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八十一化

更新时间:2024-05-05 11:18

《老子八十一化》,又名《太上老君历世应化图说》,描绘了老子起于无始直至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之间的显化事迹,包含老子化胡/老子化佛。

溯源

北宋人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卷102《混元皇帝圣记》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说“经过数个81万亿81万岁”,“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81年乃从左胁而生。”又,旧题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共分81章。想来,“八十一化图”与上述诸多“81”不无关联。存此备考。

对《老子化胡经》,道、佛两教时断时续地争论不休。《老子化胡经》是反映道教与佛教斗争的重要资料,唐高宗、唐中宗都曾下令禁止。到宋代,宋真宗袒护《老子化胡经》,又使之兴盛一时。至宋末,有人据“化胡说”附会出“八十一化图”。已知图中第42化为老子化身摩尼图。摩尼教也称“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乃古波斯宗教,武则天时,传入长安。

现存于崆峒山绝顶老君楼中的“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按道教教义,尤其有“住崆峒”的一化之依托,其彰显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八十一化

第一化 起无始

原夫浑沦之未判,神灵之未植,而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穷其根本,莫测其津涯,而有大圣人禀之而生于其间。故谓之无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无始,起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炁之祖也。无光无象,无色无声,无宗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焉。

夫道,自然之妙本也。于微妙之中而生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无也。从此一炁,三合成德,共生真老也。自真老而生下三炁,三合成德,共生太上也。自太上乃生前三炁,三合成德,共生老君也。老君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鸿洞无边,合之为自然,离之为道德。故众圣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

第二化 运自然

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体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强为之容即老君。以虚无为道,灵元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于空洞寥落之外,莽荡玄虚之中,寂寞无里,不可称量。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兹而生。八表穷窿,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挺于空洞,浮游幽虚。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卓然独立,大而无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所谓混元,由兹而始矣。

第三化 现真身

老君乃无生之至精,兆形之至灵也。于太空之中,结炁凝真。强为之容:体大无边,相好众备。上无所攀,下无所蹑。或在云华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光,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龙白兽、狮子麒麟,列于前后;或作千叶莲花,光明如日,头建七曜之冠,身披九色离罗之帔,顶负圆光,手捧五明,巍巍胜相,难可形容。然上善之士,澄心尽虑,注想真容,则随机感格,祈无不应。故能周遍三界,救度无穷。且大道处于无形,则非凡所见,无非信念感通,通则非在一端。或示妙体仙姿,爰及肉身,随感精粗,应已则隐。洞有洞无,遍及一切。或现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或显真身犹如虚空,圆满清静,不生不灭。若于此相未能明审,须凭图像,系录其心,写此真形,铸以紫金泥木铜彩,称力所为。殿堂帐座,幡花灯烛,随心供养,功德共等。若能洞观非身之身,非相之相,则图像真形,理亦无二。是以敬相随心,应感灵通,获诸福报,端在诚心。果能念念增进,自然成道。所谓“人能念道,道亦念人”,此之谓也。

第四化 秉教法

夫道不可无师资,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玉晨大道君[灵宝天尊]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天尊生亿劫之前,为炁之祖,所以道君为天尊之弟子也。二圣既立,即老君嗣焉。而曰“老”,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先亿劫而生,后亿劫而长,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三圣相承,千古垂则。且道君、老君,皆具至圣之德,动息合道,岂假师承耶?盖以圣传圣,理自玄同。然起教之端,必资授受,为今昔之筌蹄,人天之鸿范也。

第五化 受玉图

老君于上皇元年甲子七月二日,出游西河,时见元始天尊乘八景玉舆,驾九色玄龙,三素飞云导从群仙,浮空而来,同会西河之上。天尊吐《洞玄内观玉符》以授老君三部八景并金书玉字二十四图,罗缕自明。老君即命主图上仙,依而画之。金书紫字,丹简玉章,于此成立。其图分上中下三部,部别八景。

上部八景:

一、《神仙沐浴东井图》;二、《五岳真形图》;三、《通灵诀精八史图》;四、《六甲通灵图》;五、《九宫紫房图》;六、《元始太清图》;七、《真道混成图》;八、《西升宝录图》。

中部八景:

一、《神仙通微灵化图》;二、《蹑虚九灵图》;三、《九变天图》;四、《常存图》;五、《守一养生图》;六、《守神含景图》;七、《寂嘿养真守志图》;八、《芝英玉女图》。

下部八景:

一、《神仙六阴玉女图》;二、《九九道仙图》;三、《导引图》;四、《洞中呜保图》;五、《变化隐测图》;六、《采芝开山图》;七、《明镜图》;八、《无极太一图》。

凡二十四图,皆修身长生之术并洞玄元始之炁成也。

第六化 登位统

老君以大圣之功,化导无始,位育灵根,奚有品位名称者哉?然上有元始之尊,次有道君之圣。老君次道君之位,演化立功。既以陶镕三炁,运行万天,周布众法。元功克著,乃登极道之果,继三真之位,嗣太上之任,为法王之尊也。所以上总群圣,中理众真,下辖九天。在太微钩陈六星中,号曰天皇大帝曜魄宝,以故乘三使六把九枢机,统摄万类出处各件;秉持仙箓,主领神人、真人、仙人、圣人、贤人。但见百千亿天王,拜手于前,恳求岁时施布。赏校善恶之事,游行万方,以洪道化。而一老君常在太清太极宫也。

第七化 历劫运

老君生于无始,起乎无因,独立于冥涬之前,周行于开辟之后。经历劫运,甚为久远。劫运者,天地成坏之名,阴阳穷尽之数。阳尽即生阴,故为大水;阴尽即生阳,故为大火。阳极于九,故云阳九;阴极于六,故云阴六(又作“百六”)。小则三十日为一交,十二交为一度,三千三百度为小劫,九千九百度为大劫,九九八十一万年为劫终也。以夫阳极于九,阴极于六,凡阴阳之数,极于九、六者,则三界荡然。此时天炁穷于太阴,地炁极于太阳。阳极为孛,阴极为否。阳极则其精化为水,阴极则其精化为火。先焚以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内,金玉化消,毫末无遗。然后,元炁复合,谓之“混沌”。混沌剖判,再分天地,一起一伏,周而还始。老君行化,经历此劫不知其数。故经有云:“上世始以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辛”是也。

《风俗通》曰:“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经,十经曰垓,十垓曰载”。“载”者,谓地不能载也。

第八化 造天地

老君乃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立乎不疾之途,游于逍遥之墟,御空洞以升降,乘阴阳以陶埏。分布清浊,开辟乾坤,悬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运行。四时得之以代谢,五行得之以相生。故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之初,运真元始之三炁而为天,上为三清三境,即始炁为玉清境,真炁为上清境,元炁为太清境是也。又以三清之炁,各生三炁,合成九炁,而为九天:

一、郁单无量天。二、上上禅善无量寿天。三、梵监须延天。四、寂然兜术天。五波罗尼密不骄乐天。六、洞玄化应声天。七、灵化梵辅天。八、高虚清明天。九、无想无结无爱天。

此九天各生三炁,每炁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为三十六天。则三界四民,上极三清,是其数也。初下六天,为欲界天。六根俱染,是名欲界。《龙跷经》云:“凡人口业净,修十善功以上,得生欲界天”。

详具《洞玄经》中,兹不赘述。

第九化 诞玄灵

老君尝以上和元年岁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化生于郁单北玄玉国天罡灵镜山李谷之间上玄灵母九玄之房。初,母之始孕,梦玄云日月缠其形,六炁之电动其神,遂有妊。既诞之辰,有三日始出,乃以谷为氏族,用曜景为名,一名弘,字子光;一名玄水,字山渊。

汉太史《帝纪表》曰:“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言黄帝尧舜之处,风教故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第十化 变真文

老君当龙汉元年,分身于中央大福堂国,出真文赤书,以化其民,皆得长生。

南极赤明之国,出火炼真文。号曰洞阳之庭,有流火之池。人炼其形,皆成金色。上置南昌之宫,下立朱陵之馆,以主生成。

东极碧落之天,浮黎之国,书真文于空青之林,文成紫字。其林风声成音,鸟食其叶,身生文章,人得其羽,即能飞行。其民长生,安乐无为。

西极卫罗世界,西那玉国,出真文于浮罗之狱,以度国人。玉池自生,金精流映。人挹其水,身生金光,与天相毕。

北方郁单之野,书真文于洞灵之府,以度兆民。其寒池灵津,自然流澳,人得饮之,无有终极。

以上诸种真文,俱载《度人经》中。

真文者,五方真炁之精,凝结成文。其字方广丈余,八角垂芒,或为云叶之形,或成飞走之状。迨黄帝时,天真皇人译成正音,今载《道藏》中。

第十一化 垂经教

老君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为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

赤明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灵宝君,化为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

上皇元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为泰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三洞者:一、洞真[洞,言通也。谓通真达妙,灵秘不杂也]。二、洞玄[玄者,通天立地,功用不滞]。三、洞神[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开合为三十六部尊经,上应三清三十六,中应三界三十六帝,下应九垒三十六土皇,内通人身三十六宫。故人头有九宫,心有九孔,脐有九神,形有九户,凡三十六所。外合三十六音也。

第十二化 撰灵篇

老君于中皇元年岁壬戌三月一日,于玉天琼房,推较本元,撰集灵篇,以为宝经三万卷、符图七千章、玉诀九千篇,以授东海方诸宫青童大君,使传后学玉名合真之人。大君既受宝经,位登上相,金华玉女,紫晨玉童,各三千人,俱侍卫焉。末学之子,欲受经及修行,皆宜先奏金简于青宫,投玉札于上清。典录玉司,常阴察人精粗,其有勤苦,乃得授玄焉。

第十三化 为帝师

老君在天皇时,号通玄天师 [一号玄中大法师] 乃讲淡泊无为,而俗自化。

始制十干支之名:曰阏逢、曰旃蒙、曰柔兆、曰疆圉、曰著雍、曰屠维、曰上章、曰重光、曰玄黓、曰昭阳。

十二支:曰困敦、曰赤奋若、曰摄提格、曰单阏、曰执徐、曰大荒落、曰敦牂、曰协洽、曰涒滩、曰作噩、曰掩茂、曰大渊献。以定岁时之所在。

在地皇时,号有古大贞。爰定三辰,是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

又在人皇时,号坚固先生。分九区居方所,五行四微,世欲生死之业。于是而起,人乃任性混朴,茹毛饮血,男女无别。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洞玄经》云:“天地浑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运变,天数极深,地数极厚,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云云。

第十四化 置陶冶

老君于天汉元年 [即上天年号] 下降,与燧人为师,号惟用子。观星辰、正七宿,分岁为春、夏、秋、冬四时;别五木以改火,教民烹饪,以代生冷;作结绳之政,陶冶为器。日中之市,兴交易之道,人情以遂。

亳州《太清宫碑》云:“二圣既理,四表生光。我太上老君,博施济众,与人皇为师。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脉;一万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离胎于水木;六丙六辛之将,出孕于风火。一百五十六代,四万五千余年,始称通玄天师,再号金阙帝君,三名盘古先生”云云。

第十五化 赞元阳

老君在伏羲时,号郁华子,说《元阳经》,教画八卦、造书契,使天下义理必归之文字,文字必归六书。作甲历,岁起甲寅,干支相配 [即六十甲子]。岁纪不差,年月不乱,昼夜是纪,东西南北而方不惑。始制嫁娶,以正人伦。定礼乐,以叙尊卑。造衣裳,以明贵践。作宫室,以代巢穴。为舟车,以济不通。造弧矢,以威不顺。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宇内以治,政化大洽。

六书:一、象形[如日、月]。二、假借 [令“长”一字两用 ]。三、指事 [“人”在“一”上为“上”,“人”在“一”下为“下”。各指其事而言也]。四、会意 [武、信:止戈、人言。会合其意也]。五、转注 [左右相转以为言也,如“考”、“老”等字]。六、谐声 [“江”、“河”以“水”为偏旁,以“工”、“可”声谐也]。

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著于竹策之谓书。

第十六化 教稼穑

老君与神农为师,号大成子,说《元精经》,教以生化之道。播百谷以代烹杀,合百药以救百病。尝桑得禾,尝柳得稻,尝榆得黍,尝槐得豆,尝桃得小麦,尝杏得大麦,尝荆得麻。既登五谷,以合民命。止杀禽兽,群分类聚。长善遏恶,以全其生。不食血肉,故无业累。示好生之道,由兹始矣。

《孔子家语》云:“季康子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皆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也。”

第十七化 始器物

老君在祝融时,下降衡山,号广寿子,以《人皇内经》、《灵宝五千文》授于祝融。融观斯经,则知金玉七宝之所在。范土为金,冶石为铁。乃造刀斧钻凿等,以利益众生,使不损手爪之用。祝融氏以道治天下,六千余岁上升。

《尚书·洪范篇》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黄帝内经》与此稍异。

第十八化 居崆峒

老君在黄帝时号广成子,隐于崆峒。黄帝往见问之,广成子曰:“汝所问者,物之质也。奚足以及至道?”黄帝退,捐天下,斋心除形,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曰:“吾闻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必清。勿劳汝形,勿摇而精,少思寡欲,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形乃长存。谨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谨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也。”黄帝闻之,乃叹曰:“吾于广成子之谓天也!”因授以《自然经》、《阴符经》等。

《前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赵宋欧阳文忠公《崇文总目·叙》云:“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而治,不可易也。或不究其本,弃去仁义,而归之自然。以因循为用,则儒者病之”。

“神将必清”一本作“必静必清”,“勿摇而精”,“而”读“尔”字。

第十九化 传经蕴

老君在少皞时,降于空峒,号随应子,说《庄敬经》,以教顺时行令。当颛顼时,降于衡山,号赤精子,说《微言经》,教以忠顺之道。复于帝喾时,降江滨,号录图子,说《黄庭经》,教以清和之道。又命九天真人,三天真皇,执九光之节、景云之符,下牧德台 [ 台在湄水 ] 。授帝喾以九天真灵、三天宝符,上以奉天,使二仪无遗;下以告地,使河海不泄;中以鉴人,使年命无坠。乃祭天于北河之坛,藏符钟山之峰,后为玄宫真人。是时,老君传道与赤松、被衣、王倪、啮缺。

第二十化 说道德

老君在尧帝时,降姑射山 [“射”读“亦”],号务成子,说《玄德经》,教以谦逊之道。在帝舜时,降于河阳,号尹寿子,谈《道德经》,教以无为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国,静以养生,虚以应物。不眩聪察,不役智能。其用在乎尚宽和、务俭朴而已。盖善用之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静焉。

《本传》赞云: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第二十一化 资宝文

老君在夏禹时,降于商山,号真形子,教以勤俭之道,授《九畴书》。又命宛委山之神玄夷使者,授以玉书、灵宝五符、治水真文。初,禹治水,随山浚川,老君遣云华夫人往,阴助之。时,禹驻巫山之下,大风卒至岩谷,振臂损力,不可制。忽遇云华夫人,禹拜之。夫人即敕侍女,传禹策召鬼神之书。因命其神:一、狂章,二、虞余,三、黄麾,四、大翳,五、庚辰,六、童律,七、巨灵等神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扼,与民除害。凡人力不能制者,皆彼为之,如戮防风于会稽、剿淮涡之神无支祗于龟山,皆其力也。禹后入阳明洞天,为紫庭真人,藏真文于包山之墟。

第二十二化 遗盘铭

老君在商时,降于潜山,号锡则子,说《长生经》,教以恭爱之道。继居碣石山,作《通玄经》以传大彭,谓道德在无为也。汤闻之,驾往迎,至彼见一道童,问真行子所在,答曰:“师他适,吾当代往。”汤见童子,意甚忽。问其姓氏,曰:“威子伯也。王欲宁心志,须以丹药浴其身,则五内之火自息。”王如法行之,顿觉安泰。童亦就浴于汤,浴毕,飘然而去。王视盘中水,澄清澈底,下有九大字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旁有四小字曰:“锡则子书”。汤乃刻铭于盘,以自警惕。“锡则”,疑是道童别名。更遣使至碣石,务期得见真行。使至碣石山,洞已是空空。

第二十三化 降圣迹

商二十四王祖甲三祀,乙丑岁,老君自太清仙境分神化炁,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下降于亳州东国 [刘向书作陈国] 苦县濑乡 [《史记》作厉乡] 曲仁里,涡水之阴,灵飞李氏之家。是时,尹母昼寝,梦天开数丈,众仙捧日而出,良久,视日渐小,从天而坠,光灿夺目,大如弹丸,母受而咽之。觉,怀有娠。由是容颜益少,神炁安闲。所居之室,六炁和平,冬无凝寒,夏无祁暑。祥光照舍,众恶不侵。不觉八十一年,至商二十九王帝乙十一祀,岁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卯时,因从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老子。是时,阳景垂辉,祥云荫庭,万鹤翔空。有九龙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池,因成九井。下地即行九步,步生莲花,谓曰:“吾于多劫之前,降生于西那玉国李谷之间。”故指以示人,非今时始此姓也。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聃,《说文》云:“耳漫无轮。”谓能博古通今,故谥号曰“聃”也。

右(上)据古史考系本史、《通鉴》及记传诸书,则老子当生武丁卅四年,颇与竹书纪年、正龟历相合。宜为邈远,今乃重加考核。据《墨子》、《吕氏春秋》、《文子》、《说苑》、《高士传》及《外纪》等,老子实生于商末,帝乙十一祀,岁庚辰,二月十五日。读者鉴焉。

第二十四化 隐柱下

商纣王二十四年丁卯,正月十有二日,丙申。老子化炁分身,乘飞飚之轮,降于岐山之阳,号燮邑子,说《赤精经》,教以仁信之道。西伯闻之,如为守藏史。武王克商践祚,迁为柱下史,易号育成子,作《璇玑经》,以教于王。在成王时,号经成子,说《广化经》,又以道授周公旦。

《史记·乐毅传》云:乐臣公 [一作巨公] 好黄帝、老子之学,“其本师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族子乐毅。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第二十五化 弃周爵

往昔,老君化身号静老天尊,行教于东华山九合玄台,说法度人。以道授东极始老国 [《青童内文》云:始老国在东海之外,一名清和国]王。其王妃、王子、大臣五千人,同修其道,俱得地仙。乃建习仙宫,习灵、七正二馆,令学仙者居之。二百年中,国内白日上升者,三千余人。其王升为妙梵天主,后因逸兴致咎,谪下人间,为罽宾国王。老子不忍违其前愿,思欲化之。遂于周成王三十年丁卯岁辞职,退居亳州旧宅,隐于园中。

第二十六化 刻木羊

老子于康王五年戊寅,自号古先生,出游西极、大秦等国。路经积石,步上雪山。见一人独自采樵,老子佯作踊(蹦-山)不能上。樵者恻然动念,谓曰:“怜公衰迈,愿负过危险。”老子心感之。过岭,憩石上。问其姓氏,答曰:“葛由也。居前山坳中,樵以为食。”老子云:“蜀中绥山,有桃食,皆实。至彼可勿谋食。但绥山高峻,非步履可登。”乃以樵斧斫松枝,斫成一木羊,教由吸气使行之法,乘能陟险,不少蹉跌。由大喜,拜谢。老子别之西行,步履而去。

由归家,辞邻里,探知绥山在峨峰西南。一日,由前驱木羊入城。蜀中富豪贵士,见之大惊。或有追至山下者,仰止不能上,呼号接引。由掷桃数枚,争食之,味极甘美。有不能还家者,结茅于山下,立葛祠以祀。常皆见之,但不能上山会晤。有谚云:“食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

第二十七化 临罽宾

老子自雪山别了葛由,前来罽宾行化,开度国人。暂止于近郊之皮山,陏机阐教。时王出猎山间,见五色光炁腾跃贯日,王怪而寻之。突遇老子,问曰:“汝是何人?”老子曰:“吾乃修道之士。”王曰:“不闻有”“道’耶!”答曰:“道者,元炁之祖,虚无自然。乃天地之灵根,万物之本始。在天为众圣所尊,在地为国王之师。盖天上天下,惟道为尊。有情无情,惟一无二。王宜宣奉焉。”

亳州《太清宫碑铭》云:“楼观发轨,函关挂轊。罽宾阐化,身毒布惠”。

第二十八化 化国王

罽宾国王与侍从七人,复至老子会所,前进问曰:“吾生边境,未之闻‘道’。今天幸神人使至西鄙,吾等愿奉教旨,宜以何法?”老子曰:“今观王之国土风俗,人怀悖戾,更相杀戮,日造恶业,自取沉沦。王欲生则全寿,死无殃考,宜奉浮屠之法:先去人我之心,止其烹杀。众生蠢蠢,皆系生灵。王今好猎,杀害无度。且天道好生,甚恶杀伤。其罪至重,积冤于五道[人道、魔道、地狱、饿鬼、畜生]四生[胎、卵、湿、化],种成恶业,缘对不休。累此大罪,死入地狱,神魂受苦。王欲改过自新,信奉浮屠。生则富贵康宁,死则魂魄不拘,善则超证天宫。王欲存安之道,不亦善乎?”

《后汉书》襄楷上书于桓帝云:臣闻老子西入夷域,始为浮屠之化。“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曰:’此但革囊盛血耳。’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 故之,浮屠立教之初,烦陀王率先舍国,入山修行。又能坚志不破戒律,宜其终闻大道,而证佛果也。

第二十九化 集圣众

胡王此时意甚迫切,乃与从众再至山中,拱手问曰:“前戒法未达奇妙,更欲何法而可?”老子曰:“曩时,已令汝等即事,吾设中食化之。王之臣庶,举国皆就,七日满,散。尚复何为?”王曰:“往观教谛,以审仪法。吾今亦备斋筵,愿率从者,克期皆来。”答曰:“诺。”老子知彼胡王坚强,心犹未服,便可假此机会,方便化之。于是,老子举大法力,召集十天神王大圣、三界仙人,相续于路,月余不绝。斋未及半,而王之仓库将竭,乃生悔心,则神人之来,愈无止矣。

第三十化 演金光

国王召群胡谋曰:“老子从众,何乃果多耶?吾今施舍供养,本祈益国,今乃倾我仓库,良非邻国奸计,遣来暗害?不然,即是妖邪鬼魅,若不早图,恐弥损国。急宜焚之,以靖国殃!”少顷,群胡积薪外郊,烟亘焚天。即驱老子入内,将兵围绕。老子赴火,则体貌怡然,随烟出没,身更精明,为说《金光明经》以化之。

王廙颂曰:“无为有宗,虚为实源。老子清寂,寄意不言。遂为孔师,守一长存”。

第三十一化 起青莲

胡王见老子未便烧毁,更欲加害,乃以大锅煮之。已三日三夜,而锅汤之中,沸腾波流,涌出千叶莲花。老子坐于莲上,敷说《莲花宝经》,以教胡王。谓曰:“是经功德,神力不可称量。凡人诵持是经,能辟汤火之厄。汝其奉行。”

《隋书·经籍志》曰:“自黄帝而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者众矣。下士为之不推其本,苟以异俗为高,狂狷为尚,迂诞谲怪,而失其真”。

第三十二化 跨神龙

胡王已知老子不能烹煮,其怒益甚,遂令左右沉之深渊之中。忽然惊风怒涛,随水涌一云龙,光腾霄汉,老子跨于水上,为说《国王行道经》化之。

唐玄宗御制《老君赞》曰:“爰有上德,生而长年。白发垂相,紫炁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绵绵。万教之祖,号曰玄元。东训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法,累圣攸传。函谷关右,经留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第三十三化 摧剑戟

胡王方诧异,耻其不能杀,乃告邻邦曰:“我国有一老人,变化无常,投诸水火皆不能伤,恐别生异故,害及诸国。愿速助兵,灭其祸患!”则旬日之间,胡兵四集,合围老子,欲共诛之。俄而电光霹雳,矢石皆反中,戈矛摧落,鼓角无声,胡兵一时奔溃。胡王失措,伏地叩头,作礼于老子,悉心奉道。

文殊乃七佛之师,有颂曰:“家住缘岩下,庭芜更不芟。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

第三十四化、说浮屠

老子得胡王之归顺,欲坚其信心,乃语胡王曰:“汝凶恶日久,甚不足恤。欲灭汝国土,化为微尘,犹弹指耳,何足难哉!但吾好生,故赦汝等,或当一如吾戒,信奉浮屠之法,永世受福,常生人道。”王及群胡皆大欢喜。于是,老子说《四十二章经》,注慈惠光降,遍照国中。乃遣飞天神王率国人之生死怡心者,髡其须发,褊袒合掌,衣赭衣,以作桑门,具仪[《汉书》注云:桑门即沙门也。汉言息也,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受持浮屠之教矣。

第三十五化 降外道

老子住萨罗国舍提婆城,其国男女信外道,能为魔事,亦祝须发,乌衣跣足,说诸三昧,迷离观法,人非人等,顿改形色,令人堕落,无有休息。老子悯之,悉令断除[外道有九十六种,载在《大藏经》尾字函中]。举大神通,现出神王狮子,掩敛魔法,覆伏于神光之中。复谓国王曰:“此等外道魔法,攫及男女,舍身命财宝,为害甚大。倘国王帝主倾心信向,迷误政事,则生怠慢,矫诳百端,惑乱大道。王今于此尊奉浮屠,入兹不二法门,断除邪障,而外道悉来稽首恳请。”

第三十六化 藏日月

老子至迦夷国,住于达隘。观其人民风俗,王皆肆于围猎,常以宰杀为务,不事王道,灭弃鬼神,良难化洽。老子乃以法喻:左手把日,右手抟月,握于两腋之中,天地忽然晦昧。国人恐怖,目击凌犯杀戮之咎,以致如斯,齐来稽首老子,老子则悯而化之。

按东汉《西域传》云:天竺国,一名身[读乾]毒。其国修浮图道。和帝时,遣使贡献,至桓帝延熹二年四月,频从日南徼外来献异物[身毒二字,或作捐笃,或天竺,亦云乾竺,亦云黎靬,今称印度]。

第三十七化 拨山岳

老子行化至条支国,其国王奉事外道魔师,广行幻术,国人莫或异之。一日,其王语师曰:“国内有山碍道,妨人去处,壅遏源流,时患覆没之灾。央彼却之。”会老子至此,乃憩于大树之下,观师作术。王甚敬信,老子意其可化,乃乘间制之。山遂不动,再却之亦然。遍召师众,莫能为者。众荐老子,然后王请除之。老子以九节杖挥而去之,如委土块。水乃顺流,地亦平正。由是,王与国人不复奉彼邪师,一心皈依受化,愿为说法。

第三十八化 舍于阗

老子将至于阗郊外,其王即率诸国人奉迎于南渠之山。营构精舍,延请老子居焉。王与近臣朝夕咨请,求其见闻。老子曰:“吾教汝依奉戒律,不得邪淫、饮酒、杀害,犹为捷径。”王曰:“师言是矣。然则独此斋戒者欤?抑或有余教耶?”老子曰:“吾道广大无边,顺俗通时,因机设教,尽入法门。若人不知罪福因果,即教以奉浮屠之法,制炼身心。如精勤不怠,内外清静,心照圆明,罪既不生,福亦自长,历劫之中,常得快乐。”胡王信服,敬礼受命。

《西域传》云:“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寺,云是老子化佛之所”。

第三十九化 留神钵

老子告诸桑门曰:“吾有钵于兹,常盛法味,奉以修之,皆得清凉饱满,令俾神气爽和。留置于国,以喻将来。”于是,老子遣飞天大神为其守护,此钵名“多罗”,号“三满多”,为契性之珍,清善者乃可受持。斯钵应化无穷,修诸功德轻达者患得之,虽得之,亦鲜能克厥终,惟有掷之而已。

隋内史薛道衡撰《祠庭碑铭》云:“小兹五岳,隘此九州。逝将高蹈,超然远游。青牛已驾,紫炁先浮。玄门洞启,神化潜流。”

第四十化 显诸国

老子降伏外道,举起神通,即放九色神光,遍照十方尘沙国界。光耀所及,无有远近。得与来者,八十国土。国王、后妃及诸眷属人等,睹兹光相,围绕瞻仰,赞谈作礼,愿听法音。老子曰:“吾欲汝等奉事浮屠,常须持斋,戒汝杀害之心。勤习慈悲,洗涤身心,以灭烦恼,皈依于大道。然戒法虽极肤浅,诚为入道之阶,能以坚持不懈,则泰定从此起,智慧从此生也。汝等信受,则于未来世中,登诸快乐,当得无上正真遍知之道。汝自善惟护持,勿犯戒律。过中勿食,食已欲起。先作如是念处:世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常稽首顶礼无上至尊,作如是念言,念已即灭,清净专一,意不外驰,心景湛寂,物我双泯,自然精进。”时会众等,悉皆欢喜,顶礼信受。彼国外道,谛听诸法,亦同为化之,咸归信向。

魏明帝制《老君化胡经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无极之际,言归昆仑。化被胡域,次受罽宾。后及天竺,于是遂迁。文垂后世,永乎不泯!”

第四十一化 遍天竺

老子先于葱岭降遣毒龙以后,南至乌苌,遍历天竺诸国,号古先生。广演法门,教化诸王、国人。其王欢喜,号称古皇,迎老子于耆阇精舍,合掌恭敬作礼瞻仰。老子与王宣说浮屠,立《桑门监审律度》、《忏悔仪法》,与以奉行。

按裴松之《三国志》注言:“世称老子西入流沙化胡成佛”。其经言,盖为裴松之引注《三国志》起,始议《化胡经》八状,附于后。

按《唐书》丙部载《议化胡经状》一卷云:“万岁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毁《老子化胡经》,秋官侍郎刘如璿等议状,证其非伪。”此是也。

第四十二化 开摩竭

老子入摩竭国,身作金色相,手和五明,以化其国王子,为说大乘法语。告诸国人,咸令信向。绝灭念想,破撇烦恼,剔剪无名业障,内外恬澈,则身心洒泰,志趣飘然。故广开浮屠之教,名为清静佛,令婆罗门等奉行。

后汉边韶制《老子祠庭碑》云:“老子乐无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其赞曰:惟于玄德,抱虚守清。乐居下位,势禄弗营。浩然历载,莫知其情。要以无为,大化周成。进退无常,错综其贞。以智为愚,冲而不盈。”

第四十三化 示胜相

老子于舍卫国,自化佛陀之身,坐于七宝玄台,与诸圣众从天而降,下逮王宫。仙人侍卫,放大光明,遍照尘刹国土。皆大震动,国王众庶,绕佛道前,瞻仰身相——高广百千丈,遍满虚空,宣说无上《妙法》,告诸国王、会众:“修习大乘正宗,顿悟圆明”。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云:“佛言:我于多劫之前,常为国王,为求法故,捐舍王位,奉事仙人。经于千载,仙人为说《妙法莲花经》。我今具足六波罗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成正等正觉”云云。

第四十四化 试徐甲

老子以康王五年西去大秦,开化胡俗,至康王十八年还于西周之南亳旧居。初,以徐甲治葺其居,故未荒芜。至周昭王十二年壬子岁,老子遂谓徐甲曰:“吾今又欲往西海天竺诸国,结白净梵王之善果。汝为吾御,乃约”日顾百钱,今计欠甲七百二十万钱。俟诸国还时,当以安息之黄金顿偿。”甲如其约。老子试之,乃令甲牧牛于野,以吉祥草化一美女,至牧牛之所,辄以言戏甲。彼惑之,欲留盘桓,以老子欲远适流沙必不返,将误我终年矣。遂废约,矫词诣有司,以讼老子。士师不知,即见老子,言甲告钱。老子召甲谓曰:“汝应死久矣,吾昔请汝,为吾官卑家贫,无有使役,故以太玄生符与汝,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讼吾而不忍也?”乃使甲张口向地,而太玄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枯骨矣。后请乃还之,听其自去也。

第四十五化 度关尹

周寺夫宓喜[读伏]于昭王十二年之冬十月见东极有紫炁西迈,法应主京邑有圣人至焉。喜故求出为函谷令,以物色候之。至次年癸丑七月二十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青牛薄軬车欲度关。关吏孙景入,白曰:“有老翁至。”喜即朝服出迎,请曰:“圣人何之?”答曰:“吾居关东,田在关西,时往取薪。何劳子问耶?”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过昴,今至秋,融风三至,东方有青气,状如龙蛇,此圣人之征也。”老子辞不可得,乃曰:“子既知吾,吾亦知子有神通之见,当得度世。”喜曰:“圣人姓氏可得闻乎?”老子曰:“吾姓字渺渺,从劫至劫,非可悉计。今姓李,字伯阳,人皆号吾为’老子’。”喜即请为弟子。以《道》、《德》二篇授之。遂迎老子于石楼山故宅,求为讲解。

老子曰:“吾尝西化胡靬,号古先生者,即余也。今将返神无名,吾逝矣。汝当记之:千日之后,可寻吾于蜀都之青羊肆。”言讫,耸身空中,坐于云花之上,面放五明,洞照十方,冉冉而没。喜见影竟,乃返。遂以老子所说叙而编之,合十卷,名曰《西升经》。乃屏绝人事,静修三载,悉臻其妙。自作九篇,号《关尹子》。至丁卯岁,即往访表羊之肆。

注:天理四星在北斗,昴乃二十八宿之一。《穆王内传》云:“穆王闻尹喜得道迁迹,乃为修楼观,置方士七人,以奉祠事。”

第四十六化 会青羊

老子以昭王十四年甲寅遐升,至乙卯岁,复从太微分身,托生于蜀国太官李氏之家。乃先以青牛化为青羊,毛体华洁,色如青金,常在婴儿之侧,爱玩无歝。忽一日,失羊所在。儿啼不止,乃遣童于市寻觅得之。尹见而问焉,童子备言其故。喜默悟曰:“烦为我告太官之子:尹喜至矣。”童依其言入白,儿即振衣跃起,忽然高广,涌出莲花之座,老子化数丈白金之身,项有圆光,建七曜之冠,衣晨精之服,坐于莲花之上。举家皆诧怪,老子曰:“吾太微是宅,真一为身,太和降精,曜魄为人。何乃怪耶?”喜即稽首曰:“自奉秘要,粗有所得,息济祖先,感受无量之庆。”老子曰:“吾所以留子者,以子初受经诀,未见成功,是以待子于此。今保形炼元,以造其妙,炁参太微,解形合真矣。”授喜玉册金文,赐以“文始”之号,位无上真人。老子遂为太官圣母说《元阳经》,其家长幼二百余口,即时拨宅升天。

按,《本纪》云:“青羊肆[今青羊宫]者,太上玄元天皇大帝第二次降生之所也”云。

第四十七化 窥天垣

老子于昭王十八年戊午,谓尹喜曰:“吾将与汝上朝玉宸,游历帝乡。”作是语已,灵音八会,云炁四合,冉冉升虚,遍历九天。见诸天帝君,乘九灵之舆,荫七元之盖,建摄魔之节,各持香花,浮空而至,稽首拜迎老子。老子乃升上清,曰“阙丹城蕊珠宫”。乃命尹喜朝高上玉宸太上大道君。于是,道君赐喜环刚丹果,饮伏龙芝珠英玉醴,共十二事[即《上清十二事》也]。尹乃从老子下降于天水之启灵山也。复渡流沙入胡域。胡人专于肆杀,老子乃作樗蒲[即今骰子也]教胡掷之。穆王四年甲申,始还中夏。

第四十八化 锡妙方

杜冲,字玄逸。闲居幽室,吟咏《道德》。常服炁,炼神二十余载。感真人降其寝室,侍者二人,捧碧玉函,立于左右。冲拜道求哀,蒙授以《九华丹经》、《光华经》各一函,语冲曰:“老子与文始先生,于东海八渟山召大帝校集群仙。天下山川洞室仙真,无远弗至。时有地司保举子之勤劳,老子赐我付汝仙方也。”冲依法服之,甚得其验。遂解脱释结,保命凝真,能摄群神,洞观众妙,祛策虎豹,役使百灵,通达冥显,莫测其涯。穆王十九年己亥,老子遣上清元君下迎,授以书,为太极真人。

第四十九化 谕冲举

昌州利山李脱,学长生之道。穆王时,来居蜀之金堂山龙桥峰下。合九华丹功成,去游五岳洞天。或隐或显,行于市朝,三往三反,已八百余年。蜀人历代见之,因号“李八百”。故世亦称此山为“三学山”。其妹真多,随兄修道,居绵竹中。老子与玄古三师降此,授以飞升之道,故其山号“真多化”,即古“浮山治”也。

《寒山子语录》颂云:“埋头蓬蒿下,晚日何冥冥?遮莫咬铁口,无因读《老》经。”又云:“寒山一倮虫,身白而头黑。手把两卷经,一《道》而一《德》。”

第五十化 授真经

周厉王二十一年甲辰,洛阳宋伦,栖止楼观,抱一冲和,不交人事,日诵《道德》二篇数遍,服黄精、白术二十余年。一日,老子降其居,仙童六人,辅真执箓,乃告伦曰:“吾有中景之道,通真之经,生乎三元之始,出乎九译音之庭,五德合庆,六炁凝精,负真保遐,长生回龄。”并灵飞六甲、素奏丹符,以付于伦。伦乃修之,自然通真,常有童子六人,更迎侍之,出有入无,洞明万里,试人之心。年九十余,以景王时授书箓,入中岳仙去。

第五十一化 叹犹龙

周景王二十三年己卯,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该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焉。”敬叔曰:“诺。”于是孔子与南宫敬叔见老聃。归,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游;兽,吾知其走。飞者,可以矰;游者,可以纶;走者,可以网。至于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炁,养乎阴阳,吾不能测也。老子其犹龙乎!”

《文心雕龙》云:“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则鬻为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经》、《子》异流矣。”

第五十二化 教卫生

庚桑子曰:“吾材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往见老聃耶?”南荣趎乃嬴粮七日七夜,至老聃之所。老聃曰:“子何乃与人偕来之众也?”趎惧然顾其后。老聃曰:“子不知吾所谓乎?”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聃曰:“何谓也?”趎曰:“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病犹未病也。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老聃曰:“而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求诸己乎?能倏然乎?能儿子乎: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终日视而不瞚,偏不在外也;终日握而手不挽,共其德也。行不知其之,居不知其所为,与物逶迤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也已。”

第五十三化 训阳子

老聃西游于秦,阳子居邀于郊,至梁而遇老聃。老聃中道仰天而叹曰:“始吾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阳子居不答。至舍,盥漱巾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请问其过。老聃曰:“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蹙然变容曰:“敬闻命矣。”他日,阳子居再见老聃,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不恃有德,而不称其名。立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

第五十四化 谭天地

老君当周之末,隐于景室山。时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鹤或衣羽,手执青筠之杖,相与共谈天地之数,世无知者。老君著书,垂十万言,傍有二神人,捧金壶盛墨汁,状若淳漆,洒木石皆成篆隶以写之。迨金壶汁尽,二人乃刳心沥血,以代墨焉。五老即五天帝,景室即太室山也。

《史记》:周夷烈王二年,太史儋过秦,献公闻之郊迎,授馆,致礼问曰:“孤不肖,先生幸临宠之。军旅之事,不敢渎听。天之历数,可得闻乎?”太史儋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载而复合,合七十载而霸王者出焉。过此已往,未可问也。”公悦曰:“愿先生少留,寡人事之。”明日,太史弗谢,遂出散关云。

第五十五化 诏沈羲

周赧王十年丙辰,老君遣使召隐士沈羲。羲本吴郡人,学道于西蜀,能救人疾苦。一日,诣卓孔宁家,路逢青龙车、白虎车、白鹿车各一乘,导从甚众,皆朱衣仗节。曰:“君非沈道士乎?”羲曰:“某是也。”骑士曰:“处士阴功及物,心不忘道,少小以来,履行无过。黄老君据《仙传》称“黄老君遣仙官来迎。乘白鹿车者,侍郎薄延也;青龙车者,度世君司马生也;白虎车者,送迎使徐福也。”须臾,三仙羽衣持节,以白玉册、青玉界、丹玉字,授羲碧落侍郎。遂载羲去。

第五十六化 付鬼林

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禅泰山。乃建老君祠于楼观之南,世给庙户,亲制祝文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君去则西游,反则东顾。朕方有事蓬瀛,愿垂影响。”始皇躬行飨礼。俄见老君降于座所,帝惊喜再拜,罄折求道。老君笑而不答,命授以《鬼林经》、策役鬼神之符。犹恳请不已,老君忽隐不见,始皇瞻礼而还。

第五十七化 解道德

老君在汉文帝时,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汉文帝读五千文有所未解,或告曰:“河滨有老人,深明《道德》。”帝遣使齎经问之公,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闻。”帝乃亲诣。公倨坐于草庐之中,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何乃高乎?”公抚掌跃身,去地数丈,止于太虚之中,俯而答曰:“余上不在天,下不居地,中不累人,何民之有乎?”帝乃悟,始知为神人,蒙公教之。乃授帝《素书》二编,曰:“熟研此,则所疑自决。无事多言也。”

第五十八化 授道像

汉武帝好道慕仙,遍祀山川灵祠,冀有所遇。感老君,命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于宫中。察其精诚,随机而开诲之曰:“子虽好道,而不知其因。夫欲修道,先营其炁。《太真仙经》所谓“行益易之道’,盖益者,益精;易者,易形也。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灵者,神也;宝者,精也。子但爱精固炁,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髓。行之不倦,神炁充益。为之一年,益炁;二年,益血;三年,益精;四年,益脉;五年,易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形易则变化成道矣。”上元夫人曰:“汝好道,召灵祷河,亦为勤矣。而不能获,实有由也。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五者截身之刀锯,刳命之斧斤也。

虽复志好长生,不能遣兹五事,徒尔自劳,但得小益以自支柱耳。若自今以往,泻汝五性,反诸柔善,明务察下,慈念矜宽,惠贫恤寡,薄赋爱身,常为阴德,救济死厄,去诸淫,养汝神,放诸奢,处至俭,勤斋戒,节饮食,鸣天鼓,饮玉浆,荡华池,叩金梁。按而行之,当有易耳。”王母乃遣侍女纪罗容授帝白银像五躯、《六甲灵飞》、金书秘字左右策精之文,及《上清十二事》。帝拜受之,并安奉于柏梁台。帝自受法六年,意炁清阳,自谓神真见降,必当度世。恃此不修至德,更兴土木,万民劳弊,杀伐不休,路盈怨叹。至太始元年丙戌十一月,天灾柏梁台,真形图、《灵飞经》、箓、《十二事》及自撰所授凡十四卷,并函皆失。累祈王母,不复降矣。

第五十九化 游琅琊

北海人于室[后改名“吉”]好道术,因得痼疾十余年,百药不能愈,遂晨夕焚香告天,忽于汉成帝河平二年甲午,感老君化身下降,游于琅琊曲渊之上,授吉《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皆缥素朱界,青首朱目[青,白也;素,缣也;以朱为界,道首标也;目,题目也。青者,主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阳上天之正色也],号《太平青领书》[善者悉使青首而丹目,合乎吾之道也。乃丹青之信也]。其要曰:且人之生也,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精,中付之以炁。人能保精、爱神、护炁,内则致身长生,外则治国太平。

孝章帝元和二年,复过琅琊,授吉一百八十戒,以助诸祭酒保身修真,顾谓吉曰:“从戒得道,道本无形,从师得成。道不可废,师不可轻。”吉稽首再拜而谢。

范晔论曰:“古人有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而张衡亦云:“天文历数,阴阳占候,今所宜急也”。

郎顗、襄楷皆能仰瞻俯察,参诸人事,祸福吉凶既应,引之教义亦明。此盖道术所以有补于时,后人所当取鉴者也。

第六十化 校图籍

安帝永初三年己酉二月,老君降于泰山,遣泰山使者雅羽,以车骑召江夏善士刘图,欲使校定天下簿籍、图书。图至,见老君当殿南面而坐,太上居东西向,九天仙君居南北向,八极天君西东向。命图与官属校定天下名籍,三日而毕。老君欲示图以罪福报应,乃命羽将图入地狱。凡至八十一重,图见父在狱受苦,出告老君,为父哀求,乃命释之。又令将图至天堂,见太清宫中,金台玉殿,音乐自然,仙真多着青衣,执金简,歌诵经文。观毕,遣回。图因此得道,遂为道士。

第六十一化 盟威箓

顺帝汉安元年壬午正月十五日,老君乘云车,群仙侍卫,降于蜀之临邛鹤鸣山张陵修炼之所,敕神人呼陵至前,曰:“子祖张良,积功致德,垂福后嗣,子命应为道士。”即授以《正一盟威秘箓》、三业六通之诀及三洞众经,合千卷;岁月二斋法,皆披灵宝五篇自然天书大字,为旨要妙经,并甲子、庚申、八节,三元、五腊、三会,皆可沐浴斋戒,设献礼念,祈谢愆犯,落灭黑薄,超度九祖,斋值之法,阴荡六天故气,以清化天下,及朝拜日月,《高奔郁仪结璘之诀》,令修习之。自是,百姓翕然奉之为师,莫敢为非,蜀民遂化。

注:三业,口业、身业、心业。六通:即六通智慧。三洞,见前。

岁六斋:正月一日,三月二日,五月三日,七月四日,九月五日,十一月六日。此六大斋令,除十苦,得免厄会也。月十斋: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杀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及三官俱下,十八日天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三十日上太一下。自下、中、上三太一下日,皆及地水一切尊神俱下,周行天界,检察善恶。甲子日斋:太一简阅神祗。庚申斋日:三尸言人罪过。本命日斋:计人功行。八节日斋:八神记人善恶。八节者,即四立、四绝日也。三元斋日: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此三元日,天地水官考校罪福,皆当沐浴斋戒,作元都大献,祈恩谢过。三会斋日:正月七日名举迁赏会,七月七日名庆生中会,十月十五日名建功大会。此三会日,三官考核功过,宜依日斋戒,呈章赏会,以祈景福。五腊日: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腊日名王侯腊。此五腊日常当祭祀先亡,荐福追念,名为孝子。余日,名淫祀,有罪。通前三元,名八解日,皆可设净供求福焉。

第六十二化 说斗经

永寿元年乙未岁二月七日,老君乘白鹿紫车,降于成都,至太昊玉女修丹之所,地祗涌出,捧一玉局,高可丈余,老君登座,为说北斗七元削死注生之法。至十五日,又说南斗六司陶魂铸魄之功,乃令二侍真人[即王长、赵升二人也]叙述其事,而为《斗经》,化被蜀俗也。

《后汉书》云:“初顺帝时,瑯玡人宫崇诣阙,上献其师于吉于曲阳渊水上所得神书一百七十卷,皆缥素朱界,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言吉亲受于神人。”今道家《太平经》也。其言曰:“吾书中善者悉使青首而丹目,合乎吾之道也,乃丹青之信也。青之者,主生,仁而有心,赤之者,太阳,天上之正色也。”

第六十三化 授大洞

灵帝光和二年己未正月朔,老君敕太极真人、三洞法师徐来勒等,同降于天台山。老君乘八景玉舆,从官千万,正一真人侍焉。老君自号太上玄一真人,真定光为《洞真经》高玄法师,命侍仙玉郎王思真披九光玉蕴,出《洞玄大洞经》、《灵宝经》凡三十六部,以授葛公,及《上清斋法》二等[一绝群独晏,静炁疾刑]疾则作仪,冥心之斋,入圣升虚之法也。二、清坛肃侣,依按真仪,先拔九祖,次及家门,后谢己身也、三箓斋[一、金箓斋,调和阴阳,保镇国祚。二、玉箓斋,保佑后妃、公侯贵族。三、黄箓斋,拔度九玄七祖永辞长夜之苦]、七品斋[一、明真斋,超度幽爽,解诸冤对也。二、自然斋,普为众生请福谢罪,学仙修行之法也。三、三元斋,自谢犯戒之罪,解考于三官也。四、八节斋,谢玄祖及己身之罪,灭黑簿之法也。五、洞神斋,以金简为上,求仙保国之法也。六、指教斋,以清素为贵,救济禳灾之法也。七、涂炭斋,以苦节为功,悔过请福之法也],并《劝戒**经》四十五卷,《无量通妙经》、《转神入定》等经,以授于玄,俾令行世,曰:“子常思虚无真人、高上大法王、大千世界,号曰老君,是玄中大法如焉。”

吴赤乌二年戊午十月朔甲子日,释道微及法兰等,问于葛仙翁曰:“道起无先无后,不可称论,不审老子与悉达太子孰为先后?”公答曰:“子之所问,乃合正真道素无先无后,无左无右,无存亡高下贵贱,无形无像,所以字之曰‘道’,不可称言也。太子生老子后,前世有功德,得太上金液之道,身若紫金光聚,故号金仙氏尔。”于是,授道微、法兰诸经云。

第六十四化 拯民灾

昔王纂居马迹山,值晋室之纷崩,乃飞章告天,果感老君,自西北云中降临其所,以语纂曰:“子德悯生民,常以阴功利世,善溢其身,今授子以《水石还丹》、《日月光华经》,俱可拯民于灾难耳。”

昔周武帝召道士严达问曰:“道与释孰优?”达曰:“主优客劣。”帝曰:“主客奚辨?”曰:“释来西域,得非客乎?道在中夏,得非主乎?”帝曰:“客既西归,主无送耶?”达曰:“客归则有益胡土,主在则无损于中华。去者不追,居者自保,不亦可乎?”帝嘉其对,然业已建议,遂断之,止留五岳观庙而已。

第六十五化 饬教戒

寇谦之,字辅真,南雍州刺史赞之弟,寇恂十三世孙。早好道,有绝俗之心,守志嵩高,精专不懈。

元魏明元皇帝神瑞二年乙卯四月,忽有二神人,衣翠羽之衣,冠以紫金,乘龙持节,告谦之云:“太上老君至矣。”须臾,音乐之声渐近,见老君骖驾九龙,威仪赫奕,神仙导从,遍满虚空,集止山顶。老君坐白银花下,敕仙伯王方平引谦之前立,曰:“吾得集仙宫主赵洪政等表举卿才,欲以代之佐国度人,令不堕恶道中。”乃赐谦之经戒九卷,专以礼度为首,新科玄律,佐国扶命,以化群生,并仙冕天衣,授《太平素经》一百卷,令以甲子年奉经入国行化。

太武皇帝闻之,迎至阁问道,甚得之。遂改为“太平真君”年号,大赦天下,幸备法舆、旌帜,皆面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受箓焉。

戒经品汇于左[具载《道藏》井集中]:《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根五戒》[右五戒者,持身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是为清信,得经得法,永成道真云云]、《元始天尊度命九真妙戒》[右九戒宜终身奉持]、《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天尊言:“戒有多种,人亦多品。上品之人,身先无犯,亦无所持;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以戒自制,不命放逸。如此之人,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护”]、《老子化胡经十二戒》、《妙林经二十七戒》[与老君二十七戒略同]、《太上老君二十七戒》[右二十七戒,二篇共合为道渊,尊卑同行,上备者神仙,持十八戒备者寿,持九戒备者增年,不横夭矣]、《上清洞真智慧观身本愿大戒》三百余条[太极真人曰:“宿世礼奉经、师,日诵身行,布施厄困,愿乐三宝,君亲忠孝,远慕山水,栖憩贤儒,虚心有道,烧香散花,护度一切,修道补过,信顺宿命,静思忍情。其行也,上可升仙度世;下可轮转富贵,生为人尊,容貌秀伟,才智清远,为人之道,莫不具足”云云]。

第六十六化 创安化

唐武德三年庚辰正月,刘武周遣宋金刚举兵十万侵晋绛。时,秦王世民拥节绛州,吉善行避地于晋之临汾县大通堡。众令善行往羊角山探贼,于北岭上柳市间立望,见北坡上有一人乘白马来,善行异之,即回走到甘棠丛下,其人已至,须发皓白,上下素衣,乌冠白马,鬃尾及蹄皆赤,有二青衣年少侍立左右。老人谓善行曰:“与我语唐天子李某:汝今得圣治,社稷延长,宜于长安城东,置一安化宫,而设道像,则天下太平。”言讫,腾空而去。

第六十七化 光醮坛

唐高宗龙朔二年壬戌二月,帝幸洛阳,有感,因令询问侧近有何古圣灵迹。父老奏曰:“城北山先有老君祠,每岁时祈祷即福应。”乃刺洛州长史许力士,就祠建清庙,掘基得石案及故碑,有题云:“真人帛君之表”[即仙人帛仲理所立汉天师北印治之所],其石案长四尺,广二尺,厚二寸,高八尺,两头各有二脚,上面镌“太上老君”字。立殿毕,建道场,正庆礼间,忽光遍殿,照耀阶坛。老君现于光中,二真人夹侍,良久方隐。时,内侍监宫阙令权大方,监道郭行真、黄元颐、刘道合,洛州录事参军杨护师等十三人,同列状奏闻。依状,图写老君瑞像奉之。

第六十八化 皇天原

则天文明元年丙申二月,洛中升玄观道士邬玄崇因公诣阙至虢州阌乡皇天原。忽有六人皆乘赤龙、着杂色衣,二人执朱幢,四人执霓旌锦伞,从西北彩云中来,俯而言曰:“太上老君来矣。”言讫便过。须臾间,异香芬馥,乃见道士着浅黄衣,鬓须皆白,头顶花冠,作金色,乘白兽,似骡,发尾皆赤,俯谓玄崇曰:“吾太上老君,汝帝之祖。国祚既永,世续延长。”言讫,斯须影竟。

《国语·周语》中载:太史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云云。

第六十九化 柱像纹

开元十七年己巳四月,蜀州新津县兴新寺设斋,赴会者颇多。一道士后至,僧未及礼,竟去后殿中未出。众往寻之,忽现于殿柱中,隐起一木纹老君。削之益加精好,眉宇须鬓,细如图画编绮,云叶天花覆荫其身。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云:“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自然木文隐起为一老君圣像,顶有华盖,足下前后,云叶天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王大钟检核,状与蜀州刺史李忠绚、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等一百三十余人同状。五月二十四日,差内侍林昭隐就蜀州迎取像柱,作宝舆,立安至京,就大同殿供礼。

第七十化 庆玉像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夏闰四月,帝晓起礼谒老君,为民祈福。天色未明,静坐假寐。见玄元皇帝告曰:“吾在京城西南久矣,当与汝兴庆相见。”帝寤,即遣使与道门威仪肖元裕,寻访至周至县楼观山间,见紫云垂覆,白光属天,乃穿其下,果得老君玉像,高三尺余,以进。其日,上适在兴庆宫,遂亲迎谒,置于内殿。

宋三司使丁谓赞曰:“谯都之壤,涡水之滨。是为福地,实诞圣君。含兹众妙,佑彼蒸民。藏室问礼,尼父依仁。函谷望炁,宓喜知神。飚驾虽往,鸿应常新。福壤斯在,风烈无垠。缅瞻珍馆,俯徇舆人。羽旄款谒,旧典遐遵。萧芗肃建,精神虔伸!”

第七十一化 彰灵宝

天宝元年,壬午二月,忽有紫云降于丹凤门外。老君乘白马,侍童各二人,驻立云表,俯语陈王参军田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往流沙之日,藏一金匮灵符,在桃林故关。尹喜旧宅,汝可奏上取之,用以镇国。”同秀奏闻,乃差内侍李志忠监同秀,往县南之函谷关故墟求之,俄有紫云白兔现于喜宅西枯桑窠间,随手穿掘,下至水际,乃得石函,金匮玉版,朱书细篆。帝令列十部乐,自通北门迎入。宝符于车中,洞照天地。帝登丹凤楼,被衮冕、执金炉拜迎,安奉于灵昌殿。

第七十二化 现朝元

天宝五年丙戌十二月,帝幸清华宫,其月四日,日未出,忽见骊山顶祥云拥蔽,须臾渐散,见老君现于朝元阁上。帝与内侍,瞻谒良久,遂既隐没。帝乃诏改会昌为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其山为昭应山。封山神为玄德公,改朝元阁为降圣阁。

唐宏文馆大学博士吴扬昊赞云:“老君变通,灵应难测。既生高日,又仕周时。计其始终,乃历千载”。

第七十三化 颁流霞

女道士王法进幼好道,时有女冠至其家,父母以法进好道,遂托女冠为保傅,因授以正一延生箓,故名法进。一日,有青衣者降其家,谓曰:“太上老君为汝夙禀仙骨,令召汝上朝玉阙。”遂随青衣遐升。太上赐以玉杯霞浆饮之。后于天宝十一载壬辰,云鹤迎之。

唐肃宗御制云:“画见殊相,浮空浮色。道释人天,作礼瞻奉。申命藻绘,示诸郡国。”

第七十四化 刻三泉

天宝十三年甲午,帝幸蜀。老君现于汉中郡三泉黑水之侧。帝礼谒,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在秦州望驿南六里许。

杜工部《洛城北谒老君庙诗》云:“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李仙盘根大,倚兰奕叶光。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扬。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皆秀发,旂斾尽飞扬。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谷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

第七十五化 云龙岩

肃宗至德二年丁酉三月十八日,通化郡云龙岩乡民为国祈福,建大斋醮坛,烟雾异香,氤氲不散。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因见老君真像立于山前,自地接天,通身白衣,左手垂下,右手执五明扇,仪像炳然,众尽瞻礼,其山虽高,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宋真宗御制云:“大哉混元,超乎形炁。先天而生,后天[不费五千]玄文。立教垂世,万劫常存,道尊德贵。”

第七十六化 应帝梦

乾元二年己亥,帝昼寝,梦二童子导从至一宫阙,谒见老君,头冠九凤,身着云帔,须发皆黑,凭玉几执拂。真人、童子、玉女、力士,侍卫极众。帝衣绛衣,秉圭立侍其后,游涉山海,经历甚远。及寤,宣诏访其像,乃于务光坊先天观圣祖院,果有黑发老君之像,一如梦中所见。帝大悦,乃出玉容画像,令侍立于像后,仍颁天下普令供养。

宋仁宗御制《度关铭》云:“教父潜真,神龙比德。方事神游,爰符默识。圣言聿昭,生民有则。载望函关,永存辙迹。元妙无疆,清辉罔极。斋辂云经,贞珉乃刻。”

第七十七化 居玉堂

欧阳文忠公《太清宫》词云:“青牛西出关,老子始著五千言。白鹿去升天,尔来忽记三千年。当时遗迹至今在,隐起苍桧犹依然。”

第七十八化 履白莲

敬宗宝历二年丙午正月,帝有事于南郊,荐飨礼毕,诏兵部侍郎韦处厚撰碑,起居郎柳公权书之。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飚不已。众仰视之,乃见老君紫衣、金冠、金履,立于白莲之上,右手捧五明扇,左手垂悬空中,光明如金色。公权等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其形像,老君忽以扇指空中,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须臾渐远,没于云中。遂具奏闻,诏编事迹入碑中。

古像赞云:“洪惟教父,生此灵墟。述宣道德,隐景虚无。肖像斯在,明征永敷。发兹灵耀,协乃祯符。聿修毖祀,言驻乘舆。载刊乐石,永赞鸿图。”

第七十九化 明崖壁

唐文宗开成二年丁巳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为阆州刺史,于州北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近前而观之,石上有自然文,成老君之像,眉发巾履,服饰,无不周备。旁有一人宽衣大袖,执炉荐香,后一童子,双髻高束,谨若听命。皆百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祈祷,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士民请福,无不立效。遂刻石建庙,用旌其瑞。

宋大中祥符七年序赞云:“考声名兮大备,期昭感兮交臻。祝威灵兮不昧,冀介福兮相因。将述宣兮茂则,聊刻镂兮贞珉。序凝祯兮三桧,昭迈德兮万春!”

第八十化 殄庞勋

懿宗咸通十年己丑九月,徐州庞勋来寇亳州,领其徒三千余人趋太清宫,欲据为营垒。其日避难士庶千余人,咸居宫内,忽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须臾黑气从九井中出,良久,昏瞦一川,贼党迷路,自相蹂践,庞勋溺水而死。逡巡开霁,无孑遗矣。汴州节度使李兰奏闻,寻遣使诣宫告谢。

第八十一化 愈恶疾

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建康府有乡民梁光映,久患癞疾,其家畏其传染而弃之。乃于茅山玉晨观舍身,遂担水以给道众。夜则睡于三门外,龙虎君之下。如是者数载,一日给水之际,有一人皓首素衣,乘白马而朱鬣,紫烟弥覆其上,身放光明,照映山川。前有二人持节,吒梁曰:“太上老君来矣。”梁再拜叩头,老君曰:“吾有《天童护命妙经》,传世久矣。汝闻之乎?”曰:“不识。”老君曰:“吾今授汝,汝可记之。诵以咒水沐浴,则汝疾当愈,亦可以济人也。”乃诵经而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