羛阳

更新时间:2022-05-23 09:44

羛阳,中国古代地名。春秋时戏阳为晋国城邑,汉代改名羛阳,后世称羛阳聚。西晋学者杜预考“魏郡内黄县北有戏阳城”,“”与“戏”同。唐代,羛阳聚故城在相州尧城县东。北宋以后,故城周边逐步发展为数个村落。考羛阳城故址在今河北省魏县张二庄乡第六店村。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戏阳为晋国城邑。春秋《左传》记载:鲁昭公九年(前533年),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迎娶)女,还,六月,卒于戏阳。这是见于典籍中关于戏阳的最早记录。

汉代,戏阳改称羛阳。西汉时隶属冀州魏郡内黄县(治在今汤阴县故城村一带)。东汉时羛阳乡改属魏郡邺县(治在今临漳县三台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羛,魏郡有羛阳乡,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后汉书》记载:东汉建武二年(26年)秋八月,光武帝自将征五校(农民起义军),丙辰,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后汉书章怀太子注“戏”与“羛”同)。

南北朝时期,羛阳乡改称羛阳聚(,邑中村落)。北魏水经注》记载: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

东魏天平初,内黄并入临漳,羛阳聚改属司州魏尹临漳县

隋代,羛阳聚更属魏郡长乐县(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北齐废入临漳,隋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洹水二县重置长乐县,治在今安阳县永和镇。)。

初,羛阳聚属相州尧城县(隋开皇间改长乐县为尧城县)。唐高宗时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羛阳,聚名,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诸本有作“茀”者,误也。

唐中期,羛阳聚已成古迹。唐玄宗时《通典》记载:相州尧城县有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

宋初,羛阳聚属相州(又称邺郡,今安阳市永定县(唐末改尧城县为永定县)。宋太宗时《太平寰宇记》记载:永定县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宋天圣间改永定县为永和县。宋熙宁间,永和县降为永和镇,原永和县境东部划归临漳县宋高宗时《通志》记载:戏阳以邑为氏,晋邑有戏阳氏。戏阳,晋邑也,旧属卫,今相州安阳县永和镇东二十五里戏阳城。考南宋《通志》记载的戏阳城,已于北宋熙宁间划归临漳县,其永和镇东二十五里之处,当为相州临漳县大郭管(管,乡级行政单位)辖境。明《彰德府志》记载:宋代村名,临漳县大郭管,辖南郭、北郭、高利、东史、中史。

阳古今考

北郭、南郭、戏阳城

1、 春秋戏阳城

据《春秋左转》载:“昭公九年,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送女还,六月卒于戏阳”。这是关于戏阳的最早记载。

戏阳在那里?西晋杜预在戏阳下注曰:“在魏郡内黄县北。”西晋时,内黄县在今安阳、内黄、汤阴3县边界地区,县城在今汤阴县东北角故城村(见《早期内黄城址考》)。杜预说的在“内黄县北”,是指在县城之北,就是说,戏阳在今故城村北方。《邺乘》在安阳县“永和镇”下说:永和镇“东二十五里有戏阳城。周回二十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永和镇就是今安阳县永和乡政府驻地永和村,安阳市区正东20公里处。将杜预的注释和《邺乘》的记载综合起来查找,戏阳城当在北郭、南郭二村处。因为这里在故城村正北,又在永和东12.5公里处,与二书的记载相吻合。

从《邺乘》所载的戏阳城规模来看,此城很大。春秋时,这里地处河水(今名黄河)之滨,是晋国的重要渡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城市规模自然不小。古有复姓戏阳氏(如卫太子蒯聩之仆有戏阳速),当以此城为姓。

2、东汉羛阳聚

《后汉书·郡国志》载:魏郡内黄县“有羛阳聚”。《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资治通鉴·后汉纪》也云:建武二年八月,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又《说文解字》在“羛”字下说:“魏郡有羛阳乡,本内黄北二十里乡也。”汉代内黄城也在今故城村,其北10公里仍然是今南、北二郭处。这就是说,羛阳和戏阳为同一地方。又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羛”字读音为“虚宜切”,和戏字同音。

由上可知,羛阳和戏阳是音同字异的同一个地名。不过东汉时这里不称“城”,而称为 “聚”。说明这时已不是实际上的城市,而为“聚落”了。

3、北魏羛阳郭

《水经注·淇水》曰:“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郭*。”这里的“县”,是北魏时期的内黄县治所仍在故城村。北魏时的戏阳仍是聚落,不过习惯上已称“城”。当地人称戏阳为羛阳,说城为郭。古代城市的内城为城,外城为郭,有时也统称为郭,或说“城郭”。

*羛阳郭:考《水经注》原著,应为羛阳聚,此当为笔者考误。

(录自安阳地名专家组成员、原安阳县文化局副局长,安阳县地名办公室主任许作民所著《安阳古今地名考》,有删节)

典籍记载

《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

昭公九年

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六月,卒于戏阳。殡于绛,未葬。、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

卷四十五 昭九年

晋荀盈如齐逆女,自为逆。为,于伪反。还,六月,卒于戏阳。魏郡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戏,许宜反。

春秋地名考略》(清)高士奇

卷七

戏阳【昭九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注:魏郡内黄县北有戏阳城。臣谨按后汉建武二年,帝自将征五校,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聚。章怀太子曰:羛阳聚,在尧城县东,即戏阳也。羛、戏通,许宜反。《郡国志》:内黄有羛阳聚。再按《水经注》:淇水入内黄界,又东北经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羛阳聚*;又东北经内黄城南,又北经戏阳城东,世谓之义阳郭**,即荀盈卒处,依此则羛阳、戏阳非一地也】

*《郡国志》原文为并阳聚。**《水经注》原文为羛阳聚。此二处为《春秋地名考略》撰者考误。

《后汉书》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章怀太子李贤

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秋八月,帝自将征五校。丙辰,幸内黄【县名属魏郡今相州县】,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羛阳,聚名,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诸本有作“茀”者,误也。《左传》云: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预注云: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戏”与“羛”同,音许宜反。】

卷三十 郡国志第二十

冀州

魏郡

内黄【《左传》襄十九年,防于柯。杜预注曰:县东北有柯城。昭九年,荀盈卒于戏阳。杜预曰:县北有戏阳城。】

清河水出有羛阳聚【世祖破五校处】。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编著

卷十二(下)

我部

羛,《墨翟书》义从弗。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第十二卷

我部

羛,《墨翟书》义从弗。墨翟书,艺文志所谓墨子七十一篇也。今存者五十三篇。义无作羛者。葢岁久无存焉尔。从弗者,葢取矫弗合宜之意。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此以地名证羛字。又箸其方音也。凡古地名多依□俗方语。如莲勺呼辇酌。单水呼班水。鲖阳呼纣阳。大末呼闼末。剡呼舌剡反。郦呼蹢躅之蹢。曲逆呼去遇。如是者不可枚数。羛阳读若锜,同也。然注家皆读羛阳,虚宜切。与锜音稍不同也。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乡也(近此十二字,乃后人笺记之语,非许语也。)。邺、内黄皆魏郡属县。羛阳□本在内黄北二十里。司马绍统《郡国志》曰:魏郡内黄有羛阳聚。刘注。世祖破五校处。光武纪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李注。羛阳聚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诸本有作茀者,误也。左传。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注:内黄县此有戏阳城。按汉晋皆在内黄北。魏地形志无内黄县。当是并于邺。则羛阳亦在邺矣。故知必后人笺记语也。戏羛音同,许宜反。《左氏传》有戏阳速。则戏阳又为氏姓。

《水经注》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卷九

淇水又东北,迳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白沟又北,左合荡水,又东北流,迳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史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

水经注释

(北魏)郦道元撰 (清)赵一清注释

卷九

淇水又东北迳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白沟又北左合荡水又东北流迳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史记曰赵亷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义阳郭【一清按后汉书光武帝纪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章怀注云羛阳聚名属魏郡左传云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预注云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戏与羛同义阳郭当作羛阳聚说文羛字下云墨翟书义从弗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则羛与义字可通用也】春秋昭公十年【沈氏曰是九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

水经注疏

(北魏)郦道元撰 (清)杨守敬纂疏

卷九

淇水又东北,径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会贞按:《寰宇记》内黄县下,辟阳城,汉审食其封此。故城在今县东北五里。考食其所封之辟阳,郦氏载于《浊漳注》,故以此为非。《寰宇记》盖因俗传名同而误。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会贞按:《郡国志》,内黄有羛阳聚。郦氏引作并阳,羛、并形近,盖所见本异,详下。白沟又北,左合荡水,朱荡讹作阳,全、赵、戴改。守敬按:别有《荡水》篇,见后。又东北流,径内黄县故城南。守敬按:两汉、魏、晋县属魏郡。《地形志》,天平初,并入临漳,则郦氏时仍有内黄,属魏郡。钱坫云,在内黄县西北二十里。县右对黄泽,《郡国志》内黄县下。曰:县有黄泽者也。守敬按:《汉志》内黄,黄泽在县西,则泽在县之右矣。《沟洫志》,内黄界中有泽,方四十里。《元和志》,黄泽在内黄县西北五里。《方舆纪要》,旧时泽广数里,有堤环之,曰黄泽堤,今堙废。内黄城西北二十里有孟家潭,或以为即故黄泽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守敬按:《汉志》内黄《注》引应说。《史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守敬按:《齐策》,苏秦说齐闵王曰,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顾祖禹谓黄城当是内黄县,是也。《史记 赵世家》,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即指内黄而言。《集解》引阚骃曰,山阳有黄县。山阳之黄县,去内黄甚远,盖误。而《赵世家》云,孝成王时,廉颇将,攻繁阳,取之。《廉颇传》亦言,颇伐魏之繁阳拔之,别无取黄之文,然繁阳与黄接壤,古本《史记》当是攻繁阳,黄取之,盖因肃侯时围黄不克,厥后,颇复攻而取之。故郦氏引《史记》曰,廉颇伐魏,取黄。不并言繁阳者,《注》为黄取证,不为繁阳取证也。今本《史记》脱黄字,遂与郦氏所引不相应。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白沟自县北径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朱作义阳郭,全、赵同,戴改。赵云:按《后汉书 光武帝纪》,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章怀《注》云,羛阳,聚名,属魏郡。《左传》云,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预《注》云,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戏与羛同。义阳郭当作羛阳聚。《说文》羛字下云,《墨翟书》,义从弗,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则羛与义字可通用也。会贞按:羛阳即戏阳,章怀说不可易,故杜佑、乐史皆从之。余更准以地望,而知其无疑义。杜预曰,内黄北有戏阳城。《说文》云,羛阳乡,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是并谓在内黄北为一地,即此《注》上文内黄故城之北也。至北魏末,省内黄,隋于故城东南十九里复置,[见《寰宇记。》]即今县治。而羛阳聚别属尧城,故章怀谓羛阳聚故城在尧城东。《通典》同。尧城后为永定县,故《寰宇记》又谓羛阳聚故城在永定东。总之,在内黄故城之北,更在唐、宋内黄之西北也。若此《注》之并阳城,即《寰宇记》所谓辟阳城,在内黄县东北五里者,则在内黄故城东南,与羛阳聚相去数十里,绝不相混,何以此《注》于并阳城下引《郡国志》内黄有并阳聚,与《郡国志》羛阳聚不相应,而羛阳聚之文,反见于此?盖郦氏所见《郡国志》,讹作并阳,而当时适有辟阳城,辟、并音近,郦氏意以为即并阳聚遂引《郡国志》以证之。而《春秋》之戏阳,确为光武破五校之羛阳,俗传不诬,故此特以世谓之羛阳聚释之,乃各有依据也。《春秋左传 昭公九年》,朱作十年,戴同。全、赵引沈氏曰:是九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

《通典》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古冀州

邺郡

尧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传云「晋荀盈卒于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戏与羛同,许宜反。

《资治通鉴》

宋 司马光 撰

胡三省 音注

卷四十

八月,帝自率诸将征五校【校戸敎翻】。丙辰,幸内黄【贤曰内黄县属魏郡今相州县】。大破五校于羛阳,降其众五万人【贤曰:羛阳,县名,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余据《左传》“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预注“内黄县北有戏阳城”。尧城县,本汉内黄县,隋开皇十八年更名,唐未改永定县。“戏”与“羛”同,许宐翻。降,户江翻,下同】。

《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五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邺郡。

元领县十一,今六:安阳;邺县;汤阴;永定;临漳;林虑。

五县割出:滏阳;入磁州。内黄;成安;洹水;已上三县入魏州。临河。入澶州。

永定县,州东四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内黄县地,晋置长乐县,髙齐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八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县,因尧所居此城为名。唐末改为永定县,朱梁开平中,改为长平,后唐同光初,复为永定。洹水,在县北四里。丹朱墓,在县东一里,尧之子也。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氏传》晋荀盈如齐,逆女卒于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羛”与“戏”同。

《通志》

宋 郑樵

卷二十七

氏族略第三

以邑为氏

晋邑

戏阳氏【晋邑也,旧属卫,今相州安阳县永和镇东二十五里戏阳城。卫大夫戏阳速,晋有戏阳扶为卿】

《路史》

路史卷二十

宋 罗泌 撰后纪十一

疏仡纪

陶唐氏

丹朱卒葬笰(羛)阳。相之安阳永和镇南有故尧城。开皇四,尧城县以为尧居,乃朱居也。《相图经》引孟子注:舜封丹朱于白水,白水乃今清河,盖夏封之,在镇西南三里有丹朱陵,南八里有帝子夜游台,周二百歩。《相台志》云:丹朱嫚游之地,同。羛阳乡,在内黄北二十羛阳聚。《元和志》:丹朱墓,唐山县东一里。《寰宇记》:冢在永定东二里,有唐县、有鸿郎城。《九州要记》云:尧时丹朱所居相之冢为是矣。而《经》注:城阳有丹朱冢。《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丹朱葬于阴,无信。

《河朔访古记》

●卷中

魏郡部彰德路

安阳县:春秋为戏阳,战国为魏宁新中邑。秦更名安阳,汉废,以其地入荡阴,属河内郡。魏并入邺,晋置安阳,属魏郡。后周移相州及邺县于安阳故城,治此。隋复曰安阳,寻改尧城,属魏郡。唐以安阳为相州治,改尧城曰永定。宋改永定为永和,寻省入安阳,及省邺县,分其地半入焉。宋、金皆曰安阳县,国朝因之为彰德路倚郭县。

《彰德府志》

《彰德府志》(明)崔铣

卷一 地理志

安阳县

(永和镇)东二十五里有戏阳城,周回二十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六月,卒于戏阳。杜预注曰“在魏郡内黄县北”。(永和镇)南二里有尧城。

卷八 杂志

宋代《志书》所载村名

临漳县

大郭管统村五:南郭、北郭、高利、东史、中史。

《安阳县志》

《安阳县志》清嘉庆四年[1799年]

卷十一古迹志

羛阳聚

《后汉书·》郡国志:内黄有羛阳聚,世祖破五校处。光武纪建武二年,秋八月,丙辰,大破五校于羛阳聚,降之。注,羛阳,聚名,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诸本有作“茀”者,误也。《左传》云: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预注云: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戏”与“羛”同。《春秋地名考》:按淇水入内黄界,又东北经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羛阳聚;又东北经内黄城南,又北经戏阳城东,世谓之义阳郭,即荀盈卒处,依此则羛阳、戏阳非一地也。案高氏引《水经注》:《郡国志》所谓羛阳聚与戴氏校本作并阳者不合。又世谓之义阳郭,郭与戴本作“聚”,亦不合。案《郡国志》内黄下证以“荀盈卒于戏阳”,谓之“戏”。羛阳聚下证以“光武破五校处”,则显为二地矣。《水经注》:白沟又东北迳辟阳城西,世谓之并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今本《后汉书》作羛阳聚。又云: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是聚,在戏阳城东,郦氏已别而言之。惟以“荀盈之卒”证此地。不如刘、赵补注,证以“破五校处”之晰矣。羛阳聚,一名乡,《说文》系传义,墨翟书“义”从“羛”,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乡也。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卷十六

北直七大名府

内黄县

戏阳城在县北。《春秋》昭九年,晋荀盈卒于戏阳。杜预曰:内黄县北有戏阳城,亦曰羛阳聚。后汉建武二年,帝自将征五校,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羛、戏通,许宜反。即戏阳城矣。一云:城在河南彰德府永定故城东二十五里,址周二十里有奇。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清)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

羊部

羛【广韵鱼倚切集韵语绮切音蚁说文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后汉光武帝纪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注羛阳聚名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左传云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预注云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戏与羛通 又集韵虚宜切音牺义同 又集韵宜寄切音议义通作羛说文墨翟书义从羛○按说文在我部今并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