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川

更新时间:2023-07-13 02:08

胡锡川,1919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界头村。1938年8月,经长沙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中集体被俘,他秘密串联了5位难友,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国民党部队,从皖南到苏北找到新四军军部,留军部任人事参谋。全国解放后,任华东文委秘书处副处长、办公厅副主任。

人物事迹

1954年

胡锡川主动向华东局组织部申请,积极要求到气候寒冷的东北参加航空工业建设,后被批准离开上海到沈阳飞机工厂任设计处副处长。胡锡川没有专业学历,为使自己尽快成为内行,仅用半年时间,就通读了制图、公差、金属学、飞机结构、飞行原理、机械工艺等基础书籍。不到1年,就能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独立担当起分管的技术领导工作。第一架歼击机——歼—5飞机的试制阶段,先后担任过设计、工艺、检验等几个主要技术部门的领导工作,由外行变成了内行。

1956年

胡锡川调任哈尔滨飞机工厂(今伟建厂)总工程师。当时工厂正酝酿仿制苏联MN—4直升机。1958年2月,MN—4图纸资料一到厂,就立即组织编制试制计划和措施,并进行试制。在最紧张的日日夜夜里,胡锡川吃住在工厂。经过全厂突击奋战,第一架直升飞机于当年12月14日试飞成功,填补了新中国直升机制造的空白。

首架直升机虽然试飞上天,但许多质量、技术协调问题未能及时解决。胡锡川和工厂其他负责人,领导工厂的质量整风,他亲自主持制订确保直升机优质过关的措施,对全部图纸资料、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等逐份逐项地进行复查,经过两年多的工作,终于在1963年9月21日取得国家正式颁发的直升飞机优质合格证书。在直升飞机批量生产中,又参照苏制MN—4旋翼样品,将木质旋翼试制成金属旋翼,提高了直升机的性能和寿命。为适应不同使用部门的要求,在运输型的基础上,还改装成客机型、林业机型等。1963年,取得国家正式颁发的直升飞机优质合格证。

“文化大革命”中,胡锡川被诬陷为“大叛徒”、“走资派”,劳动改造达6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3年又重新工作。1974年1月检查发现身患晚期肝癌,医生诊断寿命只有3个月。1975年春天,他被二次送北京治疗。临行当天,胡锡川对前来送行的同行说:“听说你们那里有些技术干部要求调南方去?甚至改了专业也要走。航空工业有前途的,要告诉同志们珍惜专业,热爱工厂。”在场的人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些原先要求调转的人默默地打消了调转的念头。

1975年4月19日,胡锡川在北京逝世。时年57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11月8日,中共哈尔滨市委为胡锡川平反,他的骨灰正式移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物评价

胡锡川还参加并组织领导“轰五”轻型轰炸机、“轰六”中程轰炸机的试制。特别是在“轰五”飞机试制中,改进机翼结构,使飞机技术性能得到改善。哈尔滨飞机厂制造的“直五”直升机、“轰五”轰炸机,成为60年代、70年代空军直升机部队和轰炸机部队的主要装备。1961年,他亲自主持全厂的生产、技术各部门,编写总工程师系统各部门的“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哈尔滨飞机工厂汇编的《企业管理手册》,多年来一直用以指导工厂的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