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7 21:48
新月沃土或称肥沃月弯(Fertile Crescent),是指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包括黎凡特(Levant,又译作累范特)、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部分地区、叙利亚,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东南部、埃及东北部。由于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士·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这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这个学术名词(fertile crescent)最早是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在他1906年所出版《埃及的古代记录》中提出的。(广义上的古代农业摇篮地区,包括从尼罗河向东北延伸到底格里斯河,向东南伸展至波斯湾)。在新月沃地东部,并行奔流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经的地区叫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叫“新月沃地”,这里就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这里曾先后居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等古老民族。
约公元前3500年,这里出现了城镇,神庙,宫殿和文字,成为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是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下游定居,并建立了很多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定都巴比伦城。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有城墙的城市。乌尔城矗立在幼发拉底河东岸,周围砖墙环绕,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便于交通运输,加强防卫能力。河边停泊着许多商船,它们把货物从一个居民点运到另一个居民点。
城内狭窄的街道互相交织,街面由晒干的砖块铺成.街道两旁是房屋,商店和公共设施,国王宽敞的宫殿也在这里。在城市中央的土台上,建有供奉月亮神的神庙.城市周围分布着一些村镇,大部分耕地属于神庙,农民必须把收获的一部分粮食献给神庙.苏美尔地区缺乏石头,金属和硬木,所有这些都得从外地引进。作为交换,苏美尔人出卖粮食,羊毛,以及他们生产的罐子和金属制品.说明了当时的阶级分化。
史前时期
公元前8000年左右,欧贝德人的祖先驯化了动植物;于是在古代近东地区,人类由原本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基本定居生活,这也是已知的人类最早的定居生活。不过这种定居生活经历了长期的适应过程。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说明该处是一个正处于过渡时期的定居点,此处的人们在初期尝试种植和畜牧的同时,继续保持着原本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考古发现表明,前7000年-前6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多处繁荣的文化。从哈苏纳最底层出土了箭头、石器、骨器工具和简陋陶器;而从较浅地层则发现了食物储藏室、石磨、烤面包的简易炉灶、大量农具和牛、羊和驴的骨头,同时还发现了更为精细的萨迈拉陶器。在遍及该区域的许多遗址中,出土了前5700年的精美的哈拉夫陶器,这表明当时的不同地区已经存在贸易往来。在萨迈拉,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前6000年的灌溉渠。这些发现表明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类已经掌握了农业和灌溉技术,而这是在冲积平原南部被称为苏美尔的地区定居所必需具备的两项条件。
欧贝德时期
前6000年,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平原上产生的农业社会和北部过渡时期的文化同时并存。被称为欧贝德文化的人们从幼发拉底河引水灌溉农田,人们生活在小村庄中,住着泥砖坯堆砌的小屋,使用陶质生活用具。欧贝德时期的陶器呈淡黄色或淡绿色,经常装饰有棕色图案。同样年代的陶器在乌尔和埃里都等地也有出土,因为风格和欧贝德相同,考古学家将其也归入欧贝德时期。根据陶器的风格为线索,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欧贝德文化沿科威特的东海岸传至伊拉克北部,之后向西穿过叙利亚,直到地中海沿岸。根据比较发现,欧贝德陶器在南方已经不用后,北方仍在使用,考古学家据此推测美索不达米亚南方的文明进程应领先于北方。欧贝德时期的一些遗址的发掘表明,当时因为灌溉农业的丰产,已经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用于交换其他产品,由此产生了社会分工,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聚居,农村将变为城市,社会等级也会更加分明。考古学家发现欧贝德时期的埃里都有12座神庙叠建于同处,说明此时神庙已经成为城市的中心。这些发现表明在欧贝德后期,当地已经具备成熟城市所需的条件。
乌鲁克
公元前第4千纪中期,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气候变得凉爽干燥,降雨减少,不适于依赖降雨的农业耕种,北部居民向南迁移。而此时的南部修建了巨大的灌溉工程,灌溉农业进一步发展。前3500年左右,城市文明在两河流域的下游苏美尔产生,代表城市为乌鲁克,该城占地面积约100公顷,人口数千,建筑材料为砖窑烧制的土砖。那里等级分明,出现了职业官吏和神职人员,政治和宗教上层人物统治着整个社会。乌鲁克政府向平民征税,并征用劳力修建公共工程,以维持政权。平民得到的回报则是在神庙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并拥有购买日用品及外国商品的机会。乌鲁克时期的各个城市里都有令人瞩目的神庙,神庙是苏美尔社会的核心。按当时的信念,人的任务是供养神,并且每座城市属于不同的神,比如乌鲁克是主管天空的大神安努(Anu)和丰产女神伊南娜的城市,尼普尔是大神恩利尔的城市,而埃里都则是水神恩奇(Enki)的城市。
伴随商业和贸易的迅速发展,前3200年左右,第一种文字在乌鲁克产生。这种被称为楔形文字的书写体系,将简单的象形符号刻在泥土板上,广泛应用于纪录商贸活动。其中年代最早的样品为前3300年,纪录了粮食、啤酒和牲畜的具体数量。这一时代还完善了青铜冶炼并伴随了犁、战车和帆船的发明,同时出现了大量美索不达米亚特有的滚筒印章。乌鲁克沿河建立了商业殖民地,并且其文化影响扩散到波斯、叙利亚、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勒斯坦。
早王朝时期
继乌鲁克之后,苏美尔出现其他城市。灌溉系统带来成功的农业发展,为新兴的城市带来繁荣。前3000年开始,苏美尔产生了3000个左右小城邦,并以12个主要城市为中心发展起城市联盟。所有苏美尔人都敬奉相同的神灵,但每个城邦分别有自己的保护神和统治王朝。为了争夺水源和有利的商业点,城邦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基什、拉格什、温马、乌尔和其他城邦进行了长期的血腥战争。这个时期被称为早王朝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争,普通公民的人权和自由受到限制。拉格什的统治者没收土地所有权并挪用神庙资金来供养战争。在和平时期统治者也同样征收苛捐杂税,从养羊到生产香料无一例外。当时规定,如果丈夫与妻子离婚,他将付给统治者5个谢克尔;如果一个人死了,官员将参加他的葬礼以攫取一部分殉葬品。基什城邦在早王朝中期曾一度称霸。
神庙是每个城市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结构,同时占有最多的土地。出土文献中记录了很多与神庙土地有关的交易。当时通常情况下,国王是神在人间的代表,也是神庙的首领,负责修建神庙,并给神献祭和供奉。国王的此种角色在当时和后来的文献和艺术中均有反映。
前2400年左右,一名开明君主乌鲁卡基那登上拉格什王位,他发誓“决不会把弱者和守寡者交给强者任意处置”。例如一个富人要购买一个穷邻居的房屋,却不肯给出公道的价格,那么“这位‘大人物’不能从小平民那里强夺房屋”。不过未满10年,已经和拉格什进行几百年战争的温马,战胜了乌鲁卡基那并将他赶下台,温马此时的统治者卢加尔扎克西一度依靠军事力量统治了整个苏美尔甚至更远的地区。
阿卡德时期
前2500年-前2000年 头戴牛角帽的是自称为神的纳拉姆辛,牛角帽是神的象征,树木、山石与人物融合是艺术史上的首创。
前2334年阿卡德人萨尔贡开始了他的征服历程,很快他击败并俘虏了卢加尔扎克西,建立了阿卡德王朝,萨尔贡在位55年,结束了苏美尔城邦之间的常年征战,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都城为阿加德(Akkad)。萨尔贡这位传奇君主可能是一位篡权者,因为“萨尔贡”在阿卡德语中意思为“合法的”或“正统的君主”,通常一位正常继位的君主不会使用这样一个称号。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其功业成为后来亚述和巴比伦君主效仿的偶像。萨尔贡死后,他的两儿子先后即位,帝国发生叛乱与镇压;萨尔贡的孙子纳拉姆辛是阿卡德帝国的另一位显赫君主,他于前2292年左右即位,在位36年,罕见的自称为神,大部分年月都在平息内部叛乱和周围地区的征战中度过。甚至有铭文中记载,纳拉姆辛在一年竟打了9次胜仗。阿卡德帝国从萨尔贡开始,到纳拉姆辛的儿子沙尔卡利沙利结束,共经历5位国王,前后不到200年时间。帝国一度向东征服埃兰的一部分并扩展至库尔德斯坦,北部远至小亚细亚,向西征服幼发拉底河中游的马里和叙利亚古国埃卜拉,打开了通往地中海的商路,并与南方的波斯湾国家进行了战争,发展了同古代的印度河平原、阿曼和巴林的海上贸易。
纳拉姆辛死后阿卡德帝国面临内部叛乱、边疆独立以及周边民族的侵袭。末代君主沙尔卡利沙利在危机中统治了25年。大约前2193年,末代君主去世,帝国崩溃,到处陷入无政府状态,据《苏美尔王表》记载“(到底)谁是国王?谁又不是国王?”来自伊朗高原的古提人在混乱中进入这个国家,阿卡德帝国溃散,都城阿加德被毁,考古学家尚未找到其遗址。
新苏美尔时期
《苏美尔王表》记载21位“古提游牧民族”君主在美索不达米亚统治近一个世纪,但鲜有历史遗存,历史学家由此估计他们未对两河流域的城市文明造成太多影响。萨尔贡王朝灭亡后,拉格什城邦获得一些自治权。前2140年拉格什统治者古地亚开始修建象征独立的神庙,建立拉格什第二王朝。
前2120年,古城乌鲁克国王乌图西加尔成功复兴,他在南方盟友的帮助下将古提人驱逐出苏美尔,并俘获了古提人的末代君主梯里根。由于王权又重归苏美尔人的手中,所以历史学家称之为“新苏美尔时期”。乌图西加尔不明不白的意外去世后,由他任命的乌尔总督乌尔纳姆于前2112年左右登上苏美尔的王位,《苏美尔王表》中将这个时代成为“乌尔第三王朝”,表示王位第三次归于乌尔。
乌尔纳姆在位期间将乌尔扩建至70公顷,并修建了巨大的城墙,开凿了新的运河,新建和修复了遍布全国的神庙。其中最大的,也是迄今保持最完好的神庙是献给月神南纳的大金字塔形神庙——吉库拉塔。乌尔纳姆还制定了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乌尔纳姆法典》(Code of Ur-Nammu)。乌尔纳姆王朝的组织比萨尔贡王国更加严密,中央集权的统治下事事都向最高统治者汇报——从劳动者的日薪等级,一直到国家啤酒厂的啤酒浓度。
乌尔纳姆在位18年后死于战场,接着由其子舒尔吉继承王位,舒尔吉在位48年。此后据《苏美尔王表》记载:“阿马尔辛,舒尔吉之子,在位9年;舒辛,阿马尔辛之弟,在位9年;伊比辛,舒辛之子,在位24年。”伴随频繁更替国王而来的,是舒尔吉时代分封贵族对乌尔的分离,及幼发拉底河的改道和土地的盐碱化,在伊比辛统治的第七年,首都发生饥荒,粮价涨了60倍。于此同时大量阿摩利人从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迁入,对其统治造成严重影响。从舒辛统治末年就对乌尔构成威胁的埃兰人,最终于前2004年攻陷了这座都城,并掳走了末代君主伊比辛。
阿摩利人和古亚述
乌尔陷落后,再也没有成为政治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巴比伦和北方的亚述将兴起并取代它的地位。在新苏美尔时期结束后,美索不达米亚再次陷入城邦纷争,南方主要城邦为伊辛和拉尔萨(“伊辛-拉尔萨时期”由此得名),北部主要城邦则为亚述古城和马里。讲闪米特语的阿摩利人自从前3000年就由叙利亚涌入这一地区。他们越过苏美尔人修建的名为“阿摩利人的抵御者”的防护墙,来到此地定居后使用阿卡德语并吸收了当地文化。前1932年,阿摩利人在拉尔萨创立首个王朝,从此阿摩利人开始成为此地区的统治者。 前18世纪初,阿摩利人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利用马里内部的宫廷阴谋,控制了马里,接着征服了亚述古城,尼尼微和厄比尔,并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纳入他的王国疆域。王国的都城位于叙利亚东北部的舒巴特-恩利尔(Shubat-Enlil)。他在亚述古城重修神庙,并将此神庙由原来供奉恩利尔神改为供奉亚述尔神。
在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去世后,马里的合法继任者夺回了王位。对于古亚述的历史,考古发现很少,不过在土耳其中部的灰山(Kültepe)发现亚述商人的聚居点,根据出土的泥板书得以了解当时的商贸情况。亚述商人用驴队将锡和布匹运抵安纳托利亚并换回白银。有时他们也走私8倍于黄金价格的铁,因为当时还不能从矿石中炼铁,铁仅仅来自陨石。
古巴比伦王国
前1792年即位的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是另一位阿摩利统治者,他在位前30年主要工作为修建神庙、防御墙和灌溉渠,但在拉尔萨这位强大对手背叛盟约后,汉谟拉比向它发起挑战,并在一年内击败了它,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汉谟拉比使用他精良的步兵控制了包括马里、尼尼微和亚述在内的大部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使得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巴比伦由此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文化中心,马尔杜克作为巴比伦的主神,地位急速上升,在后来他将代替苏美尔人的恩利尔成为王国的主神。《汉谟拉比法典》是这位杰出君主留给后世的著名遗产。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帝国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到前1595年被一支赫梯军队所灭。
亚述中期
赫梯人攻陷并洗劫了古巴比伦后,立刻离开并回去平息一场宫廷叛乱。此时的政治真空由喀西特人在此建立的王朝来填补。喀西特人于汉谟拉比去世后9年开始大量移居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他们来自东部的扎格罗斯山区的印欧语族,采用了当地的宗教、文化和语言,但始终被认为是异邦人。他们以尊重当地宗教和文化的方式统治了巴比伦400年,期间历史遗存很少,不过他们于前14世纪晚期重新开凿了乌尔等位于巴比伦下游城市的灌溉渠,这些城市当时已被废弃300多年,原因可能在于汉谟拉比的儿子萨姆苏伊卢纳,在其统治时期从上游控制了叛乱城市的水源,因而造成淤积的泥沙阻塞了水道。
胡利安人从前第三千纪期间从外高加索向南迁移,他们在从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米坦尼王国,并于前15世纪末达到鼎盛。在米坦尼称霸的年月里,亚述收起它的野心。
到了前14世纪中叶,米坦尼国王遭暗杀后,赫梯人和亚述国王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趁乱瓜分了米坦尼王国,这成为亚述中期开始的标志事件,亚述由此走向该地区的霸主地位。前13世纪亚述最有成就的国王是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一世,他于前1225年攻占了由喀西特人统治的巴比伦,由此巴比伦和亚述开始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两个始终相互影响的大国,亚述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支配北方,巴比伦则以其深厚的文化影响南方。前1200年左右,强大的赫梯被来自于巴尔干半岛的侵略者弗里吉亚人所灭,为即将崛起的亚述腾出了政治空间。在前12世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巩固了亚述的边疆,并进一步将军队推进到今黎巴嫩的地中海边。在他死后,亚述的西部受到阿拉米亚部落的袭扰,帝国经历了一个衰退期,持续至前10世纪末,亚述处于最低谷。
新亚述时期
前911年国王阿达德-尼拉里二世开始西征,他和他的后代驱逐了游牧民族,收复了亚述200年前丧失的疆土。到了前9世纪早中期,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已经使亚述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强国。亚述接连不断的残酷无情的统治者以征服、劫掠和将战败民族大规模流放的方式,不断震慑和击败邻国,并将新的土地纳入自己的帝国版图,由此走向复兴之路。前828年沙尔马那塞尔三世统治末期,亚述发生大规模王室叛乱,尼尼微和亚述尔等27个城市卷入其中,帝国由此衰落80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和阿萨尔哈东一系列国王依靠一支连年征战的常备军,继续拓展其疆土;到了亚述巴尼拔时代,帝国达到顶峰,巴比伦、叙利亚、黎巴嫩、库尔德斯坦、犹太国甚至埃及均属其疆域。 亚述国王以建造巨大宫殿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功绩,因此先后迁都亚述古城、尼姆鲁德(Nimrud)、豪尔萨巴德(Khorsabad)和尼尼微。
但是亚述已经扩展过度了,塔巴尔、巴比伦和埃及的起义削弱了帝国的力量。当前625年巴比伦再次起义时,亚述已经无力阻止,来自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迦勒底人攫取了巴比伦的王位。前614年,来自伊朗西部的米提亚人攻陷了尼姆鲁德和亚述尔。两年后,巴比伦的迦勒底人与米提亚人组成联军,对亚述都城尼尼微进行了三个月的围困并最终将其攻克。前605年,巴比伦王储尼布甲尼撒在卡尔凯美什打败亚述和埃及军队残部。亚述帝国就此彻底灭亡。
新巴比伦
迦勒底人与先前的阿摩利人和喀西特人一样,迁入并融合进该地区的文明之中,尼布甲尼撒二世作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迦勒底人后代,统治巴比伦43年,成为仅存在66年的新巴比伦时期主要君主,在其统治时期巴比伦经历了辉煌复兴。尼尼微陷落后,米提亚人退至扎格罗斯山脉东北,巴比伦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唯一霸主。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前597年和前588年两次攻占耶路撒冷,毁灭了大卫王朝,并将一万多名犹太人俘虏囚禁于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他还大规模重建了运河和巴比伦城,使这座20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建筑和科学的中心。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打消来自米提亚妻子的思乡之情,修建了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神庙从古巴比伦时期甚至更早以来一直独立于更替的朝代,经历了持续的发展,到了尼布甲尼撒二世时代,巴比伦有1179座神庙,一半土地归神庙所有,迦勒底君主每年从宗教收入中征取20%的税款。
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前562年暴死后,巴比伦进入衰退期。继位君主都很短命,前555年,拿波尼度在宫廷官员叛乱中被推上王位。前552—前550年,波斯王子居鲁士二世推翻其外祖父在米底亚王国的统治,接下来的十年,居鲁士二世征服了从爱琴海的吕底亚王国到印度洋的格德罗西亚,绵延近5千公里的疆土。面对这样一个对手,拿波尼度没有侥幸的可能。前539年,经过短暂战斗,居鲁士二世进入巴比伦。巴比伦从此再也没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波斯帝国时期
居鲁士二世保留了巴比伦当地的宗教和习俗,巴比伦和亚述成为波斯帝国国王的直辖区,曾经璀璨的巴比伦城成为一个新帝国的都城。前5世纪波斯王薛西斯从埃萨吉拉运走了马尔杜克的巨大金像;更致命的是由于巴比伦的神庙、防御工事和运河在末年缺乏国王组织修缮,城市日渐衰落。古老的阿卡德语逐渐被阿拉米亚语取代,楔形文字也被更易书写的22个迦南字母代替,阿卡德语仅在神庙和学者范围内使用。
马其顿—希腊时期
前334—前330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三世打败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后远征印度河流域7年后返回巴比伦,他意图将巴比伦作为他帝国的都城,巴比伦一度拥有重新兴旺的希望。然而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巴比伦的希望随之而去。他的将领塞琉古在继业者战争后得到美索不达米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塞琉古帝国,统治了这个地区。塞琉古和其后继者致力于希腊化,其中于前305年建立希腊化城市塞琉西亚,并在前275年把巴比伦城的全部居民迁徙到塞琉西亚来取代巴比伦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导致巴比伦逐渐荒芜。塞琉古帝国的殖民政策并没有使希腊化文明深耕,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仍旧存在中下阶层之中,并且这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相互影响。
前141年/前129年,安息王朝的米特里达梯一世占领该地区,224年-226年间埃兰沙赫尔的阿尔达希尔一世又击败安息,在224年-651年的萨珊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成为干涸的陆地和沼泽,曾经辉煌的文明被沙尘所掩埋。随着伊斯兰哈里发王国的兴起,人们遗忘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古文明。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据说,国王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太多,难以应付。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并把他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统治/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法典》不平等,残忍;而现代法律讲究人道主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汉谟拉比法典》的正文一共有282条,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在古巴比伦社会中,除了奴隶主和奴隶,还有自由民。《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
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他们把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当成笔,在潮湿的泥版西亚广泛传播.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编制了太阴历。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从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我们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两河流域的人们还发明了所用的计时法。
闪米特人,又称闪族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萨尔贡一世和他的闪米特联军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大规模入侵,在以后的4000多年里,类似的入侵在世界各地还发生了许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入侵构成的。
闪米特是中东印欧人的语言、文化的一个的分支。尽管人口遗传学与历史学上使用“种族”这个字眼有着众多的争议,闪米特这一语族的定义却很明确,包括古代的阿卡德语跟其延伸的两种方言所分化的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等。
亚述,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属于闪米特族的亚述人在此建立亚述尔城,后逐渐形成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城邦。公元前十九到前十八世纪发展成为王国。版图南及阿卡德,西达地中海。不久遭外族入侵,国势削弱。公元前十五世纪复兴,建立君主专制,向外扩张,北进亚美尼亚,以至黑海沿岸,西侵叙利亚和腓尼基,南至巴比伦。公元前十一世纪受外族进攻,再度衰落。公元前十世纪,又再兴起。公元前八世纪中到前七世纪七十年代新亚述时期版图北起乌拉尔图,东南兼及埃兰,西抵地中海岸,西南到埃及北界,建都尼尼微,形成西亚古代军事强国。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后,由于统治集团内讧和被征服地区人民反抗,国势惭衰。公元前612年,为新巴比伦和米提亚联军灭亡。由于它的主神、首都和宗教圣城称作阿淑尔而得名。境内农业发达,盛产各种金属,且地当古代西亚各国主要商路之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对其以后发展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曾存在两个巴比伦帝国,第一个巴比伦帝国,为与后来的巴比伦帝国区别,习惯上又把它称为“古巴比伦王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相对应的,后者被称为“新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最著名的遗产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新巴比伦则因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巴比伦之囚”和“空中花园”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