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7 20:35
芬兰共和国国旗(英语: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Finland,芬兰语:Suomen Tasavallan Kansallislippu,瑞典语:Republiken Finlands Nationalflagga),是芬兰共和国的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为18∶11,旗面底色为白色,白色旗面中心偏左处绘有蓝色斯堪的纳维亚十字,因此这面旗帜又被称为“蓝十字旗”(英语:Blue Cross Flag,芬兰语:Siniristilippu,瑞典语:Blå korsflagga),是北欧十字旗的一种;芬兰共和国政府旗同芬兰共和国国旗的样式及长宽比相同,在蓝色十字交叉处绘有一个位于红色正方形内的芬兰共和国国徽中的持剑雄狮图案。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芬兰工商业获得快速发展,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芬兰国内就芬兰国旗及其颜色进行了非官方层面的大范围讨论,蓝色和白色作为芬兰的民族颜色这一观点获得了民众广泛的支持,部分组织团体和民众亦使用蓝色和白色作为旗帜,1917年12月6日,芬兰取得独立,独立后不久,芬兰举办了国旗设计比赛,蓝色和白色作为新国家的国旗颜色这一观点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1918年5月29日,芬兰正式采用由埃罗·斯内尔曼和布鲁诺·图卡宁两人共同设计的底色为白色的蓝十字旗作为国旗。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是最靠近极地的北欧国家,被称为“最北的共和国”;芬兰海岸线长达1100多公里,其西面为波的尼亚湾所环绕,西南方向临波罗的海,南临芬兰湾,全国共有17.9万座岛屿和18.8万个湖泊,被誉为“千岛之国”与“千湖之国”,芬兰的国名意为:芬兰人居住之地、湖沼之国、陆地尽头等;公元前6000年左右,已有人类迁徙至芬兰并在此生存和繁衍,公元12世纪以前,芬兰保留着原始的公社制度,并未形成任何的国家组织。
12世纪—13世纪,瑞典通过三次“十字军东征”逐步占领了芬兰全境,至14世纪60年代,芬兰正式融入瑞典王国,成为其组成部分,被称为瑞属芬兰,这一时期,芬兰使用瑞典王国国旗。
1523年6月6日,瑞典王国恢复独立主权,卡尔马联盟解散,瑞属芬兰重新开始使用瑞典王国国旗。
1700年—1721年,俄罗斯帝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同瑞典帝国爆发了“大北方战争”,战争以瑞典的失败而告终,1721年9月10日,瑞典同俄罗斯签订《尼斯塔德条约》,芬兰东南部地区被割让给了俄国;1741年—1743年,瑞典同俄罗斯再次爆发战争,瑞典再度战败,1743年8月7日,俄瑞两国签署《奥布和约》,芬兰屈米河以东的广大领土被割让给俄国,被俄国所占领的土地使用俄罗斯帝国国旗。
1808年2月—1809年9月,俄罗斯以威迫瑞典服从拿破仑·波拿巴的大陆封锁政策为名入侵芬兰,芬兰战争爆发,芬兰大部分领土在战争开始后不久便被俄军占领,1809年9月17日,瑞典同俄国签署《哈米纳和约》(又称《弗雷德里克港和约》),瑞典将芬兰全境割让给了俄国,其军队被迫离开芬兰,俄罗斯正式吞并芬兰,自此,芬兰全境不再使用瑞典国旗。
1809年3月25日—7月19日,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芬兰的波尔沃主教座堂召集芬兰四大阶级(分别为贵族、神职人员、市民和农民阶级)举行会议,史称波尔沃议会,亚历山大一世亲自主持了议会,3月29日,四大阶级在波尔沃主教座堂宣誓效忠,承诺接受和承认俄罗斯帝国皇帝兼芬兰大公亚历山大一世为真正的权威,并维护宪法和政府形式不变;而亚历山大一世则承认芬兰的自主,允许芬兰在他的统治下拥有自治权,以及让芬兰人保有自身的宗教信仰和权利,芬兰大公国的体制得到确定;8月18日,正式成立芬兰政府委员会(芬兰语:Suomen hallituskonselji,亦被译作统治委员会、最高行政公署、政务院等),9月17日,芬兰被正式并入了俄国,芬兰大公国(芬兰语:Suomen suuriruhtinaskunta)成立,成为俄罗斯帝国下属的自治实体,拥有较大的自治权,俄国保证各级官员由芬兰人充任;芬兰成立四院制的芬兰大公国议会(芬兰语:Suomen suuriruhtinaskunnan valtiopäivät),芬兰议会拥有立法权,能决定芬兰地区的部分事务,俄国沙皇兼任芬兰君主,其派驻芬兰大公国的最高官员是芬兰总督。芬兰大公国成立后,采用俄罗斯帝国国旗作为国旗,同时采用一面底色为蓝色,左上角靠近旗杆一侧为俄罗斯泛斯拉夫蓝、白、红三色旗作为芬兰的民船用旗。
1812年,俄国将此前瑞典割让的芬兰地区整合进芬兰大公国的建制内,同年,芬兰将首都从图尔库(芬兰语:Turku)迁移到赫尔辛基(芬兰语:Helsinki),现代芬兰的版图基本形成;1816年2月21日,芬兰政府委员会改组为芬兰参议院(芬兰语:Suomen senaatti,该机构在帝俄时代的全称是芬兰帝国参议院,芬兰语:Keisarillinen Suomen senaatti,是芬兰大公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司法机构,行使政府和最高法院职能,该机构亦被译作参政院、皇家芬兰参政院和参议会等),芬兰大公国领土内继续使用俄罗斯帝国的国旗。
1821年10月3日,芬兰大公国的民用商船获得了自由使用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作为民船旗帜的权利。芬兰民船用旗存在一些变种:一部分旗帜是白底、红底,或蓝底的,俄国国旗图案位于左上角;一部分旗帜有六道或九道色带,将俄罗斯国旗的白-蓝-红配色重复两次或三次,靠近旗杆一侧绘有雄狮图案;1827年,芬兰大公国开始采用一面海关旗,该旗帜旗面底色为蓝色,左上角为俄罗斯国旗图案,右下方为两根交叉的白色圣安德鲁十字。
芬兰大公国时代没有官方规定的国旗,但芬兰民众自1848年以来使用了多面非官方旗帜,芬兰独立后,在大公国时代非官方旗帜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国旗。
1848年5月13日,花卉日庆祝活动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城库姆塔蒂公园(芬兰语:Kumtähden kenttä)的田野上举行,芬兰帝国亚历山大大学(今赫尔辛基大学)学生会的旗帜伴随着首次演奏的歌曲《我们的国家》(芬兰语:Maamme)在公园上空升起,该旗帜底色为白色,旗面中央为芬兰大公国的国徽,国徽呈盾形,盾徽内是一只头戴皇冠的雄狮,盾徽周围环绕着月桂枝和橡树树叶,这面国徽由芬兰医生弗朗斯·约瑟夫·冯·贝克尔(Frans Josef von Becker,1823年—1890年)所绘制;这面旗帜深受芬兰民众的欢迎,被认为是第一面已知的芬兰国旗,其升旗时演奏的歌曲《我们的国家》亦成为芬兰未来独立后的国歌。
1853年—1856年,俄罗斯帝国同奥斯曼帝国、英国及法国之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战争期间,芬兰大公国采用了一面白底蓝色圣乔治十字旗作为民船旗帜,以避免民船受到英法联军舰队的攻击,这面旗帜参考了俄罗斯帝国海关旗的部分设计特点;但同时芬兰大公国也派出了芬兰近卫步枪营协助俄罗斯帝国陆军作战。
1854年,芬兰作家萨克里斯·托佩柳斯(Zachris Topelius,1818年—1898年)在其作品《芬兰堡垒》(芬兰语:Linnake Suomen poustusus)一书中,首次将蓝色和白色描绘为芬兰民族的颜色,他在作品中称,白色象征着芬兰冬季的白雪,蓝色象征着芬兰蔚蓝色的湖泊;托佩柳斯未来在关于国旗图案的讨论中始终坚持蓝色和白色作为旗帜颜色。
1862年3月,奥卢城的医生弗雷德里克·尼兰德(Fredrik Nylander,1820年—1880年)在报纸文章中提议为芬兰大公国设计一面新的用于贸易的旗帜,7月,尼兰德设计了一面底色为红色,旗面中央绘有芬兰红鹿图案的旗帜为国旗,由两个红色矩形和白色矩形组成,该提案引发了热议。
1863年,赫尔辛基的多家报纸就芬兰国旗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国旗图案样式提出了多项建议,一些人建议芬兰国旗应由红色和黄色组成,原因在于红黄两色为大公国国徽的颜色;以作家萨克里斯·托佩柳斯为主的部分人士认为芬兰国旗应由蓝色和白色组成,托佩柳斯在赫尔辛基的报刊上发表了诗歌《芬兰的国旗》,描述了蓝色和白色的象征意义,另有部分人士提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十字、水平图案和五角星图案等样式,包括奥托·唐纳、卡尔·弗雷德里克·福斯曼等在内的大量人士就国旗样式在报纸上进行了多次辩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863年9月15日—1864年4月15日,赫尔辛基议会召开,这是芬兰大公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届议会,会上就芬兰国旗问题进行了讨论,但任何一方关于国旗图案的提议都没有得到采纳,议会结束后,报纸上关于芬兰国旗样式的讨论逐渐平息。此后数十年,带有芬兰大公国雄狮图案国徽的非正式旗帜出现并在一些非官方的大型活动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但官方场合仍然以使用俄国白、蓝、红三色旗为主。
19世纪90年代,芬兰国内就国旗颜色问题再次展开非官方层面的大规模讨论,各方关于国旗的颜色观点与第一次讨论别无二致,1896年,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规定俄国白、蓝、红三色旗是芬兰大公国唯一的国旗,结束了新闻界关于芬兰国旗样式和颜色的讨论,从此,带有雄狮图案的旗帜成为反抗俄国统治的象征。
1905年,芬兰民众开始使用左上方为大公国雄狮图案国徽的旗帜作为旗帜,这面旗帜除国徽外其余部分由宽度相等、相互平行的九道宽条组成,其中芬兰语人口使用的是白蓝相间的宽条(五道白条,四道蓝条),芬兰瑞典语人口使用黄红相间的宽条(五道黄条,四道红条),这两面旗帜均非官方规定的国旗。
1906年5月9日,芬兰参议院向芬兰议会提出了将四院制议会改革为一院制议会的《议会法》(芬兰语:valtiopäiväjärjestys),6月1日,芬兰议会经投票表决通过了《议会法》,10月1日,《议会法》正式生效,四院制议会被废除,一院制议会成立;1907年3月15日—16日,芬兰举行了首次一院制议会选举,选举产生了由200人组成的首届一院制芬兰议会(芬兰语:Eduskunta),5月23日,新议员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25日,议会在赫尔辛基的志愿消防队大楼举行开幕仪式,议会开幕式上,使用了芬兰的非官方旗帜。
1910年,俄国当局在芬兰强制推行俄罗斯化政策,规定芬兰的任何旗帜上都应该印有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这遭到了芬兰人民的坚决抵制,大部分芬兰民众拒绝悬挂带有俄罗斯国旗的旗帜,并称带有俄罗斯三色旗的旗帜为“奴隶旗帜”(芬兰语:orjalippu),此后,芬兰民众使用了三角状的旗帜,从而规避了俄国当局颁布的旗帜法令。
1912年,芬兰体育代表团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芬兰代表团走在俄罗斯代表团后面,仅举队牌而没有举队旗,在获奖升旗仪式上,芬兰代表团先是升起了俄罗斯国旗,之后芬兰补升了一面蓝白相间、写有芬兰国名的三角状旗帜。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俄罗斯帝国灭亡,新掌权的俄国临时政府归还了芬兰的自治权,7月,芬兰议会宣布有权制订、批准和颁布所有芬兰的法律,同时宣布芬兰只有外交权和军事权交予俄国政府,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并取得成功,给芬兰独立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时期的芬兰不再使用带有俄罗斯标志的旗帜和俄罗斯国旗。
1917年12月4日,芬兰参议院向芬兰议会提交了关于芬兰从俄国独立的提案,即《芬兰独立宣言》(芬兰语:Suomen itsenäisyysjulistus),当日,芬兰参议院便成立了一个国旗委员会,为独立后的芬兰设计国旗;12月6日,芬兰议会以100票对88票的结果通过该提案,《芬兰独立宣言》正式发布,芬兰宣告独立,成立共和制国家,首都位于原芬兰大公国首都赫尔辛基,这个日子后来称为芬兰独立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领导的俄国苏维埃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根据民族自决原则于1918年1月4日正式承认芬兰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从法理上结束了俄国对芬兰的统治。芬兰正式独立后,国旗委员会向参议院提议使用红黄色的狮子旗作为国旗,芬兰参议院同意了国旗委员会的建议,红黄色狮子旗成为芬兰的临时国旗,这面旗帜为红色旗面,中间绘有一只头戴皇冠、吐出长舌的金黄色雄狮,雄狮的右前爪握着一把宝剑,后爪踩着一把弯刀,九朵白色玫瑰花点饰在雄狮周围,雄狮象征着芬兰人民的勇气和力量,九朵玫瑰花象征着芬兰历史上的九个省。独立日当天,参议院大楼前便升起了临时国旗红黄狮子旗以庆祝国家获得独立。
1918年1月5日,芬兰参议院向芬兰议会提交了红黄狮子旗作为芬兰国旗的议案,这一议案在芬兰议会、朝野和新闻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说瑞典语的芬兰人支持红黄狮子旗作为国旗,但以芬兰语为母语的广大芬兰民众更支持蓝色和白色作为芬兰的国旗,1月14日和1月24日,芬兰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两次审议了芬兰参议院提交的红黄狮子旗作为国旗的议案,但该议案在审议期间并未获得广泛支持,最终外交事务委员会以10票对7票的结果通过决议,决定举行国旗设计比赛并为之设立奖金,以决定未来芬兰国旗的样式;芬兰各阶层随后踊跃参加国旗设计比赛,部分人士支持蓝色和白色作为芬兰国旗并提交了自己的设计作品,议会内与国旗相关的组织对提交上来的国旗作品进行审议,然而审议工作随着芬兰内战的突然爆发而被迫中断。
1918年1月27日—28日,芬兰赤卫队举行武装起义,占领首都赫尔辛基,之后建立政权机构“芬兰人民委员会”并成立了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又称红色芬兰),红色芬兰建立后迅速占领了芬兰南部沿海地区;而原芬兰参议院的部分成员前往芬兰西部海岸城市瓦萨(芬兰语:Vaasa)并将其作为临时首都,芬兰参议院政权重新集结政府军部队同时组建了国民警卫队(又称白卫军),控制芬兰北部地区,芬兰参议院政权控制的区域被称为白色芬兰,芬兰国内形成了红、白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红色芬兰使用一面全红色的旗帜作为国旗,而白色芬兰继续使用红黄狮子旗作为国旗。
1918年2月15日,位于瓦萨的芬兰参议院贸易和工业委员会颁布法令,宣布暂时使用红黄狮子旗作为民船旗帜,2月27日,芬兰参议院颁布法令,宣布红黄狮子旗作为国旗,同时宣布一面底色为红色,绘有黄色十字,十字边上绘有白、蓝色条纹的旗帜作为民船旗帜。
1918年3月,芬兰白卫军发起反攻,4月,芬兰白卫军先后攻占了工业城市坦佩雷、首都赫尔辛基、拉赫蒂等地,5月4日,芬兰参议院从瓦萨迁回首都赫尔辛基,5月15日,芬兰内战最终以芬兰白卫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红色芬兰不复存在,全红色的旗帜亦不再使用;5月16日,芬兰白卫军在赫尔辛基举行了大型的阅兵式以庆祝内战的胜利,白卫军领袖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亲自主持了这场阅兵式,阅兵式上使用了芬兰政府的红黄狮子旗,随着芬兰的统一,红黄狮子旗成为芬兰全境的通用国旗。
1918年5月,芬兰议会再次就芬兰国旗样式问题召开会议,与会人员大部分支持使用蓝色和白色作为芬兰的国旗,芬兰艺术家阿克塞利·加伦-卡勒拉(Akseli Gallen-Kallela,1865年—1931年)提议使用蓝底白十字作为芬兰国旗,但这项提议因国旗样式同瑞典国旗、希腊国旗及冰岛国旗过于相似而最终未能获得通过,提议遭到拒绝后,卡勒拉提议由自己的学生埃罗·斯内尔曼(Eero Snellman,1890年—1951年)来负责设计芬兰国旗的草图,斯内尔曼接受了这项任命,并在布鲁诺·图卡宁(Bruno Tuukkanen,1891年—1979年)的帮助下设计出了芬兰国旗草图,国旗呈长方形,白色旗地上绘有蓝色十字,5月24日—28日,芬兰议会审议了斯内尔曼和图卡宁设计的蓝十字国旗草图,5月28日,芬兰议会批准蓝十字旗作为芬兰国旗并通过了关于国旗的相关法令,5月29日,芬兰参议院颁布了芬兰议会批准的国旗法令,芬兰国旗蓝十字旗(芬兰语:Siniristilippu)正式被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同时确定蓝色十字交叉处绘有盾形国徽图案及上方皇冠图案的旗帜为政府旗,芬兰国防军军旗兼战时用旗同政府旗的图案样式相同,但形状为燕尾旗;还确定了海事用旗、海关旗、邮政旗和外交服务旗等旗帜的样式;当天,蓝十字旗在位于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的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的参议院大楼(今政府宫)房顶升起。
芬兰内战结束后,芬兰国内的君主派试图实行君主制,提出了成立芬兰王国并推选德意志帝国皇室成员作为芬兰君主的构想,君主派亦主张蓝十字旗为芬兰国旗,同时为芬兰摄政设计了相关旗帜,但该构想因1918年年末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及随后芬兰共和制以法律形式的确立而最终破灭。
1918年10月1日,芬兰参议院正式取消了其下属的司法委员会,并将其改组为独立于芬兰参议院的两个司法机构:芬兰最高法院(芬兰语:Korkein oikeus)和芬兰最高行政法院(芬兰语:Korkein hallinto-oikeus),11月27日,芬兰参议院正式改组为芬兰政府(芬兰语:Suomen valtioneuvosto),原芬兰参议院下属的各委员会改组为政府的各部门,在芬兰最高法院、芬兰最高行政法院以及芬兰政府的成立仪式上,均升起了蓝十字旗。
1919年3月1日—3日,芬兰举行议会选举,共和派在选举中获得大多数议会席位,4月4日,芬兰议会举行制宪会议,5月13日,芬兰总理卡洛·卡斯特伦领导的内阁将芬兰作为共和国的提议递交给了芬兰议会审议,6月21日,芬兰议会通过了共和制提议及《芬兰政府组织法》(芬兰语:Suomen Hallitusmuoto),7月17日,芬兰摄政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在《芬兰政府组织法》上签字,《芬兰政府组织法》自当日起颁布并生效(《芬兰政府组织法》同1922年11月25日颁布的《最高法院组织法》和《议会监督内阁成员、司法总监、议会监察专员公务行为法》及1928年1月13日颁布实施的《议会组织法》构成了芬兰的宪法体系),芬兰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tasavalta)正式成立,7月25日,卡洛·尤霍·斯塔尔伯格当选为首任芬兰共和国总统(芬兰语:Suomen tasavallan presidentti),26日,斯塔尔伯格正式就职,芬兰共和国成立后,继续采用蓝十字旗作为共和国国旗。
1920年2月12日,芬兰政府将国旗上蓝色斯堪的纳维亚十字的颜色加深,芬兰共和国国旗变为白底深蓝色(靛蓝色)的蓝十字旗,而原先颜色较浅的天蓝色和蔚蓝色的白底蓝十字旗依旧可以继续使用;芬兰政府去掉了政府旗国徽上方的皇冠图案,并将蓝色十字交叉处的盾形国徽图案改为矩形国徽图案,军旗、海事用旗、海关旗和邮政旗等多种类型的旗帜也去掉了旗面上的皇冠图案,并将旗面上的国徽图案变为矩形;同时取消了外交服务旗帜。
1925年5月28日,芬兰政府颁布了关于芬兰共和国国旗颜色的法律;1934年4月27日,芬兰政府颁布了关于正确使用芬兰国旗和公开悬挂其他旗帜的法令。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芬兰政府及芬兰国内的大量社会组织以多种方式推广蓝十字旗,强调芬兰国旗的神圣性和庄严性,蓝十字旗的知名度获得显著的提高,成为芬兰国家形象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芬兰民众认同蓝十字旗作为芬兰国旗;1939年—1940年,芬兰同苏联爆发了冬季战争,战争期间,蓝十字旗成为芬兰人民保卫国家主权和捍卫民族独立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蓝十字旗作为芬兰国旗,被芬兰国内各个政治派别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所接受,芬兰全国人民认同蓝十字旗成为芬兰共和国国旗和国家象征。
1978年5月26日,芬兰政府颁布了《芬兰国旗法》(芬兰语:Laki Suomen lipusta)和《芬兰国徽法》(芬兰语:Laki Suomen vaakunasta),对芬兰共和国国旗的使用和悬挂等作出了相关规定,其中规定将在1980年底前逐步取消海事用旗、海关旗和邮政旗,并规定芬兰国旗上禁止使用其他的标志图案(法律允许的标志图案除外);由于《芬兰国徽法》对芬兰共和国国徽图案进行了调整修改,导致芬兰总统旗、芬兰军旗、芬兰国防部长旗、芬兰国防军总司令旗以及芬兰海军总司令旗出现了变动;芬兰总统乌尔霍·卡勒瓦·吉科宁和芬兰总理卡莱维·索尔萨在这两部法律文件上签字批准,同年6月1日,《芬兰国旗法》和《芬兰国徽法》正式生效并开始实施。
1993年9月16日,芬兰政府根据1978年版《芬兰国旗法》第七条的规定(芬兰政府应当对芬兰国旗的颜色作出规定),颁布了关于芬兰共和国国旗颜色的法令,该法令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1995年4月21日,芬兰政府对《芬兰国旗法》第八条进行了相应修改,同年9月1日,修订后的《芬兰国旗法》正式生效。
1996年3月22日,芬兰政府对《芬兰国旗法》第九条中关于国旗悬挂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同年7月1日,修订后的《芬兰国旗法》正式生效。
1999年6月11日,芬兰议会制定并颁布了《芬兰宪法》(芬兰语:Suomen perustuslaki,又被称为芬兰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芬兰共和国成立以来首部成文宪法,2000年3月1日,新宪法《芬兰宪法》开始生效实施,原有的构成芬兰宪法体系的四部法律停止实施。
2009年12月17日,芬兰政府对《芬兰国旗法》第九条中关于国旗悬挂的规定再次进行了修订,12月22日,芬兰政府对《芬兰国旗法》第五条进行了修订,经两次相关修订后的《芬兰国旗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2019年3月14日,芬兰政府对《芬兰国旗法》第九条中关于国旗悬挂的规定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增加了法定升旗日,修订后的《芬兰国旗法》自同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
芬兰共和国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为18∶11,旗面底色为白色,白色旗面中心偏左处绘有蓝色的斯堪的纳维亚十字(北欧十字),蓝色十字将旗面分为四个白色长方形;该旗帜通常作为民间用旗(民用国旗)使用,被称为“蓝十字旗”,旗面上不带有任何的图案标志,是芬兰共和国最为常用的国旗。
芬兰共和国国旗的政府用旗,又被称为芬兰共和国政府旗或芬兰国家机关旗帜,简称芬兰政府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亦为18∶11,政府旗样式与芬兰共和国国旗(民用国旗)样式相同,在蓝色十字交叉处的红色正方形中嵌入了芬兰共和国国徽的标志,国徽图案为一只头戴皇冠、吐出长舌的金黄色雄狮,雄狮的右前爪为身着护甲的人手,手中握着一把宝剑,后爪踩着一把弯刀,九朵白色玫瑰花点饰在雄狮周围;红色正方形有黄色的边界线,其边长为蓝色十字长度的40分之一。
芬兰共和国国旗是北欧十字旗中的一种,该旗帜与丹麦王国国旗、瑞典王国国旗、挪威王国国旗和冰岛共和国国旗等旗帜在十字外形上相似,北欧十字是北欧诸国最经典的共同象征。
芬兰共和国国旗长为18个长度单位,宽为11个长度单位,蓝色十字的横竖两划各宽3个长度单位,被划分的四个白色长方形宽度均为4个长度单位,横划位于旗面中部,距离旗面上下侧均为4个长度单位,竖划距离旗杆一侧为5个长度单位,距离另一侧为10个长度单位;芬兰共和国国旗在垂直方向上,白、蓝、白颜色的分布比例为4∶3∶4,在水平方向上,芬兰共和国国旗的白、蓝、白颜色分布比例为5∶3∶10。
芬兰共和国国旗中,蓝色象征着芬兰国内的湖泊、河流、海洋以及蓝天,体现出了芬兰作为“千湖之国”的特点;白色代表着冬季的白雪,象征着白雪覆盖着芬兰的国土,表现出了芬兰严寒的气候与白雪皑皑的自然景观;蓝色十字象征着芬兰历史上与北欧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是基督教的象征。蓝色和白色均是芬兰的传统颜色,亦象征着芬兰的地理特点。
芬兰共和国国旗也反映了芬兰的历史,斯堪的纳维亚十字反映了芬兰与瑞典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关系,象征着芬兰曾经是瑞典国土的组成部分,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北欧国家;蓝色和白色是俄罗斯帝国的颜色,象征着芬兰19世纪曾经是俄罗斯帝国国内的大公国。
芬兰共和国政府旗中,雄狮象征着芬兰人民的勇敢和力量,宝剑和弯刀象征着驱逐一切来犯之敌,九朵白色玫瑰花象征着历史上组成的芬兰的九个省;政府旗上的国徽是国家主权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芬兰国旗法》第一条规定了芬兰共和国国旗的样式为白底蓝十字旗,芬兰共和国国旗分为国旗(民间用旗)和政府旗;第二条规定了芬兰共和国国旗整体的长宽比以及蓝色十字的位置分布比例;第三条规定了芬兰共和国政府旗的样式。
《芬兰国旗法》第四条规定每个芬兰人都拥有悬挂芬兰共和国国旗的权利。
《芬兰国旗法》第五条规定芬兰国内各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外交使团、金融机构、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等可以悬挂政府旗;芬兰总统、芬兰国防军及下属的各军种均拥有相应的旗帜;第六条规定,除了国旗法允许添加的图案外,芬兰共和国国旗旗面上不应当添加任何图案;第七条对芬兰共和国国旗的颜色做出了详细规定。
《芬兰国旗法》第八条规定,任何芬兰人都不允许破坏和不尊重芬兰共和国国旗,破坏、侮辱和亵渎芬兰共和国国旗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惩罚;在芬兰的以下行为造成亵旗罪:在公共场合下破坏芬兰国旗;侮辱性地使用芬兰国旗;不经允许在公共场所移走或者从旗杆上降下芬兰共和国国旗。第八条同时规定,使用芬兰共和国国旗时不应当出现违反《芬兰国旗法》的情形,以下行为违反有关《芬兰国旗法》:违规使用总统旗或者国家机关旗帜;在国旗上添加不规则的图案;将颜色和形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旗帜当做芬兰国旗贩卖。
《芬兰国旗法》第九条对芬兰共和国的悬挂和升旗、降旗做出了相关规定;第九条第一节规定,在芬兰政府规定的法定升旗日内,芬兰全国(包括奥兰群岛)境内的政府机构建筑物及公共建筑物都应在建筑物上或者建筑物附近举行升旗仪式,升起芬兰共和国国旗。
《芬兰国旗法》第九条第二节规定了芬兰国内的法定升旗日,同时规定市镇议会选举、国家议会选举、总统选举、欧洲议会选举、全民公投以及新任总统就职的日期为法定升旗日。
《芬兰国旗法》第九条第三节规定,芬兰政府有权在官方升旗日以外的日期要求芬兰境内的政府机构建筑物及公共建筑物悬挂芬兰共和国国旗。
《芬兰国旗法》第九条第四节规定,芬兰共和国国旗应在每日上午8时升旗,如无特殊原因应在晚上日落时分降旗,最晚不能晚于21时降旗;仲夏节(芬兰国旗日)时,芬兰共和国国旗应在仲夏夜(仲夏节的前一天晚上)的晚18时升旗,仲夏节当日晚21时降旗;芬兰独立日以及进行选举日时,芬兰共和国国旗在晚20时降旗。
《芬兰国旗法》第九条第五节规定,当芬兰共和国国旗与其他旗帜同时升起或摆放时,芬兰共和国国旗必须放在突出,显著的位置。
当芬兰共和国国旗悬挂在旗杆上时,旗杆长度应为旗面宽度的六倍以上,根据旗杆长度,地基至少应该有80厘米的深度。
在芬兰,下半旗的官方术语被称为旗帜哀悼(芬兰语:suruliputus),其方法是将芬兰共和国国旗短暂地升到桅杆顶部,然后将旗帜降低大约旗杆长度的三分之一,使其降到半旗位置;在壁挂式和屋顶旗杆上降半旗时,旗帜会短暂升到顶端,然后完全降下,旗帜的中部应飘扬在旗杆的中部。按照传统,私人住宅和公寓会在逝者去世当天下半旗,直至日落或晚21时,逝者下葬当天也会下半旗,但葬礼结束后,国旗会升到旗杆顶上。在国家哀悼日,芬兰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及驻世界各国的外交机构也将下半旗致哀。
2011年7月24日,芬兰全国各地降半旗,悼念挪威爆炸枪击事件中的遇难者。当天,一些芬兰民众自发来到位于赫尔辛基市区的挪威
芬兰共和国国旗应当以正确方式保存,可以直立、部分折叠、用彩旗覆盖或折叠在架子上,折叠后,蓝色部分出现在顶部;潮湿的旗帜应当在晾干后再加以保存。
芬兰共和国国旗有污渍时必须要加以清洗,褶皱时应加以熨烫,芬兰共和国国旗可以按照旗帜附带的洗涤说明放在洗衣机中清洗,应在室内晾干,而不是在室外的晾衣绳上晾干。旗帜磨损的边缘和松散的接缝只能用不与底布分离的针迹来修复。
芬兰共和国国旗因特殊原因不得不进行销毁的情况下,可以用焚毁的方式来销毁,或者将它割得无法辨认出来它是芬兰共和国国旗;被处理的旗帜不得埋入地下或水中。
芬兰共和国境内的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军事基地、学校和广场等公共场所需要全天悬挂芬兰共和国国旗,国家边境地带也需要悬挂国旗以表示领土主权,驻外机构亦需要全天悬挂国旗。因芬兰是欧洲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部分情况下,芬兰共和国国旗会和欧洲联盟盟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旗帜共同使用。
每个芬兰人在觉得有必要时都可以升芬兰共和国国旗,在芬兰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芬兰共和国国旗的图像可以用作芬兰共和国国家奖项荣誉的要素或纹章基础,以及各种官方机构的旗帜、徽章及纹章标志等;芬兰船只和舰队可以使用芬兰共和国国旗或芬兰共和国政府旗作为船旗。
芬兰传统升旗日,被称为芬兰建议升旗日,在芬兰传统的升旗日,公寓和居民区的管理人员会在公寓和居民区举行升旗仪式,芬兰民众在这些日子里会升旗,政府机构建筑物及公共建筑物在建筑物上或者建筑物附近也会举行升旗仪式,升起芬兰共和国国旗。
芬兰国旗日与芬兰仲夏节是同一日期,为6月20日—6月26日之间的星期六,这一天是芬兰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日的节日庆典;芬兰共和国国旗会从仲夏夜(星期五)晚上18时升旗,并一直飘扬到仲夏节当天的21时降旗,这种作法是为了象征仲夏期间黑暗不会降临到芬兰的任何地方。
芬兰共和国国旗歌为《国旗歌》(芬兰语:Lippulaulu),由维科·安特罗·科斯肯涅米(Veikko Antero Koskenniemi,1885年—1962年)作词,伊尔乔·亨里克·基尔皮宁(Yrjö Henrik Kilpinen,1892年—1959年)作曲;1918年5月,芬兰国旗被确定为蓝十字旗后,科斯肯涅米便创作了《国旗歌》,1925年12月6日,《国旗歌》以诗歌形式发表在报纸《新芬兰》(芬兰语:Uusi Suomi)上;当天,这首歌曲在芬兰总统府内举行的独立日招待会(芬兰语:Itsenäisyyspäivän vastaanotto)上首次演奏。
《国旗歌》的开头歌词是“我们的蓝色十字旗,我们用双手、用心向你宣誓,为你而生,为你而死,是我们最高的愿望”(芬兰语:Siniristilippumme,sulle käsin vannomme, sydämin:sinun puolestas elää ja kuolla on halumme korkehin),芬兰人通常会在升旗时,尤其是在芬兰国旗日和独立日的升旗仪式上演唱《国旗歌》,同时,也会同时演唱芬兰国歌《我们的国家》。
1938年6月12日14时,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落成典礼,芬兰总统屈厄斯蒂·卡利奥为体育场正式揭幕,落成典礼上升起了芬兰共和国国旗;该体育场动工于1934年,历时4年修建而成。
1945年4月27日,芬兰国防军第一步兵团在拉普兰省(今拉普兰区)基尔皮斯耶尔维村的三国界碑(芬兰语:Kolmen valtakunnan rajapyykki,芬兰、挪威、瑞典三国交界处的石碑)处升起了芬兰共和国国旗,象征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芬兰正式结束。
1952年7月19日,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幕式在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芬兰总统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致开幕词并正式宣布奥运会开幕,芬兰共和国国旗和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旗在开幕式现场同时升起飘扬。
1955年12月14日,芬兰加入联合国,成为了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加入联合国时,芬兰共和国国旗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上空升起。
1995年1月1日,芬兰加入欧洲联盟,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当天,芬兰共和国国旗和欧洲联盟盟旗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芬兰议会大厦(芬兰语:Eduskuntatalo)前同时升起。
2007年8月15日下午,芬兰第18届龙舟赛开幕式在赫尔辛基市的都略湖畔举行,开幕式上中芬两国国旗迎风飘扬,数千名观众到场观看比赛。
2008年5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芬兰共和国大使馆和芬兰奥林匹克体育学院合作举办“北京2008奥运体育日”活动在芬兰万达市米勒麦基体育场内举行,活动期间,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芬兰共和国国旗、爱沙尼亚共和国国旗三国国旗在体育场内共同飘扬。
2008年8月6日,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芬兰奥运代表团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村举行了升旗仪式。
2017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赫尔辛基,开始对芬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当天傍晚,芬兰华人华侨、留学生等挥舞中芬两国国旗欢迎习近平到访。
2017年12月6日,是芬兰独立百年纪念日,为庆祝芬兰独立100周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南码头附近升起100面芬兰共和国国旗,赫尔辛基大学主教学楼楼顶升起了芬兰共和国国旗,赫尔辛基的主要地标建筑都被象征国旗颜色的蓝白彩灯照亮。
2019年1月13日—16日,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北京天安门广场悬挂中国和芬兰国旗,欢迎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22年6月4日,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举行升旗仪式、阅兵式及军事装备展等军旗日庆祝活动;约1600人、40多辆汽车、14架飞机参加阅兵。
2023年4月4日,芬兰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国,当天,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举行芬兰入约仪式,芬兰共和国国旗与北约其他30个成员国的旗帜在北约总部一起升起。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外交部长佩卡·哈维斯托和国防防长安蒂·凯科宁等参加了在北约总部举行的庆祝芬兰加入的升旗仪式。
2002年1月1日,芬兰邮政发行一种包含8枚不干胶邮票的小本票——《芬兰国旗》,该邮票由派维·瓦尼翁帕(Päivi Vainionpää)设计,综合了阿托·莱赫蒂宁(Arto Lehtinen)、弗莱德·比约克斯滕(Fred Bjorksten)和马蒂·涅米(Matti Niemi)三位摄影师的摄影作品,邮票图案上的国旗和北极燕鸥象征着自由和独立。
2008年,为了庆祝蓝十字旗成为芬兰共和国国旗90周年,芬兰发行了印有芬兰共和国国旗图案的10欧元银质纪念硬币。硬币正面是彩色的蓝十字旗,位于其他国旗中间,背面以十字形图案描绘了芬兰的自然风光,完美地衬托了整体,背面用芬兰国内两种官方语言(芬兰语和瑞典语)写有芬兰国旗的字样(芬兰语:Suomen lippu,瑞典语:Finlands flagga)。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芬兰国家馆将芬兰共和国国旗的标识作为自身的国家徽章。
2017年,为庆祝芬兰独立100周年,在哈米纳的乌拉宁普伊斯托公园一个高达100米的蓝白色旗杆上升起了一面长27米、宽16.5米,面积为445.5平方米的巨型芬兰共和国国旗,这面旗帜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芬兰共和国国旗,重达55千克,哈米纳城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巨型国旗。
埃罗·尤哈尼·斯内尔曼(Eero Juhani Snellman,1890年6月8日—1951年11月7日),芬兰画家、艺术家,出生于赫尔辛基,曾在赫尔辛基绘画学院和芬兰艺术协会绘画学校(今芬兰美术学院)学习,还曾前往法国、意大利、德国、墨西哥和美国等地进修;芬兰艺术学院院士,他曾在芬兰国家剧院担任艺术助理,1937年,他以首席专员身份带领芬兰参加1937年巴黎世博会;1918年5月,斯内尔曼和布鲁诺·图卡宁共同为独立不久的芬兰设计出了蓝十字旗作为国旗。斯内尔曼的一些作品曾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展出。
布鲁诺·图卡宁(Bruno Tuukkanen,1891年11月11日—1979年2月25日)芬兰画家、艺术家,出生于维堡,就读于维堡的艺术绘画学校,他曾先后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艺术、工艺和设计大学和德国慕尼黑的自由与应用艺术学校进修,后在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任教,教授绘画和装饰艺术;1918年5月,图卡宁和埃罗·斯内尔曼共同为独立不久的芬兰设计出了蓝十字旗作为国旗。芬兰国内多地都留有图卡宁的作品,图卡宁曾多次获得芬兰国内外奖项。
领地三角锦旗(芬兰语:Isännänviiri),一般在一些特殊场合和节日悬挂,这种旗帜图案样式与芬兰共和国国旗相同,呈现状为细长的等腰三角形,是芬兰文化中的一个元素,被认为是领主意识的象征。
在芬兰,包括游艇在内的业余船允许挂一面特殊的国旗:在芬兰共和国国旗的蓝色十字的内部还有一个细的白色的十字(宽五分之三长度单位),在旗杆侧的上角可以添加船只所属的俱乐部的标志。
1861年,位于赫尔辛基的新地区游艇俱乐部(瑞典语:Nyländska Jaktklubben,简写:NJK)首先启用了一面左上角带有地方徽章标志的蓝色十字旗作为自身标志象征,这面旗帜借鉴了圣彼得堡游艇俱乐部的旗帜;随后数年,芬兰国内多地多家游艇俱乐部模仿新地区游艇俱乐部,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蓝色十字旗作为自身标志,1890年,游艇俱乐部的业余船旗得到了俄罗斯帝国当局的承认;到了俄国统治末期,各个游艇俱乐部的旗帜几乎有了芬兰非官方国旗的地位。芬兰共和国成立以后,各个游艇俱乐部的业余船旗得到保留并被法律所允许。
芬兰是以芬兰人为主体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国内还包括瑞典人、俄罗斯人、爱沙尼亚人、萨米人、罗姆人、英格里亚芬兰人、卡累利阿人和森林芬兰人等少数民族,芬兰国内的多个少数民族拥有专属旗帜。
奥兰群岛(瑞典语:Åland),又称阿赫韦南马群岛或阿维南马群岛(芬兰语:Ahvenanmaan),位于芬兰西南部,由奥兰主岛和其东边6500多个岛屿和岛礁组成,首府是玛丽港;1920年,芬兰议会通过《奥兰自治法》赋予奥兰群岛极大的自治权,1921年,奥兰群岛实现自治;奥兰群岛目前是芬兰国内唯一的自治区(2010年改省为区以前为自治省),称奥兰自治区(瑞典语:Landskapet Åland),其唯一的官方语言是瑞典语。
1922年—1954年,奥兰群岛采用一面自上而下由蓝、黄、蓝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的非官方旗帜,蓝色和黄色与瑞典王国国旗的配色相同。
1952年,芬兰政府赋予奥兰群岛拥有官方旗帜的权利,随后奥兰群岛议会便就旗帜问题展开讨论,1953年11月,奥兰群岛议会批准了新的奥兰群岛旗帜;奥兰群岛旗帜长宽比为26∶17,图案是在瑞典王国国旗蓝底黄十字旗的黄色底色中,加上象征芬兰的红色十字(红色是芬兰共和国国徽的颜色之一);1954年4月3日,奥兰群岛旗帜在奥兰自治省首府玛丽港上空首次升起并正式开始使用。
奥兰群岛的官方升旗日有三个,分别是:非军事化和中立纪念日(3月30日)、旗帜日(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和奥兰群岛自治日(6月9日)。
芬兰国防军(芬兰语:Suomen puolustusvoimat)、芬兰国防军陆军部队及芬兰国防军海军部队均以燕尾旗状的芬兰共和国政府旗为自身标志,该旗帜一般被称为军旗(芬兰语:sotalippu),芬兰军旗与芬兰共和国政府旗图案相同,但长宽比为19∶11。
芬兰海军舰首旗首次采用于1919年,首面舰首旗由蓝色的圣乔治十字和红黄两色的圣安德鲁十字合一而成,长宽比为1∶1,当前芬兰海军舰首旗由自外向内的白、红两色正方形相连组成,红色正方形内有金黄色的雄狮图案(国徽图案),长宽比为1∶1。芬兰海军下属的海军侦查营军旗底色为深蓝色,旗面上绘有一只金黄色的展翅高飞的雄鹰,鹰爪上抓着一把叉子。
芬兰国防军空军部队的军旗底色为深蓝色,芬兰空军军旗中央绘有2017年1月以前使用的芬兰空军军徽图案,该图案自1918年芬兰空军(芬兰语:Suomen ilmavoimat)成立伊始便开始使用,空军旧军徽图案为“卐”字符号勾十字(与纳粹德国没有直接联系),向右弯折的勾十字由六个白色双翼翅膀环形包围;芬兰空军学院、芬兰空军拉普兰军区司令部、萨塔昆达军区司令部以及卡累利阿军区司令部的旗帜与空军军旗样式相同,但在靠近旗帜一侧上方添加了部门徽章。
2017年1月,芬兰空军司令部和空军部队都各自采用了新的徽标,空军新军徽将环形翅膀内的“卐”字符号勾十字图案改成了金色雄鹰图案,但空军军旗、各空军军区司令部及空军学院旗及部分空军装饰品上仍保留了“卐”字符的使用。
芬兰的海军总司令旗的图案样式和长宽比与芬兰军旗相同,但旗帜靠近旗杆一侧上方绘有一个位于相互交叉的黄色炮筒前的蓝色铁锚;芬兰国防军总司令旗的图案样式和长宽比与芬兰军旗相同,但靠近旗杆一侧上方绘有黄色与棕色的元帅指挥杖和黄色与蓝色的战刀同黄色的炮筒交叉的图案;芬兰国防部长旗的图案样式和长宽比与芬兰军旗相同,但旗帜靠近旗杆一侧上方绘有两支位于两根交叉的黄色炮筒前的棕色带刺刀步枪。
芬兰总统旗是芬兰总统的标志和总统权力象征,芬兰总统旗的图案样式和长宽比与芬兰军旗相同,靠近旗杆一侧上方绘有芬兰纹章艺术家奥洛夫·维尔纳·威廉·埃里克森(Olof Werner William Eriksson,1911年4月5日—1987年5月27日)设计创作的蓝黄色自由十字(芬兰语:Vapaudenristin),自由十字内有黄色的勾十字图腾。
在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担任芬兰总统期间(1944年—1946年),芬兰总统旗靠近旗杆一侧上方的图案样式为两根交叉的蓝黄色元帅指挥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