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征

更新时间:2024-10-11 21:34

腕管综合征,又称手腕管症候群、手腕管综合征等,是指由于手腕部位动脉静脉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在手腕管内形成狭窄和疼痛的一种疾病。腕管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长期反复做重复性动作,如长时间使用键盘、鼠标等;手腕管内的结构异常导致神经受压;手腕受伤或炎症引起的水肿肿瘤等。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长期从事重复性手腕运动的人群,如计算机程序员、装配工、钢琴家等。

流行病学

该疾病以中老年女性多见,有劳损病史者高发。男性患者常有职业病史,在需要长期腕部用力的程序员、木工、厨工等职业中,发病率较高。

本病的双侧腕部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其中绝经期女性占双腕发病者的90%。

病因

腕管综合征发病与患者的职业工作性质有很大关系。

另外任何影响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必需空间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腕管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外源性的压迫,腕管变小、管腔内占位等。

发病原因

由于外源性的压力可通过腕横韧带直接传导到腕管,因此当手腕部受到长期压迫时容易引起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从而引起腕管综合征。此处皮肤有严重的瘢痕或者良性肿瘤的压迫也可导致腕管综合征,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腕横韧带可因肢端肥大症、黏液性水肿等内分泌病变或伤后疤痕形成而增厚,使管腔变小。桡骨骨折、腕骨骨折等腕部的骨折、脱位畸形愈合,可使腕管后壁或侧壁凸向管腔,使腕管狭窄。

当腕管内出现腱鞘囊肿神经鞘膜瘤脂肪瘤及伤后血肿等疾病时,将占据管腔内容积,使腕管内组织结构相互挤压、摩擦,从而刺激或压迫正中神经。

如程序员、木工、厨工等职业,长期过度使用腕部,腕管内压力反复出现变化,将引起正中神经慢性损伤。

诱发因素

腕管综合征起病缓慢,急性起病者较少,对于有一定疾病基础的患者,有时候进行频繁、反复、用力的手及腕部活动时可能诱发该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发微循环障碍,是腕管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症状

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腕部感觉异常,常见于拇指、食指、中指等正中神经分布区域。

典型症状

患者常会感到拇指、食指、中指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症状以中指为甚,夜间或清晨症状比较明显。一些症状严重者,疼痛可达前臂、上臂甚至肩部(需排除其他疾病的影响,如颈椎病)。

常见症状

就医

就诊科室

常规就诊科室是骨科、运动医学科或者手足外科。

就诊依据

医师会根据患者情况,询问患者职业、工作情况,及是否以前出现过手腕疼痛、麻木等症状,然后会详细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刺痛、钝痛、隐痛、跳痛、肿痛)、疼痛严重程度、疼痛的时间、加重或缓解疼痛的因素、是否伴有其他症状(麻木、乏力、感觉迟钝)及以前有没有接受过治疗等。医师将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做出临床诊断

相关检查

临床体查测试很多,其中以Tinel征、Phalen征(屈腕试验)检查最为常用:

X线及CT

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多作为手腕部骨折、脱位、肿瘤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腕管狭窄等疾病的鉴别手段。

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观察正中神经的粗细、压迫等情况,并且确定腕部关节周围组织结构是否正常,作为确定病变部位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B超

可以观察正中神经的粗细、压迫等情况,并且确定腕部关节周围组织结构是否正常,经济快捷。

神经传导检查(电生理学检查):进行肌电图或神经传统速度的检查,检查若发现腕部区块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变缓甚至波形振幅变小,可判定为腕管综合征。

此检查当前在临床上被认为是腕管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但因为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和误诊率,且检查中的电刺激可能让病患感到不舒服,所以通常一般会优先以临床症状来诊断并治疗。

鉴别诊断

本病和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疾病表现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判断。

颈椎病

患者手臂及手掌部出现局部疼痛、感觉丧失或肌无力等症状。

神经肌电图结果显示神经根损伤,且颈椎病的屈腕试验和腕部Tinel征均为阴性。

胸廓出口综合征

由于颈神经根受到颈肋、束带、前斜角肌的压迫或锁骨下血管压迫神经根所致,下颈椎处的血管杂音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治疗

首先保守治疗,尤其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首选保守治疗(包括支具固定、局部理疗、局部封闭治疗等)。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或发生拇指肌肉萎缩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神经营养药物等,其目的主要为减轻局部水肿、消炎止痛、营养受损神经。

腕管内注射药物,常用注射药物为类固醇激素、普鲁卡因等,可使腕管内组织水肿减轻,神经本身充血水肿减少,从而缓解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药物注入正中神经内,否则可能加重症状。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在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目的为解除正中神经的压迫,为恢复神经功能创造条件。

主要手术指征

手术治疗方法

包括传统开放性腕管减压术(OCTR)和内镜下腕管松解减压术(ECTR)。

中医治疗

属中医“痹症”范畴,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方式治疗,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疗效。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作为一种无创、无明显副作用的保守治疗方式,于近年来被较多的应用于临床,主要包括:低剂量激光、超声波、超短波及中频电磁疗等物理治疗方法。

预后

该病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治愈性

对于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保守治疗即可取得理想效果,经过休息,局部封闭治疗、腕部固定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可以使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如果术中发现正中神经变性不严重,术后临床效果不错,如果病史过长,正中神经受压过久而严重变性,术后可能部分恢复功能。

并发症

腕管综合征并发症主要为术后并发症。

常见手术并发症

预防及日常护理

该病是慢性疾病,同时该病的发病与患者的职业及生活有很大关系,因此有效的日常生活、工作管理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方式有助于腕管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

当患者出现手腕部疼痛、麻木症状时,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腕关节活动,应尽早到当地医院就诊。

发展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有关于手腕疼痛和麻木的记录。埃及人和古希腊人描述了类似腕管综合征的症状,并尝试了一些治疗方法,如手腕按摩和手腕扩张运动。

在19世纪早期,医生开始认识到手腕和手臂的神经受到压迫可能会导致腕部疼痛和麻木。然而,直到19世纪中期,医学界才开始使用“腕管综合征”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病症。

在20世纪初,医生们开始研究腕管综合征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医生们开始使用电生理测试来诊断腕管综合征,并且开始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如腕管切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提供了更多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今,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可以通过神经电生理测试和影像学检查来确认。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如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如腕管切开术和微创手术)。

参考来源:

研究进展

2023年03月29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消化内分泌科联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骨科发表论文,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内窥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效果,结论:在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内窥镜辅助下微创术式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握力快速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年10月15日,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3年10月15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发表论文,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19年7月-2021年5月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局麻无止血带技术结合肌骨超声在腕管综合征针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结论:无止血带技术结合肌骨超声疗法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腕管综合征针刀手术时患者的疼痛感和出血量,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可靠。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