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火炮

更新时间:2024-09-05 14:42

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artillery)是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种分类外,还可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胎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全装甲式车体通常是密闭的,具有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

武器特点

机动性能好,生存能力强,适合与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协同作战。

结构

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程度,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由火力系统和底盘组成。火力系统包括火炮、火控系统、供输弹装置、机枪等。炮身上多采用效率较高的炮口制退器,并装有抽气装置;有的利用计算机进行目标信息处理和射击诸元解算;有的装有自动调炮机构和自动或半自动装填机构,并采用自动定位定向和数字通信技术。底盘通常包括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行动装置、操纵装置、电气设备、通信设备、防护系统等。

发展

早期多采用坦克或装甲车辆底盘,后来多采用专用底盘。自行火炮在一战期间出现。二战时,随着坦克的普遍使用,自行火炮作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得到迅速发展。这个时期的自行火炮主要是自行反坦克炮,炮塔为固定式,方向射界较小。二战后,各国都重视自行火炮的发展,研制和装备了多种类型的自行火炮,并不断改进性能,使自行火炮能够伴随机械化部队作战。现代自行火炮身管长度可以有52~60倍口径,射速8~12发/分,射程20~70千米,行程400~600千米,已发展成为炮种齐全、口径系列较多、可发射多种炮弹的火炮新族系,能遂行多种火力支援和火力战任务。如美国的M109A6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在20世纪末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火力支援作用。新型非装甲轮式自行火炮发展迅速,如法国“凯撒”155毫米自行榴弹炮,造价低、性能好、方便实施战略和战役机动。德国现装备的PzH2000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则代表了当前履带自行火炮的发展水平。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了130毫米轮式自行火炮,80年代以后研制了122毫米自行火炮、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等。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自行火炮在提高总体性能和可靠性、可维修性的基础上,将实现武器和底盘的通用化、标准化;利用卫星定位定向技术,采用数字化通信、射击指挥自动化、自动操瞄等新技术,提高射击精度和缩短火力反应的时间;增强自主射击能力,成为机械化和数字化的机动火力平台。

常见类型

榴弹炮

自行榴弹炮是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靠自身动力运行的榴弹炮。它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作战力强,方便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协同作战。自行榴弹炮在第一战期间出现。二战时得到迅速发展。二战后,一些国家把它列为发展重点,成为现代炮兵发展的一大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自行榴弹炮得到稳步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局部战争和地区武装冲突的不断发生,陆军炮兵从未来作战需要出发,减轻武器装备重量,提高战略和战术机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情况下自行榴弹炮应运而生。

自行榴弹炮分为履带式自行榴弹炮和车载式自行榴弹炮。

履带式自行榴弹炮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越性,但战略机动性较差,对后勤保障要求高,降低了它的使用方便性。在这个大背景下,标新立异、独具特色的轮式自行榴弹炮应运而生,成为火炮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车载式自行榴弹炮是以一种成本较低廉的牵引式榴弹炮与卡车底盘有机结合,通过巧妙设计而成。车载

式自行榴弹炮具有较强的战术机动性、快速反应能力,与履带式自行榴弹炮相比还具有列装成本低和操作、维修方便等优点。在世界先进的155毫米车载式自行榴弹炮中,比较典型的有法国“恺撒”、南非T5-52、以色列ATMOS-2000和瑞典FH-77BD四种型号。

高炮

自行高炮,堪称是自行火炮中的贵族。1辆自行高炮的价格,往往相当于2辆主战坦克的价格。20世纪80年代中期,1辆“猎豹”的价格为870万马克。20世纪90年代中期,1辆日本87式自行高炮的价格高达1 460万美元!令号称“世界上最贵的主战坦克”——日本90式主战坦克也望尘莫及。自行火炮昂贵是事出有因的。一方面,是由于自行高炮上采用了先进雷达等昂贵的电子设备和仪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行高炮的采购数量较少,像日本的87式1年只采购一两辆,这样的生产规模,不贵才怪呢。不过,贵归贵,各国军方还是照买不误。这说明自行高炮还是蛮重要的一种兵器。自行火炮在当代自行高炮里,首屈一指的当属德国的“猎豹”自行高炮。不仅它的生产数量和装备数量最大,而且也开创了“三位一体”自行高炮的新时代。二战后期及战后的一段时间内,防空系统的主流还是高炮、指挥车、电源车三大块的防空作战系统。战斗进行时数量上过多,增加了指挥作战的复杂性。而到了“猎豹”时代,才将高炮的火力、火力指挥控制、电源供给这三大块综合到一起,这就是“三位一体”的高炮。如果再加上自行化,那简直是“四位一体”了。

“猎豹”自行高炮1973年设计定型,第一批产品于1976年底正式装备联邦德国陆军。到20世纪80年代初,德军共装备420辆。此外,出口到荷兰95辆,比利时55辆。“猎豹”自行高炮采用“豹”1坦克底盘,方便实现底盘零部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战斗全重由“豹”1的41.5吨提高到46.3吨,说明1辆先进的自行高炮装的系统和部件要比主战坦克还要多和复杂。“猎豹”的乘员人数为3人:车长、炮长和驾驶员。这说明它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猎豹”自行高炮采用2门瑞士厄利孔公司的KDA型35毫米机关炮。这种机关炮射速高、威力大、可靠性高,是一种成熟的产品。其火控系统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火控计算机、光学瞄准具、红外跟踪装置、激光测距仪等。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这两种脉冲多普勒雷达,堪称是“猎豹”上的两个“亮点”。

世界上现装备的自行高炮有一二十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日本的87式(又一个“猎豹”!);德国的“野猫”(价廉物美的轮式自行高炮);瑞典的“变色龙”(装2门40毫米机关炮);南非的ZA-35(轮式,百叶窗式的雷达天线很特殊)等。

火箭炮

倾泻钢雨新战神。

著名的苏军“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战展现了威风,令纳粹军“闻声丧胆”;著名的美军M270自行火箭炮,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共出动了230辆,发射17 000多发火箭弹,像倾泻的“钢雨”,因此,有伊拉克士兵“不怕战斧怕钢雨”说法。

由于多管自行火箭炮的强大地面杀伤威力,各国对自行火箭炮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装备的自行火箭炮以轮式卡车搭载的为主,履带式的比较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行火箭炮一般配置在纵深的后方作为“全职支援武器”,对装甲化的要求不高。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认识到,在常规战争中,自行火箭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才有了新型M270自行火箭炮的“诞生”。

1983年,第一辆M270装备美军。美军称它为“多管自行火箭炮系统”,简称为MLRS。M270自行火箭炮系统由履带式发射车、发射箱及火控系统组成,战斗全重25.2吨,乘员3人。它采用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的底盘,但作了若干改进。后部的发射箱装12枚待发火箭弹,弹径227毫米,所用的弹种主要有M26双用途火箭弹和AT2反坦克雷火箭弹。火箭炮的名堂几乎全在“弹”上。1辆M270发射M26弹时,1次齐射可以打出7726枚子弹,像“天女散花”一样撒布到6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上,顿时一片火海。据美国海湾战争的战后报告称,1个M270自行火箭炮排(3辆M270)一次齐射的威力,相当于12个M109自行榴弹炮营(共288门炮)的威力,可见一斑。

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军装备的M270超过800辆。此外,还有北约及日本、以色列等共10多个国家装备了M270。MLRS的生产总数超过1 000辆。

M270的改进型中,最重要的是M270-6型。它既可以发射火箭弹,又能发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威力大增。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是一种近程地对地导弹,直径610毫米,发射重量1 672公斤,射程约150公里。和M270原来的弹药相比,它简直成了“巨无霸”级的弹药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M270共发射35发ATACMS弹,初露锋芒。

在履带式自行火箭炮中,比较有名的还有:以色列的LAR160毫米自行火箭炮、日本的75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和中国的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等。其中,日本的75式自行火箭炮有地面风测量车配合作战,也算一绝。

自行火箭炮的缺点是,防护力较差,发射时容易暴露自身。所以,只有在战场上取得制空权、制电子权后,才能发挥它的强大威力。

迫击炮

静悄悄的革命。

迫击炮,本来是步兵支援武器。近几十年来,由于中口径、大口径迫击炮的发展,它已经可以起到部分榴弹炮的功能。加上迫击炮结构简单,携行方便,中小口径的迫击炮发展极为迅速。不过,中口径迫击炮的机动已不能靠肩背人扛,需要牵引或车载。于是,一批车载式的中口径自行迫击炮应运而生。也许是自行迫击炮的结构相对较简单,造价较低廉,这些年来,各国研制的自行迫击炮不下10余种,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里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自行迫击炮,以口径120毫米的为主流。从结构类型上看,有履带式的、轮式的,有炮塔式的、后开式的,有单管的、双管的等,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这里仅介绍几种新研制的自行迫击炮。

瑞典AMOS 120毫米双管自行迫击炮 AMOS是“先进迫击炮系统”的英文字母缩写。它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履带式的,一个是轮式的。两种AMOS都是由瑞典赫格隆公司和芬兰帕特里亚·万马斯公司合作研制的。履带式的,采用瑞典CV90步兵战车的底盘;轮式的,采用芬兰XA-203 6×6轮式装甲车的底盘。虽然底盘不同,但上半部分相同,包括炮塔、双管120毫米迫击炮和后装式车内装弹。这两种自行迫击炮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双管120毫米迫击炮,能在15秒内发射6发弹,最大射程可达10公里,火力相当强大。

日本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 日本军方比较重视自行迫击炮的发展,早在1960年就定型了60式81/107毫米自行迫击炮。20世纪70年代,又研制出75式107毫米自行迫击炮。1996年定型的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采用的是著名的法国MO120RT61式120毫米迫击炮。这是一种线膛式迫击炮,采用尾部装弹方式,弹丸靠旋转稳定。而一般的中小口径迫击炮多为滑膛式,有翼稳定弹,炮弹从炮口装填。发射迫击炮弹时的最大射程为8.1公里,发射火箭增程弹时的最大射程达13公里,最大射速为15~20发/分。装甲防护性较好。

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战斗全重为23.5吨,乘员5人,迫击炮装在车体后部,向后射击。行军状态下,似乎不能将迫击炮平放到车内。也就是说,行军状态下,车体后部是敞开的,这是一大缺点。此外,底盘太重,采购价格较高,也是它的缺点。

俄罗斯2S31 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俄罗斯军方相当重视自行迫击炮的发展,几十年来,先后研制出2S4、2S9、2S23和2S31等多种型号、不同口径的自行迫击炮,令人瞩目。

2S31“维纳”120毫米自行迫榴炮于1997年问世。它采用BMP-3战车的底盘,全封闭式炮塔。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炮管很长,被称为迫榴炮,从而可以完成迫击炮和榴弹炮的双重功用。迫击炮和榴弹炮的融合,可能代表着身管武器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向。

土耳其120毫米全自动迫击炮 将MKE120毫米迫击炮装到M113装甲输送车上,便制成了这种新型120毫米全自动迫击炮。它的“亮点”是火控系统较先进。当弹道计算机在接收到各传感器输入的数据后,迅速计算出射击诸元,自动驱动迫击炮以100密位/秒的速度转动,迅速瞄准目标并射击。计算机可以存储999个目标数据的信息,并可用笔记本电脑随时更新数据。

反坦克炮

在二战期间,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歼击车)是自行火炮的主流。二战后至今,自行反坦克炮已经风光不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反坦克武器及主战坦克发展迅速,而对支援火力的需求,又使自行榴弹炮迅猛发展。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自行反坦克炮已经退居一隅。但是,一些国家仍然在发展一些以反坦克作战为主的自行反坦克炮,如:奥地利的SK105、德国的“美洲豹”、瑞典的IKV91、意大利的“半人马座”、南非的“大山猫”以及中国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

从总体上看,自行反坦克炮穿甲威力强大,战斗全重较轻,机动性较好,装甲防护力一般,采购价格较低。综合这些优缺点,使得自行反坦克炮在装甲战车家族中,也有它一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各国现装备的自行反坦克炮中,有的只是以反坦克作战为主,但兼有武装侦察、追击等作战任务,如“半人马座”、“大山猫”轮式装甲战车等,连名称也不叫自行反坦克炮;更有的甚至叫轻型坦克,如SK105、IKV91等。真正叫自行反坦克炮的,只有巴西的EE-118、德国的“美洲豹”和中国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的弹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等;兼有其他作战任务的,还配有榴弹。

20世纪70年代以后,除了自行榴弹炮外,其他各类自行火炮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呈现出“满园春色”之势。对于当代的各类自行火炮,许多读者已耳熟能详,故这里只汇总加以介绍,算是“自行火炮史话”系列文章的收盘之作。

重要案例

2014年6月23日,俄罗斯装甲车辆网刊文对中国SH1型155毫米52倍口径轮式自行火炮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该文作者指出,SH1是中国针对国际市场研制的一种轻型火炮系统,在2007年在阿布扎比国际武器展上第一次公开亮相。由于配备了越野能力很强的6×6汽车底盘,因此SH1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

SH1系统的主要武器为1门155毫米身管52倍口径的榴弹炮,可发射中国生产的各型155毫米口径弹药,其中包括:爆破弹、火箭助推增程弹和以俄罗斯“红土地”152毫米炮弹为基础研制的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射火箭助推增程弹时,SH1的射程可达到惊人的53公里,足以对敌方的远程炮火实施压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