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5 23:57
花石镇,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辖镇,地处湘潭县西南部,坐落于东经112°36′—112°46′,北纬27°34′—27°36′之间,南界白果镇,北抵射埠镇,东至紫荆山,西连排头,衡山远峙,涓水穿流。最低海拔50.40米,最高海拔425.70米。花石镇总面积201.3平方千米,城镇面积4.2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花石镇镇户籍人口为87955人。。
西汉时,置湘南县,县治在今花石汉城桥。
唐玄宗时改革军事,以加强地方兵力。当时的长沙,设有桥口镇(今望城县乔口镇)和禄口(今株洲市)、花石(在湘潭县)两戍,负责潭州境内各关隘要地。
明代,属九十九都上民乡。
清代,属十五都。
民国,属南乡第三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属石潭区。
1950年1月,属6区。
1950年7月,属9区。
1951年5月,属14区。
1956年6月,撤区设镇。
1958年9月,建设人民公社。
1961年,恢复为区级镇。
1963年,改为社级镇。
1968年12月,属于花石区。
1985年,改为乡级镇。
1995年,撤区并乡,原花石、盐埠、石坝合并为花石镇,属湘潭县。
2015年,根据湘潭县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工作方案,该县将现有的19个乡镇撤并调整为17个乡镇,即设14个镇3个乡。新设花石镇。撤销龙口乡、花石镇,将原龙口乡、花石镇的管辖范围予以合并,设立新的花石镇。将排头乡管辖的桐梓、红卫、中加等3个建制村,成建制区划调整至新的花石镇。
截至2023年6月,辖31个村1个社区,政府驻花石社区。
花石镇位于东经112°36′—112°46′,北纬27°34′—27°36′之间。地处湘潭县西南部,衡峰远峙,涓水穿流,东临中路铺,南界茶恩寺、龙口,西连排头,北抵射埠,距湘潭市55千米,湘潭县37.5千米。最高海拔425.7米,镇域总面积201.3平方千米。
境内属典型湘中丘陵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东南丘,陵起伏,西北、东北地势较平坦。以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岗地和平原。最高点为天马山,海拔422米,最低点金塘村柳基组,海拔45. 9米。
花石镇属中亚热带东部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00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雨量为1350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4-7月份,日降雨量最大为200毫米,是暴雨较多雨量较丰富的区域。境内属典型湘中丘陵地带,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东南丘陵起伏,西北、东北地势较平坦。境内地貌以丘陵为主,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兼有山地、岗地和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0-55米,最高点为天马山,海拔422米,最低点在金塘村柳基组,海拔45.9米。
湘江支流涓水贯穿全境。涓水河自超上村西南入境,由南而北,沿边界向北流出,境内河道长18千米。
有山水大花绿大理石和片石石材。主要分布在天马山和双溪一带。大理石储藏面积0.02平方千米,片石储藏面积0. 04平方千米。
2011 年末,辖区总人口5479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189人,城镇化率5.8%。另有流动人口5832人。总人口中,男性28456人,占51.9%;女性26343人,占48.1%;;14岁以下5268人,占 9.6%;15-64 岁43636人,占79.6%;65岁以上5895人,占10.8%。2011 年人口出生率11. 4%。死亡率11. 3%,人口自然增长率0. 1%。
截至2021年末,花石镇镇户籍人口为87955人。
截至2018年底,花石镇GDP达到51.63亿元,同比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亿元,其中吸纳社会资本4.9亿,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709万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值共计31亿。
2021年花石镇完成税收1762万元,固定投资10.09亿元,工业总产值23.3亿,招商引资1.25亿元。
2006年,花石镇种植湘莲10万亩,带动周边省、市、县种植20万亩。建立基地3万亩;带动湘莲种植户近40万户。
2011年,花石镇农业耕地面积4.2万亩, 人均0.8亩,以种植水稻、棉花、桑树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3.5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 年生产粮食4.1万吨,人均736.7千克。 主要经济作物为湘莲、棉花、桑园等。2011年湘莲种植面积8000亩,产量800吨;棉花种植面积50亩,产量5吨。桑园面积300亩,产茧60吨。2011 年水果种植面积1920亩,产量4190吨,主要品种有桔子、李子等。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4.7万头,年末存.栏4.1万头,羊饲养量1.1万只,年末存栏0.5万见家禽年饲养量29.7万羽。2011年,造林1510亩,其中荒山造林530亩,封山造林200亩,退耕还林780亩,林木覆盖率53%,活立木蓄积量23.7万立方米。渔业以养鱼为主,可用水产养殖面积200公顷,2011 年总产量150吨,主要品种为青、草、鲢、鲤,总产值约152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736元。
2011年,花石镇工业以湘莲加工、 机械加工、建筑材料为主。2011 年工业生产总值3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实现工业增加值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5%。拥有工业企业919家,职工9265人。拥有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1个。
2015年,花石镇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3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9亿元。
2018年,花石镇有工业企业55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45个。
2019年,花石镇湘莲加工行业收入达到4亿,税收达到2500万元。该镇以湘莲产业、机械行业、石材产业较为突出。
2011年,花石镇商业外贸2011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 5%。共有商业网点310个,职工480人:城.乡集贸市场4个,年成交额1.6亿元。财政金融2011 年财政总收入2107万元,比上年增长55%。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37万元,增值税200万元,企业所得税62 万元,个人所得税5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84.5元,比上年增长53.3%。
2015年,花石镇招商引资完成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万元、1.2万元。
2011年,花石镇年末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39人,专任教师24人:小学11所,在校学生2427人,专任教师12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初中在校学生1234人,专任教师8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截至2020年,花石镇有职教中专一所,镇中学一所,中心小学等10余所小学。
2011 年,花石镇木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 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7处,各类图书室30个,藏书3. 8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100多人,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截至2020年,花石镇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7处,各类图书室30个,藏书37800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17人,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2011年,花石镇年末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9个,门诊部(所) 3个:有床位11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20.1张固定资产总值1203万元。专业卫生人员86名,其中执业医师33人,执业助理医师32人,注册护士2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 9万人次。31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截至2020年,花石镇有卫生院一个,即花石镇中心卫生院(湘潭县第二人民医院)。
2011年,花石镇有学校体育场4个。15% 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2%。广播电视1995年 11月建成花石镇有线电视台,后改称花石镇广播电视站,2011年有线电视用户4000户,入户率24.7%。
2011 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9户,人数169人,支出33.7万元元,比上年增长4.8%,月人均176元,比上年增长5%;医疗救助860人次,城市医疗救助2425人次,共支出14万元,比上年增长5.3%;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1人次,支出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36户,人数1781人,支出150.9万元,比上年增长5.2%,月人均75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4人,支出35.2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43人,支出63.6万元:农村临时救济246人次,支出8. 6万元,比上年增长2.3%.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9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万元,比上年增长4.9%。敬老院1家,床位8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61人。社区服务站1个。有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万元,使108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5. 1万人,参保率96%。新增就业人员360人,有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人。
截至2011年,有县道河岭线、韶茶干线及乡道椿铁线、北兴线,共计39.8千米。2011 年硬化村道公路23.9千米。
花石镇北距省会长沙2个半小时车程(非高速)。潭花公路、岳临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南北,北距湘潭市区1个半小时,南距衡阳2个小时,东西有韶茶公路贯穿而过。镇区距临岳高速-花石回龙桥收费站5千米,另有规划宁花(宁乡-花石)高速。
每天15分钟一趟得县际班车至湘潭市区及湘潭县城。每天各2趟始发至长沙汽车南站、株洲火车站、衡阳西站大客班车,另有过境至邵阳、双峰、岳阳等班车数趟。逢年过节还有至深圳、广州、东莞等地大巴临时运营。
罗汉山位于湘潭县花石镇南,距湘潭市区55千米,有石山峰17座,一字排开,互相连接,耸立在汉城桥侧,人们称它为“十八罗汉”,所以得名,前山壁陡如削,高者约200米,低者约100米。石呈棕红色,人称“红砂石”。有的石中含小石粒,人称“癞子石”。山上遍生藓苔.左山峰有雷祖殿,建于明代,一进,内置雷祖神像。罗汉山奇特、壮观,在湘中与湘东实属罕见。它宛如一幅长达2000余米的山水画卷。据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汉城桥碑记》载:“罗汉山古迹也,汉城桥昔名也……山城如画,水带回环,而成美迹。”罗汉山有许多美丽传说:湘潭昭山下的昭潭,常有“水鬼”作祟,吞噬了不少生命和财产。无奈,当地“土地爷”请衡山“岳神”处治。慧思领命,便派降龙、长腿等十八罗汉星夜前往。为免被凡人识破,慧思将众罗汉点化为一群“猪崽”奔驰,且各带12粒铁子作武器。途中,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长腿罗汉见势不妙,三脚两步便走到了湘潭,在石嘴垴前等候,后化为石嘴垴,其余十七位罗汉,行至花石中庸观时,遇到山洪暴涨,中庸观地方一片汪洋,百姓叫苦不迭。这时,为首的降龙罗汉,立即命众罗汉依花石水并排而立,挡住洪水。经奋力搏斗,终于使洪水在当晚退去,百姓获救。谁知,洪水退去时天已破晓,十七位罗汉却变成了17座石山。山北,涓水旁有古镇花石。清康熙时称花石市。
花石水库,是湘潭县最大的蓄水工程,属中型水库,有发展旅游的美好前景。传说古代有18个罗汉化为石山,永镇洪魔,因山形似罗汉,故名罗汉山。石山呈棕红色、深褐色,“罗汉”惟妙惟肖、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景区内的有花石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9年8月,是湘潭县最大的一个中型水库,担负着防洪灌溉的大任,兼有发电、养鱼等多种综合利用功能。水库四周青山葱茏,与南岳遥相呼应,水质良好,库中有一小岛,岛上有农户居住。从大坝处摇舟前往,水路时宽时窄,既有中流击水之酣畅,又有曲径通幽之微妙。水库中有珊瑚岛(其形如珊瑚,故名)、泰坦尼克岛(其山体似巨舰出海,形如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故名)、子母洲(是湖中伸出水面的一大一小两个高地,形如母子相随,故名)。野鸭洲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常见白鹭、黑鹭、天鹅等十余种候鸟在此栖歇、嬉戏。花石水库系丘陵地带,是南岳七十二峰之天马山、紫荆山余脉,与花石境内闻名于世的“十八罗汉山”相伴,面临远近闻名盛产湘莲的花石一带平原,与花石湘莲大市场相邻,与涓涓流水的涓江河相通,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适宜休闲娱乐的风水宝地。花石水库被开辟为多个水上、岛上旅游项目。
汉城桥在湘潭县花石镇马垅村,距湘潭市区55千米。据光绪《湘潭县志》:“汉城,为西汉湘南县治所在地,故名。”1986年9月,由湘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汉城桥横跨花石水而建,过去是(湘)潭衡(阳)要道。为一跨红砂石拱桥,东西走向,高7米,长12米。西宽5米,跨度10.7米,桥面两端为石级,中间为台面,台面两边有石栏杆,南北下去9石级,又有土台面。两土台面又有石级各通水流上下之大道。桥旁立有《重修汉城桥碑记》。整座桥梁结构严密,古朴雄健,拱如弯月。属县境最早的桥梁建筑。后来桥面遭破坏,石级、平台、栏杆都没有了,仅存弧形石拱。1935年,当地群众在桥侧另建一座3米宽的石墩两孔平板桥,便于车辆通行。1979年,又在平板桥侧加建一座长13米、宽5米的两孔石墩拱桥,可过小型机动车辆。三桥并列,相互辉映。桥东,有罗汉山等景点;桥西,有韩家坳新石器时期晚期陶窑遗址和战国——汉代墓群等景点;桥南有湘潭县最大的蓄水工程——花石水库等景点;桥北有古镇花石和白湾,杨家岭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等景点。
观政桥位于湘潭县花石镇的花石水与涓水汇合的地方。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县人王同仁等募捐七万金建桥。1914年,重建3孔红石拱桥。全桥东西走向长27米,面宽5米,高8米。两缘以棱形坊石为栏,栏柱每边16根,每一柱分别刻有狮、象、兔等物。桥墩成棱形,以利流水分势。桥南有焚字炉与土地庙。炉、庙后来都毁了。桥岸有石砌护坡。全桥结构严谨,建做精细,具有江南民族风格。虽经历数百年风雨,却保存完好。花石水库之余水和宣丰桥水入涓,把花石镇分割成南北两部分。而观政桥则将南北之花石镇连成一体,并使(湘)潭、衡(阳)要道在此畅通无阻。随着107国道与河(口)岭(坡)公路的建成,人流改道,但观政桥仍在使用。
紫荆山位于湘潭县花石镇与茶恩寺镇、白石乡、中路铺镇交界处,距湘潭市区70余千米,海拔383米,山周20余千米,从山麓至峰顶约15千米。它冈峦起伏,气势雄伟,西南、东北、东面分别与天马山、晓霞山、莲花寨相连接,是县境名山之一。山顶有5座峰,围环屹立,中间形成平地,人称“五马奔槽”。平地上,建有古寺帝兴庵,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砖木青瓦结构,粉饰精致。清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载:上有紫荆山寺和紫荆禅林。紫荆禅林中“神祇人鬼佛像均有之”,并备“庵田32亩”(后陆续增至170亩)。庵南北二墙都立山门,有西墙相连,内留隙地。南门横额有“紫荆山”三字,两侧联曰:“神依紫府;宝韫荆山。”都是清监生尹虎臣撰书。西墙正中开窗,两侧联曰:“天马驮金归阆苑;奇鱼上树拜菩提。”窗联是清秀才马瑞图撰书。庵分上下两栋,中有丹墀,庵门有“帝兴庵”三字横额和“帝通呼吸;兴有祯祥”门联,也是马瑞图撰书。下栋两层,上名雨仙楼,又名玉香楼。上栋中为殿堂,左为文昌宫,右为武圣殿。殿堂前面悬有“慈云普荫”横额,展内悬挂“紫荆禅林”四字,居中有释迦牟尼,左有观音,右有目连,左右壁龛内有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文昌宫供奉孔子牌位;武圣殿供奉关公神像。宫、殿分别有联:“文光射牛斗;昌运转鸿钧。”“武功垂宇宙;圣杰贯古今。”丹墀上端有南北二门通往僧尼室,二门联曰:“紫云三佛座;荆楚一名山。”“紫府通仙路;荆花献佛门。”都是原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马壁早年撰书。庵之西墙外,有南北二井,山泉清洌。清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载:“前池名灵惠泉,中有异鱼,金背银腹,无麟有足,夜宿树枝,今无此类也。”1986年9月11日,帝兴庵由湘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无人看守,屡遭破坏,现庵宇无存。仅花石镇紫荆学校保存该庵铸钟一座。
湘莲:湘莲颗粒呈椭球体,皮色淡红,皮纹细腻,圆壮、均匀、饱满,三粒成熟的莲子竖向对接总长度为一寸,故称“寸三莲”。湘莲肉色乳白,子叶间空隙小,莲芯(胚)直,具清香味,适宜机械化去壳、去芯。因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煮食易烂,肉质细腻,糯香鲜甜,总糖、蛋白质等含量居中国三大莲种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莲子”。
花石豆腐:花石豆腐传说长衡分治时期,有个“张古董”喜欢花石“小南京”,把一手持有的豆腐制作技术引进花石。他用“老白泉水”浸豆,引“罗汉山石”磨乳,制成洁白鲜嫩的豆腐,再用自制的五香豆豉熬汤,制成上等豆酱调味品,吃起来就格外香甜细嫩,鲜美可口,余味无穷,人们管他叫神仙中的“张果老”,并编制《张古董磨豆腐》的花鼓小戏,花石豆腐因而驰名远近,他的豆酱,得到当时京内某公大人的称颂,故亦曰“京酱”。
相传昔时有一渔夫,在近花石港边捕鱼,因水清见底,发现深处有一巨石,花纹历历可见,乃四处告人,“花石”由此得名。
从前,在白水寨的岭脚下村(今赤水大禾村),住着一家姓何的父子,靠种地和砍柴为生。一天夜晚,何翁和儿子何伢仔,打着松明火把,来到田里叉鱼,忽然看见满田碧荷红花,陈陈异香,冲鼻而来。随之一位绿裙素服的少女从一朵盛开的莲花里飘然而出,频频向父子俩点头致意,并说:“我是很远的瑶池村人,历尽艰辛前来投靠边亲戚,谁知亲戚已不在世,恳请你们收留!”何翁虽然对这位姑娘无限同情,但自己家贫如洗,只好婉言拒绝。姑娘接着说:“我不贪图富贵荣华,只求有个安身之地,粗茶淡饭就行。只要大伯不嫌弃,我愿拜您为义父。”何翁深受感动,将她收为义女,取名莲英,与何伢仔姐弟相称。莲英姑娘向天空一拜,天空出现一片五彩祥云;向田野一拜,田野长满绿荷红花;向何翁一拜,何翁鹤发童颜;向何伢仔一拜,何伢仔更加眉清目秀。从此,莲花姑娘就伴何翁父子种莲度日,还教会了当地农夫种植莲子。冬去春来已三载,莲英越发长得楚楚动人。何翁征得莲英与何伢仔同意,准备给他俩置办婚事。谁知当地的一个大财主,早就对莲英垂涎三尺,派来家丁强行“接人”纳妾。莲英同何伢仔从后门夺路而逃。眼看家丁就要赶上,何伢仔与莲英手挽手纵身一跃,跳进池塘。片刻,池内升起一道祥云。莲英同何伢仔端坐其上,登天去了。不久,池塘里长出了并蒂莲,结出了清香的白莲子。于是,佛家便在荷塘池畔建起了莲花寺,并在寺门首写了一幅楹联:“定水无波新月现,心触法界慧日明。”从此,花石有了种莲的历史。
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湘潭市特色镇”、“湖南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建制镇”、“湖南省美丽乡镇示范”、“新型城镇化建设明星单位”,成功创建了“湖南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获评“湖南省最具民生幸福感乡镇”、“湘潭市十大魅力乡镇”,被评为“湘潭市水利建设先进单位”、“湘潭市环境卫生十佳乡镇”、“湘潭市安全生产先进乡镇”、“湘潭市文明卫生单位”等。
北京中郡经济发展研究所于12月16日发布《2019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湘潭县在第19届“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评价”中排名第91位,成功挺进“全国百强县”。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
2021年11月10日,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