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穆禄氏

更新时间:2024-04-18 11:52

简介 舒穆禄,满语“珊瑚”。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本金旧姓石抹,实契丹人种,系契丹族中的回鹘述律氏一族和契丹族审密氏、奚族萧姓家族。《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舒穆禄氏,是辽、吉两省历史上的望族显姓。有8人在《清史稿》上立传,他们均系世居珲春虎尔喀部部长郎柱的后人,如官至后金“八大臣”之一的杨古利,以及官至内大臣散秩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兵部尚书刑部尚书西安将军荆州将军等。后人多改汉姓为舒姓、苏姓、徐姓、花姓。

清朝

清朝开国元勋超等公武勋扬古利家族最显赫.太祖继妃衮代,道光彤贵妃.查齐巴札尔固齐;超等公武勋王扬古利额驸,吏部尚书,一等公谭泰,库尔喀部长郎柱,八大臣纳穆泰,十六大臣楞额礼,工部尚书,议政大臣谭布;大学士徐元梦;一等轻车都尉叶臣额驸;太祖继妃衮代之父富察氏.

蒙古八旗有此姓,世居科尔沁,著名人物有:三等轻车都尉石图巴图鲁.

近代

著名作家老舍-----舒庆春也是该族后人。

氏族简介

清代定名的舒穆禄氏,源出辽、金、元、明女真人的“石抹氏”。祖籍地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海林市宁古塔境内的舒穆禄山。以山地为氏。

自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之变”之后,石抹氏与当地的其他女真氏族一道,乘机纷迁南上长白山地区,有的变为今珲春地方的东海女真库尔喀部人,有的变为今安图地方的长白女真纳音里部人,有的变为今通化地方的长白女真朱舍里部人,也有的被掠夺后成为海西女真乌拉部人,唯独没有变成建州部女真人。痛别亲离的结果,导致了不同的人生抉择。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农历十月和十一月,努尔哈赤亲率建州大军接连吞并了朱舍里、纳音二部。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至三十五年(1607)春,征服了虎尔喀部。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初七,吞并了乌拉部。以上四次东征,都涉及到了舒穆禄祖先归宿问题。

舒穆禄氏的祖先,顺应潮流,审时度势,因势归服,为女真人的一统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事后,有的随大部队西走辽东,于1644年“从龙入关”,成为“京八旗子弟”。有的随大部队北走东蒙,临时驻防一松、二松、嫩江三水会合出的“三江口”。因此,问世了长白山、珲春、安图纳音、通化朱舍里、吉林乌拉、三江口、辽宁新宾佛阿拉、呼兰、吉阳、盛京、北京等10余个世居地和逐迁地。数百年后,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以及台湾地区。

清朝入关前,后金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就着手筹建打牲乌拉城,编旗拨户,成立打牲“上三旗”了。自清顺治十四年(1657)农历三月初五日开始,改“乌拉地面嘎善”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使其成为全国“四大朝贡基地”之一。截止1911年清王朝终灭,打牲乌拉朝贡计255年。

打牲衙门行政辖区方圆五百里,人口4万,牲丁数千。南到安达木、九座、九站通溪沟,东北到舒兰法特黄鱼圈,东南到牤牛河北岸,西北到九台其塔木和莽卡及胡家,东到缸窑和杨木,西到两家子和饮马河。她的贡山贡河范围:南到长白山,北到兴安岭,东到日本海,西到饮马河。舒穆禄氏近祖先氏,就是打牲衙门管下的佛满洲镶蓝旗采东珠的珠户。

以家谱资料显示,有清代,从外地到乌拉城的佛满洲舒穆禄氏,共有两大宗族。第一批来的时间是1629年,文泰,无泰、巴泰兄弟三人,其中老大拨居聂司编入了采珠镶黄旗,老二拨居安达木编入了采珠镶白旗。老三拨居大口钦前团编入了捕鱼镶白旗。第二批来的时间是1657年农历三月初五,由“三江口”拨来,拨居四间房,后折居团山沟、南兰等地,编入了捕鱼镶蓝旗。与徐姓的同路人,还有觉罗氏老杨家、呼伦觉罗氏老赵家和老白家共四户。“南兰”地名叫“南兰旗屯”,是由乌拉城南面的“镶蓝旗人”演化而来的,与北面的“镶蓝旗人”的“蒙文关”相对而言,于是问世了“北兰旗屯”。

历史评价

舒穆禄氏,另有4人载入《吉林通志》,他们分别是珲春籍的图拉,纳音籍的布噶、乌拉籍的郭和齐和官至吉林前都统的额勒登额。在有重臣宿将的同时还涌现清皇族的驸马和彤贵妃

由于舒穆禄氏祖先,积极吸收汉先进文化,所以各宗各派,目前已分冠汉字单姓徐、舒、苏、米、花、肖、宿、孙、杨、郑、万、铁等12种。其中“舒、徐”为本姓,“花”姓为赐姓,“杨”姓全部是扬古利的后裔。

本宗派舒穆禄是的先氏,在建立清王朝领土完整,氏族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中国建设方面,也一如既往,从区长到村民,从院长道厂长,从校长到站长,各行各业,强人辈出,精英皆是。值得骄傲的是,自辛亥革命后,涌现出以剧作家老舍为代表的大批文化名人及仁人志士,如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歌唱家徐桂珠,名作家舒兰亭,名画家孙本政等,此外,还有身居台北市政府顾问高官的苏世魁先生。

舒穆禄氏氏族史是满族史重要组成部分,先氏可歌可泣,后代又可圈可点。因此,值得大力弘扬,值得发扬光大,值得大书特书,更值得骄傲和自豪。

家谱是什么?它既是一株大树,也是一条大河,木发千枝归一本,水流万派无双源。修谱的最终目的是:追慕祖德,慰及今人,惠及后人。从而凝心聚力,打造和谐,为“四个文明”建设服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