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2-02 20:51
羊仰口线虫(Bunostomum trigonocephalus Rudolphi,1808),线虫纲,杆形目,钩口科,仰口属生物,主要分布于印度和非洲等地。
虫体粗壮,乳白色,头端弯向背侧。口囊大,呈漏斗状,腹面有2个半月形切板,背面有1个长的背锥和2个短的亚腹齿。食道棒状。神经环和颈乳突位于食道中部稍前方。
雄虫:体长8.21—15.00 mm,最大宽度0.415—0.448 mm。交合伞由2个对称的侧叶和1个不对称的背叶组成。2腹肋细长并行呈裂状。前侧肋粗大与中、后2侧肋分开,弯向腹面,末端达伞缘,中、后侧肋较接近,末端分开伸达伞缘。外背肋分支不对称,右外背肋细长,从背肋的基部分出;左外背肋较粗短,从背肋中部分出。背肋中部后缘分为细长的2支,末端分小支或不分支。左右交接刺等长,褐色,长0.614—0.664 mm,近端粗大,宽0.03 mm。后1/3处逐渐变细,末端弯曲有小钩。
雌虫:体长14.15—22.00 mm,最大宽度0.514—0.597 mm。尾部粗短,尾端钝圆,长0.265—0.298 mm。阴门位体前1/3处,呈裂缝状,阴道长0.20 mm。虫卵卵圆形,长径0.072—0.075 mm,幅径0.042—0.049 mm,卵壳厚0.0015 mm,内含8—16个胚胞。
生活史 本虫生活史经Crofton(1965)进行研究,发育温度在15—34℃之间,在34℃时经15.5小时,虫卵发育为幼虫孵出,在23℃下需24小时,17℃下需48小时,在15—16℃则需7天。在34℃下经5—6日发育为感染期幼虫,感染期幼虫体长0.518—0.678 mm,尾鞘长0.085—0.115 mm,经皮肤接触或口吞食均获得感染。Stoye(1965)报道:从皮肤接触感染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经6日到达肺中,再经2日
行第3次蜕皮为第四期幼虫。于是沿支气管、气管移行,经消化道约11日到达肠中,再行1次蜕皮,经4星期发育为成虫。感染40—70日在宿主的粪便中检得虫卵。口吞食感染,幼虫直接进入肠中固定在肠壁上行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绵羊自吞食幼虫到发育为成虫,共需24天。
Morgan和Hawkins(1949)报道,感染期幼虫在牧场中,在夏季可生存2—3个月,春季和雨季可稍长,冬季寒冷易于死亡。Belle(1959)报告本种幼虫发育最适温度是25℃,低过15℃和超过35℃不能发育。在25℃下,幼虫经4日有15%达感染期幼虫,经5日有30%达感染期幼虫。虫卵在0℃下仅能生存2星期,在40℃下生存不超过12小时。在相对温度44%时生存不超过7天。Narain(1965)报道第一期幼虫在水中在0℃下可活11日,5℃下17日,10℃下20日,15℃下15日,20℃下18日,25℃下15日,30℃下9日,34℃下7日,35℃下4日,40℃下16小时,45℃下40分钟。第三期幼虫,在水中于0℃下生存40日,5℃下70日,10—15℃下100日,20℃下65日,25℃下48日,30℃下38日,34℃下14日,35℃下6日,40℃下5日,45℃下3小时。感染期幼虫在印度于室温下,1月份(最低温度14℃,最高温度20℃)生存20日,2月份(17℃和27℃)20日,3月份(19℃和30℃)21日,4月份(26℃和35℃)13日,5月份(32℃和37℃)10日,6月份(32℃和39℃)6日,7月份(29℃和34℃)9日,8月份(29℃和34℃)9日,9月份(27℃和33℃)11日,10月份(23℃和31℃)12日,11月份(17℃和24℃)14日,12月份(16℃和22℃)17日。
本虫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常成为地区性流行病,幼畜较中畜常易发生疾病,幼虫侵入宿主皮肤,破坏皮肤的完整性,产生痒觉,使细菌侵入的继发性感染。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可引起出血现象,影响呼吸,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虫体在肠中,口囊切板吸住肠黏膜,可破坏黏膜引起毛细管出血。虫体以吸取宿主的血液为营养,在吸血的同时分泌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使多量失血,产生贫血,多数感染时可产生恶液质。
宿主: 黄牛、牦牛、绵羊、山羊、狍、印度羚、东方盘羊、岩羚羊、黄羊; 寄生部位: 小肠
国内分布:北京,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陕西, 甘肃, 青海, 四川, 贵州, 云南, 江苏,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福建, 广西, 广东, 台湾
国外分布:印度, 非洲, 大洋洲, 美州(巴西), 欧洲(荷兰)
中国动物志 线虫纲 杆形目 圆线亚目(一):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