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更新时间:2024-02-21 17:12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1908-2007)著。该书是作者将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书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6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内容梗概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作者薄一波。书分上、下卷,初版分别于1991年5月、1993年6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全书主体文章共分43篇,有作者《前言》、《上卷结语》、《后记》共3篇,全书近80万字。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时间跨度为1949年建国初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材料。其中,上卷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与毛泽东主席形成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客观依据,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运用经济杠杆,遏制通货膨胀、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分子的经历,评述了中共党内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争论的是非,加快手工业改造问题上的得失等。而下卷中回忆“大跃进”、庐山会议等,则希望“以史为鉴”,启发后人“少走弯路”。书中对于一般研究者感觉到很难处理的问题,如中共建政后,党内的某些意见分歧,特别是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等,没有回避,而是详细地论证了党内分歧的实际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这对于澄清国内外的一些错误看法有极大意义。《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带有国史性质,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图书目录

创作背景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作者薄一波的多年夙愿,是整理留住一些类似的材料。1988年3月,中共中央选出几位有资历、有经验、有造诣的领导同志,将1982年成立的党史工作小组改为主管全国党史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由杨尚昆挂帅任组长,已整整80岁的薄一波受命就任副组长。据《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后记》:1988年4月,作者便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撰写该书,而后花了5年,至1993年,终于实现。作者认为,“这本书能写成现在这样,首先应归功于党中央的领导,同时得益于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关心和支持”。在写作过程中,中央办公厅、中央档案馆、中央党校、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求是》杂志社、社科院工经所等部门都为作者提供了方便或帮助忙,而最为重要者,便是5年中协助作者写作的工作班子,这个班子主要成员有滕文生、陈威、易之、陈斐章等。

曾参与主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编写工作的陈威,追随晚年薄一波十余年时间。他表示,十三大之后,薄一波在一线的工作量也少了些,自己也下定决心来完成这部重大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中央是有文件批准的,中央档案馆也给了重大的帮助。陈威且强调“这个事情也只有他有资格做,没有他的身份和资历,不好弄。几位国家领导人都很关注,可以说这个组直接受到中央的重视。”

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后记》中,薄一波认为,对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研究,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却是必须的,而要做到“如实地反映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并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估,必须是对个人回忆和对历史档案、党的文献、中央领导同志的选集、文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关于重大的总结和根据新情况作出的行的重大决策的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作者虽然力图照此去做,但仍然感到(本书)做得不够——虽然在书中,作者确实是引用了不少上述材料,如《上卷结语》章,便有大量的的《邓小平文选》内容。作者自言,书中所能做到的,只是反映了作者至成书时“所了解的情况和认识”而已。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的文章中提道:“(薄一波)晚年一方面担任中央党史小组的领导工作,一方面从事党史的研究和著述。”创作并最终有此书问世,作者确实作出了一个十分必须的尝试,至1993年初版,这个尝试,终于令“这本书成为党史界研究的依据之一”。

社会评价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带有国史性质,被认为是对“文革”前17年最权威、最详尽的研究著作之一。这部专著是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中共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对中共建政以来的党史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组的党史专家薛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薄一波对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指导与贡献》一文,认为该书真实反映了党的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奋斗和探索,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极为宝贵的史料。他在回顾历史时所作的深刻思考与评说,更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对史学工作者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启示,有如下几个特点(注:书名下简称《回顾》):

(一)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明确的目的性。薄一波撰写《回顾》的时候,正值国内外局势并不平静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时薄一波虽已退出一线,但仍在深入思考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攸关的问题。他认为,应接受中外历史上朝代更迭、政权兴衰、政党消亡的教训。他在各种场合多次说过这个道理:“中国有句古语‘思往事以知来者’。不了解自身的过去,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也难以探索未来。”(薄一波:1990年3月8日《在全国党史工作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晚年的薄一波有着深深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总结经验教训留之后人,使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当成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觉得,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如实地写出来,留给今人和后人去探讨,是我的责任”(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序言》)。此书的目的就是,“个人的遭遇可置而不论,沉痛的教训却不容漠然视之。我以为,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和思索写出来,作为后人之殷鉴,对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有助益的”,“回顾过去,意在前瞻”(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230页)。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治史。忠实于历史真相他所记叙的对往事的回顾与思考,就是一位与党荣辱与共、矢志不移的老战士在有生之年对党最后的真诚奉献。薄一波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研究历史问题,不苛责前人。薄一波反复强调分析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能离开党在当时的经验和认识水平,简单地用现是非标准去指责过去。他说:“马克思主义不是算命先生,革命也不是按某个‘先哲’拟定的方案进行的,只能通过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要把问题“摆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分析,既不回避也不夸大,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薄一波在著述中还特别强调对于前人“应多一些尊敬之情和虚心学习之意”,“对历史实践,对党和人民过去的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能求全责备,‘指点’前贤,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8、566、230页。)用这样的方法,薄一波在著述中不仅讲清了导致失误的历史原因、来龙去脉,也使后人了解到党和人民为纠正失误曾做过多少艰苦努力和大量工作;了解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易;了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什么能那么迅速地确立;了解到从长远的视角看问题,正反两方面经验对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对这种研究方法和态度,胡乔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全党的同志都应该学习这种历史的态度,研究党史国史的同志尤其应该学习这种历史的态度”。

(三)重于思考。薄一波在《回顾》一书,一方面如实反映了他亲身参加的集体奋斗的大事要事,另一方面又没有仅停留于对历史过程的回顾、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而是在每一专题之后都有追本穷源的缜密反思和透辟析理,全书最后还有专章总结了17年的历史经验。这些思考和评说,绝不像一般人们认为的,可能会是一位高龄老人保守、简单、僵化的八股说教,而是许多富有新意、具有启发性的论点。薄一波这样说过:“我觉得,《决议》(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笔者注)对许多重大决策和事件毕竟只能作出原则性的论断,它们作为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和进一步分析。”(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747页。)薄一波著述正是以很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这一想法作了尝试,其论述如胡绳所说:“并未超越《决议》的论断,但又有许多新意,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胡绳:《关于薄一波同志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胡绳全书》第3卷,第167页),是对《决议》的丰富与补充。这些思考和评说,由于是薄一波这样经历过长期斗争考验的成熟的老一辈革命家反思历史后说出,因而尤为深刻可信,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说服力。

(四)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薄一波是中国共产党资深领导人,新中国建立后长期在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阅历极其丰富。有这样的独特优势,他在撰写以《回顾》为代表的著作时,一方面凭借超强的记忆力,以亲历亲闻、个人回忆为主线,另一方面又利用了大量从未公开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在历史上首次直接披露党中央高层决策过程和鲜为人知的重大历史事实真相。这些极为珍贵的史料的提供,填补了重要史料上的某些空白,为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作出了重大贡献。党中央的大力支持是薄一波的著述得以拥有强势档案资源的前提条件。多年来,薄一波就有把他亲身经历、知之甚详的一些大事要事记录下来,留之后代的想法,这一愿望又正与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计划不谋而合。1988年,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考虑要为以后中央专职部门撰写正式的中共党史(社会主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观点、资料的前期铺垫和准备,计划请若干熟悉历史情况的领导人、亲历者写断代史。当时由胡乔木将共和国建立后的历史分成几个时期,薄一波、王任重余秋里汪东兴等都在拟请范围内(最后因种种原因,只有薄一波完成了这项工作)。在薄一波向中央政治局报告撰写回忆录的想法并当即得到赞同后,他的写作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特别是中央档案部门的全力支持,组成了得力的工作班子,变个人努力为一种组织行为,开创了除专职史学机构数百名史学工作者孜孜以求“官修”党史外的另一种独特形式。

撰写工作是在薄一波悉心指导下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按流程进行的,薄一波对著述有严格规定:没有档案材料、没有党的文件、没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著作、没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笔记作依据的一般不用。正是由于严格把关,薄一波的著述言必有据、翔实可信,其资料、学术价值为世所公认,被誉为党史著述中有长远历史价值的力作。西方学者称其为“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中共决策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和“第一必读书”(张强编译:《评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晓晨译:《西方学者评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4期、1994年第2期)。在《回顾》出版座谈会上,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发言说:“薄老这部长达八十万字的宏篇巨著,无论是在对材料的科学分析和对问题的见解上,对史学界和理论界的同志研究这段历史都会很有启示和参鉴作用。其教益与功德,当存人们心中。”(胡锦涛1993年7月13日:《〈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简介

薄一波(1908—2007),原名薄书存,山西定襄县蒋村人人。1925年入党,曾在山西,天津等地从事兵运等工作,3次入狱。1946年起,担任军队领导工作。建国后,历任华北局第1书记、第一任财政部长等要职。1959年和1965年继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1979年7月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年9月被增补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5月任国务委员,曾兼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和1987年11月,两度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薄一波从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任,2007年1月15日2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