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4 20:55
长沙老郎庙位于三王街三王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重修,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历来有“伶人祀先,明皇是称”之说。
老郎庙
长沙老郎庙位于三王街三王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重修,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老郎庙是旧戏班时代供奉祖师爷的场所,也是戏班艺人的行帮组织机构。长沙老郎庙内设四柱(会),一是潮源柱,为演员组织;二是长生柱,系场面(乐队人员)组织;三是余庆柱 ,为箱行管理者(服装道具)组织;四是源远柱,属起班(本家)和管班的组织。庙会设总管一至二人,负责全庙事务。
戏曲界有句俗语说:“上台不拜老郎神,演什么不像什么。”旧时戏台的后台上,一般都供有老郎神的画像或牌位,演员上场时,都要向神位祭拜,进后台后,先要向神位拱手作揖,叫“参驾”,出场叫“辞驾”,从台上下来叫“谢驾”。老郎神的画像多被绘为眉清目秀、面白无须、身穿黄袍、头顶王冠的英俊少年之相。此外,旧时全国各地多设有老郎庙,且香火鼎盛。
唐明皇登台演戏 不称“皇帝”称“老郎”
戏曲界更多人认为,老郎是指唐明皇。清人黄旛绰《梨园原·老郎神》云:“老郎神即唐明皇。逢梨园演戏,明皇亦扮演登场,掩其本来面目。唯串演之下,不便称君臣,而又关于体统,故尊为老郎之称。今有唐帽,谓之‘老郎盔’,即此义也。”
唐明皇喜演戏,他登台演出时,同台的演员不便称呼他为“皇上”,又恐失君臣上下有别的体统,便尊称其为老郎。
盛唐天子青睐梨园 无形提高伶人地位
清人顾禄《清嘉录》引刘澄斋《老郎庙》诗云:“梨园十部调笙簧,路人走看赛老郎,老郎之神是何许,乃云李氏六叶天子唐明皇!”
清人钱思元《吴门补乘》云:“(老郎)庙在镇抚司前,梨园子弟祀之。其神白面少年,相传为唐明皇。因明皇兴梨园故也。”“明皇兴梨园”,在历史上实有其事。梨园,本是唐玄宗(唐明皇)训练乐工的机构。《唐会要》云:“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上(唐玄宗)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后世遂以梨园代称戏曲界,以梨园弟子代称戏曲演员。
清人徐珂《清稗类钞·梨园供奉之神》亦云:“梨园子弟之唱昆曲者,辄奉一少年白皙冠服如王者之神为鼻祖,谓为老郎,相传即唐玄宗。殆以中秋游月宫霓裳偷谱之事,而玄宗且自称三郎,又因禅位倦勤退位于太子,而称之曰老郎。”唐玄宗“中秋游月宫霓裳偷谱之事”,是一个传说,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内赏月时,得到一个道士的导引进入了月宫,数百名身穿羽衣的仙女在悠扬的仙曲伴奏下,为唐玄宗表演了霓裳舞,他边看边默记仙曲。唐玄宗返回人间后,便诏令伶官舞女依谱排练乐舞“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是唐睿宗第三子,故自称“三郎”。禅位后,人们尊称他为“老郎”。
由此可见,唐玄宗被戏曲界供奉为老郎神,是因唐玄宗创建梨园,登台演出,自称三郎,而被尊称为老郎的缘故。近代的戏剧史亦持此说,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云:“明皇宠遇优伶之隆,古今罕有其匹矣!应受伶人之推戴和供奉者,宜也。是故昆、高、徽、汉,以及皮黄等班,莫不供奉玄宗为梨园祖师也。 ”
史称唐太宗“性英断、多艺”,唐人南卓《羯鼓录》这样评价他的音乐成就:“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管弦,必造其妙。若制调曲,随意即成。不至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节。至于清浊变转,律吕召呼,君臣事物,迭相制度,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盛赞唐玄宗演奏、作曲、导演无所不能,可与古代音乐大师夔和师旷媲美,难怪后世戏曲界多奉唐玄宗为梨园神。当然,戏曲界奉唐玄宗为行业神,也是为了生存需要,旧时演戏被视为下九流职业,请出盛唐天子做保护神,无形中提高了伶人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