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科

更新时间:2024-06-24 08:39

芍药科(Paeoniaceae)植物世界上仅一属(芍药属 Paeonia L.),约35种。小叶片全缘或分裂,裂片常全缘;无毛或叶背被毛。单花顶生、数朵生枝顶或茎上部叶腋,有时仅顶端的一朵开放,大型,直径4厘米以上;苞片2—6,披针形,叶状,大小不等,宿存;蓇葖果成熟时沿心皮的腹缝线开裂;种子数颗,黑色或深褐色,光滑无毛。

植物学史

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Garl von Linne)于1935年根据原产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培奥尼亚地方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建立了芍药属Paeonia,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恩格勒系统(Engler)、边沁系统(Bentham)、虎克系统(Hooker)等分类系统都把芍药属置于毛茛科中。到了20世纪初,1908年英国学者Worsdell 发现芍药属植物的雄蕊群离心发育与毛茛科不同,并将其分离出来。

独立为芍药科,但仍放在毛茛目中。尔后,近一个世纪来关于芍药属的分类等级和系统位置一直是植物分类学领域中争论的热点,引起众多的学者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胚胎学、植物化学、染色体数目与核型、植物生殖遗传学、植物地理学等学科对芍药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至70年代初,支持成立芍药科,在国际上终于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然而,关于芍药科的系统位置却又成为新的争论热点。

形态特征

灌木或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

叶互生,为二回三出复叶,无托叶。

花大,常单独顶生,两性,辐射对称,通常由甲虫传粉。

萼片5枚,宿存。花瓣5~10片,覆瓦状排列,白色,粉红色,紫色或黄色。

雄蕊多数,离心发育,花药外向,长圆形。

花盘肉质,环状或杯状。

心皮2~5枚,分生,子房沿腹缝线有2列胚珠,受精后形成具革质果皮蓇葖果

种子大,红紫色,有假种皮和丰富的胚乳

芍药属植物合子的基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发育成有数百个游离核的胚柄细胞,以后细胞壁形成,周围的一些细胞成为胚原始细胞,其中之一发育成胚,这种独特的胚发育方式在毛茛科以及被子植物门其他诸科中都未曾发现过。根据这些区别特征可见芍药属应自毛茛科分出成为独立的科。

本科植物含有单萜苷类、酚类、鞣质和一些甾醇、黄酮、酸、酯、烷、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等类化合物。

近种区别

牡丹

特产中国,小灌木,高1~2米,二回三出复叶很大,小叶三浅裂,花单生茎顶端,直径20~30厘米,有黄、紫、红白等颜色,花盘杯状,把4~5个心皮完全包住。根皮称为丹皮,通常用作通经药和强健剂。花美丽,为庭园珍品,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等地培育的品种最多。

芍药

分布于中国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内蒙古和黑龙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是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二回三出复叶的小叶呈披针形,边缘有骨质小齿,花顶生和腋生,直径10厘米,白色、粉红色或紫色,花盘环状,仅包围心皮群的基部。芍药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根皮称白芍,有镇痛和解热的功效。

分布范围

芍药属1属,约35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少数产北美洲西部。中国有11种,分布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和东北。木本的牡丹组为中国特产。

主要价值

本科植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仅在《伤寒论》方中用芍药者就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桂枝汤、葛根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芍药甘草汤等,这些方中芍药的运用随配伍不同而适用于不同的病症。临床上利用芍药及其复方的活血化瘀功效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和血栓性疾病等。

以及治疗神经痛.高血压.流产、痈经,鼻衄和便血等症;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等功效,常被组方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牡丹皮中医常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皮肤病等,可单用或配生地、当归、徐长卿、甘草等用,牡丹皮还具有一定的中枢抑制作用,是常用抗痫方剂的重要组分。

牡丹酚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治疗术后疼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痛经及风寒痹痛等取得一定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科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芍药苷、苯甲酸芍药苷、羟基芍药苷等单萜苷类化合物和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牡丹酚新苷等牡丹酚类化合物及鞣质类化合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