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

更新时间:2024-07-30 19:55

胶南,旧地名,2012年,胶南市(县级)并入青岛市黄岛区(西海岸新区)。

建制沿革

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活繁衍。春秋时期,境内有琅琊、安陵两城邑

战国初,越灭吴,于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今县域南部沿海一带属越,历224年。后越败于楚,地属楚。战国后期,县域全部属齐。

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郭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县域属琅琊县。

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撤,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1944年析置藏马、诸胶边两县,属滨海行署。1946年9月,划胶县洋河以南9区和青岛办事处的薛家岛区建立胶南县,属滨北专区

1950年5月滨北专区撤销,藏马、胶南两县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藏马县并入胶南县。是年胶州专区撤销,胶南县属昌潍专区。1958年10月胶南县改属青岛市,1961年4月复属昌潍专区 ,1979年1月再度划归青岛市。1990年12月18日,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县级),由山东省省辖、青岛市代管。

1991年1月14日,撤销海青乡,设立海青镇;撤销小场乡,设立信阳镇。1992年12月28日,撤销隐珠乡,设立隐珠镇。1993年10月26日,撤销寨里乡,设立寨里镇;撤销张家楼乡,设立张家楼镇;撤销藏南乡,设立藏南镇;撤销薛家庄乡,设立黄山镇

1995年1月4日,将隐珠镇的广城、豆金河、两河、辛屯、山前、孟家滩、薛家滩、向阳岭、石咀子、烟台前、新建、孙家滩等12个村划出,设立灵海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上海路孟家滩村;撤销宝山乡、胶河乡、铁山乡,设立宝山镇、胶河镇铁山镇。1995年4月28日,撤销胶南镇,设立珠海、珠山两个街道办事处。珠海街道办事处机关驻珠海路中心,珠山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胶南镇人民政府驻地。

1996年4月26日,将原胶南市灵山卫镇的台子沟、八里庄、荒里、扒山、岔河、戴戈庄、两埠岸、王家港、花科子、薛辛庄、高家台、周家夼12个行政村划归原黄岛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将原胶南市红石崖镇张戈庄、龙湾崖、郭家台子、法家园、管家洼、龙凤村、可洛石、龙斗山前8个行政村划归原黄岛区黄岛街道办事处。

2001年,胶南市撤销灵山岛乡,合并到积米崖港;撤销塔山乡,合并到大场镇;撤销信阳镇,合并到泊里镇;撤销市美乡,原市美乡10个村合并到六汪镇,其余18个村合并到大村镇;撤销寨里镇,原寨里镇22个村合并到张家楼镇,6个村合并到藏南镇,5个村合并到琅琊镇;撤销黄山镇,成立黄山经济区;撤销胶河镇,成立胶河经济开发区;撤销灵海街道办事处;将琅琊镇部分村庄和原寨里镇的部分村庄划归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将珠海街道办事处的部分村庄和大珠山镇的部分村庄划归海滨工业园。全市由原来的2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经济 ,调整为1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经济区 。

2002年6月19日,胶南市撤销理务关乡,设立理务关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2003年11月19日,胶南市红石崖镇划归青岛市黄岛区管辖。

2004年1月1日,红石崖整建制划归黄岛区管辖;2005年5月,红石崖撤镇设立红石崖街道办事处

2005年,胶南市撤销隐珠、灵山卫、铁山、大珠山四个镇,分别在原行政区域设立隐珠、灵山卫、铁山、滨海街道办事处,12月18日4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2012年12月1日,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撤销青岛市黄岛区 、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 ,以原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黄岛区人民政府驻隐珠街道深圳路181号。

行政区划

胶南2012年撤销前有隐珠街道办事处滨海街道办事处铁山街道办事处灵山卫街道办事处、灵海街道办事处、珠山街道办事处珠海街道办事处7处街道办事处;张家楼镇琅琊镇藏南镇泊里镇大场镇海青镇理务关镇大村镇六汪镇宝山镇王台镇11个镇;积米崖港区黄山经济区胶河经济区3个经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琅琊台度假区、临港经济区3个省级开发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胶南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青岛西海岸,是国家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北纬35°35′~36°08′,东经119°30′~120°11′,南临黄海,北靠胶州市,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邻诸城市、五莲县日照市。

胶南2011年总面积184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000平方公里,海岸线156公里。

地形地貌

胶南属滨海低山丘陵区,海岸线长达156公里,较大港湾有胶州湾唐岛湾等16处,天然港口主要有积米崖、小口子、西杨家洼、陈家贡、贡口、董家口等,沿岸岛屿10余处,海域面积近500万亩。境内山岭起伏,小珠山、铁橛山、藏马山和大珠山崛起于中部,构成东北--西南向隆起脊梁,支脉蔓延全境,有大小山头500余座。山岭之间,有大小河流125条,其中较大河流10条。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海。

气候环境

胶南地处沿海,位于山东半岛中东部地区,为北温带季风气候,气温较低,年降雨量适中,夏季凉爽而潮湿,冬季寒冷而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202天,年日照2447.1小时。年降水量750~900毫米,年平均降水798.3毫米,年降水日数83~97天,气温≥10℃期间,年降水量约540~800毫米,。平均暴雨日数2~4天,一日最大降水量达130~470毫米,局部在470毫米以上,年平均湿度在70%以上,为全省相对湿度高值 。

年平均气温12.1℃,年最低气温-10℃,年最高气温36℃,月平均气温29℃,月最低气温-8℃。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历年平均出现20.8天,一般出现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历年平均出现0.5天,一般出现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日最低气温≤-10℃的日数,历年平均出现8.7天,一般出现在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最低气温≤-15℃的日数,历年平均仅0.2天,热量资源是全省的低值 。夏季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在2次左右。由于半岛南北沿海及半岛内陆所处位置和地形的差异,受海洋影响的程度差异较大,气候分异明显。常年主导风向东北风。胶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适合旅游。

境内山况

琅琊台位于山东青岛胶南琅琊镇东南5公里处,东临龙湾,西靠琅琊镇,北依车轮山,为一耸立的山丘,海拔183.4米。三面环海,西北为一小片平原,“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早在战国之前就已闻名于世,著名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琅邵台的记载:“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大珠山在胶南南部海滨,它南北长20多公里,直插入海,主峰大砦顶海拔486米,总面积65平方公里。无论从东面还是从西面远望,大珠山都是一道青峰相连的半岛风景。它枕沧海波涛,挂高天风云,铺大地葱翠,既清新秀丽,又气象万千。《齐乘》和《掖海丛书》都称大珠山为“岸海名山”。清乾隆年间的《胶州志》则说它是“州中第一胜地”。

小珠山,位于灵山卫镇西北部,西越隐珠东北,北跨胶南辛安西南,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大顶海拔724米,是胶南境内最高点。小珠山高峻雄伟,气象万千。主峰大顶海拔724.9米,是青岛市除崂山外的第二高峰。

藏马山,位于大村镇藏马镇,藏马山山峦跌宕俊秀,湖光山色,田园牧歌,生态植被丰实,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加之气候宜人,位置适中,素有“东有崂山,西有藏马”之称。藏马山乡村休闲度假区位于藏南镇藏马山长阡沟村/丁家松园村

地区物产

胶南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156公里的海岸线,盛产真鲷鱼 、鲅鱼牙鲆对虾、蟹、扇贝杂色蛤石花菜、海参 、鲍鱼西施舌等优质海产品和中华绒花鳖、中华鳖罗非鱼等优质淡水产品。主要粮油作物有小麦 、花生 、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苹果 、茶、桑蚕西瓜、白菜及其它名优蔬菜等,主要畜禽产品有生猪、鸡蛋、琅琊鸡、肉食鸡、家兔、牛、羊等。胶南是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商品粮基地海藻扇贝养殖出口基地、全国经济林名优特商品生产基地,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藏南镇等镇有中国最大的蓝莓基地。

自然资源

胶南依山傍海,物产资源丰富。全市农林牧可用地217万亩,其中耕地108万亩,有林地57.39万亩。全市种植绿茶6.8万亩、蓝莓1.1万亩、食用菌56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45.1%,拥有大珠山、小珠山、铁镢山、藏马山等4座较大山系,林木树种达134个;药材有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615种;海产鱼虾260余种,其中分布广、资源量大的有带鱼鲅鱼真鲷黄鲫牙鲆海蜇乌贼章鱼鹰爪虾对虾梭子蟹等50余种,潮间带潮下带生物203种,可开发利用的有杂色蛤泥蚶西施舌竹蛏刺参皱纹盘鲍贻贝扇贝石花菜紫菜等40余种。矿产资源有铁、石墨、砩石、铅、锰、铜、锆英石等40余种,多达百余处矿点,其中已探明储量的24处,总储量近200万吨。

经济介绍

2012年胶南实现生产总值72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422.65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250.7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 7.21 :58.24 :34.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地税税收收入3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2.4%。

农业

2012年胶南粮食播种面积58566公顷,比上年增长1.3%。粮食总产量达到340787吨,增长10.4%。2012年末全市实有耕地52269公顷,减少0.1%。实现农业总产值9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农业增加值52.31亿元,增长3.3%。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4%、0.2%、16.4%和48.8%。

年内完成造林面积30000亩,比上年增长20%,其中,荒山造林2000亩。森林覆盖率47.8%,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中幼林抚育50000亩,比上年增长6%。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实现12.32万吨,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2012年胶南完成水产品总产量31.06万吨,比上年增长1.58%,其中:捕捞产量6.56万吨,比上年减少0.91%;养殖产量24.49万吨,比上年增长2.22%。实现水产品总产值47.3亿元,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3.69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6%。海、淡水养殖面积10754.2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自来水村庄覆盖率达到了100%,通汽车率达到了100%。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手机100部。农村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12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6.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农用拖拉机4.77万台。

工业

2012年胶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27家,年内新增3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854亿元,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7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691.5亿元和15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0%和20.4%。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8.3亿元,增长1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房地产市场发展良好,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竣工房屋面积112.5万平方米(含竣工住宅面积90.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8%,完成销售额达77.5亿元,比上年减少53.5%。

对外经济

2012年新批办外资企业46家,合同外资额66585万美元(含增资),到账外资42055万美元。项目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投资总额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1个到账,到账外资22650万美元,占全部到账外资的53.9%。

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755家。全年共实现进出口总值3709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进口总值98930万美元,增长12.6%;出口总值为272065万美元,增长6.8%。

其他信息

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新修通村公路50公里,2012年胶南961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 (以新标准距村庄零公里计算),通村率达到100%。胶南公路总里程达到2417.6公里(其中国、省道公路314.2公里,城市道路455公里,农村公路1648.4公里),公路密度为132.69公里/百平方公里。柏油公路里程达到727.5公里,柏油公路覆盖密度达到39.4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协调发展。2012年胶南新增道路运输企业67家,新增道路货运车辆1081辆。2012年胶南各类运输业户达到8240家,营运机动车船达到9774辆(艘),其中:营运客车172辆,公交车278辆,出租车262辆,营运货车9774辆,营运客船5艘、货船2艘。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量280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7866万人次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 %和9%;完成货运量5731万吨,货物周转量23473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0%。

2012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906万元,比上年增长0.042%;订销报纸1520万份,增长0.041%。2012年实现电信业务总量49014万元,增长15.09%。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互联网用户累计达167715户,增长,47.31%。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3.5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79万户;移动电话发展到79.32万户,其中年内新增11.6万户。

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2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0.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6万人次,旅游创汇4400万美元。旅游商品收入13.2亿元。

国内贸易个体私营经济

2012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9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批发贸易业零售额完成22.52亿元,零售贸易业完成149.47亿元,住宿业完成0.85亿元,餐饮业完成20.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14.0%、-0.2%和22.3%。

胶南新增个体工商户5482户,累计达到30641户;新增私营企业1889家,累计达到9567家,新增注册资金44.23亿元,累计达到212.8亿元,其中:新增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1000万以下(不含1000万)的私营企业99家,累计达到482家;新增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的私营企业159家,累计达到676家。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评价(鉴定)科技成果25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8项达国内领先,11项达到国内先进;农业领域1项,工业领域21项,医疗、卫生领域3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青岛市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4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4家。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青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9家。专利申请量607件,比上年增长4.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18件,增长17.8%。专利授权量470件,增长80.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2件,增长59.4%。全市共有17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获得资金支持705万元。5个项目列入星火计划,1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项目,3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8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全市有18个项目列入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获得资金支持590万元。

2012年全市共有学校111所(国办学校102所),教职工9383人,在校生11.21万人。其中:高中7所,在校生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27人;初中25所,在校生2.6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31人;小学68所,在校生5.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3人;中等职业学校10所(含民办中等学历职业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1698人,比上年末减少301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

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2年胶南共有各类文化机构28处(含镇综合文化站),其中市级文化机构1处,镇综合文化站23处,影剧院1处,文化馆1处,博物馆1处,图书馆(含镇、街道图书室)24处,农家书屋961处。推出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170次,各类艺术团体(含各镇庄户剧团)演出2000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全市在地市级以上发表、参展、参演作品373件。

胶南有线用户达到33万户。全年自办广播节目2370小时,自办电视节目163.2小时。

2012年末胶南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913处,其中医院3处,卫生院16处,卫生防疫机构2处(含卫生监督所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处,急救中心1处,健康教育1处,其他卫生机构2处,社区服务中心7处,诊所269处,村卫生室609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543人(含乡村医生1036人),其中医生3037人(含乡村医生1033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334张,其中医院1145张,卫生院床位957张。

体育场馆数量达到3个,开展了420次群众性体育活动,向青岛市以上体育部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46名。夺得各类奖项金牌47枚,其中:国家级金牌块数4枚,省级金牌块数17枚,青岛市级金牌块数26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43276人,比上年末增长0.24%,其中非农业人口395439人,农业人口4478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3‰。

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7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13.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591元,比上年增长9.6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04元,比上年增长13.38%。全市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881元,比上年增长14.1%。

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分别为:汽车36辆,电脑89台,彩色电视机111台,电冰箱106台,洗衣机95台,空调器85架。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分别为:电脑56台,汽车17台,电视机130台,电冰箱105台,洗衣机95台,空调器85架。

全市新增城乡就业4.5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1.5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8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1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81.06%。全市养老保险参加统筹人数净增12784人,达到175513人,参加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67379人。其中,在职人员146889人,退休人员20490人。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9580人参加该保险并享受医保待遇。

胶南移民考

胶南历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近2000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胶南先后有多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春秋、秦代和明代初期。

  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发生在明初。胶南现有村庄半数以上建于明代,现在的胶南人大部分是明代移民的后裔。这些移民多数来自山西洪洞、江苏海州、云南,也有少数来自安徽、四川、河南、陕西、蒙古等地。                  

  明代初期移民

  移民背景 南宋时,胶南为宋金拉锯地带。金代在胶南境内设立张仓(在铁山镇)、梁乡(在大珠山镇)、信阳(在大村镇)、草桥(在泊里镇)四处兵镇,重兵把守山海要隘。在张仓建立榷场,为宋金两国互市贸易重镇。元代战争连绵10余年,蝗灾、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倭寇屡掠沿海,多种灾难使胶南人口锐减,户口损耗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自元世祖(1264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00年间,胶南一带共发生大的自然灾害28次。元文宗天历三年(1329年):“春水灾,夏秋旱蝗并行,民采草木充饥”(《诸城县志》)。据当地一些老人传说,有一年胶南地区出现大批红头苍蝇,多得遮云蔽日,苍蝇过后,瘟疫流行,人口锐减。自元时起,倭患迭起,倭寇时常侵扰沿海,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洗劫一空。胶南沿海多次受到倭寇侵扰,长期不得安宁,许多居民被迫内迁。

  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朱元璋即位后,首先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明代还大兴屯田。明代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民屯是由政府组织人民屯田,如移民屯种、募民屯种等等。洪武年间,明政府曾不断把狭乡(人多地少的地方)人民大量向宽乡(人少地多的地方)迁移,这是移民屯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开始组织大量移民,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组织大规模移民活动10余次,共向山东、河南等地移民数十万人。胶南的移民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从山西洪洞、江苏海州等地迁来屯种的。

  移民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山西、江苏、安徽等9个省的移民相继进入胶南。在胶南市的1000余个行政村中,有278个村是从山西迁来,有242个村从江苏迁来,100多个村从云南迁来,有4个村从安徽迁来,有3个村从四川迁来,有3个村从河南迁来,有2个村从陕西迁来。另外,还有一些村从河南、福建、云南和山东其他州县迁来。移民主要来自三个地方:

  一是山西。他们多数来自山西省洪洞县。胶南不少人自称先祖从“云南”或“小云南”迁来,实际上“云南”地区并不是现在所说的云南省,而是在山西省。具体位置较模糊,一般认为是指今山西省南部的长治、晋城一带。阴山之南、恒山以北广大地区古称云州,云州之南,或云中(今山西大同市)之南,称为“云南”或“小云南”。当年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时,山西境内却少有战争,而且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人口较多,与中原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山西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人口稠密,成为明初移民的重要集散地。明朝廷在洪洞县广济寺设立移民机构,发给移民凭证和路费。附近各州县来的移民都先在广济寺会合。临行之前,他们聚集在寺中大槐树下,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度过最后的不眠之夜。上路后,一次次回首遥望故乡,最后只能望见广济寺的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成为这些“云南”移民心中一个永远抹不掉的标记。在胶南东部乡镇,至今仍有许多人说自己的祖先当初来自云南大槐树或云南老鸹窝,实际上这些人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相传,山西移民的后人脚上小趾甲都是复形,有民谣说:“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到胶南定居后,有些移民为纪念自己的原籍,在村里栽植国槐。胶南的一部分树龄在500~600年的国槐,大都与此段历史有关。在大珠山镇东山张村有一棵槐树,有三四抱粗,在这里还曾建有“槐爷庙”。

  二是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从海州来的移民大部分是和山西移民一样由朝廷组织的,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躲避元末明初江苏猖獗的倭寇来到胶南。有53个村来自海州荡芦村,另外还有的来自南城、戴村、东坎庄、三槐堂、云台山、张水沟等村。

  三是云南。元代至明洪武年间,云南梁王段氏为大理酋长,明代初年政令不及,且路途遥远,云南省不可能有大批居民万里迢迢移居胶南。境内居民凡是称其先祖于明代从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有不少是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朱元璋定鼎南京后,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云南。率领的30万大军,大多在云南留驻了20多年的时间。他们从军时大部分只身一人,独身者多与当地女子结婚成家,女方不少是当地的苗族、彝族姑娘。到洪武、永乐年间,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有1500余户,7万余人。胶南设立了灵山卫,其中一部分来到了胶南落籍。这些军户原籍遍布华北、华南、西北地区各省,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妻室大部分为云南土著之女,相当一部分子女在云南出生,迁到胶南后便以云南为原籍。在胶南不少人的祖籍是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还有的是“云南畅山县槐树底”、“云南乌沙(撒)卫”等。实际上,说云南是祖籍并不确切,先祖们只是在云南驻防的军人,来到胶南后,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子孙后代便以云南作为祖籍。

  各地移民在胶南的分布并不均匀,呈现出一定的聚居性。山西移民在有的乡镇占到50%,而有的乡镇几乎没有,江苏、云南移民也是这样。这与他们移民到胶南的时间、原因有关,也与明、清时胶南分属胶州、诸城两县有关。江苏海州移民主要在胶南西南部乡镇(明代诸城所辖区域),如大村、海青、泊里等。山西移民安置在胶南西北部(明代胶州所辖区域),如六汪、胶河、市美等。云南移民在胶南大珠山、王台、黄山等其他东部乡镇。由于移民的原籍不同,来到胶南后又聚居在不同区域,胶南东部居民和西部居民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差异。西部居民语言明显有苏北话的特点,东部人则讲北方话。西部人结婚时要求新娘下午到婆家,东部人要求新娘上午到婆家。过春节时,西部人正月初三早上送年,东部人则是正月初二晚上送年。人死后,生者要为其“指路”,告诉亡灵朝什么方向去,在胶南会让亡灵朝“西南大路”去,这一风俗可能也与移民祖籍有关。由各地移民带来的风俗习惯,在他们的后裔中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军屯移民 元末明初,海上倭寇猖獗,给沿海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海防,在全国实行卫所制。按照“跨县设所,连府设卫”的原则,陆续在山东设立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等9卫,洪武五年(1372年)在胶南境内设“灵山卫”,筑灵山卫城,灵山卫的规模相当大,辖前、后、左三所,共建立军屯30个,军兵5600人。辖区西起日照两河,东至胶州沽河。为设立卫所,朝廷不仅派来驻军,还从云南、江淮等地迁来大批军户,实行屯垦,并从河南、山西向胶南移民,以巩固海防。当时规定,以屯养军,军屯受制卫所。凡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人一般受田50亩,给耕牛、农具。当时的屯兵可带家属、奴仆等住在卫所。明代军户是世袭的,一人充军,世代相承,永远不能脱籍,这样他们就成了胶南的常住居民。明中期,屯兵加上家属、仆役已有几万人定居在胶南。这时人口稠密,灵山卫由元末明初的荒僻之地,成为一座繁荣兴旺的滨海小城,“阛阓相望,市井嚣繁,俨然一都会矣”(《灵山卫志》)。不仅灵山卫城颇具规模,在城外还设有30个墩台、12个城堡和33个军屯(不同时期数目不同),绝大部分在胶南、胶州和诸城,少部分在高密、平度等地。到清雍正十三年裁撤灵山卫时,灵山卫军屯仍有屯地1634顷,额征地丁银2853两。在这些移民及他们的后人中,明初因所居皆军户,以武将著名。阳武侯薛禄,其父便是以军户迁居灵山卫东之薛家岛(今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辖)。成年后代兄服役,“靖难之变”英勇善战,首夺九门,得到燕王朱棣的重用,且得以赐名。后转战北方,屡立战功。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即位分封功臣,赐诰券三代侯爵。仁宗即位后又加封太子太保。病逝后,宣宗亲自为其致悼文,追封鄞国公,谥忠武,世袭少保阳武侯,妻诰命夫人。在今黄岛区薛家岛及周围薛姓绝大部分为薛禄之后裔。除薛禄外,还有金辂,正千户,原籍山后人(蒙古人,祖籍山后之云中一带)。祖荣,初名蛮蛮。永乐二年,赐姓金。荣卒,子亮继。亮从都督毛福寿击贼有功,升正千户。亮卒,辂继。天顺八年,选灵山卫左所正千户。辂卒,子鼎继。正德六年,选即墨营备倭。七年三月十七日,流贼刘六等劫营,鼎力战死之。鼎生奎,奎生儒,儒生守业,守业生玉声,凡六传。金姓后人现居住在胶南市积米崖。灵山卫苏氏,其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以军户自青州临朐县迁来灵山卫。后人读书从文者较多。明清间出贡生24人,其政声卓闻者尤以苏丛为最。明正统元年(1436年),灵山卫创建武学。十年(1445年),改武学为儒学,设儒学教授,单列生员名额,灵山卫士绅因之崛起,苏、陈、王、宋、金、宗、焦、毕、薛等显姓望族中,明清时期先后出过进士、举人、贡生290多人(含武科),或以名宦显赫,或以政绩昭著,或以文学闻达,或以忠孝流芳。苏丛,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焦复亨,领袖清代胶州文坛60年。宋之钊,力学能文,有“莱郡一人”之美称。苏濬,辞官归里,诗酒自娱,著有《群玉斋诗集》。苏潜修,广咨博访,至老不倦,所著《灵山卫志》八卷,为后世研究明清时期灵山卫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民屯移民 移民中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和商人后裔,因种种原因滞留胶南。如琅琊镇东港头村《陈氏族谱》记载:“陈公携家由四川成都东关迁密州任学政,清乾隆四十二年七世族田窦氏携二子迁此立村”。大村镇大尧村《孟氏支谱》记载,明永乐十六年孟氏第56代孟希先由海州来任诸城县教谕,“遂附近琅琊台而籍,居大窑庄(解放后改名为大尧),为琅琊孟氏始祖”。明代之后在胶南这片土地上又孕育出许多兴旺发达的家族和人杰,他们都是明初移民的后裔。可考的主要有琅琊丁氏、六汪赵氏、琅琊臧氏、松山张氏、宝山法氏等。琅琊丁氏,其祖先丁兴元末时以铁枪归邻县凤阳人朱元璋从军有功被授官,长子丁贯世袭官职,次子丁推则早在其兄长丁贯世袭前就迁移到诸城东南藏马山南天台山下(今大村)定居了,一起来的还有其姑表兄弟徐、董二姓。他们先是在瑯琊湾落脚,董姓擅渔,遂定居沿海一带,世世以捕渔为生;徐姓则定居徐家大村(海青)一带。后因丁推不适水性又移居藏马天台,立村为丁家大村,因名瑯琊丁氏,由于定居于藏马山之南天台山东面,后人也称为藏马丁氏或天台丁氏,因此地属诸城县,又称诸城丁氏。琅琊丁氏家族明、清两代显赫,如丁惟宁、丁琰有“大小郑公”之称,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宁之五子,清初文学家。六汪赵氏,其祖先于明永乐初自南直隶徐州迁至境内六汪河北村定,五传至赵本。其族明清两代显耀。据其家谱及有关志书记载,赵氏一门8位进士、14位举人、23位贡生、51位监生(其官职不录);另有世袭镇抚2人、总兵、游击各1人。琅琊臧氏,其先世居琅琊台下。自臧惟一起,渐为显赫门第。族人遍及胶南、诸城等地,人才辈出,数世不衰。其中臧惟一、臧尔劝父子双进士,死后均被追赠兵部尚书。松山张氏,其祖先于明初自潍县迁至胶州松山(今张家楼镇松山子村)居住。自其二世起,家族中人才辈出,明清两朝显赫。根据张氏家谱,先后出进士5人、举人5人、贡生16人。张铭、张懋熺、张懋煌、张谦宜等皆出类拔萃、名闻一时。宝山法氏,其祖世袭济南卫指挥使。明代成化年间,法文质任胶州学正,遂落籍胶州。明末法若真随其父法寰避兵乱迁居铁橛山十几年。辞官后定居黄山。死后葬于隐珠镜台山。法若真的后代,如法枟、法坤宏、法坤厚等都名闻一时。                       

  建国后移民 胶南向外地移民 建国后胶南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因为新修水库而引起的库区移民,支援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和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也使部分人口迁移。另外,上学、招工、投靠亲友等原因也造成数量较小的自发迁移。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相对较少。 1955年3月,向吉林省、黑龙江省移民。移民对象主要是国防建设征用土地较多的地区和贫瘠山区的农民中,具有全部或部分劳动生产能力,可以自食其力,又能举家迁移者。1955年5月,胶南移往黑龙江省克东县15户、72人,移往黑龙江省德都县273户、955人。 1956年3月,组织出身好、思想进步、自愿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田间操作能力、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男女青壮年300名(其中琅琊区100名,泊里区80名,贡口区40名,龙马区80名),赴黑龙江省罗北农场开发建设边疆,建立独立集体农庄,名为“罗北农场胶南集体农庄”。1956年7月,胶南往黑龙江省讷河县移民351户、1115人,往黑龙江省依安县移民50户、265人。 1959~1960年,胶南修建十字路、铁山、小珠山水库,将库区16个村、1013户、4523人,迁往辽宁省旅大市的永城子区、甘井子区和复县。其中十字路库区7个村、643户、2913人,铁山库区5个村、267户、1030人,小珠山库区4个村、103户、580人。除了移民到辽宁外,还在胶南当地安排部分库区移民,建设了一些水库移民村。在1960年前后,由于自然灾害严重,许多人忍饥挨饿,被迫到东北。再加上这一部分零星移民,在50年代和60年代到东北的胶南移民约有1万人。20世纪90年代后,从东北迁移到胶南的人口逐渐增多,在胶南几乎每个村庄、街道、工厂、学校都有东北口音的人,其中不少就是这部分移民到东北的人,他们或他们的子孙后代又返回胶南。落户胶南的三峡移民 三峡工程动工以来,胶南先后接收了两批三峡库区移民。2001年5月接收第一批移民,204名重庆忠县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分别到达铁山、张家楼、宝山和黄山的10个村庄安家落户。2004年8月6日,胶南接收的第二批三峡移民顺利抵达,这批三峡移民共18户、82名,全部来自重庆开县,安置在张家楼镇庄家疃、丁家寨、西寨和岭前马家庄村。胶南在生产方式、语言、习俗、气候等方面都与移民原住地有很大差异。有的移民吃不惯面食,不会制作面食,冬天不会生取暖炉,不会种小麦、玉米。胶南政府对三峡新增移民采取综合的帮扶政策。移民安置“以农为主,以土为本”,新增三峡移民的安置村自然条件均较好,土地容量较为宽裕。移民在宅基用地、房屋建筑、水、电、广播、有线电视等方面享有安置村村民同等标准和待遇。宅基地依照安置村的规划集中定位,统一进行平整场地、给排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在全省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会议上,胶南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监察局局长何文彬一行到胶南市考察移民安置点。何文彬对胶南市安置三峡移民工作和移民安置后的稳定局面给予充分肯定。

历史文化

胶南原是古代的琅琊郡。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这里,开创了灿烂的琅琊文化。已经发现的30多处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文物古迹,把胶南的历史追溯到原始社会齐桓公齐景公都对琅琊非常向往。修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齐国长城遗迹贯穿胶南境内50多公里。越王勾践灭吴,于公元前472年将国都从会稽迁到琅琊,以此作为建立霸业的基地,历8代君主,共224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后,琅琊作为36郡之一,郡治就在琅琊镇驻地。秦始皇5次巡游天下3次登临琅琊。汉武帝也3次来这里巡游。后来又有汉宣帝汉明帝等帝王登临琅琊。琅琊港是中国古代五大港口之一。秦方士徐福从琅琊港启航出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最后到达日本。中日友好交往就从这里开始,胶南是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古琅琊以其历史灿烂和山海风光奇伟而著称,所以历代学者文人也非常向往这里。西晋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出身此地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南北朝时的谢眺,唐代的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苏轼,清代的丁耀亢等著名文学家留下了大量写琅琊胜景和风物的诗文,在积淀深厚的琅琊文化中熠熠生辉。

风土人情

胶南人过年贴年画的习惯非常久远,已代代相传了不知多少世代。早年的年画内容喜庆,构图饱满,色彩鲜艳,贴在墙上满屋生辉,渲染出年节的热烈气氛,表达主人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愿望。

胶南年画是在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自发摸索到集中培训和相互切磋中形成自己风格的。胶南民间很早就有一批擅长画年画的艺人,他们或临摹或创作,代代相传。开始创作的年画囿于作者素质,受习俗的影响,受潍县木版年画、工笔国画、上海月份牌年画等的影响,风格上象这也象那,处于一种模仿状态。

1972年,市文化部门把年画当作一个民间艺术门类着力发扬培育,通过举办美术基础知识和创作学习班、组织下乡体验生活、集中作品评点、组织到北京、济南潍坊等大城市参观学习等形式,先后培训业余美术创作员1000多人次。这些学员在培训期间接受了对西方美术教育有一定根底的美术干部的严格训练,从写实方法入门,强调“真”、“象”,与传统技法融入了一体。

胶南年画的风格特点一是构图饱满。作者把自己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和所想象的人、事、景和物不受任何技法的限制,满满地表画面上。二是使用高纯度原色,同时吸收国内外一些现代绘画流派的某些色彩特点,使画面鲜艳而又有整体色彩倾向。三是造型上不求形似求神似。

不管画面中的人或景物是否合乎比例关系,透视是否正确,只要看上去舒服、好看就行,大胆、自由、无拘无束地反映作者对美的追求。总之,胶南年画运用简单、丰满、装饰的构图,跳跃统一的色调,稚拙、朴实、夸张的造型,创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具体抽象共存的独特艺术风格。

全市专业、业余作者先后创作年画1000多幅,举办美展40多期,200多位作者的作品曾参加过国家、省、市及出国展出,其中10多位作者的30多幅作品获奖,8位作者的11幅年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6年,胶南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定为“年画基地”。1989年1月26日,文化部命名胶南为“中国现代绘画画乡”。

1999年2月,《胶南年画精品集》由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发行。

特产

琅琊台酒

琅琊台酒产自胶南,采用传统“老五甑”工艺,使用回槽多轮发酵技术和串蒸技术,经充分多层次发酵,酒香醇正,优雅和谐,这项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琅琊酿酒工艺成功入选了青岛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先后获评“山东名牌”、“山东老字号”、“中国名牌”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山东省白酒工业十大品牌产品、山东省白酒行业推荐中国名牌产品,并被授予山东省食品行业最佳质量奖,山东省免检产品。2006年,“琅琊台”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琅琊台”牌白酒有以下系列: “29°红梅”、“38°中华贡”等产品;“和韵”、“和雅”等“和”系列产品;“青云琅”、“红云琅”等“云琅”系列产品;“70°原酒”、“71°小琅高”等高度酒

琅琊鸡

原产于黄岛区南部沿海的琅琊、寨里(现分属琅琊、张家楼藏马镇)、泊里等镇,分布于黄岛、日照诸城五莲等市县,以黄岛区为集中产区,因这一带历史上属琅琊郡,故称琅琊鸡。它是一个历史悠久、遗传性能稳定的优良地方品种,具有体型小、产蛋多,觅食力高,抗病力、适应性强等突出优点,历史上的青岛,琅琊鸡与胶州里岔黑猪豁眼鹅崂山奶山羊一并享誉“畜禽四宝”。琅琊鸡因其体格小、肉质风味好、抗病力强、适应性好等优点,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列为山东地方家禽良种,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1978年被列为山东地方家禽良种,是一个十分宝贵的地方良种资源。

琅琊玉筋鱼

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因形体酷似山东农家的面条,在本地俗称“面条鱼”,又名沙里钻,面条鱼光滑无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全国分布较广,但品质各有不同,尤以胶南市琅琊玉筋鱼为最佳,其形体小、肉质细腻、口感佳,富含多种营养元素。为青岛地理标志产品,琅琊玉筋鱼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胶南市所辖琅琊镇。

胶南绿茶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而胶南茶的特点就是‘香似豌豆香、汤似小米汤’。而豌豆香的由来很简单,胶南绿茶入口细品有股淡淡的豌豆香,回甘也很快。据悉,胶南绿茶光照充足,生长期长,氨基酸等有机成分含量高。

现已形成“青岛海青绿洲茶叶精品园”、“青岛铁涧山茶叶精品园”、“青岛铁山茶叶精品园”、“青岛张家楼上疃茶叶精品园”、“青岛九龙潭生态茶园”等为主体的六大茶叶现代园区建设,“胶南绿茶”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胶南市第一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胶南蓝莓

胶南市积极打造以张家楼、藏南和宝山、六汪为中心的蓝莓核心区,扎实推进沃林、隆辉、宝山三个千亩蓝莓精品示范园建设,着力打造“胶南蓝莓”公用品牌,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沃林”、“农园彩珠”、“慧海”、“健康农庄”等4种品牌蓝莓获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沃林蓝莓”被评为青岛市十大名特优农产品品牌。

大村黑木耳、香菇

胶南大村镇以“青岛食用菌之乡”闻名,大村镇大力发展以香菇、黑木耳为主导的食用菌产业,大村黑木耳耳型规整,叶片肥厚、黑褐色、油亮,胶质丰富,富有弹性,口感香脆。“大村香菇”和“大村黑木耳”已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受保护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宝山苹果

“宝山苹果沙沟瓜,胶河白菜海青茶。”宝山苹果色泽纯正、果型端正,果面光洁、发育充分,具有各品种应有的特征。果面蜡质均匀,耐储藏。黄岛区宝山镇提报的“宝山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以来第一个果品类地理标志保护品牌。

琅琊台

琅琊台位于山东青岛胶南琅琊镇,东临龙湾,西靠琅琊镇,北依车轮山,南有千古名胜琅琊台。琅琊台古有中国五大港口之称,因秦始皇三度东临,筑台并遣徐福东度求仙,开启中日文化交流先河而蜚声海内外。现经过开发建设,已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琅琊台风景名胜旅游区。

琅琊台位于胶南琅琊镇东南5公里处,为一耸立的山丘,海拔183.4米。三面环海,西北为一小片平原,是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台“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早在战国之前就已闻名于世,著名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琅邵台的记载:“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史传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据《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为了统领被吴战败的齐地,遂从会稽迁都琅琊,并在城东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筑台。台顶营造“望越楼”,以南望会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封禅泰山,遍把齐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因四时主祠建于琅琊台上,故“南登琅琊”。秦始皇到琅琊台后,为这里秀丽的山海风光所吸引,遂迁3万户百姓,重筑琅琊台。经数年营造,终于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关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琅琊台行宫。

水经注》对琅琊台的规模有记载:“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 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可见其规模宏大,壮丽无比。西汉末年,琅琊台建筑毁于地震,从此渐被湮没。明万历年间,诸城知县颜悦道在台顶修建海神庙和礼日亭,后人陆续树碑,史称“七十二通龙头碑”,后庙、亭、碑尽毁,仅台基保存完好。自山腰以上,3层台基层次分明,均系夯土筑成,部分地段由砖、石所砌,上中常发现秦砖、汉瓦、陶片。山南、山北还发现了筑台时铺设的陶制水管,台下海边还有蓄水池

琅琊台最珍贵的文物是秦刻石,据《史记忖已载》始皇令筑琅琊台后,“立刻石,颂秦德,明德意”,刻石立于琅琊台上,故名“琅琊刻石”。刻石全文496字,其中正文289字,附文207字,其文二字一韵,四字一句,文笔流畅,言简意赅。正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字内的丰功伟绩,附文记录了李斯王绾等10个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据传,碑文出自李斯的手笔。始皇死后,秦二世亦循其父踪迹巡游天下,在始皇碑刻旁加刻文字。因年代久远,到北宋时,琅琊台始皇颂德碑已亡失大半,仅存从臣姓名。二世碑亦已迸裂。清乾隆年间,诸城知县宫懋让为防止石碑迸裂,用铁箍将裂石束住。此时,碑文仅存80余字,后铁箍锈折,二世碑遂迸散无踪。直到1922年,诸城县教育局督学王培枯受命两次到琅琊台寻找,终将残石找回。先藏于诸城教育局,解放后珍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秦代刻石10余处,现仅存两处,其中泰山顶所藏残碑,仅存10字。琅琊碑保存84字,且字形、笔法均优于泰山刻石,实乃国之瑰宝

登台观海,是琅琊台一大胜景。琅琊台三面环海,东北侧是绵延5公里、碧波银浪的金沙摊,海中有“苍然夺目,伊如画屏”的灵山岛。西南侧琅琊古港古风犹存,观沧海日出,看蜃楼海市,由古至今,不知引来多少人。90年代,琅琊台风景名胜区逐渐恢复,在台东部修建了秦汉风格的望越楼,上置铜铸越王勾践塑像。台下则依山新建徐福殿,雕梁画栋,衬着郁郁葱葱的山岭,显得格外古朴,尤其矗立的碑刻和徐福上书秦始皇群雕像,更为琅琊古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交通运输

胶南交通便利,靠近青岛保税区、青岛前湾港,新建国家大型港口董家口港同三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公路、青连铁路204国道、滨海交通公路贯穿境内,通过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与青岛相连接。

海港

距青岛前湾港25公里,距董家口港30公里。青岛前湾港年吞吐能力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000万标箱。董家口港设计泊位117个,停泊能力达40万吨。

铁路

青岛火车站仅30公里。规划中的青岛到江苏连云港的“青连铁路”将于2011年内开工建设。青连铁路是青岛至上海高速铁路运输通道的一部分,建设标准为国铁Ⅰ级,双线电气化,客货并重,兼顾疏港、城际的铁路运输功能,途中在胶南市留有三个编组站。铁路建成之后,青岛至上海4小时可达。

陆路

同三高速公路、青红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公路、G204、S329、青岛滨海公路贯穿境内。通过跨海大桥至青岛市中心只需50分钟,通过海底隧道至青岛市中心只需30分钟,经同三高速公路至上海5小时左右,至北京7小时。

空港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60公里,机场已开通至首尔、东京、香港等8个国际(地区)城市的12条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州等50个国内城市的82条航线。

旅游

大珠山小珠山,一座蜿蜒黄海之滨,一座矗立胶州双珠佛家寺庙所在和名士隐居的地方,如今虽然已是遗迹残垣,但仍然向人们讲说着昔日的故事。

灵山岛斋堂岛沐官岛等5个岛屿,俨如画屏屹立于万顷碧波之上。沿海有多处十里之阔的金色沙滩,揽碧波银浪,与千姿百态的岸礁逶迤相连。铺金漱玉的灵山湾龙湾已辟为海水浴场胶河胜景,至今依旧吸引着人们去寻找那地久天长的魅人之灵。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海青茶园竹林、大崮樱桃峪、铁橛山里林果沟、王台农业精品示范园、城西农业精品园藏南镇藏马山旅游区等,或展现深山和海滨的自然生机,或铺开锦绣的田园风光,或洋溢纯朴的乡间风情,都是农业生态游的好去处。

胶南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式海滨城市。市区以清波荡漾的风河和两旁林茂草绿百花争艳的上海路为城市主要自然生态风景轴线,一条街道一个树种,一片绿地一种自然情趣,一方院落一处花园,一个家庭一种花繁叶茂。市区内有多处林地,是人们寻找诗与画清新幽静的佳境。在胶南,一条双向8车道的海滨大道串连一带沿海风情。大道两边的百米绿化带上有园林小品石景、雕塑、林苑和草地,是一条将城乡连为一体的文化大道和旅游观光大道。

胶南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胶南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面发展。市区有饭店和餐馆1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7家,还拥有一批国内定点和涉外定点的旅游饭店和餐馆。市区内建成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海青茶、海产品、海魂皮鞋等地方名产专卖店。

大珠山

大珠山山中有杜鹃花如潮如涌的珠山秀谷,有古代名士隐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遗迹,还有千姿百态的奇石,它们栩栩如生的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向世人诉说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1994年,黄岛(原胶南市) 大珠山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大珠山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荟萃,有建于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石窟,重修于金大定年间的石门古寺,有墓塔林、麻衣庵、朱朝洞、吟诗台、珠山石室等古代名士隐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遗迹;大珠山东麓珠山秀谷内,生长着杜鹃花、迎春花棠梨花、野玫瑰等大量花卉,特别是蔓延三个山谷的万亩野生杜鹃花,盛开时,花海浩瀚,极为壮观,每年的3月下旬至5月中旬,举办规模盛大的杜鹃花会;景区奇峰异石众多,其中尤以天然大佛、神龟望月、双豚戏珠、高山蛙鸣、巨鳄下山、壁虎觅食等最为著名,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向世人讲述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小珠山

小珠山位于小珠山东麓,西揽黄岛(原胶南市),暨灵山湾胜景,北连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33平方公里。度假区山海相依,风景旖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度假区内共分为入口 、接待服务 、山泉游憩 、民俗游乐 、景观游赏 、绿色养殖区六个功能 。是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疗养、度假于一体的城市郊野公园

度假区内山峰雄奇险峻,嶙峋多姿,被誉为“海疆名山”。主峰大顶海拔724.9米,是青岛市区除崂山外的第二高峰。“竹山大顶观日出”被称为第一奇观。“双珠嵌云”被誉为古胶州第一胜景。清乾隆版《胶州志·八景·双珠嵌云》载:“治南有大、小珠山......二闪错立填表,云气出没不绝,夏由蔚,望之累累若珠。”那流云飘雾围绕珠峰打转,远望似镶嵌在山顶一般,气势壮美,美妙绝伦。登上峰顶,近可揽山林竞秀景石跌出,齐长城遗迹宛如一条巨龙翻山越岭,蜿蜒上下,直奔东海而去;远可眺青岛市区,随着海雾的起伏若隐若现,望着这壮丽的花卷,令人不由地产生海市蜃楼的幻觉。

小珠山有三多:险峰奇石多、沟涧泉水多、树木花草多。走进景区,随处可见险峰奇石:望仙台、滴水观音、官帽石、珠山船......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景区内沟涧纵横,沟涧内或有流水瀑潭,或有花草野果,或有奇石矗立,或有异洞挂天,一沟一涧美如画。沟沟有泉,涧涧有水,山泉、瀑布、深潭、塘坝星罗棋布,珠连成串,为景区平添了无限灵气,且水质结晶甘美,富含多种矿物质,是十分可贵的自然资源;珠山植被繁茂,数目繁多,花草遍地,黑松赤松马尾松满山遍野,郁郁葱葱,桃、杏、梨、枣、柿等各种果树,杜鹃花、野玫瑰花、山芝麻等各种山花随处可见。“春看花,夏看水,秋看实,冬听(松)涛”,早已成为这里的游览时尚。奇石神泉、青松繁花装点出了一个人间胜境。

藏马山度假区

藏马山位于黄岛区(原胶南市)中部,主峰海拔395米,总面积13000多亩。藏马山山峦跌宕俊秀,湖光山色,田园牧歌,生态植被丰实,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加之气候宜人,素有“东有崂山,西有藏马”之称。

藏马山乡村休闲度假区位于藏南镇藏马山丁家松园、长阡沟村,规划建设山地旅游 、绿谷商务 、文化创意产业园、生态香草观光园、旅游综合服务 、欢乐田园、太阳谷国际老年疗养中心、特色农业观光体验 、环湖旅游休闲区等九大功能 。

灵山岛

位于黄岛区(原胶南市) 东南沿海中,距大陆约10公里,岛形狭长,南北约5公里,东西约1.5公里,面积约7.2平方公里,最高峰歪头山海拔513米,是青岛和我国北方第一高岛,在全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有“中国第三高岛”之称。因古籍中有“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的记载,故名。

现有居民3000余人,分三个自然村。此岛山高海阔,景色气象万千;峰峦起伏,植被茂密,郁郁葱葱,如锦似画。此岛为典型的火山岛火山喷发降落之角砾岩,历经风化剥蚀,形成锯齿状山脊,发育成大小山头56座之多,其中高峰七八座,如灵山、歪头山等。

而岛屿东南受到海水侵蚀,形成造型奇特的海蚀地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如老虎嘴、象鼻山、石秀才等。岛上有――浮翠亭,坐落在城子口村,是为灵山岛之标志性建筑。此处之望海楼已在其遗址上重建。相传为金完颜兀术之妹出家为尼所居。游览灵山岛,须从岛西侧的城子口码头登岸,初登岛上,可见一巨石耸立路边,上书“水灵山岛”及简介。岛上渔家风情别致,村落或居于崖边,或位于海畔,或半藏于山涧,梯田、绿树、碧海、红瓦、蓝天交相辉映,从海上望去,宛若一艳丽之翡翠浮在海面,故此地有“灵岛浮翠”之美誉。灵山岛的林地覆盖率已达到70%,成为我国北方水域难得的“海上绿洲”。

灵山湾

灵山湾海滨风景区位于黄岛区东部,北依小珠山,南临灵山湾,东南与灵山岛相望,风景十分优美。风景区占地5.3平方公里。

海滨风景区东南部为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内有苍劲青翠的黑松林、枝繁叶茂的刺槐林,其中还间有毛白杨火炬树山楂紫穗槐等树种。园区东侧是浩瀚大海,岸畔沙滩绵绵,岩礁广布,形成“金滩镶绿野,碧海映蓝天”的明丽迷人海滨风光特点。

山子西村

山子西村隶属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 灵山卫镇,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以北5公里处,在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山子西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西临小珠山,南隔海与灵山岛相望,北通黄岛(原胶南市)及高速公路海尔大道

据传,明朝初期,薛姓先祖,薛老大、老二兄弟二人,由陕西大柳树底迁到山东。老大在开发区柳花泊定居,老二在开发区的薛家岛定居,老二的后代薛清云迁至山子西村择地而居,子孙繁衍,村名根据村东一块石头而称。

名人

历史名人

安期生

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道教视安期生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称其事。传说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羽化登仙,驾鹤仙游,或在玄洲三玄宫,被奉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与彭祖、四皓相等。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列在第三左位,奉为“北极真人”。

贡禹

(公元前124~前44年) 字少翁,西汉琅琊县人,其确切里籍不详。今泊里镇、琅琊镇有贡口、肖家贡、陈家贡等村,是否与贡禹有关待考。贡禹起初从事嬴公学《公羊春秋》,学成于眭孟。以明经、洁行著闻。与皋虞(今青岛市即墨区王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凉州刺史,因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又去官。元帝即位,征贡禹为谏大夫,经常虚心求教政事。当时年景不好,郡国多困,贡禹乃上疏言节俭爱民之意,常引《春秋》、《论语》以立论。元帝采纳他的建议,乃下诏令太仆减食谷之马,水衡减食肉之兽,省宜春下苑以予贫民,又罢角抵诸戏及齐三服官,并升贡禹为光禄大夫。时贡禹已八十一岁,上书乞归。元帝不许,复令贡禹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数月后,卒于官。贡禹在位,数言得失,上书数十次,要旨皆扶本爱民、节俭利国,元帝多采纳之,民因之亦受其惠。贡禹临终前数月尚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卒后,元帝追思其议,下诏施行。

王无竞

卓荦一时。远近名士都以文章和无竟交往,而无竟与琅琊刘翼明尤为投契。著有《太古园集》。

焦复亨

字七来,清代灵山卫人。自幼刻苦攻读。因家贫,教授学生以奉养双亲。父殁后,对继母备极孝顺。性聪悟,幼读《春秋》,过目不忘。以拔贡任郓城县教谕,言行为读书人所仿表。学生中有成就的较多。后辞官归里。为文别开门径,名重一时。继王纮、赵泰临、张谦宜先儒

近现代名人

康生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赵溶、张溶,乳名张旺,笔名鲁赤水,中国山东胶南县人;曾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在革命战争年代,他长期领导秘密战线工作;文革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康生精于文物收藏与鉴赏,擅长书法、中国画,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吴大洲

(1884~1916) 原名廷桢,字佐周。后有友人误书其字作大洲,遂改名。泊里镇封家庄人。先后入青州中学、山东高等学堂、省警察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校就读。1908年加入同盟会,辗转于东北、山东各地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一度任山东军政府都督、烟台警察厅厅长。1912年春,被选为山东临时议会议员。袁世凯窃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吴大洲被任命为山东革命军司令长官。1916年2月9日,吴与薄子明率部攻占周村,将部队更名为山东护国军,薄子明任总司令,吴大洲任都督。先后攻占长山、高密、诸城、潍县邹平淄川桓台等县城,切断了胶济铁路的交通。6月4日率军攻进济南城内,打垮袁系军阀靳云鹏部,击溃袁精锐军第五师,俘其官兵7000余人。黎元洪任总统时,段祺瑞借黎之名,电召吴大洲到北京咨询军事善后事宜,将其拘捕,囚于陆军监狱,殁于狱中。后孙中山追赠吴大洲为陆军少将

杨德斋

(1900~1972) 名道林,铁山乡东南崖村人。1918年8月赴日本东京高等预备学校就读。1920年赴美求学,1928年6月毕业于美国北加罗林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日军侵华,强占了齐鲁大学及附属医院。他毅然拒绝日伪高薪聘请,并主动与中共地下组织秘密联系,为中共地下工作人员买衣购物,多方进行帮助。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屠杀共产党人。此间,他掩护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王大彤安全转移到解放。1948年济南总务长的杨德斋,根据中共济南市福州山东农学院副院长,济南市九三学社委员、九三学社山东农学院支社主任委员,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常委。他一生从教,是山东教育界知名人士。

萧采瑜

(1903~1978) 胶南镇萧家庄人。19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市立中学和女子中学任英语教员。1933年,重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毕业后被山东省聘任为济南乡村师范校长。1936年留学美国,1941年获博士学位,为美国昆虫学会和sigma xi与phi sigma科学学会会员。1946年冬,携夫人回国,任南开大学生物系主任。他通晓英、德、日、俄、法、拉丁等多种专业外文,先后发表60余篇科学论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主持编纂的《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为我国第一部蝽类昆虫分类学的工具书。是我国著名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天津生物学会理事长,兼天津市自然博物馆馆长,天津市、河北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78年6月病逝。临终前,将其关于半翅目昆虫分类学研究的数千册书籍和资料,全部献给了南开大学图书馆

李肇星

李肇星,男,汉族,1940年10月生,山东胶南人。大学文化。1964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外交部工作。后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翻译班学习。1965 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11月任外交学会科员。1970年8月后,任中国驻肯尼亚使馆职员、随员。1977年6月后,任外交部新闻司科员、副处长。1983年6月任中国驻莱索托使馆一等秘书。1985年3月后,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1990年2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2年12月后,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大使。1995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98年3月任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1993年—1995年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2003年外交部部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