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虎渠

更新时间:2024-04-17 15:08

翟虎渠,1950年8月出生于江苏涟水,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育种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0年8月,翟虎渠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黄营乡。

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开始,18岁的翟虎渠报名参军,到远离家乡数千公里的马兰村基地,在沙漠窝里,一蹲就是整整四个年头。

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3月,退伍回乡后成了一名普通农民,并在江苏省涟水县黄营公社务农。

1973年9月—1977年1月,在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并获得农学学士学位。

1977年1月—1978年12月,担任江苏农学院农学系育种组教师。

1978年12月—1982年3月,就读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应用数量遗传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中国首批入学的研究生,师从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马育华教授,从事数量遗传学的研究与学习,并获得农学硕士学位。

1982年3月—1984年6月,担任南京农学院农学系教师。

1984年6月—1987年10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系应用遗传学专业硕士、遗传学博士研究生学习,是改革开放后学校首批派往国外进修学习的留学生之一,师从英国遗传育种教授J·L·Jinks,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7年10月—1988年10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

1988年10月—1993年1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

1990年7月—1992年8月,挂职江苏省东海县科技副县长。

1992年9月—1992年12月,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三期高校党政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3年1月—1994年12月,担任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现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分院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1994年12月—1995年7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1995年7月—2001年7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分院院长。

1999年9月—2000年1月,在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

2001年7月—2008年4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兼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院长。

2008年4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院长。

2011年11月,不再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翟虎渠首次从遗传学上证实部分品种在雄配子不育位点上存在中性亲和基因,在水稻育种及烟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倡导组织成立了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提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略”,核心内容写入了 2005 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及有关中央文件中。作为专项总师,推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立项和组织实施。组织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

根据2021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显示,翟虎渠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应用数量遗传》《农业概论》《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中国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研究》等著作。

截至2015年12月,翟虎渠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等20多项国家科技项目。

截至2015年12月,翟虎渠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6项;审定新品种5个,获得新品种权12个。

人才培养

2002年初,在翟虎渠的主持下,经费并不充裕的中国农科院自酬资金,启动了“杰出人才工程”。

翟虎渠编写的《群体遗传》《应用数量遗传》《农业概论》以及参编的《试验统计方法》等被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本科生教材,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

截至2015年12月,翟虎渠先后培养博士21名、硕士18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翟虎渠在水稻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贡献。(英国上议院议员洛德•索斯比先生评)

翟虎渠带领着中国农科院这支农业科技的国家队,一步步勾画和描绘着发展的宏伟蓝图。不仅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农业科技难题,为中国农业科研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更为中国粮食的连年丰产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