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6 10:39
南齐建武三年(496年),建齐通左郡、齐通县,建城于现城北。五代建现城,沿唐旧城址建成,滨岷江,易守难攻,又名卧牛城。
萧梁时,置青州,为州、郡、县治所在地。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青州更名眉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县入州。
明代时期,眉州升直属州,为州治所在地。
民国二年(1913年),州改县,为眉山县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四川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眉山县驻地,并建城东、城西2镇,各辖7保。
1949年,眉山镇为眉山专区、眉山县、眉山县第一区驻地。
1951年2月,东、西2镇合并为城关镇。
1953年6月,镇改区,设南城、北城2办事处。
1958年5月,城关区和2办事处合并为城关镇。
1981年8月,城关镇更名眉山镇。
1992年12月,撤眉城区公所,眉山镇更名东坡镇,治县城,眉城、大石桥2乡并入。
2003年9月,析东坡镇置通惠街道。
2006年6月,析通惠街道置苏祠街道。
2011年末,苏祠街道辖14个社区:大东街、桂香街、学道街、下大南街、下西街、为民巷、小北街、大北街、环湖中路、芙蓉路、东郊、上游、金龙、白虎滩,下设108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苏祠街道辖17个社区:芙蓉路社区、环湖中路社区、为民巷社区、小北街社区、大北街社区、下西街社区、桂香街社区、大东街社区、学道街社区、下大南街社区、白虎滩社区、上游社区、金龙社区、东城社区、民和社区、东安社区、东湖社区,街道办事处驻芙蓉路社区金鑫东街115号。
苏祠街道地处东坡区中部,东与崇礼镇为邻,南与通惠街道城南社区交界,西与通惠街道纱縠行相连,北接大石桥街道,区域面积10.3平方千米。
2011年,苏祠街道有耕地面积1492.8亩。
2011年末,苏祠街道总人口829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6028人。另有流动人口17093人。总人口中,男性45450人,占54.8%;女性37450人,占45.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82071人,占99%;有藏、彝、土家3个少数民族,共829人,占1%。2011年,人口出生率8.96‰,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3.2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049人。
2019年末,苏祠街道总人口14.13万人。
2011年,苏祠街道完成财政总收入447万元。
2011年,苏祠街道实现农业总产值1266万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5%。2011年,生产烟叶180吨,甘蔗6480吨;蔬菜种植面积2155亩,产量2795吨。
2011年,苏祠街道有工业企业8家,职工250人,工业总产值5080万元。
2011年末,苏祠街道有商业网点284家,职工1492人。
2011年末,苏祠街道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2660人,专任教师122人。
2011年末,苏祠街道有社区图书室14个,藏书14万余册。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59898户,入户率99.1%。
2011年末,大众健身场所4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0%。
2011年末,苏祠街道有卫生院1个,专业卫生人员76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6.5万人次。
2011年,苏祠街道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080户,人数5678人,支出906.2万元,月人均133元;城市医疗救助161人次,支出49.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9户,人数118人,支出6.5万元;农村临时救济835人次,支出16.7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2186人,紧急转移安置27人,损坏房屋142间,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救灾支出36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7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53万元。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8个,使638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新增就业人员1500人,有13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50人。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00万元。
苏祠街道境内有103省道经过。
苏祠街道因辖区内有“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三苏祠而得名。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摹拟重建。2010年,三苏祠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1年3月,苏祠街道入选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财政厅公布的“三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街道(镇)名单。
2022年11月24日,被评为四川省“2021年全省基层治理示范街道(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