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更新时间:2023-11-25 16:17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2008年初由基础医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下设14个系,8个校级研究院(所)。学院负责基础医学、生物学、畜牧学以及生态学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含自主设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3个(2012年数据)。学院拥有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4个。同时,学院积极参与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1个、共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

历史沿革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于2008年由基础医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承载着基础医学、生命科学领域多个前沿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

苏州大学医学教育渊源可追溯至1912年由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与其兄张詧创立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在经历了私改公立、校名更迭后,该校1957年迁至苏州沧浪亭畔,易名苏州医学院,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生命科学教育渊源可追溯至创建于1903年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生物学系)以及苏州医学院(生物技术系)。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前身为史量才先生创办于1903年的上海女子桑业学堂,1912年迁址浒墅关,1958年更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并入苏州大学。

学院简介

学院现拥有1个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法医学、药理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等), 2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水产养殖、课程与教学论以及被上述10个博士点覆盖的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博士点4个(医学神经生物学、胚胎生理与围产基础医学、医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医学),自主设立硕士点2个(胚胎生理与围产基础医学、医学心理学)。此外,学院还设有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农业推广硕士)。【2012年数据】

学院承担学校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放射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基础课程约200余门(年课时约15000 )的教学任务,全面负责法医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应用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免疫工程)等本科专业(含方向)的建设任务。学院已建成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12年数据】

学院现设有法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2个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方向)和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应用生物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等6个理学四年制本科专业(方向)。作为基础医学和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基地,学院承担着所有临床医学(五年制和七年制及儿科医学方向、医学心理学方向)、法医学、放射医学、预防医学、核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药学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畜牧、水产等五大学科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学院现拥有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代蚕桑丝绸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免疫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2个校级重点学科(药理学、免疫学);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干细胞研究实验室)、1个苏州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生物技术)、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生物技术[免疫学] ),还设有1个江苏省和苏州市共建“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学院促进了学科交叉,加强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学科内涵,获批科研项目层次不断提升,重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承担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和面上项目等,每年立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2011年获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一项。2012年,王晗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生物钟在生殖系统与发育中的调节机制》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2012年数据】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学院注重凝练科研方向,拓宽选题思路,加强多学科交叉协作,与临床医学、应用转化密切结合,精心组织项目申报,2009-2012年间来共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0余项目、纵向科研经费超亿元。同时,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平台项目组织、申报及后续工作的力度,在科研平台及创新团队方面实现了突破。2011年,高晓明教授领衔的《免疫识别与免疫应答机制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名单,获得资助经费300万元;2012年,王晗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生物钟在生殖系统与发育中的调节机制》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4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

学院在学校总体建设目标的框架内,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和机构的资源,加强校内外科研协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工作取得佳绩。近三年共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一二区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20余项。2011年,获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一项。

科研机构

苏州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司法鉴定所

苏州大学病理中心(筹)

苏州大学农业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院

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

苏州大学水产研究所

农业生物技术所

生态研究所

苏州大学生化工程研究所

比较基因组学与免疫组学实验室(联建)

苏州大学医学部博习临床解剖学研究所

苏州大学医学部临床心理学研究所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据2019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现有教职工206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76人、讲师51人;具博士学位者141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57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高晓明、李建明)、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陶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张洪涛、李建明)、农业部岗位科学家3人(张雨青司马杨虎、李兵)、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资助者3人人(高晓明、李建明、苏雄)、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9人(高晓明、李建明、黄瑞夏超明夏春林、顾宗江、贡成良、徐世清、张洪涛、王晗、陶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2人(张洪涛、徐世清、贡成良、黄瑞、陶陆阳夏超明凌去非王雪峰吴淑燕居颂光高玉振卫功元)。另外,学院还聘请刘富友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赵国屏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Peter Delves教授(英国UCL副院长)及卢斌峰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等为学院的讲/客座教授。

博硕导师

博士生导师

(以上资料于2013年摘自该学院官网)

硕士生导师

(注:博士生导师均为硕士生导师)(以上资料于2013年摘自该学院官网)

讲座教授

(以上资料于2013年摘自该学院官网)

客座教授

(以上资料于2013年摘自该学院官网)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学院承担学校所有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及儿科医学方向)、法医学、放射医学、预防医学、核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约200余门(约15000课时/年)的教学任务,实验课约10000课时/年。现设有法医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应用生物学)、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免疫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含方向)。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生物科学 Biological Science

生物科学(应用生物学) Biological Science(Applied Biology)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 Biological Science(Education)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生物技术(免疫工程) Biotechnology(Immunobiological Engineering)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食品质量与安全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法医学 Medical Jurisprudence

研究生教育

学院领导

(以上资料于2013年摘自该学院官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