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千里

更新时间:2024-09-19 11:45

英千里(1900—1969),名骥良,生于1900年11月11日,北京人,满族。1913年,即被父亲英敛之托雷鸣远神父带往欧洲去留学。1924年,英千里自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协助父亲筹办辅仁大学。从此,他投身教育事业。1927年起,任辅仁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教育局长及社会教育司司长。1949年赴台湾省,后任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校。1969年病逝。著有《逻辑学》《认识论》《文艺复兴时代英文学》等书。

人物简介

英千里是英敛之之子,名骥良,1900年生于北京,1913年随雷鸣远神父前往欧洲留学。1924年,英千里自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协助其父筹办辅仁大学。自1927年起,英千里任辅仁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曾任北平天主教文化协进会理事、中国公教进行会评议,还曾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等校讲学,著有《逻辑学》《认识论》《文艺复兴时代英文学》等书。 抗战期间北平沦陷,有感于日军的种种暴行以及有些知识分子在威逼利诱下开始堕落为汉奸,英千里与沈兼等人秘密组织炎武学社(简称“炎社”),热情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积极掩护优秀青年潜赴后方。该组织所以取名为“炎武学社”,有学习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不与异族合作之意。

“炎武学社”由沈兼士任主席,英千里任书记长,主要宣传抗战救国和护送优秀学生前往抗日后方。不久,“炎武学社”改名为“华北文教协会”,内部组织结构基本没有变化。由于积极抗日,英千里曾两次被日伪当局逮捕,受尽酷刑,但仍坚贞不屈,历时达三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英千里任北平教育局局长及社会教育司司长,不久后辞职,回辅仁大学继续任教,仍担任秘书长,兼任北平天主教文化协进会理事。1949年英千里赴台湾,随后任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校,后病逝于台湾。

人物轶事

英千里回国后先是在辅仁做教授,后又接受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为两校学生教授英国文学。那年头,教授收入丰厚,同时打三份工的英千里最多时一个月能拿到1000块大洋。英若识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次父亲领了薪水,“把大洋往桌子上一堆,让我们小孩儿趴在桌子上抓着玩儿。”英千里在京郊买了别墅,每年夏天,一家人就坐着马车从城里到温泉别墅度假。后来,他又买了一辆福特牌轿车。英壮遥想当年,甚是感慨,“我爷爷当年那可是真正的大款啊”。同父亲英敛之一样,英千里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孩子们全都受了洗礼,都有教名,英若诚从小就担当教堂祭坛独唱,祷告和赞美诗也是他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蔡葆真从未离开过中国,她父亲为了让她配得上那位留洋的准女婿,从小就把她送进教会学校,她同样是一名天主教徒,精通英文和法文。这样的夫妻在同时期的中国并不多见,在英若识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民主空气一直很浓”。蔡葆真奉行“树大自直”的教育理念,给予子女最大的自由空间。父亲即便给他们立规矩,也“总是很绅士”。印象中父亲只打过一次孩子。“我大哥若勤10岁的时候,说话冒犯了母亲,父亲让他靠在桌子上,用一根手杖打他的屁股。这个过程他弄得像一个仪式一样,我估计那可能是英国式的打屁股。”英若识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晚上的“床边故事会”,“我父亲有3间书房,里面堆满了各种书籍,我们从小就在里面胡乱看书。晚上他情绪一高,就把我们叫去,他躺在床上,我们站在床边上。他给我们讲希腊神话,《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基本上都讲完了。每天都讲一段,讲得特别生动,我们特别感兴趣,爱听,太好玩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家失去了这份喜乐平静。英千里和辅仁大学的一些爱国人士秘密成立了地下抗日组织“炎武学社”,由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沈兼士任主席,英千里任书记长,直接接受国民政府的指示,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思想,鼓励学生投身抗战。1942年日伪特务机关把他抓进监狱关了3个月,用尽刑罚,一无所获,只好将他放了。1944年2月,他再次被捕,国民政府起初以为他已英勇就义,还在重庆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英宁为此特别钦佩他,“一个家族出名人不难,出英雄不易呀,老虎凳、辣椒水,那可是动真格的,老爷子一介寒儒,能视死如归,不屈不挠,了不起。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做不到我爷爷那样。”一年后,日本投降前夕,英千里在社会各界的营救下出狱。英若诚当时从天津圣路易中学毕业,已经获得免试进入剑桥大学的资格。英千里与儿子长谈了一次,“当初你爷爷把我送出去,是希望我从小就学习西方文化,从根本上了解西方世界的科技和文明,将来好为自己的国家做事,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造成我一生无法弥补的欠缺。我12岁出国,24岁回来,完全不了解中国社会,很多应该做又很想做的事情都做不了。”他劝儿子以自己为鉴,放弃剑桥,改在国内上大学,“千万不要从一个外国学校出来,再进到另一个外国学校里去。”英千里知西不知中,英若识讲了一件趣事,“他12岁出国,像个外国人,中文不如英文好。他当教育局局长的时候,很多人找他题字,其实都是我母亲代他写的。”

抗战胜利后,英千里作为抗日英雄受到国民政府的重用,做过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和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司长,但他的个性与官场格格不入,这个官当得很痛苦。英若识回忆说,“他很清高,官场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都不懂,属于一点不会来事的那种人。”英若识记得有人给他父亲送过一块银盾,银盾上刻了“步步高升”4个字,“我父亲当时就把这个人骂回去了,这是我亲眼看见的。他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人格,对官场很不适应。”英千里后来告诫他的子女,“长大之后,一不可为官,二不可从艺。”

人物谱系

英敛之:英千里的父亲。

蔡葆真:英千里的妻子。

英若诚:英千里的长子。

英达:英千里孙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