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隼

更新时间:2023-07-13 15:53

美洲隼(学名:Falco sparverius):是隼科隼属的一种鸟类。体长约31厘米,翼展51-61厘米,体重84-165克。具二态性,雌鸟体型大于同龄雄鸟,雌雄羽毛明显区分。背部呈赤褐色及条纹。体型和羽毛两性异形,幼鸟毛色与成鸟相近。对环境的适应力强,栖息于开阔林地、草原、半荒漠地区以及市郊。以大型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和南美洲。

形态特征

美洲隼是北美体型最小的猛禽。具二态性,体长约31厘米,翼展51-61厘米,体重84-165克。羽毛明显区分。在成年雄鸟中,前额和头巾是灰色的,中央部分有棕色或赤褐色斑块。上体呈淡肉桂色至深栗色,颈背通常略带杏黄色,并有一小块黑色斑块。肩角和背部有不同数量的黑条纹穿过。板岩灰色的覆羽上点缀着明显的方形黑点。飞羽主要是黑色的,在翅膀的边缘形成一条暗带,有时在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上有明亮的小白条纹。栗色的尾巴以白色带和相邻的宽黑色亚末端带终止。眉毛、眼先、下巴、喉部和整个脸颊都是白色的。头部的每一侧有两条垂直穿过的黑条,一条从眼睛直接向下延伸,另一条主要覆盖耳罩的后部。第三条带穿过颈背并溢出颈部两侧。胸部、上腹部和侧腹呈现肉桂粉色调。下腹部、大腿和尾下覆羽呈白色或淡黄色,带有黑色斑点。虹膜呈深褐色。眼眶皮肤、跗骨和足部呈现深黄色至橙红色的肤色。

雌鸟的头部与雄鸟完全一样。肩角棕色,上体黑色。尾巴比背部更深。除了末端的白色带外,还有十个等宽的黑色窄带穿过。整个下体为白色或浅黄色,胸部和上腹部呈橄榄黄褐色或琥珀色条纹。翅膀下面的大部分颜色是浅色的,有时有一些与胸部颜色相同的不规则细条。裸露的部分与雄鸟相似,但颜色更黄,橙色更少。

幼鸟背部呈棕褐色,有黑色条纹,胸部有明显的条纹。

栖息环境

美洲隼适应环境能力强,可以在公园、郊区、森林边缘、高山,甚至沙漠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美洲隼对有一些零星的树木的稀树草原类型的开阔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它们喜欢靠近开放空间、农场、城市郊区和城市公园的森林边缘。这些猛禽在栖息地选择方面非常多样化,在西部,选择在高山地区或低洼沙漠等不同的地方栖息。在筑巢期间,它们需要在树上、土质河岸或其他地方挖洞。高栖息地和开放空间也是满足狩猎要求的必要条件。

生活习性

行为

美洲隼飞行速度很快,翅膀快速向下扇动,常在空中盘旋并垂直扑向猎物,偶尔也会在栖木上等候,栖息时尾羽会不停地上下摆动。它们几乎可以在空中完成所有的接替动作。看到它们在其领地上空进行圆形滑翔飞行并不少见,它们具有扁平的翅膀和完全伸展的尾巴。美洲隼是北美唯一能够盘旋的猛禽,为了做到这一点,它们会迅速扇动翅膀,保持头部不动,这样它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猎物。

美洲隼是日行性猛禽。在路边、栅栏、电线杆或电线上捕猎。

它们穴居的鸟类,即它在各种洞穴中筑巢:树洞、岩洞、悬崖裂缝、人工筑巢箱或建筑物中的空间。由于该物种在其所占据的领地上是优势物种,因此通常可以轻松驱逐啄木鸟,使用相同大小洞穴的鸟类、松鼠或东部花栗鼠等哺乳动物的洞穴。它们只与角鸮属(Otus)的角鸮遭遇时才会遇到真正的对手。角鸮类明显偏爱入口直径相对适中(5-20厘米)的洞。

叫声

美洲隼产生三种发声:“klee”或“killy”、呻吟和咿呀声或咿呀声。“klee”或“killy”以“killy killy killy killy”的快速系列传递。一年中任何时候,当美洲隼兴奋时,两性都会发出这种声音。呻吟(呜呜声)可以持续一分钟以上。它由雌鸟在交配时或幼鸟乞食时以单音或三音形式产生。唧唧喳喳是雄鸟和雌鸟交流中最常用的叫声。也是在两个伙伴之间的身体接触期间、提供食物之后或在检查筑巢地点之后发出的。这通常标志着极大的同谋或极大的满足。喋喋不休经常取代呻吟。

食性

在夏季,美洲隼以昆虫为食,但也以蜥蜴、老鼠和鼩鼱为食。在夏季,美洲隼通常在晨昏捕食蝗虫等大型昆虫,而冬天,则整个白天都在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小型鸟类、蛇类、蜥蜴、蛙类和蝎子。成年美洲隼也吃小鸟。一些研究证明,无脊椎动物占捕食量的52%,哺乳动物占26%,鸟类占16%。如果在生物量(摄入有机物的总重量)方面进行相同的分析,昆虫仅占整体的2%,而哺乳动物为38%,鸟类为57%。在美国犹他州,最常捕获的两种物种是椋鸟鹿鼠,这两种物种占生物量的近60%。然而,存在地理差异,在亚利桑那州等一些地区,鬣蜥属和刺蜥属(Sceloporus)的蜥蜴占据了更大的份额,高达28%的生物量和17%的捕获量。在美国西南部的州,最常捕猎的昆虫是甲虫、蚱蜢和蝉,有时占总数的5%。

分布范围

留鸟: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巴哈马、巴巴多斯、百慕大、玻利维亚、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岛(萨巴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巴西、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哥伦比亚、古巴、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厄瓜多尔、救星、福克兰群岛、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属)、圣彼得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荷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委内瑞拉和维尔京群岛。

繁殖地:格林纳达、牙买加、美国和乌拉圭。

非繁殖地:伯利兹和哥斯达黎加。

季节性不确定:圣巴塞洛缪、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游荡:丹麦、爱沙尼亚、马耳他、葡萄牙和英国。

繁殖方式

美洲隼为一夫一妻制,繁殖季节在3-7月份。美洲隼交配的地方很固定,而且往往会保持不变。通常经常成对出现在相同的巢穴位置,并且经常至少连续两年占据相同的巢穴。在美洲隼中,结对是由雄鸟发起的。它首先在其领地内定居,然后与雌鸟合作捕猎。婚礼在空中展示、寻找地点和雄鸟提供食物的仪式构成了配对形成的连续阶段。当雌鸟决定完全献身于其领地上的雄鸟时,后者得到了明确的验证。已经列出了两种空中游行:在第一种中,美洲隼会进行小翼拍,这与短滑翔交替;在完全由雄鸟进行的第二次游行中,后者进行了一系列上升和下潜,其幅度从15米到20米不等。提供食物的仪式被认为是形成夫妻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通常是因为雄鸟设法引诱自己的伴侣并鼓励雌鸟进入自己的洞穴。交配是由雌鸟发起的。进入巢内后,雌鸟会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姿势:身体前倾,背部略微倾斜,尾巴与身体对齐或划出一个小角度。

通常营巢于悬崖、山坡岩石缝隙、土洞、树洞和喜鹊、乌鸦以及其它鸟类在树上的旧巢中。安在树上的入口位于离地面5-12米不等的高度。巢较简陋,由枯枝构成,里面铺垫有草茎、落叶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4-5枚,偶尔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赭色,密被着红褐色的斑点,但也有的仅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通常每隔1天或2天产1枚卵,产完第一枚卵后,雌鸟就不再离巢,时而卧伏于巢内,时而站立在巢口外突出的岩石上。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承担护卫任务,每隔一段时间就飞回巢区附近的石壁上或树冠上,偶尔也替换雌鸟孵卵,孵化期28-30天。雄鸟主要在早上和晚上进行育雏,但有时也在夜间进行,完成了大约15%到20%的任务。这种养育方式与大型隼类的方式不同,后者仅在雌鸟吃掉雄鸟带给自己的猎物时才会产卵。雌鸟1岁性成熟,并且可以繁殖,美洲隼寿命10岁左右。

幼鸟生长得很快,在16-17天后达到成鸟的体重。羽毛生长完全需要30-38天。不久之后,兄弟姐妹组成了一个只有在独立时才分散的家庭群体。由于父母提供了有效的巢穴防御,幼鸟的成活率非常高。近80%的雏鸟成功出雏。如果巢卵被破坏,通常还要下补偿性的一窝,但产卵的数量则明显减少,通常为2~3枚。

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仅13-14克,全身被有稀疏的白色绒羽,头大颈细,呈爬伏状态,勉强能够摇头,10天后变为淡灰色绒羽。雏鸟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30天左右离巢。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美洲隼由于体型小、领地面积相对较小(通常不到一平方千米)以及结合了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的多样化饮食,美洲隼与来自该大陆的其他猎鹰非常不同,它们能够保持相当高的密度。北美的物种数量估计超过一百万对。对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物种数量,可能有必要将数字翻倍。截止2016年,在过去的200年中,为了农业用途而砍伐森林很可能对其栖息地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威胁这个物种的唯一真正危险是相对缺乏筑巢地点。通过安装美洲隼完美适应的人工筑巢箱,这一威胁得到了纠正。

趋势证明:截止2007年,在过去40年中,该物种在北美的种群趋势稳定。然而,要注意,这些调查仅覆盖了北美不到50%的物种分布范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