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49
绵拳是一种均匀柔和、圆活连贯、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属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运动柔似棉花,形意相随,连绵不断,动作运行处处为弧形,同时劲力寓于其中,舒展沉实,得势则刚,击人以寸劲,实用性强。
绵拳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创,至今尚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通过上海绵拳代表人物孙福海之子——孙长根、弟子孙宝庆的回忆,可以确定在上海最早传播绵拳的人是孙福海的师父孟光银。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上海传授绵拳,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完善。
孟光银(原名孟招德,又名孟关宇或孟关雨),原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主要在山东、河南两地走镖,后拜一位经商的老翁学拳而得绵拳。这在清末民初武术家吴志青所撰写的《太极正宗》中收录的《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术教师孟某,所擅长之拳称绵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闻孟某少时,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镳为业,富有膂力,尤善单刀,其名颇显。孟年少气盛,自负其技睥睨侪辈,一日携镳投宿於旅店,与同道者谈武艺,有旁若无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须发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视之意现於颜色。孟不能堪,忿然谓叟曰:若龙钟似此,岂亦能武,将毋倚老卖老,以为我没奈何乎?叟从容曰:强中更有强中手,武艺谁敢称能,因见汝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觉其笑之出於鼻也,怒将何为?孟益不能忍,必欲与叟较,叟亦不辞。孟方出手,已跌数步,意不测叟以何种手法,能跌人如此乾脆。孟初以叟年迈,恐其不胜技击,故出手未尽其长。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脚如被蛛网缠缚,有力无所施,欲跳脱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流。见叟张两臂往复搓弄如玩圆球,神气闲逸,绝无寻常比试态度。孟始知非敌,跪请拜师。叟曰:拜师则可,但汝当弃所业随我经商。孟亟思得其传,竟弃镳业,从叟往来贩运於山陜之间。
这段文字记载为绵拳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佐证。文中较为详尽地记载了孟光银学习绵拳的经过。然而,“老翁”是自创绵拳,还是从他人学的绵拳,由于史料的缺乏,已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孟光银学得绵拳的时间应该是在民国以前。也就是说,绵拳至少在清代就已经形成并开始流传了。
据文中记载,孟光银来到上海住在富商李瑞九家,并被聘为拳术教师教授绵拳。孙福海是孟光银在上海收的最早的徒弟之一,他随孟光银学习绵拳达八年之久,得其真传,成为绵拳的积极传播者。20世纪50年代初,孙福海迁至上海兰桂坊(上海市杨浦区兰州路857弄7号),并在兰桂坊教授绵拳。当孟光银逝世后,孙福海尊师遗嘱,专教劳动人民,以便作为他们防身自卫、强身健体之用。其间,孙福海在所学绵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最后发展成了符合上海地域文化的绵拳。由于孙福海在世时收徒较多,这样孙福海就成为了上海绵拳的代表人物。孙福海传其子孙长根、孙林根及弟子孙宝庆、杨连权、田其芳、陆凤池、顾祝卿、王松荣、朱葆生、卢德成、王志文、叶秀成、唐存贵、陈博群、马益州等人,这些人也都成为上海绵拳的积极传播者。
绵拳的拳理特点:
1、刚柔相济,注重技击
2、近靠远打,后发制人
3、下盘稳固,力由腰发
4、呼吸自然,收放自如
5、功法架子,内外兼修
绵拳作为上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其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自成体系。
手型:拳、掌、豹拳、虎爪等。
步法:跟步、腾步、龙形步等。
肘法:挑肘、崩肘、拐肘等。
技术要求:
(一)姿势
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重心始终保持居中,不能超出脚尖,否则重心前移,易被对方带动。
(二)动作
在运用扒、打、擒、拿、抓等绵拳架子进行搏击时,动作的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架子中的攻防特点都要体现出来。
(三)身法
把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和吞、吐、闪、顶、冲、撞、挤、靠、滚、扭等攻防变化有机结合,内外协调,一势接着一势,势势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四)眼法
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一招一式的意识通过眼神充分表达出来。
(五)精神
要全神贯注,气势上压倒对方,表现出勇敢、无畏、不可战胜的气概,使对手望而生畏。
(六)劲力
要刚柔并济,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发劲时要求有爆发力,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以气息配合发力,做到内外合一。
(七)呼吸
讲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时用“托”法,刚劲动作时用“聚”法,由高到低动作时用“沉”法,自由换气,不憋气,意念引导动作与呼吸,气沉丹田。
(八)节奏
练习架子时,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都要有机结合,对必要鲜明,该快则快,该慢就慢,该进则进,该收即收,时常吞一步由被动变主动,由败势变胜招,要掌握运动节奏,架子必须舒展大方。
(一)基础十二式
1、摇手(摇膀子)
2、马步冲拳
3、马步双拳
4、马步通背
5、摩肩
6、千斤锤
7、狮子盘球
8、狮子滚球
9、撑排抖骨
10、拉弓肘
11、双肘
12、牛角肘
(二)功力对练十八式
预备姿势
1、弓步单推膀
2、十字勾腕
3、弓步压腕
4、裹手顶劲
5、沉肩击胸肘
6、套步铲靠
7、腾步单掌
8、平肘贴靠
9、弓步上穿掌
10、左右挑肘贴靠
11、左右拐肘贴靠
12、左右前肩贴靠
13、左右前胸贴靠
14、左右外肋排靠
15、左右内肋排靠
16、三步丹田靠
17、左右撞胯
(三)绵气功
松骨功、行气功(翻江倒海、气贯长虹、周天导引、盘桩动功、周天搬运功、坎离互换功、龟吸功、双盘擎天功、双盘开桩功、纯阳撼天功等)。
自孟光银在上海传授绵拳至今,已口传心授、薪火相传五代人。历经近百年的历史,绵拳已经成为上海市独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其传承和普及范围逐渐扩大,已由最初的杨浦区扩展至虹口区、宝山区、卢湾区、徐汇区、黄浦区及上海周边地区。
近几年来,绵拳在上海的传承与发展又迎来了新机遇。在杨浦区这块上海绵拳的主要传承区域上,成立了“上海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成为推进绵拳在上海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上海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的努力下,绵拳于2009年、2011年分别被杨浦区、上海市命名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均是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董事长、绵拳门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先生,这无疑为绵拳的进一步传承、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非遗”申报成功的基础上,绵拳积极走进校园,建立传承基地。绵拳保护单位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街道办事处、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与上海市昆明学校、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签订协议,正式成为绵拳校园传承基地,每周都会委派绵拳教练到学校开授绵拳拓展课,开拓出绵拳传承的新模式。
由此可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在绵拳“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绵拳这一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必将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进而为我国“非遗”事业的开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做出重要的贡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杨浦区江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获得“绵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绵拳项目保护单位上海杨浦区江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