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3 17:00
花果山街道,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为江苏百家名镇之一。街道面积33平方公里,1.5万余人(2011年)。
五代,花果山地区时为吴控,时为唐占,时为周属,州县沿旧。
宋,仍属海州的东海县。
金,为海州东海县,属山东路。
元,花果山地区先后属海州路、海宁府、海宁州管辖。
明,属海州。1661年,被裁为界外,1677年,复为内地,仍属海州。
清末,州下设镇,镇设董事主管政务。云台山东为东路镇,云台山西为西路镇,花果山地区属西路镇。
1912年,民国建立,裁撤海州,建东海县。不久东海、灌云分治,将东海县东部的镇析为灌云县,花果山地区划归灌云县管辖,仍属西路镇。
1927年,灌云县知事公署(前为民政长公署)改为县政府时,花果山地区方建乡,名为灌云县郁林乡,乡公所驻地大村。今新滩村属灌云县驻南城的苍梧乡。
1929年,灌云县划为10个区,新滩村的隶属乡划为驻南城的第九区公所;郁林乡划为驻新县的第十区公所。
1930年,第九区和第十区合并为第七区,区公所仍驻新县,花果山地区隶属第七区。
1935年1月18日,江苏省政府委员会决议析灌云县驻新县的第七区公所所辖3镇17乡及东海县大浦镇,建置连云市,以加强港口建设。4月23日在墟沟成立连云市筹备处,管辖4镇17乡。花果山地区虽属17乡之内,但其政务仍为灌云县第七区公所管辖。
1939年2月27 日,国民党守军放弃连云港,连云市筹备处主管驻新县的第七区公所。随灌云县政府迁往灌河南北农村,张洪仪在新县组织维持会,后改为日伪海州东海县第六区公所,花果山地区为该区公所管辖。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翌年1月,连云市政府在连云港组建办公,下分四区,由原区乡制改为区保制,大村地区及小村属其驻新县第二区,当路、新滩两村属驻南城第三区。
1947年2月1日区划调整,四区改为三区,花果山地区则属第三区。
1948年11月境内解放,同年12月16日,花果山地区建立隶属云台办事处的第一个人民政权-前云区,区驻地大村.下辖大村、当路、温水3个乡。
1949年8月,温水乡改名为前云乡。
1956年3月、1958年2月前云乡、当路乡先后撤并于大村乡,建立大村乡人民委员会,仍驻地大村,隶属云台区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大村乡入民委员会撤销,成立前云、小村、大村、当路、新华5个生产大队,隶属云台区人民公社。
1961年6月,云台区人民公社撤销,花果山地区建立市属云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7年3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三结合(人武部、干部、群众)云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9年11月,改组了公社革命委员会,一批有工作经验的老干部进入领导岗位。
1981年10月,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复名云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4月,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建立花果山乡人民政府和花果乡经济联合委员会(1997年6月撤销)。隶属新组建的南城区。7月,南城区与盐区合并成立云台区,乡即属云台区。
1996年1月,成立花果山乡人民代表大会。
2011年,花果山乡划归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理。
2012年,原隶属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辖的花果山乡,正式划归新浦区管理。
2014年,撤销花果山乡,设立花果山街道办事处。
截至2015年下辖小村、新村、前云、大村、前进、飞泉、当路、新滩8个行政村和1个花果山社区。花果山街道办事处驻连云港市海州区大村居民委员会花果山北路26号。
花果山街道,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面积33平方公里。 西距市政府所在地新浦3.5公里,东临连云港港口20公里,离民航连云港机场30公里,宁连一级公路、新墟一级公路、陇海铁路纵横境内。
花果山街道地质基础是前震旦纪变质岩。岩石的形成过程至少在19亿年前就已经开始,那时地壳运动频繁,并伴有火山喷发,形成一系列的海相沉积物、火山溶岩和火山碎屑物。这些物质形成岩层以后,又发生了变质用,在变质过程中,有的岩体还受晚期岩浆活动的影响,其中注入了富含钠质的热液,于是就产生了如今云台山的变质岩、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等岩石。
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还有一些以泥沙质为主夹有碳酸盐、磷酸盐的浅海沉积物。在这些含磷地层形成以后,其上又形成了厚厚的泥沙质岩石。由于变质作用,使它具有明显的晶粒及片理构造,结晶为细粒磷灰岩及云母磷灰岩矿层。在震旦纪初期受吕梁运动的影响,地壳褶皱上升,以后即进入了漫长的侵蚀时期的风化作用,海水时进时退,以及山崩地震,使坚硬的岩石形成山峰,松软的岩石侵蚀为低丘和广谷,因此山体的形成,可归纳为沉积—变质—隆起—侵蚀这样的一个地质过程。
花果山街道的地貌形成与变态,是受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强度与形成决定,全境山地海拔一般为300~600米,比较陡峭,受断裂活动的影响,是东南向与西北向的节理。有大块岩体崩塌,形成陡壁,又因岩石比较坚硬,受纵横节理切割,山脊高低不一。
地貌从形态上看,东连云台山大小山岭,西临盐河。从地表由西界东延,逐渐升高,依次形成山下平原—微斜平地—山根坡地。
花果山街道属海洋性湿润气候,因靠近海岸,受陆地和海洋的共同作用,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的特点。由于逐年之间季风有强有弱,来临或早或迟,造成气候年际变化较大,雨量不均和温度的反常现象。
花果山街道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501.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6%,1952年最少为2099.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1959年最高为2900.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各月份分布中以5,6月份日照时数最长,计达248.4小时,2月份最少,平均为170.4小时,1月份平均为190.1小时,4月份平均为234.4小时,7月份平均为214.7小时,10月份平均为211.2小时。年太阳能幅射总量平均为122.2千卡/平方厘米,12月份最少为6.2千卡/平方厘米,5月份最多为14千卡/平方厘米。
花果山街道,平均气温为14℃,1月份最低,平均为-0.2℃,8月份最高,平均为26.73℃。全年低于-8℃的平均为13.1天,极端最低气温为-18.1℃,发生于1969年2月5日。平均日较差为9.31℃。3-5月份日较差最大。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于6-8月。
花果山街道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平均年降水量为936.6毫米,但年降水量变化较大,多雨年降水量多达1321.3毫米,干旱年降水量仅有494.5毫米。四季的降水量分布不均,以夏季降水量偏多,冬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4.6%。每年降水产生的径流损失很大,大村水库拦蓄能力为750万立方米,小水库可拦水50.7万立方米,各农田圩沟的蓄水为16万立方米,合计年蓄水量为816.7万立方米,大部分雨水流入大海。
花果山优质矿泉水在1981年被开发利用。另外还有各村各户的泉、井水,使丰富的地下水直接为日常生活服务。
薇科中有桃、梅、李、杏、梨、苹果、木瓜、玫瑰、山楂、月季、樱花、仙鹤草等。属于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自成科种的柳、柏、石榴、柿、银杏、葡萄等。另有鼠李科的、小毛榉科的栗、桑科的无花果等。最多的是赤松,另有杉木、水杉、炮桐、法桐、梧桐、本槐、洋槐、楸树、毛竹、茶等。
淡水生植物有茭白、菱角、莲藕、水芹等。饲料类的水浮莲、水葫芦,工业用的芦苇,生产用的蒲草等。
养殖兽类:水牛、奶牛、马、骡、驴、山羊、绵羊、奶羊、猪、狗、猫、水貉、彩狐、长毛兔等。
野生爬行类:乌龟、鳖、石子龙、蜥雨斑、红眉锦蛇、水游蛇、蛟蛇。
鱼类有:鳗鱼、黄蟮、泥鳅、餐鱼、加鱼、针鱼、草鱼、鲇鱼、乌鱼、刀鱼等,养殖有武昌鱼和金鱼;虾类有:有山虾、龙虾、白虾;蟹类有:山蟹、螃蟹;贝类有:河蚌、蛤蜊、蜗牛、田螺等。
鸟类:啄木鸟、灰喜鹊、乌鸦、布谷鸟、燕子、水凫、白鹤、雕、麻雀、黄雀、毛头鹰、白鸽、鹧鸪等。
1998年,在册总人口为16056人,其中男性8307人,占总人口的51.74%;女性7749。占总人口的48.26%。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例为107.2:100,比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104.45:100,男性上升2.75%。从街道性别比情况看,男多女少悬殊仍有发展趋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4人。家庭人口平均每户2.8人。1998年出生人口为128人(男80人,女48人),出生率为7.97%;死亡91人(男54人,女37人),死亡率为5.66%;自然增加37人,增长率为2.3%。1998年出生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2人;1998年死亡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17人。
人口民族全为汉族。1998年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558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较快。1950~1990年,共增人口10211人,年均递增255.28人。1990~1998年增长较慢,只增103人,年均递增12.88人。户均人口减少,1998年底为28人,比1948年减少0.84人,比1990年减少1.15人。
2011年,人口1.5万余人。
2011年,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6亿元。2014年底,街道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亿元,税收总收入3.8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亿元。全社会工业投资完成30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完成2000万元。引进内资4.6亿元,注册外资到帐额500万美元。
2010年,示范区生产蔬菜优质种苗500万株以上,生产洋葱、西兰花、浅水藕、甘蓝、辣椒、西瓜、甜瓜等各类瓜果蔬菜2.85万吨左右,产值3400多万元。参观学习人员560人次,带动300多人就业,辐射周边市县区面积达5万余亩,带动农户2000多户计4000多人,带动农民增收1100万元以上。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201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78元,增长19.9%。
盛产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外,还出产大量的桃、杏、梨、银杏、板栗等经济果品。
1997年,全乡工业总产值为26068.8万元,其中乡办工业11688万元,占44.83%;村办工业13472万元,占51.68%;个体工业908.8万元,占3.49%。乡办集体工业起步于1958年,组建农具、加工、缝纫、采石、制药、木工等厂。70年代兴建砖厂、陶瓷厂。80年代兴办建材、化工、标准件、铸造、纸品加工、拉丝制钉、矿泉水、汽修等企业。职工326人,产值3100万元;90年代增加职工65人,产值7940万元。村办集体工业有制茶、砖瓦、采石、水泥预制、饮料等,个体手工业有养殖、制冰、饮料、制盒、粮食加工、铝制品诸项。
全乡以基础工地与消费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兴起轻工、机械、建材、化工等许多新的工业产品门类。2014年底全社会工业投资完成30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完成2000万元。
1949年,花果山地区的饮食服务行业仅有小吃铺、修鞋、缝纫、洗染、理发、豆腐、客栈及流动挑贩等。1954年开始,私营做豆腐的有7户、理发8户、修鞋1户、村办缝纫组1家、客栈3户。1983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花果山地区各行各业形成了坐商和行商格局,理发业、宾馆、加工厂、修理业、缝纫业、饭店酒馆等。
1998年,全乡经营小商业90户、饮食业64户、修理业18户、缝纫业17户、照相业2户、酒馆15户,其中一家较高级的宾馆及粮食招待所能接待360人就餐和190人住宿。
2011年,服务业完成投资9.1亿元,引进外资500万美元。
花果山地区明、清两代设有学官施教化之职。
民国元年(1912年),属灌云县,其教育科管理地方教育。
民国四年(1915年),灌云县废教育科,设劝学所,负责基层教育事宜。
民国一十二年(1923年)灌云县废劝学所,成立教育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灌云县改教育局为教育科,主管地方的教育行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乡内教育隶属连云市筹备处教育科。抗战时期,伪东海县教育科过问乡内教育。抗战胜利后,属连云市,其教育科负责乡内教育领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花果山地区解放,教育隶属新海连特区云台办事处文教科领导。尔后,云台办事处改为云台区,区内只设一名文教助理处理教育行政。1956年设文教股。
1958年,云台区改为云台区公社,文教股改为文教部。
1961年成立云台花果山地区公社,公社设文教助理。
1983年成立云台区,区设文教局,乡内有一名副乡长分管教育,教育属区文教局和乡双重领导。
2012年,建设连云港实验学校位于连云港市新海新区的核心区域,杏坛路东、银杏路西、青峰路北,总用地面积9.30公顷,为初级学校,24轨72个班,计划招生3500人,总建筑面积约43500平方米。
淮海戏也为地方戏,俗称“小戏”,流行范围不广。淮海戏的班子不大,特别在建国前,通常五六个人凑成一个戏班子,便于走庄串户。乐器只有锣鼓、三弦、柬板,道具服装只有为数不多的刀枪马鞭、小纸扇、围裙和手帕(称“手帕捏子”)。
僮子戏运用方言作为舞台语言。僮子戏传统剧种有三十目四大本,六十八单出。许多剧目虽然名称不同,但基本主题大体一样,用神话传说的形式,劝人为善。
世纪50年代,市电影放映队经常到花果山地区放映,继而台北盐场电影队亦常到农村放映。60年代,乡内驻军定期为群众放映电影。其间,均为露天电影。1975年建起会堂,除各村放映露天电影外,乡驻地电影都在会堂内放映。1984年,花果山会堂购置35毫米座机,配备2人,由市电影发行公司供应影片,形成了正常放映。90年代,随着电视机进人农户,电影放映相应受到影响。
20世纪50年代,市、盐区电影放映队在放电影前都要放映幻灯,宣传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和任务。20世纪60年代幻灯有了很大改进,由单镜头到多镜头,出现自动幻灯和投影幻灯。20世纪90年代,不光电影放映前放幻灯,就是中小学课堂上也出现了幻灯,以助教学。
1979年,为迎接建国30周年,市文化调演,由王统彩、孙敏钊合编的淮海戏《悟空探家》获创作三等奖,演出一等奖;《拾钱包》获市文艺会演一等奖。江尧吉自编《家庭风波》获区文化会演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忙于发家致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电视机进入农户家庭,收看方便,节目丰富多彩,艺术水平高,群众的欣赏能力增强,各村文娱活动逐渐减少。1998年,前云村农民业余剧团开始活跃,首先推出小花船。以旧的传统形式,配合当前形势,穿插新的内容,大力宣传尊老爱幼,孝敬老人、劝人戒赌、勤劳致富的新风尚。应邀演出16场。
2015年5月23日,民盟连云港市委组织书法、戏曲和音乐等部分文艺工作志愿者,到海州区花果山街道当路村进行慰问演出。
2015年6月17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购买糯米、蜜枣、粽叶、调料等,组织街道“爱心”拥军服务队来到驻连73682部队,开展“进军营、品粽香”迎端午活动,现场与官兵们一起包粽子,话家常。
1955年创建大村联合诊所,后改为乡卫生所。
1961年,各村建医疗站。
1964年乡内建立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在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开展了上环、取环、人工流产、结扎等医术服务。
1983年更名为花果山卫生院,属集体性质,有床位20张,临床科室有内科、儿科、外科、中医科、五官科、妇产科,医技科室有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B超室、药剂室,专业医术人员21人。
1989年成立花果山乡防保所。
1998年,新滩、当路、新村、前云、小村、花果山居委会均建有卫生室。
1949年后,乡内各小学先后建有篮球场、沙塘、跳箱、双杠,大村中心小学还有排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室、200米标准环形炭渣跑道,对球类、田径活动器材一应俱全。中学建水泥混凝土篮球场2个,排球场2个以及足球场,于1997年投资10万元修建300米标准环形炭渣跑道。1998年添置了联合器械。花果山中心幼儿园有桃形摇船、转圈飞机、四组合玩具、滑梯、三组合水车等大型玩具,还有130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乡文化站设置了棋类、球类活动室。于1994年,乡老干部党支部开僻了老干部活动室,使离退休人员老有所乐。
1. 连云港苏欣汽车客运站(当地人称苏欣快客站)边上坐游1路,10路,到“花果山风景区”站下。
2. 连云港火车站门口坐BRT11路(即b11路)、游2路到终点站“花果山风景区”站下。
2014年,街道成功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完成了“国家生态街道”验收工作。大村中心小学获评区“文明单位”,飞泉村、前进村获评省级“卫生村”,飞泉村获评“全市先进社区”。街道已连续5年荣获区级年度目标考核一等奖。
2015年,前进村被评为江苏省特色农业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与江苏省最美乡村荣誉称号。
2022年4月,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团工委被授予“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称号”。
花果山风景区面积84.3平方公里,层峦叠嶂136峰,其中花果山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4.4米。花果山风景区里有水帘洞,三元宫,迎曙亭等。
水帘洞是花果山上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景点。这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老家水帘洞的原型。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水帘洞已名闻遐迩。
处于花果山三元宫建筑群的中心,雕梁画栋,殿宇森罗。据载,它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和扩建于明,香火两万家。
迎曙亭
据《云台补遗》记载,唐建望日楼,后倒塌。明万历年间,在原址建海曙楼。修葺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