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肿瘤

更新时间:2023-11-17 22:12

肝肿瘤是指发生在肝脏部位的肿瘤病变。肝脏是肿瘤好发部位之一,良性肿瘤较少见,恶性肿瘤中转移性肿瘤较多。原发性肿瘤可发生于肝细胞索、胆管上皮、血管或其他中胚层组织,转移性肿瘤中多数为转移性癌,少数为转移性肉瘤

疾病分类

那么,这种肿瘤应该如何区分呢?

根据肿瘤生长特征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不同,肿瘤可分成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恶性程度最低的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相似,某些良性肿瘤因其生长在重要脏器周围,对人体也可构成极大的危害。人们日常所说的癌即指恶性肿瘤,患者即泛指恶性肿瘤患者。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

1.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大多有包膜形成。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破坏性生长,边界不清,无包膜形成。

2.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迅速,多呈显著的无休止性,常有坏死溃烂。

3.复发:良性肿瘤手术后常不复发。恶性肿瘤手术后容易复发。

4.转移:良性肿瘤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可经淋巴道、血道等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5.分化程度与组织结构:良性肿瘤瘤细胞分化形态与正常组织相近似,组织结构亦与原来的正常组织相近似。恶性肿瘤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致,常呈不同程度的间变。组织结构与原来的正常组织不同。

6.对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主要为局部压迫作用,一般说影响小(在某些特殊部位时,压迫重要脏器,影响其功能,遂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某些内分泌器官的肿瘤可引起机能亢进。恶性肿瘤除局部压迫作用外,常破坏和浸润邻近器官、组织,引起坏死溃破出血感染以及远处转移,或引起恶病质,对生命危害很大。

根据瘤组织来源不同,将肝肿瘤分类如下:

1.良性肿瘤:肝细胞腺瘤、肝管细胞腺瘤、肾上腺残余瘤、血管瘤错构瘤、其它,如中胚层组织的良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混合瘤等)。

2.恶性肿瘤:(原发性肿瘤)、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肾上腺残余癌、血管肉瘤、其它肉瘤(转移性肿瘤)转移癌转移肉瘤

肝恶性肿瘤

概述

由于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承担人体的各类重要代谢功能,因此,肝脏一旦出现恶性肿瘤将导致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又由于肝脏具有丰富的血流供应,与人体的重要血管关系密切且肝脏恶性肿瘤发病隐匿,生长快速,因此治疗甚为困难,总体疗效和预后不十分理想。

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肝癌最为多见。

发病原因

总的来说,原发性肝癌的病因至今未能完全阐明,但已证明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统计表明,乙肝流行的地区也是肝癌的高发地区,患过乙肝的人比没有患过乙肝的人患肝癌的机会要高10倍之多。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不断迁移演变的三部曲。近来研究表明,与肝癌有关的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而其中又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

2、酒精:俗话说“饮酒伤肝”,饮酒并不是肝癌的直接病因,但它的作用类似于催化剂,能够促进肝癌的发生和进展。有长期酗酒嗜好者容易诱发肝癌。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进而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如果肝炎患者再大量酗酒,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3、饮食相关因素:肝癌的发生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长期进食霉变食物、含亚硝胺食物、微量元素硒缺乏也是促发肝癌的重要因素。黄曲霉毒B1是已被证明有明确致癌作用的物质,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粮食中,如玉米、花生、大米等。另外当摄食大量的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亚硝酸盐在体内蓄积不能及时排出,可以在体内转变成亚硝胺类物质,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以烟熏或盐腌的肉制品为著,具有明确的致癌作用。

同时肝癌的发生也与遗传因素、寄生虫感染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但病程一般发展迅速,当典型症状出现后往往提示病情已较晚。

1、 肝区疼痛:最常见和主要的症状,多由于肿瘤生长使肝脏包膜紧张所致。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胀痛或刺痛,以夜间或劳累后加重。如患者的肝区疼痛转变为持续性疼痛,且逐渐加重,应提高警惕。此外,疼痛的部位与病变的部位有密切关系,右肝病变可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左肝病变则常表现为“胃痛”,如突然发生剧烈腹痛并伴休克表现,多有肝癌结节破裂可能。

2、 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但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常易被忽视。当出现持续性消化道症状,同时肝脏进行性肿大,又不能以其他肝病解释时,应警惕肝癌的可能。

3、 乏力消瘦:早期常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而日益加重,体重也日渐下降。晚期病人则呈恶病质表现。

4、 发热:多为37.5—38℃的低热,个别可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

5、 其他:如发生肝外转移时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症状。如肺转移,病人可以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咯血

诊断鉴别

凡是中年以上,特别有肝病病史的男性病人,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区疼痛、上腹饱胀、食欲减退、乏力、消瘦、不明原因的低热等,均应提高警惕。相应的辅助检查如下:

1、 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是常用的,也最简单实用。我国60%以上肝癌病例的血清AFP>400 μg/L,95%的肝癌患者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背景,10%有丙肝病毒(HCV)感染背景,还有部分患者HBV和HCV重叠感染,因此如果在病毒性肝病基础上合并AFP> 400 μg/L应该高度怀疑肝癌可能,尽早完善影像学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超声检查:B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具有无创伤、操作简便和在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等优点,是肝癌影像学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也可以用作为高危人群的筛查,其分辨率低限为1cm。

3、 CT扫描:CT已经成为肝癌诊断的重要常规手段。腹部CT增强扫描可清楚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以及与肝内管道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明确诊断,与其他良性肝脏占位相鉴别,同时明确肝癌的分期分级,对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通过影像分析软件还可以对肝脏内各管道进行重建,可以精确到各肝段血管的走行,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模拟手术切除平面,测算预切除肿瘤的体积和剩余肝体积,极大的提高手术安全性。

4、 磁共振成像(MRI):MRI作为继CT后又一常用的影像诊断技术,具有无放射性损害的优点,且MRI对肝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上优于CT。另外MRI较CT具有更优越的早期肝癌诊断能力,可检出直径在1cm甚至更小的微小肝癌。

5、 肝血管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侵入性检查,因肝癌富含血供,以肝动脉供血为主,因此选择肝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显示肝脏的小病灶及肿瘤血供情况,在明确诊断后还可以通过注射碘油来堵塞肿瘤供养血管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其他检查后仍未能确诊的患者。

6、 PET:PET可在发病早期,根据疾病引起的局部组织代谢的改变发现疾病的存在。在肝癌方面的应用则有助于良恶性肝脏占位的鉴别,特别是在判断治疗后肝内有无癌组织残留,有无复发及肝外脏器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因价格较为昂贵,该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7、 肝穿刺活检:通过肝脏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对于经血清学、影像学检查仍不能做出诊断,同时又高度怀疑为肝脏恶性肿瘤者,可采用肝穿刺活检。但有时因获得组织量少,作出病理诊断有一定困难或有假阴性的可能。

疾病治疗

1、肝切除手术是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通过完整的清除肿瘤组织,达到治愈的目的。能否切除和切除的疗效除了与肿瘤大小和数目有关,还与肝脏功能、肝硬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界限、有无完整包膜及静脉癌栓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行手术切除的患者一般要求其一般情况良好,即没有心脏、肺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病变,肝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具体需要客观的肝功能储备评估指标,如黄疸水平、白蛋白水平、吲哚氰绿滞留率等指标,同时没有肝外肿瘤转移灶,肿瘤部位局限,而不是多发或弥漫性分布。部分肝癌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探查证实无法手术切除,常见的原因是肿瘤巨大已侵犯周围血管或切除后残余肝脏体积小难以使肝功能代偿。对于此类肝癌可以先行放化疗使肿瘤体积缩小后再争取手术机会。

除了肝切除术外还可以选择肝移植术,尤其对于那些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的小肝癌患者,肝移植手术是最佳的选择。

2、除了手术以外,其他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动脉化疗栓塞、酒精注射、冷冻治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主要用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其中,肝癌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治疗原理是利用微波或射频的热效应,通过组织中极性分子尤其是水分子的振荡加热肝组织,从而在靶区内引起热凝固,通俗点说就是烧死肿瘤,能达到与肝癌切除、肝移植相媲美的根治效果。适用于较小的单发肝癌,并远离重要血管,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或肝功能储备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

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即通过动脉置管的方法到达肝动脉,注入栓塞剂或抗癌药,常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能够达到控制疾病延长生存的目的。对于不宜作肝动脉介入治疗者和某些姑息性手术后患者,可采用联合或序贯化疗,但是肝癌对化疗效果不佳,常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

最近几年问世的新的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可以延缓肿瘤进展,能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此次通过国内外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索拉菲尼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达2-3个月,延缓疾病发展时间为73%,但该药物价格较为昂贵,同时可能会伴有腹泻、皮疹、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等较严重不良反应,效果还需进一步评价。

疾病预防

对于≥35岁的男性、具有乙肝病毒(HBV)和(或)丙肝病毒(HCV)感染、嗜酒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对AFP>400 μg/L而超声检查未发现肝脏占位者,在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以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后应进行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如AFP出现升高但并未达到诊断水平,除了应该排除上述可能引起AFP增高的情况外,还应密切追踪AFP的动态变化,将超声检查间隔缩短至1~2个月,需要时进行CT和(或)MRI检查。若高度怀疑肝癌,则建议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肝动脉碘油造影检查。应高度警惕厌食、乏力、精神差、长时间低热、水肿、肝区疼痛等症状,做到早发现。

饮食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引起情绪波动的各种刺激活动;  2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不仅可使肝癌患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促使癌症的复发或转移,而且可加重肝功损害,导致病情恶化;

3 戒除不良的生活方式或习惯:忌烟忌酒,不吃霉变的粮食,少吃腌制肉制品等;

4 生活规律,日常起居,户外活动,饮食营养,身体锻炼,规律化;

5 避免感染乙肝和丙肝。

肝脏良性肿瘤

概述

肝脏良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肝血管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畸形病变。本病为先天性,不会发生恶变。大多数血管瘤的直径<5cm,若肿瘤直径>5cm者称巨大血管瘤

临床表现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在健康体检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被发现,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包括:

1、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听诊有时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

2、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

3、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者,极为罕见的;

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为血管瘤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

6、其它: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也有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有动静脉瘘形成,导致回心血量增多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另也有罕见的胆道出血者。

辅助检查

1、 B超

2、 超声造影

3、 CT扫描

4、 MRI

5、 其他:肝动脉造影、PET

疾病治疗

对大多数确诊而无症状的患者可仅予以随访而无需治疗。肝血管瘤是否需要手术切除应根据肿瘤的生长速度、临床症状及是否破裂初学来决定,而非依据肿瘤体积的绝对大小。因本病属于良性病变,无恶变倾向,术前应仔细权衡利弊,慎重施行。

1、 手术治疗:主要有血管瘤切除术、血管瘤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术、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肝动脉栓塞术等。对于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或者无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如肝功能失代偿或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也可行肝移植治疗。对于需要治疗的肝血管瘤,应综合多种因素考虑,以病人获益、安全、有效为原则,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2、 非手术治疗:包括肝动脉栓塞或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局部放疗、口服类固醇类药物及肌注干扰素a2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