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暴龙

更新时间:2024-03-29 13:08

羽暴龙即羽王龙,学名意思是“羽毛暴君”。羽王龙的学名来自它身上长有的羽毛及其与暴龙亲缘关系。由于是中国原产恐龙,而非从拉丁学名翻译而来,因此其中文名具有准确性。除了羽王龙,一些资料中还有羽暴龙这个中文名,两者的意思是相同的。

外形特征

羽王龙是一种体形较大的肉食性恐龙,体长9米,高约3米,体重约1.4吨。虽然羽王龙的体长达到了9米,但是它们的体形较为瘦长,所以体重很轻。

羽王龙的脑袋较大,长度约1米。从整体外形上看,羽王龙的头较高,在头顶中间有一道从鼻子一直到眼睛上方隆起的脊冠,而且这道脊冠表面满是褶皱,并不光滑。除了头顶上的脊冠,在羽王龙的眼睛后面还有一对向上突起的小尖角,不过这对尖角太小,无法作为武器使用。

羽王龙外形最大的特征是全身几乎覆盖羽毛。从化石保存中看,羽王龙脖子上的羽毛长20厘米;前肢上的羽毛长16厘米;尾巴上羽毛的长度虽然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羽毛与尾巴之间有30度的夹角。由于羽毛痕迹的保存状态差,无法确定羽王龙身上的羽毛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也无法确定羽毛的粗细程度。

虽然说羽王龙身上长有羽毛,但是这里的羽毛与我们印象中鸟类身上的羽毛还是有区别的。羽王龙身上的羽毛是一根一根丝状的,并没有形成类似于鸟类那样的羽片。

发现和命名

羽王龙的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西部北票市巴图营子附近,一共包括三具化石,其中一具为成年个体,而另外两具为未成年个体。这些化石中的两具保存在同一块岩板上,后来由山东诸城恐龙博物馆征集,而另一个未成年化石则由内蒙古二连浩特恐龙博物馆征集。

2009年,山东诸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请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的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共同研究从辽宁省征集来的化石。当岩层被揭开,徐星发现这是一种之前从未被发现的恐龙,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于是博物馆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达成了意向,共同研究这些化石,经过3年多的研究,2012年4月5日,徐星等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发表了论文,正式描述和命名了羽王龙。

生活习性

在羽王龙被发现之前,已知体形最大的长羽毛的恐龙是体长不足3米的北票龙,虽然在辽宁西部的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但是像羽王龙这种大体形的长羽毛的恐龙还是第一次被发现。羽王龙的羽毛类似于小鸡身上的绒毛,与鸟类的体羽不同,再加上羽王龙的庞大体形,所以它不具备飞行能力。羽毛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保温。

羽王龙的嘴中长有锋利的牙齿,这些牙齿与其前肢上的爪子一起组成了猎杀工具。当羽王龙捕猎的时候,它们会用前肢抓住猎物,然后用牙齿进行撕咬。羽王龙的前肢较短,后肢则很长,再考虑到它们的身体和尾巴都很瘦长,可以判断羽王龙是一种奔跑速度很快的动物。

生存环境

羽王龙的化石发现于热河群义县组地层。从地层中的信息看,羽王龙生存地区的地形主要以山区丘陵为主,地面上生长着繁茂的植物,而在绿色的森林中分布了很多池塘湖泊。森林是动植物最好的生存之地,化石显示当时的植被主要是苏铁松柏,而早期的被子植物也已经出现,在树木间生活着包括恐龙翼龙、原始鸟类哺乳动物在内的各种动物。而在湖泊沼泽中则生存着螈、蟾、龟、鳄等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羽王龙生存于早白垩世的亚洲东部,当时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有着明显的四季交替,到了冬天的时候温度比较低,御寒可能是羽王龙身上毛发的主要作用。

猎物

羽王龙在其化石的发现地层(义县组地层)中是体形最大的肉食性恐龙,而其他肉食性恐龙的体形都不超过3米,所以羽王龙有没有天敌还是未知的。除了肉食性恐龙,义县组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植食性恐龙,其中包括小型的鹦鹉嘴龙、中等个头的锦州龙及大个体的东北巨龙,而这些恐龙都是羽王龙的猎物。

从猎物的体形上看,7米长的锦州龙应该是羽王龙最喜欢的猎物,一只成年的羽王龙就可以将其杀死。体形较小的鹦鹉嘴龙等动物行动很敏捷,这样的小家伙并不好捕捉,除非采用偷袭的战术。而体长超过15米的东北巨龙对于羽王龙来说过于巨大,不过从化石上看,羽王龙可能具有成群活动的习性,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即使是大个子的东北巨龙也难逃羽王龙的魔爪。

发现的意义

羽王龙属于暴龙超科,也就是说它们与凶悍的暴龙是远亲,很多人认为既然羽王龙身上长有羽毛,那么暴龙身上是不是也会长羽毛呢?答案是否定的,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暴龙皮肤的痕迹,显示暴龙的皮肤表层是鳞片,而非羽毛。不过刚刚出生的小暴龙身体上很可能长有羽毛,就像小鸡那样。

羽王龙的发现同样对于研究辽西中生代时期的气候有着重要意义。如此大型的动物身上覆盖有厚厚的毛发,说明当时的气候是比较凉爽,甚至是寒冷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辽西发现的动物身上普遍长有毛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