生率,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有助于对多种眼部疾病的治疗,维生素A对视力的作用是被最早发现的、也是被了解最多的功能。

② 促进生长发育

与视黄醇对基因的调控有关。视黄醇也具有相当于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可促进糖蛋白的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强壮骨骼,维护头发、牙齿和牙床的健康。

③ 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

视黄醇和视黄酸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减弱上皮细胞向鳞片状的分化,增加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数量。因此,维生素A可以调节上皮组织细胞的生长,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形态与功能。可保持皮肤湿润,防止皮肤黏膜干燥角质化,不易受细菌伤害,有助于对粉刺、脓包、疖疮,皮肤表面溃疡等症的治疗;有助于祛除老年斑;能保持组织或器官表层的健康。缺乏维生素A,会使上皮细胞的功能减退,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干燥粗糙,失去光泽。

④ 加强免疫能力

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正常,能加强对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及寄生虫感染的身体抵抗力;有助于对肺气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治疗。

⑤ 清除自由基

维生素A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有害的自由基。

另外,许多研究显示皮肤癌肺癌喉癌膀胱癌食道癌都跟维生素A的摄取量有关;不过这些研究仍待临床更进一步的证实其可靠性。

每天的需求量

正常成人每天的维生素A最低需要量约为3500国际单位(0.3微克维生素A或0.332微克乙酰维生素A相当于1个国际单位),儿童约为2000~2500国际单位,不能摄入过多,有关研究表明,它还有抗癌作用[3]。动物肝中含维生素A特别多,其次是奶油和鸡蛋等。

妇女需要0.8毫克。即80克鳗鱼,65克鸡肝,75克胡萝卜,125克皱叶甘蓝或200克金枪鱼

维生素B

维生素B1

B1是最早被人们提纯的维生素,1896年荷兰王国科学家伊克曼首先发现,1910年为波兰化学家丰克从米糠中提取和提纯。它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碱易分解。它的生理功能是促进食欲,维持神经正常活动等,缺少它会得脚气病神经性皮炎等。成人每天需摄入2mg。它广泛存在于米糠、蛋黄、牛奶、番茄等食物中,现阶段已能由人工合成。因其分子中含有硫及氨基,故称为硫胺素,又称抗脚气病维生素。提取到的维生素B1盐酸盐为单斜片晶;维生素B1硝酸盐则为无色三斜晶体,无吸湿性。维生素B1易溶于水,在食物清洗过程中可随水大量流失,经加热后菜中B1主要存在于汤中。如菜类加工过细、烹调不当或制成罐头食品,维生素会大量丢失或破坏。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极易被破坏,后者在紫外光下可呈现蓝色荧光,利用这一特性可对维生素B1进行检测及定量。维生素B1在体内转变成硫胺素焦磷酸(又称辅羧化酶),参与糖在体内的代谢。因此维生素B1缺乏时,糖在组织内的氧化受到影响。它还有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缺乏维生素B1时此酶活性过高,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之一)大量破坏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可造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道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障碍。

维生素B2

与能量的产生直接有关,可促进生长发育和细胞的再生,增进视力,B2又名核黄素。由1879年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化学家布鲁斯首先从乳清中发现,1933年美利坚合众国化学家哥尔倍格从牛奶中提取,1935年德国化学家柯恩合成。维生素B2是橙黄色针状晶体,味微苦,水溶液有黄绿色荧光,在碱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解。熬粥不放碱就是这个道理。人体缺少它易患口腔炎、皮炎、微血管增生症等。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4mg,大量存在于谷物、蔬菜、牛乳和鱼等食品中。

维生素B3

维生素B3,又称为烟酸维生素PP,是B族维生素中人体需要量最多者。它不但是维持消化系统健康的维生素,也是性荷尔蒙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NADP,和NAD的成分。对生活充满压力的现代人来说,烟酸具有维系神经系统健康和脑机能正常运作的功效,绝对不可以忽视。

建议日摄取量:成人建议每日摄取量是13~19mg。孕妇(孕妇产品,孕妇资讯)为20mg;哺乳期妇女则为22mg。

缺乏症:糙皮病。

需要人群:因胆固醇而烦恼的人增加烟酸的摄取量会有所助益;当皮肤对太阳光线特别敏感时,常常是烟酸不足的早期症状;皮炎、脱皮、皮肤粗糙的人需要烟酸;体内缺乏维生素B1、B2、B6的人因不能由色氨酸自行合成烟酸而需要额外补充;经常精神紧张、暴躁不安,甚至患精神分裂者补充维生素B3有好处;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机能亢进者也需要烟酸。

维生素B5

B5又称泛酸。抗应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术后腹胀。

维生素B6

帮助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有抑制呕吐、促进发育等功能,缺少会引起呕吐、抽筋等症状。维生素B6包括三种物质,即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吡哆醇在体内转变成吡哆醛,吡哆醛与吡哆胺可相互转变。酵母、肝、瘦肉及谷物、卷心菜等食物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维生素B6易溶于水和酒精,稍溶于脂肪溶剂,遇光和碱易被破坏,不耐高温。维生素B6在体内与磷酸结合成为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它们是许多种有关氨基酸代谢酶的辅酶,故对氨基酸代谢十分重要。

每天的需求量

人体每日需要量约1.5~2毫克。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且肠道细菌也能合成,所以人类很少发生维生素B6缺乏症。

副作用:日服100毫克左右就会对大脑和神经造成伤害。过量摄入还可能导致所谓的神经病,即一种感觉迟钝的神经性疾病。最坏的情况是导致皮肤失去知觉。

维生素B7

维生素B7(也称为生物素)是B族复合维生素的一部分。“Vincent DuVigneaud”在1940年首先发现了这种生物素。B7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体细胞把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转换成它们可以使用的能量。然而,这只是其许多功能之一。

① 它是水溶性维生素,遇光和热易分解。维生素B7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每天需要摄入一定数量,建议量是男子0.03mg,女性0.01mg。此外,还要确保适当的保存和烹饪含有该维生素的食物,确保其B7成分完好无损。

② 几乎所有食物中都包含它:几乎所有的粮食至少含有微量的维生素B7,某些食物的含量更为丰富。如蛋黄,肝,牛奶,蘑菇和坚果是最好的生物素来源。

③ 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维生素B7缺乏:不同于大多数维生素,B7摄入量不足不是唯一导致缺乏症的原因。酗酒会妨碍对这种维生素的吸收,一些遗传性疾病也会要求你提高B7的摄入量。因此,应该根据上述因素适当考虑采取更多的补充。

④ 有助于控制糖尿病:研究表明,维生素B7的作用还包括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并防止该疾病造成的神经损伤。

维生素B9

又称叶酸。在细胞中有多种辅酶形式,负责单碳代谢利用,用于合成嘌呤胸腺嘧啶,于细胞增生时作为DNA复制的原料,提供甲基使半同胱胺酸合成甲硫胺酸,协助多种胺基酸之间的转换。因此叶酸参与细胞增生、生殖、血红素合成等作用,对血球的分化成熟,胎儿的发育(血球增生与胎儿神经发育)有重大的影响。避免半同胱胺酸堆积可以保护心脏血管,还可能减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即抗恶性贫血维生素,又称钴胺素,1947年美利坚合众国女科学家肖波在牛肝浸液中发现,后经化学家分析,它是一种含钴的有机化合物。它化学性质稳定,是人体造血不可缺少的物质。含有金属元素,是维生素中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它与其他B族维生素不同,一般植物中含量极少,而仅由某些细菌及土壤中的细菌生成,须先与胃幽门部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亦称内因子)结合,才能被吸收。因缺乏“内因子”而导致的B12缺乏,治疗应采用注射剂。脱氧腺苷钴胺素是维生素B12在体内主要存在形式,它是一些催化相邻两碳原子上氢原子、烷基、羰基或氨基相互交换的酶的辅酶。体内另一种辅酶形式为甲基钴胺素,它参与甲基的转运,和叶酸的作用常互相关联,它可以增加叶酸的利用率来影响核酸与蛋白质生物合成,从而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缺乏症

缺乏维生素B12时会发生恶性贫血,也称之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生理功能

① 预防及治疗脂肪肝,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贮存;

② 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

③ 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及稳定。

每日需求量

人体对B12的需要量极少,人体每天约需12μg(1/1000mg),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缺少。

维生素B13

化学名:乳酸清

尚未有建议每日摄取量。可防肝病及未老先衰,有助于对多种硬化症的治疗。研究尚未发现有关维生素B13的缺乏症。

副作用:目前为止,人们对维生素B13的了解有限,因此尚没有有关例证指引。

维生素B13之敌:水、阳光

建议:人们对维生素B13了解有限,未能作出建议,遵照医嘱或营养医师。

维生素B15

潘氨酸)。主要用于抗脂肪肝,提高组织的氧气代谢率。有时用来治疗冠心病慢性酒精中毒

维生素B17

剧毒。有人认为有控制及预防癌症的作用。

除此之外,胆碱肌醇也往往归于必需维生素类,它们俩是维生素B族的成员。

维生素C

维生素C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能够治疗坏血病并且具有酸性,所以称作抗坏血酸。1907年挪威化学家霍尔斯特在柠檬汁中发现,1934年才获得纯品,现已可人工合成。在柠檬汁、绿色植物及番茄中含量很高。抗坏血酸是单斜片晶或针晶,容易被氧化而生成脱氢坏血酸,脱氢坏血酸仍具有维生素C的作用。在碱性溶液中,脱氢坏血酸分子中的内酯环容易被水解成二酮古洛酸。这种化合物在动物体内不能变成内酯型结构,在人体内最后生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成的硫酸酯,从尿中排出。因此,二酮古洛酸不再具有生理活性。

维生素C是最不稳定的一种维生素,由于它容易被氧化,在食物贮藏或烹调过程中,甚至切碎新鲜蔬菜时维生素C都能被破坏。微量的铜、铁离子可加快破坏的速度。因此,只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或生拌菜才是维生素C的丰富来源。它是无色晶体,熔点190~192℃,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学性质较活泼,遇热、碱和重金属离子容易分解,所以炒菜不可用铜锅和加热过久。

植物及绝大多数动物均可在自身体内合成维生素C,人、灵长类豚鼠则因缺乏将L-古洛酸转变成为维生素C的酶类,不能合成维生素C,故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如果在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时,则会发生坏血病。这时由于细胞间质生成障碍而出现出血,牙齿松动、伤口不易愈合,易骨折等症状。由于维生素C在人体内的半衰期较长(大约16天),所以食用不含维生素C的食物3~4个月后才会出现坏血病。因为维生素C易被氧化还原,故一般认为其天然作用应与此特性有关。维生素C与胶原的正常合成、体内酪氨酸代谢及铁的吸收有直接关系。维生素C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体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脑力好转,智力提高。据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研究,服大剂量维生素C对预防感冒和抗癌有一定作用。但有人提出,有亚离子(Fe2+)存在时维生素C可促进自由基的生成,因而认为应用大量是不安全的。

每天的需求量

中国营养师学会建议的膳食参考摄入量(RNI),成年人为100mg/日,最多摄入量为1000mg/日,即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1000mg/日。即半个番石榴,75克辣椒,90克花茎甘蓝,2个猕猴桃,150克草莓,1个柚子,半个番木瓜,125克茴香,150克菜花或200毫升橙汁。

生理功能

① 维生素C能够捕获自由基,在此能预防像癌症动脉硬化风湿病等疾病。此外,它还能增强免疫和,对皮肤、牙龈和神经也有好处。

② 补充维生素C预防白内障。白内障是现阶段老人常见的眼部疾患,严重时可致完全失明,障碍阅读,影响日常生活。专家们认为,白内障的形成是由于晶体的氧化所致,维生素C即可抑制这种氧化作用,每日服用维生素C三片(每片100毫克)就可起到保护效果。除此之外,服用维生素C对于保护肝脏,预防胃癌还有积极作用。

不良反应

据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维生素C的用量日趋增大,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愈来愈多。

① 腹泻。每日服用1~4克维生素C,即可使小肠蠕动加速,出现腹痛、腹泻等症。

② 胃出血。长期大量口服维生素C,会发生恶心、呕吐等现象。同时,由于胃酸分泌增多,能促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加剧,严重者还可酿成胃黏膜充血、水肿,而导致胃出血。

③ 结石。大量维生素C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被肝脏代谢分解,最终产物为草酸,草酸从尿排泄成为草酸盐;有人研究发现,每日口服4克维生素C,在24小时内,尿中草酸盐的含量会由58毫克激增至620毫克。若继续服用,草酸盐不断增加,极易形成泌尿系统结石

④ 痛风。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发生紊乱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血中尿酸浓度过高,致使关节结缔组织和肾脏等处发生一系列症状。而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引起尿酸剧增,诱发痛风

⑤ 婴儿依赖性。怀孕妇女连续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使胎儿对该药产生依赖性。出生后,若不给婴儿服用大量维生素C,可发生坏血病,如出现精神不振、牙龈红肿出血、皮下出血;甚至有胃肠道、泌尿道出血等症状。

⑥ 儿童骨科病。儿童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罹患骨科病,且发生率较高。

⑦ 不孕症。育龄妇女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如每日剂量大于2g时),会使生育能力降低。

⑧ 免疫力降低。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能降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故不能滥用。

维生素D

维生素D于1926年由化学家卡尔首先从鱼肝油中提取。它是淡黄色晶体,熔点115~118℃,不溶于水,能溶于等有机溶剂。它化学性质稳定,在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破坏,因此,含维生素D的药剂均应保存在棕色瓶中。为类固醇衍生物,属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与动物骨骼的钙化有关,故又称为钙化醇。在动物的肝、奶及蛋黄中含量较多,尤以鱼肝油含量最丰富。

天然的维生素D有两种,麦角钙化醇(D2)和胆钙化醇(D3)。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麦角固醇(24-甲基-22脱氢-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2。在动物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因此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常被称作维生素D原。在动物体内,它们必须在动物体内进行一系列的代谢转变,才能成为具有活性的物质。这一转变主要是在肝脏及肾脏中进行的羟化反应,首先在肝脏羟化成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脏进一步羟化成为1,25-(OH)2-D3,后者是维生素D3在体内的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3具有显著的调节钙、磷代谢的活性。它促进小肠粘膜对磷的吸收和转运,同时也促进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在骨骼中,它既有助于新骨的钙化,又能促进钙由老骨髓质游离出来,从而使骨质不断更新,同时,又能维持血钙的平衡。由于1,25-二羟维生素D3在肾脏合成后转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小肠、肾小管、骨组织等远距离的靶组织,基本上符合激素的特点,故有人将维生素D归入激素类物质。

如果维生素D量不足,则血中钙与磷低于正常值,会出现骨骼变软及畸形:发生在儿童身上称为佝偻病;在孕妇身上为骨质软化症。1克维生素D为40000000国际单位。婴儿、青少年、孕妇及喂乳者每日需要量为400~800单位。人体中维生素D的合成跟晒太阳有关,适当光照有利健康。

生理功能

① 维生素D帮助人体吸收磷和钙,是造骨的必需原料,是形成骨骼和软骨的发动机,能使牙齿坚硬。对神经也很重要,并具有对炎症的抑制作用。

② 维生素D有调节钙的作用,所以是骨及牙齿正常发育所必需。特别在孕妇、婴儿及青少年需要量大。

③ 补充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中年人常见疾病,特别是那些缺乏运动锻炼,终日限于办公室中的职业女性更是多见。

每天的需求量

0.0005至0.01毫克。35克鲱鱼片,60克鲑鱼片,50克鳗鱼或2个鸡蛋加150克蘑菇

只有休息少的人,才需要额吃些含维生素D的食品或制剂。如室外体力劳动者经常晒太阳,可由皮肤转化形成丰富的维生素D,也就不必再额外补充。

副作用

缺少维生素D会得佝偻症。但据研究人员估计,长期每天摄入0.025毫克维生素D对人体有害。

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恶心、头痛、肾结石、肌肉萎缩、关节炎、动脉硬化、高血压、轻微中毒、腹泻、口渴、体重减轻、多尿及夜尿等症状。严重中毒时则会损伤肾脏,使软组织(如心、血管、支气管、胃、肾小管等)钙化。

维生素E

维生素E是所有具有α-生育酚活性的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又名生育酚,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豆类之中,在麦胚油中含量最丰富。维生素E于1922年由美利坚合众国化学家伊万斯在麦芽油中发现并提取,本世纪40年代已能人工合成。天然存在的维生素E有8种,均为苯骈二氢吡喃的衍生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二类,每类又可根据甲基的数目和位置不同,分为α-、β-、γ-和δ-四种。商品维生素E以α-生育酚生理活性最高。β-及γ-生育酚和α-三烯生育酚的生理活性仅为α-的40%、8%和20%。

天然α-生育酚是右旋型,即d-α-生育酚,它是生物活性最高的维生素E形式。1克d-α-生育酚的生物活性为1490IU,所以称其为1490型维生素E。另外,d-α-生育酚醋酸酯,d-α-生育酚琥珀酸酯等衍生物经常用在维生素E补充剂中。由于1克d-α-生育酚醋酸酯的生物活性仅为1360 IU,所以称其1360型维生素E,而且d-α-生育酚醋酸酯和琥珀酸酯在吸收前需先经胰脂酶和肠粘膜脂酶的水解成具生物活性的游离生育酚即α-生育酚时才能被人体吸收,起到抗氧化作用,因此外用不能起到抗氧化作用。在外用时,d-α-生育酚醋酸酯只能起到保湿的作用,而d-α生育酚具有保湿和抗氧化双重作用。

维生素E为微带粘性的淡黄色油状物,在无氧条件下较为稳定,甚至加热至200℃以上也不被破坏。但在空气中维生素E极易被氧化,颜色变深。故能保护其他易被氧化的物质(如维生素A及不饱和脂肪酸等)不被破坏。食物中维生素E主要在动物体内小肠上部吸收,在血液中主要由β-脂蛋白携带,运输至各组织。同位素示踪实验表明,α-生育酚在组织中能氧化成α-生育醌。后者再还原为α-生育氢醌后,可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胆汁入肠,经粪排出。其他维生素E的代谢与α-生育酚类似。

生理功能

维生素E在临床上试用范围较广泛,并发现对某些病变有一定防治作用,如贫血动脉粥样硬化、肌营养不良症脑水肿、男性或女性不育症、先兆流产等,也可用维生素E预防衰老。维生素E是人体内优良的抗氧化剂。

缺乏症

维生素E对动物生育是必需的。缺乏维生素E时,雄鼠睾丸退化,不能形成正常的精子;雌鼠胚胎胎盘萎缩而被吸收,会引起流产

动物缺乏维生素E也可能发生肌肉萎缩、贫血、脑软化及其他神经退化性病变。如果还伴有蛋白质不足时,会引起急性肝硬化。虽然这些病变的代谢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是维生素E的各种功能可能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人体有些疾病的症状与动物缺乏维生素E的症状相似。由于一般食品中维生素E含量尚充分,较易吸收,故不易发生维生素E缺乏症,仅见于肠道吸收脂类不全时。

维生素K

维生素K于1929年丹麦化学家达姆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它是黄色晶体,熔点52~54℃,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维生素K化学性质较稳定,能耐热耐酸,但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属脂溶性维生素。由于它具有促进凝血的功能,故又称凝血维生素。常见的有维生素K1和K2。K1是由植物合成的,如苜蓿、菠菜等绿叶植物;K2则由微生物合成。人体肠道细菌也可合成维生素K2。现代维生素K已能人工合成,如维生素K3,为临床所常用。维生素K均为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维生素K1是黄色油状物,K2是淡黄色结晶,均有耐热性,但易受紫外线照射而破坏,故要避光保存。人工合成的K3和K4是水溶性的,可用于口服或注射。临床上使用的抗凝血药双香豆素,其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能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用以防治血栓的形成。维生素K和肝脏合成四种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Ⅶ,Ⅸ及Ⅹ)密切相关,如果缺乏维生素K1,则肝脏合成的上述四种凝血因子为异常蛋白质分子,它们催化凝血作用的能力大为下降。

人们已知维生素K是谷氨酸γ羧化反应的辅因子。缺乏维生素K则上述凝血因子的γ-羧化不能进行,此外,血中这几种凝血因子减少,会出现凝血迟缓和出血病症。

生理功能

①维生素K溶于线粒体膜的类脂中,起着电子转移作用。

②维生素K可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缺乏维生素K时平滑肌张力及收缩减弱,它还可影响一些激素的代谢。如延缓糖皮质激素在肝中的分解,同时具有类似氢化可的松作用,长期注射维生素K可增加甲状腺的内分泌活性等。

③维生素K在人体内能促使血液凝固。

缺乏症

在临床上维生素K缺乏常见于胆道梗阻脂肪痢、长期服用广谱抗菌素以及新生儿中,使用维生素K可予纠正。但过大剂量维生素K也有一定的毒性,如新生儿注射30毫克/天,连用三天有可能引起高胆红素血症。人体缺少它,凝血时间延长,严重者会流血不止,甚至死亡。

人的肠道中有一种细菌会为人体源源不断地制造维生素K,加上在猪肝、鸡蛋、蔬菜中含量较丰富,因此,一般不会缺乏。

维生素H

生物素,又称维生素H、辅酶R,也属于维生素B族,它是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是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不可或缺的物质。为无色长针状结晶,具有尿素与噻吩相结合的骈环,并带有戊酸侧链,能溶于热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普通温度下相当稳定,但高温和氧化剂可使其丧失活性。生物素与酶结合参与体内二氧化碳的固定和羧化过程,与体内的重要代谢过程如丙酮酸羧化而转变成为草酰乙酸乙酰辅酶A羰化成为丙二酰辅酶A等糖及脂肪代谢中的主要生化反应有关。

生理功能

① 维生素H具有防止白发和脱发,保持皮肤健康的作用。

② 生物素与维生素A、B2、B6、烟酸(维生素B3)一同使用,相辅相成,作用更佳。在复合维生素B和多种维生素的制剂中,通常都含有维生素H。

③ 是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因子,极微量(0.005微克)即可促进使试验的细菌生长。例如,链孢霉生长时需要极微量的生物素。

缺乏症

生鸡蛋清中有一种抗生物素的蛋白质能和生物素结合,结合后的生物素不能由消化道吸收,从而造成动物体生物素缺乏,此时出现食欲不振、舌炎、皮屑性皮炎、脱毛等。然而,尚未见人类生物素缺乏病例,可能是由于除了食物来源以外,肠道细菌也能合成生物素之故。

每日需求量人体每天需要量约100~300微克。

维生素P

维生素P是由柑桔属生物类黄酮、芸香素和橙皮素构成的。在复合维生素C中都含有维生素P,也是水溶性的。

生理功能

① 能防止维生素C被氧化而受到破坏,增强维生素的效果。

② 能增强毛细血管壁,防止瘀伤。

③ 有助于牙龈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有助于因内耳疾病引起的浮肿或头晕的治疗等。

许多营养学家认为,每服用500毫克维生素C时,最少应该同时服用100毫克生物类黄酮。以增强它们的协同作用。

维生素PP

维生素PP,抗癞皮病维生素,也称烟酸,化学命名为尼克酸或尼克酰胺,两者能在体内相互转化。烟酸为白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尼克酰胺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药用者一般为尼克酰胺,因尼克酸有一时性血管扩张作用。这种维生素较为稳定,一般烹调不致失活。尼克酰胺在体内与核糖、磷酸、腺嘌呤组成脱氢酶的辅酶Ⅰ及辅酶Ⅱ。这两种辅酶结构中的尼克酰胺部分具有可逆的加氢和脱氢的特性,在生物氧化中起着递氢的作用。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中均需要此类辅酶参加。临床上常常用以治疗内耳眩晕症、外周血管病、高胆固醇血症视神经萎缩等。

缺乏症

人缺乏此种维生素时,表现为神经营养障碍,初时全身乏力,以后后期在两手、两颊、左右额及其他裸露部位出现对称性皮炎。

大剂量的尼克酸能扩张小血管和降低血胆固醇的含量。

每日需求量

人体每日需约20毫克。

维生素M

也称叶酸,抗贫血;维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防止胎儿畸形。由喋呤、对氨基苯甲酸谷氨酸结合而成,富含于蔬菜的绿叶中故名。叶酸是黄色结晶,微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光破坏。食物在室温下储存,其所含叶酸也易损失。叶酸在体内转变成四氢叶酸,后者是许多种酶的辅酶。四氢叶酸传递一碳基团在化合物之间的交换,这些一碳基团包括甲基(-CH3)、羟甲基(-CH2OH)、甲氧基(-OCH3)、亚胺甲酰基(-CO-NH)。一碳基团的转换是胆碱丝氨酸组氨酸DNA等生物合成时的必需步骤。人体缺乏叶酸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红细胞的体积变大,发生巨细胞性贫血。中性白细胞的分叶数不是正常时平均2~3叶,而是5叶以上的白细胞数显著增加。

缺乏症

人的肠道细菌能合成叶酸,故一般不易发生缺乏病。但当吸收不良,代谢失常或组织需要量过高以及长期使用肠道抑菌药(如磺胺类)等时,皆可引起叶酸缺乏。

每日需求量

人体每日需要量约400微克。

维生素T

帮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维生素U

学名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分子式C6H14NO2IS,分子量291.2。存在于甘蓝莴苣苜蓿和其它绿叶蔬菜中。有特殊气味,味咸苦。光照或久置空气中都不稳定。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水溶液呈酸性。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可由蛋氨酸碘甲烷反应制得。

缺乏表现

如果你发现您自己或家人有以下情况或症状的话,请不妨注意是否有以下维生素缺乏的早期表现。

分布

注意事项

服用注意事项

维生素A:如果在空腹时服用维生素,会在人体还来不及吸收利用之前即从粪便中排出。如维生素A等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中才能被胃肠黏膜吸收,应宜饭后吃用,才能够较完全地被人体吸收。

老年人的上皮细胞容易受到损伤,抵抗力也相对较低,而维生素A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各种上皮细胞的生长,因此,适当补充维生素A很有必要。除可从饮食中(如胡萝卜、奶类、蛋类、动物肝类、深色蔬菜、乳类)获取部分之外,可另行服用维生素A胶丸,每日1次,每次服1粒,含量为25000国际单位,间断性服用。

维生素C:是一种极其娇嫩的水溶性维生素,它的性质非常不稳定,一不注意很容易因为氧化而被破坏掉。维生素C在人体内不能自我合成,必须靠进食供给,所以日常食用烹饪时一定要谨慎。维生素C怕遇水、热、光、氧和烟等物质,所以浸水、加热烹调处理或者太阳直射,都会大幅度破坏维生素C,而且每抽一根烟也会消耗体内25毫克的维生素C,并且吃上100mg的油炸食物也会消耗25mg的Vc。

维生素E: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许多人经常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但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显示,滥用维生素E对身体不仅无益,而且会减少生命,与降胆固醇药相冲突。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动脉硬化血栓与血管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对来自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约30万人进行跟踪调查,将服用维生素E的人和不服用维生素E的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前者的“质量调整生命年”比后者少近4个月。

所谓“质量调整生命年”是将不同生活质量的生存年数换算成相当于完全健康的生存年数,是一个用以评价治疗和保健所带来生命质量和数量改变程度的概念。不过,研究人员指出,这并非意味着每个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的人都会少活4个月。此前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E补充剂不但没有预防某些疾病的作用,而且可能和降胆固醇药相冲突。研究人员说,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量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

维生素B6:因经前紧张错误地大剂量服用吡哆醇(每日2~6g,连服2~40个月)会出现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以及下肢定位和振动感严重受损,触觉、温度觉及痛觉很少受影响。运动和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害,停止服用吡哆醇后恢复甚慢,有些病人只能部分恢复。抗癌维生素人体各组织的成分,也不可以提供能量,摄入过多对人体无益,有些还会产生毒副作用,甚至死亡。

禁忌

维生素A

服用维生素A时需忌酒。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转化为视黄醛,而乙醇在代谢过程中会抑制视黄醛的生成,严重影响视循环和男性精子的生成功能。

维生素AD

服用维生素AD时忌粥。粥又称米汤,含脂肪氧化酶,能溶解和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导致维生素A和维生素D流失。

维生素B1

蛤蜊和鱼类中含有一种能破坏维生素B1的硫胺类物质,因此服用维生素B1时应忌食鱼类和蛤蜊。

维生素B2

高纤维类食物可增加肠蠕动,并加快肠内容物通过的速度,从而降低维生素B2的吸收率;高脂肪膳食会提高维生素B2的需要量,从而加重维生素B2的缺乏。因此,服用维生素B2时应忌食高脂肪食物和高纤维类食物。

维生素B6

食物中的硼元素与人体内的消化液相遇后,若再与维生素B6结合,就会形成络合物,从而影响维生素B6的吸收和利用。因此,服用维生素B6时应忌食含食物。一般含硼丰富的食物有黄瓜、胡萝卜、茄子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