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1 07:45
超强台风芭玛(英语:Super Typhoon Parma;国际编号:0917;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9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epeng)是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7个被命名的风暴。“芭玛”一名由中国澳门提供,意指一款混合火腿、鸡肝及草菇的澳门本土烹饪菜式,常见于澳门葡国餐厅内,本次为“芭玛”名称第二次使用。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芭玛”一名由中国澳门提供,意指一款混合火腿、鸡肝及草菇的澳门本土烹饪菜式,常见于澳门葡国餐厅内,在台风命名表中排第91位,本次为“芭玛”名称第二次使用。
由于“芭玛”重创菲律宾与中国海南等地,单在菲律宾就已经创下600多人死伤的记录,是在2009年继台风凯萨娜以来的第二多,更是菲律宾于同年遭受吹袭最强的热带气旋,故台风委员会在2010年把“芭玛”从热带气旋命名表中退役,由中国澳门于次年提供新名称“烟花”以取代之。
2009年9月27日,一热带扰动在密克罗尼西亚楚克群岛之西北约250公里处形成。9月28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该扰动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9W。
2009年9月29日白天,热带低压19W增强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给予其国际编号0917并命名为“芭玛”。“芭玛”初生时组织松散,低层环流中心外露,但它于9月29日已发展出一低层风眼。
此后,“芭玛”开始迅速发展强大,它先于9月29日晚间增强为强热带风暴,并于9月30日下午增强为台风。此时“芭玛”以北的副热带高压脊非常强劲,并引导“芭玛”向西偏北快速移动。
“芭玛”于10月1日达到强度颠峰,被中央气象台评级为16级55米/秒的超强台风,被日本气象厅评级为100节强台风,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级为135节四级超级台风。此时的“芭玛”已发展出一微小的风眼。
随着“芭玛”靠近吕宋岛及受干空气入侵,其强度有所减弱。“芭玛”于10月3日在菲律宾吕宋岛卡加延省巴高作第一次登陆。登陆吕宋后,“芭玛”于10月4日进入吕宋海峡。受地形影响,“芭玛”减弱至台风级下限,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只有约每小时120公里,其组织亦明显转差。此时,原本引导芭玛的副热带高压脊开始减弱,形成一弱点,导致“芭玛”陷于鞍形场中,在吕宋海峡徘徊。受干燥的东北季风影响,“芭玛”于10月5日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另一方面,“芭玛”东面的台风茉莉与其距离逐渐收窄,两者之间产生双台风效应,“芭玛”在吕宋海峡中以时速大约每小时10公里向东南移动,再度逼近吕宋。同时,影响华南的东北季风减弱,令“芭玛”稍作增强,其强度上升至强热带风暴上限,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达每小时110公里。“芭玛”于10月6日在菲律宾北伊罗戈省帕古迪匹作第二次登陆。受地形影响,当晚便减弱为热带风暴。“芭玛”在陆上缓慢移动,其强度进一步减弱,于10月7日下午减弱为热带低压。
“芭玛”于10月7日晚间离开吕宋,再次进入西北太平洋,“芭玛”在温暖的洋面上再次增强为热带风暴。另一方面,与“芭玛”产生双台风效应的“茉莉”已经在西风带的作用下逐渐远离,双台风效应逐渐解除。“茉莉”阻塞副热带高压脊,令其未能及时西伸,使得“芭玛”背景的引导气流微弱,令”芭玛“在吕宋以东近岸的西北太平洋再次徘徊。此时的中国内陆出现一高压脊,使得“芭玛”于10月8日日间转向西移动,并在菲律宾伊莎贝拉省马科亚科作第三次登陆。受地形影响,“芭玛”强度稍为减弱。
经过多日在吕宋附近徘徊,“芭玛”于10月9日上午进入南海。然而,南海的垂直风切变增强,令其对流向西南切离,低层环流中心接近完全外露。“芭玛”于10月10日再次减弱为热带低压。其后南海的垂直风切变有所减弱,“芭玛”的深层对流再次发展,对流再度卷入中心,于10月11日上午再次重新增强为热带风暴,下午亦开始转向西偏北移动。
“芭玛”于10月12日登陆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沿海。由于此时“芭玛”东面的高压脊增强,因此“芭玛”采取西偏北路径穿越海南岛。“芭玛”于10月13日离开海南岛,进入北部湾。在“芭玛”过境期间,最接近“芭玛”中心的琼海市测得持续风速为每小时74公里,为热带风暴级风速。
“芭玛”进入北部湾后利用该处的热能以及环流细小的优势而再次迅速增强,于10月13日再次增强为台风级,发展出一个成熟的风眼,位于北部湾的白龙尾岛在“芭玛”掠过期间实测测得持续风速达到133千米/小时,为台风级风速,中国气象局也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将“芭玛”位于北部湾的第二次巅峰给出了13级38米/秒的台风级评价。“芭玛”中心风速在一日之间由热带风暴级急增至台风级,在北部湾活跃的热带气旋来说,是颇为罕见的。由于移动颇为缓慢,“芭玛”在北部湾滞留超过一日。
由于开始接近陆地,芭玛于10月14日下午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当晚,其在越南北部登陆后快速减弱为热带低压,于14日晚23时被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此后最终趋于消散。
台风“芭玛”寿命奇长,受到与台风茉莉的双台风效应影响,其路径更是长期以来罕见,亦是双台风效应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芭玛”三度吹袭吕宋,经历五次减弱后再增强及五次登陆。它初时向西北移动靠近吕宋,期间先吸收了附近的热带低压18W,穿越吕宋海峡后进入南海时在鞍型场中滞留并稍为减弱,随后与东面的“茉莉”发生双台风效应转向东南移动,这时亦再次增强,并第二次登陆吕宋而后减弱。然后“芭玛”进入西北太平洋,稍为增强,但又再折返吕宋,作第三次登陆吕宋后又再次减弱。随后它进入南海北部并逐渐增强,然后登陆海南岛,期间稍为减弱,进入北部湾后再次增强,及后登陆越南而逐渐消散。
“芭玛”生命史较长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芭玛”生成的源地比较偏东,它起源于9月26日前后美国关岛东南方洋面上一个发展的热带扰动,该扰动在先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后转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发展,于9月29日在关岛西南方的洋面上发展为热带风暴后,并经过4天多的长途跋涉,于10月3日13时50分登陆菲律宾吕宋岛东北部沿海。
其次,“芭玛”与台风茉莉发生双台风效应,在菲律宾登陆后在菲律宾北部及附近海域和南海东北部海域一带徘徊了近5天,持续影响中国台湾省、南海和菲律宾等地。
再次,“芭玛”结束徘徊状态移入南海东部海域后,移速仍较慢,且经过近4天的飘移,才于12日9时50分在海南省万宁市北部沿海登陆,又经过两天多才在越南北部沿海登陆。
“芭玛”多次登陆后的长时间维持不消,且两次减弱为热带低压后再度发展,与“芭玛”从广阔的海洋获得能量关系密切。“芭玛”不同于一般的台风,一般台风登陆后深入内陆无法继续获得能量而减弱消失,而“芭玛”多次登陆后又多次入海,能够从广阔的海洋获得能量的补充而维持不衰。此外,芭玛的两次再度发展还与南下弱冷空气的激发以及高低层环境气流较为有利的配置有关。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于2009年10月1日17时向5个省发布一号风暴警告信号。及后截至10月3日16时,菲律宾共9个省或地区改发第二高的三号风暴警告信号,另6个省或地区改发二号信号,4个省维持一号信号。
2009年10月2日,菲律宾时任总统阿罗约夫人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台风“芭玛”。
中央气象台发布最高台风预警信号为台风橙色警报。
香港天文台在10月11日2时50分发出强烈季风信号。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于10月12日23时40分至13日8时45分悬挂强烈季风信号。
台湾地区地方气象机构于10月3日发布海上陆上台风警报。
台风“芭玛”带来的连续暴雨引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导致菲律宾重大人员伤亡,“芭玛”2009年10月3日登陆菲律宾北部时,10多个省近一半城镇受到波及。强降雨造成的洪水导致十几座村庄被围困。在首都马尼拉北部山区有好几座村庄被掩埋,位于下游的许多城镇被淹,稻田变成了汪洋一片,几乎成熟的稻子都被大风吹倒。
”芭玛“于2009年10月3日下午登陆卡加延省,造成严重破坏,南面的伊莎贝拉省亦满目疮痍,强风掀开屋顶、吹断电缆,把树木连根拔起,军警坐橡皮艇从洪涝地区救出居民。芭玛的移动路径稍为转向北,将穿越吕宋北部,对首都马尼拉的威胁减弱,预料东部及北部沿岸风雨增强,当局加派军警协助居民疏散。总统阿罗约夫人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
截至2009年10月11日,“芭玛”在菲律宾造成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导致至少225人死亡。
截至2009年10月22日6时,菲律宾全国最少证实438人遇难、另有50人失踪,超过6000间房屋被完全摧毁,1.7万人需紧急疏散,总受灾人数超过443万。
中国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要求,有关省区民政部门要抓紧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紧急动员,高度关注,实时掌握热带风暴的未来动向及其影响,严密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切实做好危旧房屋、危险地段以及近海养殖业、海上作业人员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
根据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要严格执行24小时救灾应急值班制度,主要负责人要上岗带班。要加强灾情信息的统计和核查工作,严格执行《民政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各方面信息的汇总、分析、评估,第一时间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
各地民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好避险和因灾转移安置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确保紧急转移安置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洁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受灾地区的社会稳定。
通知还要求,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长沙、南宁两地储备库要做好救灾帐篷调运准备工作,确保调运命令下达后,救灾帐篷能够迅速调往灾区。
台风“芭玛”于2009年10月12日登陆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沿海。受“芭玛”影响,从11日8时至13日6时,海南岛西北部地区普遍出现8~10级阵风, 72个乡镇自动站雨量超过200毫米,18个乡镇雨量超过300毫米,五指山以北普遍地区雨量在100至300毫米之间,其中临高博厚镇雨量更是超过450毫米。全省有15个市、县158个乡镇受灾,因灾死亡3人,失踪1人,倒塌房屋93间,受灾农作物面积45.7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受海上大风影响,琼州海峡于2009年10月11日晚23:30全面封航,造成进出岛旅客列车、货运列车全部中断,全省2万多艘渔船已全部回港避风。万宁市东澳镇的18名渔民由于不听劝阻擅自出海,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据海南电网公司统计,“芭玛”登陆期间,海南电网35千伏线路跳闸2条,10千伏线路跳闸175条,损失负荷5.1万千瓦。经抢修,截至12日20时,已恢复103条线路送电,13日全部修复。
“芭玛”给菲律宾造成重大灾害后又向海南扑来,省防汛防风防旱总指挥部2009年10月11日下午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防御工作。会议强调,要特别重视台风中心经过地区的防风工作,克服麻痹思想,全力防御“芭玛”正面登陆海南,确保五个百分之百安全的总体目标。会议同时宣布,全省正式启动防风Ⅲ级应急响应。会议指出,“芭玛”的防御工作有3个重点,包括特别重视渔船渔民的防风和安全、全面做好水库管理、提前做好人员转移工作。确保出海作业渔船全部回港是每次防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防御“芭玛”的硬指标;管理好在建病险水库、高水位水库和乡镇小水库,绝不允许出现垮坝是防御工作的死任务;同时,还要全力确保在海南的游客安全,努力减少风暴中的人员伤亡。海南省三防总指挥、副省长陈成强调,要特别抓好台风中心经过的重点地区的防风工作。据预测,“芭玛”有可能于2009年10月12日傍晚前后在海南省三亚至琼海一带东部沿海地区登陆,并将穿越本岛向西移动,海南全岛都将受到台风影响。陈成要求,三亚、陵水、万宁、琼海等防风重点市县必须加强组织指挥,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确保各项防风工作部署到位。各级三防部门应加强值班,密切关注台风的发展,落实防风部署。
受台风“芭玛”环流影响,广东西南部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雨天气,最强降雨出现在雷州半岛。据雨量累计数据显示,2009年10月11日到14日,雷州最大累积雨量为236.8毫米,其中13日8时~14日8时,雷州市24小时降水量为122毫米,达大暴雨量级。
由于降雨主要集中在广东省西部地区,对北部及东部地区的旱情缓和作用不大。当时粤北和粤东地区工程蓄水量严重偏少,部分地区旱情未缓解,干旱呈蔓延的态势。不过“芭玛”还是给广东带来一次有利的蓄水时机。
受台风“芭玛”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广西大部地区从12日开始出现较明显的降雨降温天气过程。据资料统计,12日08时~15日08时累计降雨量:超过250毫米的有3个县(区)的8个乡镇,最大降雨为上思县十万山公园359.2毫米,100~249.9毫米有15个县(区)的68个乡镇,50~99.9毫米有25个县(区)的96个乡镇,25~50毫米有46个县(区)的205个乡镇,使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有所缓和。
同时,北部湾海面出现了7~9级大风,沿海部分地区出现风力6级、阵风9级的大风。虽然之前大部分出海作业船舶都已回港,近海作业人员也都上岸避风,不过13日下午,广西北海仍有两艘渔船在越南海面沉没,导致13人落水失踪,截至14日已搜救出5人。
受台风“芭玛”影响,台湾北部,东北部地区出现强烈降雨,宜兰地区三天累计降雨超过1000毫米。
据台湾地区农业主管部门统计,截止到10月12日17时“芭玛”造成农业产物损失金额4112万元,首先是农作物损失2861万元,农作物被害面积213公顷,损害程度57%。其次分别为畜禽损失529万元,以及渔产损失722万元。此外,畜禽设施损失1800万元,农田损失1998万元。
宜兰县受“芭玛”损失最为严重,损失金额达4040.9万元,宜兰县农田流失及埋没达22.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