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3 18:30
脾动脉瘤是脾动脉扩张形成的动脉瘤。根据瘤体部位可分为3型: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距离脾脏>5cm为远离脾门型;瘤体位于脾门处为近脾门型;介于两者之间者为中间型。绝大多数为单发,且起病隐匿,不易诊断。
一般认为与动脉壁结构异常和内分泌水平改变有关。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次妊娠、门静脉高压、急慢性胰腺炎等,其他少见病因包括医源性损伤、外伤、感染等。
脾动脉瘤破裂前多无明显症状,偶有左上腹不适感。一旦出现明显左上腹或左季肋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往往预示动脉瘤先兆破裂。破裂后有上腹部剧痛及左肩部放射痛(Kehr征)、左侧肋缘下压痛、低血压、休克等表现。部分脾动脉瘤以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很快出现休克、甚至死亡;若破入小网膜囊,可因血块填塞压迫而暂时止血,但可经Winslow孔再次破裂进入腹腔。极少数情况下瘤体还可与门静脉系统形成动静脉瘘,引起门静脉高压。
1.腹部平片
绝大多数病人是在非针对性的腹部摄片检查中发现,典型征象是左上腹曲线样或环形的钙化影。
2.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检查可发现典型的动脉瘤表现,在囊性的暗区内存有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血管内血流速度和是否存在动脉栓塞。
3.CTA和MRA
CTA能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帮助识别瘤体与毗邻脏器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MRA所获图像与血管造影和螺旋CT影像相似。
4.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金标准”,它可明确动脉瘤的确切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有助于判别是否并存有其他动脉瘤。还可用于同期介入治疗。
一般临床检查不易发现脾动脉瘤,该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定。
腹部X线片提示左上腹钙化灶、突发左上腹部疼痛、左肩部放射痛、恶心、呕吐等要考虑到脾动脉瘤的可能;少数病例可触及肿块,有搏动感和猫喘音。多数病例不具有明显症状,直到动脉瘤破裂到胃、肠或腹腔以后才得以诊断。CTA、动脉造影、腹部彩超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与胰腺炎及消化不良疾病鉴别,一旦出现伴有休克的急腹症则需考虑本病及与其他内脏动脉瘤相鉴别。CTA和动脉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1.手术治疗
脾动脉瘤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动脉瘤未破裂前行手术切除,其手术指征为
(1)出现明显症状,怀疑先兆破裂或者已经破裂出血者;
(2)瘤体直径≥2cm者;
(3)瘤体直径<2cm,但有持续增大趋势者;
(4)孕妇或育龄妇女,应在产前或孕前择期手术;
(5)对开腹手术中偶然发现的脾动脉瘤,如病情允许,也应争取切除;
(6)因毗邻脏器病变侵袭、外伤、感染等引起的脾动脉瘤,也应尽早予以手术切除。
2.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脾动脉栓塞、脾动脉腔内隔绝术以及裸支架辅助下的弹簧栓塞术治疗脾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腔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脾动脉的首选治疗。
脾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争取在动脉瘤破裂前及时手术或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