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台风效应

更新时间:2024-07-29 15:02

双台风效应(又称藤原效应)是指两个台风靠近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状,且互相作反时针方向旋转,旋转中心与位置依两个台风相对质量及台风环流之强度来决定。旋转时正常一个走得快些,另一个走得慢些,有时也可能合二为一。这个现象,是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咲平博士于1923年在水流实验中首先观测到的,所以也称藤原现象。

效应成因

藤原效应源于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咲平(Sakui Fujiwhara)博士于1921至1923年一系列的涡旋实验及观测。他发现两个距离很近的气旋性涡旋会受到对方的影响,互相沿着两者中心所形成的轴线心,呈气旋性方向移动。两个涡旋并有彼此接近及合并的趋势。

虽然双台风效应的定义是两股热带气旋绕着共同中心旋转,但是,双台风效应却可以是千变万化,并不一定是两股热带气旋绕着共同中心旋转:它可以是其中一股热带气旋完全支配另一股的移动方向,或两股热带气旋互相排开,或一个跟随一个移动,甚至它们之间不发生双台风效应。因此,每当两股热带气旋互相靠近时,预测热带气旋的路径往往会变得十分困难。双台风效应这个名词可谓是亚洲区域对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独有的称谓。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则被称为“齿轮气旋”(pinwheel cyclone)。

基本分类

一般而言,最常见的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三类:

单向影响型

当一般较强与一般较弱的热带气旋互相接近时,较强的那股热带气旋会支配着较弱的热带气旋的路径,令那股较弱的热带气旋绕着它作反时针方向旋转。例如1994年的台风添姆(Tim)对热带风暴云妮莎(Vanessa)的影响。

相互影响型

当两股热带气旋的强度相当时,那么,两者便会互相围绕一个共同中心旋转,直至两者受到其它天气系统影响其移动,或其中一方减弱,才会脱离互相影响的局面。例如1986年的台风韦恩台风维娜、2009年的台风莫拉克天鹅、2010的强热带风暴狮子山热带风暴南川、2011的强热带风暴米雷和热带风暴海马

合并型

比较强劲的那股热带气旋可能会把小的热带气旋吸收,令它成为自己环流的一部份。情况就如1999年初的玛吉把南海低压区吸收一样(但要距离够接近,及那股弱的热带气旋不受其它天气系统影响其移动才行)。

常见情况

互旋

1994派特(Pat)VS露丝(Ruth)

2000派比安(Prapiroon) VS玛利亚(Maria)

二个气旋范围强度都要相当,绕着一中心互旋,直到一方减弱或离开(二个若都为大型气旋就会自相残杀,若为中小型或许能维持强度)。不过一般来说,西北太平洋台风互旋时间持续不长,很容易演变成下面大吞小或小跟大的情形。

大吞小

2006桑美吞宝霞

2011马鞍吞蝎虎

2017奥鹿吞玫瑰

范围广大的巨型台风,其西面的风场环流会破坏小型气旋的结构,令其减弱而逐渐把它吃掉。 

小跟大

1997卡斯跟安珀

2002凤凰风神

2012天秤跟布拉万

并吞不成就变成这种结果。小的气旋绕完一圈后,最后还是受到北方高压驶流场,跟随大的步伐。

互斥

1986韦恩VS薇 拉

1991耐特VS密瑞儿

2009芭玛VS茉莉

2010狮子山VS南川

2011海马VS米雷

2011桑卡VS洛克

2017泰利VS杜苏芮

此例特色都是左方较小的气旋路径变化多端,走的也慢,而位于右方主导的大型气旋,最后都因为副高减弱而偏北移出而造成互斥。藤原结束后,原来位于左边的小气旋又开始受到华中的中或低层系统主宰,走自己的路。

拉伸

1994提姆拉伸范妮莎

1998瑞伯拉伸亚力士

2012布拉万拉伸天秤

增强中的大型扰动本身的风场边缘,又有发展旺盛的云系独立旋转出来,但仍与较强台风有一空档间隔。随着较强扰动的增强,较弱小的扰动环流被拉长,只维持短时间后即被并入环流云带。不过瑞伯与亚力士位置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例。

历史现象

历史上出现的多台风现象

1983 台风艾贝(8305)热带风暴班恩(8306)热带风暴嘉曼(8307)

1985台风派特(8512)热带风暴露比(8513)台风斯凯普(8514)

2006 强热带风暴“玛利亚”(0607)超强台风“桑美”(0608)强热带风暴“宝霞”(0609)

2010 强热带风暴“狮子山”(1006)强台风“圆规(1007)热带风暴”南川“(1008)

2011 强台风”纳沙“(1117)热带风暴”海棠“(1118)强台风”尼格(1119)

达维海葵

2013强热带风暴蝴蝶(1321)热带风暴圣帕(1322)热带风暴菲特(1223)

2013 台风“菲特”与“丹娜丝”正形成罕见双台风在福建沿海地区登陆

相关资讯

2012年

1 面对2012年第9号、第10号台风可能对江苏省形成的影响,2012年8月1日下午,江苏省及时启动防台风Ⅲ级应急响应。双台风同时在24小时内登陆中国大陆历史罕见。

2012年第9号热带风暴“苏拉”30日14时加强为台风,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2012年第10号热带风暴“达维”于7月31日早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以每小时30公里至3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根据最新情况分析,第9号台风“苏拉”将对江苏省造成外围影响,第10号台风“达维”预计将于2日傍晚到3日早晨在江苏沿海地区至山东沿海一带登陆。台风影响之际又值天文大潮,容易形成强风、暴雨、高潮“三碰头”,防台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2 2012年第14号强台风“天秤”于8月19日08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第15号台风“布拉万”紧随其后于20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4日05时,今年第14号强台风“天秤”的中心8月24日05时位于我国台湾省东南部海岸线以东约10公里的台湾近海海面,就是北纬22.2度、东经121.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5百帕。05时15分前后“天秤”在台湾省屏东县牡丹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5百帕。今年第15号台风“布拉万”已于24日凌晨加强为强台风,24日05时其中心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方大约157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20.4度、东经133.8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5百帕。

随着台风“天秤”逼进台湾,“布拉万”向我国东部沿海靠近,其间的双台风效应正逐渐显现。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表示,“天秤”和“布拉万”将会是今年西北太平洋上又一对双台风,其间的双台风效应随着它们之间的距离接近会愈发明显。

从目前的预报结论来看,“天秤”和“布拉万”的路径均会受到明显的双台风效应影响。所谓双台风效应是指两个台风靠近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状,且互相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情况由两个台风大小及环流强度决定。日本气象学家藤原(Fujihara)博士于1923年在一系列涡旋实验中首先观测到了此类现象,因此双台风效应也被称作藤原效应。

相比于之前同天出生同天登陆的姐妹台风“苏拉”和“达维”,前后脚出生的台风“天秤”和“布拉万”之间的默契更多地体现在成长过程中对彼此的相互影响。天秤”和“布拉万”将会是今年西北太平洋上又一对双台风,其间的双台风效应随着它们之间的距离接近会愈发明显。中央气象台预计,“天秤”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将于24日上午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以后转为西南方向,强度变化不大。“布拉万”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

双台风“天秤”和“布拉万”正在试图展示互旋效应。双台风效应导致“天秤”放缓西行脚步,东边的台风“布拉万”则会一路加紧西北行进,强度逐渐增强。当东侧台风纬度高于西侧台风,强度强于西侧台风的时候,其双台风效应会表现得更为显著。

3 2012年14号台风“天秤”、第15台风“布拉万”正在相互作用,逐渐靠近宁波市。为此,2012年8月23日上午市防汛指挥部及气象、水利等部门召开会商,并提出防御部署要求。

会商分析后认为,未来几天,台风影响我市的可能性很大。据了解,台风“布拉万”呈现4个特点:强度大,未来可能还将有所加强;范围广,两个台风云团密实,可能会带来严重影响;时间长,双台风一前一后,对我市影响历时可能长达一周;变数大,双台风逐步靠近相互牵制,后期移动路径变数较大,增加了防御难度。此外,受台风“苏拉”“海葵”影响的我市众多水毁工程设施还没来得及修复,防汛防台形势较为严峻。

根据会商结论,市防指作出防御双台风部署,要求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部门要抓紧检查水毁工程修复情况,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程要抓紧修复,尽快消除隐患。要关注海上船只、海塘及养殖区的避风保安工作,及时组织加固渔排和养殖设施,减轻灾害损失。要严防山洪地质灾害、城市防洪和农田内涝的发生。此外,要密切关注水库、山塘、江河水位变化,及时做好预泄预排,禁止超汛限水位运行,确保水利工程安全。

2009年

2009年8月5日,第7号热带风暴“天鹅”在广东省台山市沿海登陆。与“天鹅”同一天生成的今年第8号热带风暴“莫拉克”也于5日下午加强为台风。 “莫拉克”和“天鹅”距离较远,7日前两者间无相互影响,此后随着距离接近,相互作用会明显起来,从而可能产生“莫拉克”移速加快、“天鹅”移速减慢等“双台风”效应。

台风“莫拉克”7日凌晨进入东海海面,然后逐渐向福建北部到浙江中部沿海靠近,于7日下午到8日上午在这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风力将达13级(38米/秒)。

所谓“双台风”效应,是指两个台风靠近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状,且互相作反时针方向旋转。要产生“双台风”效应,两个台风距离必须要在1500公里以内。“天鹅”和“莫拉克”两个台风相距2000公里,暂时没有出现“双台风”效应。但“天鹅”登陆移动缓慢,万一不飞进内陆,而是急转弯飞回海上,一旦“莫拉克”追到东海来,那么出现“双台风”效应的可能性就大了。

中新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 阮煜琳)今年第4号热带风暴“海马”23日上午在广东省沿海登陆后,强度并未减弱,于23日16时50分在广东省吴川市沿海再次登陆,并给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带来狂风暴雨。中央气象台专家表示,“海马”和今年第5号热带风暴“米雷”相互之间产生了双台风效应,“米雷”的强度还在增强,未来将会自南向北给中国东部沿海带来大风降雨天气。

21日,今年第四号热带风暴“海马”在南海东北部海面生成,22日,第5号热带风暴“米雷”又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海马”、“米雷”接踵而至,相互之间产生了双台风效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分析说,由于“海马”和“米雷”相互之间产生了双台风效应,致使“海马”的移动速度缓慢,前期路径和后期路径出现偏差,推迟了“海马”的登陆时间。“海马”移动路径仍缓慢多变,因此广东、海南、广西部分地区的强降雨将持续2-3天,需注意加强防范。

受双台风效应影响,“海马”23日上午在电白与阳西交界沿海登陆后,于中午12时前后再次南落电白近海,并于16时50分在广东省吴川市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预计,“海马”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

22日下午生成的第5号热带风暴“米雷”,23日8时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南约665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预计“米雷”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24日以后移速加快并向中国台湾东部沿海靠近,25日向浙江东北部一带沿海靠近,之后沿中国东部近海向北移动。

许映龙说,现在“米雷”的中心正在重组,中心还会发生跳跃,随着强度的增强可能会升级为台风。由于后期移动路径较快,将会自南向北给中国东部沿海带来大风降雨天气。但是“米雷”后期的移动路径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不排除在华东沿海登陆的可能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米雷”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23日至27日,菲律宾以东海面、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南海中南部海面、台湾以东洋面、台湾海峡至辽宁沿海将先后有7~9级大风。25日至27日,台湾将有暴雨或大暴雨,浙江东部、上海、江苏东南部、山东半岛、辽宁东南部等地将有大雨或暴雨、局地大暴雨。

许映龙说,台风具有一个群发性的特点,如果某一个时段,赤道辐合带比较活跃,大气环流和海洋条件很适合台风发展,那么同时生成多个台风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不过从常年平均来看,截至目前,今年中国出现的台风数量和常年平均数量大体持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