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5 10:23
明武宗正德元年九月十九日戌时(1506年10月5日晚8点前后),范钦生于浙江宁波府鄞县望京门外后莫家漕的一个寒儒之家。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范钦登进士第,累迁任湖广随州知府,迁工部营缮司郎中。当时武定侯郭勋监督工程,专横跋扈。范钦因事触怒郭勋,被他进谗言而下狱,受廷杖。后出任江西袁州知府。
袁州为权臣严嵩家乡,严嵩之子严世蕃欲吞没公产,被他制止。严世蕃怒,想排挤他。严嵩认为这样做只能提高他的名声,不如采取笼络的手段,此事便不了了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月一日,范钦被调为江西按察副使,备兵九江。历官广西参政、分守桂平,又升为福建按察使。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八月二十九日,范钦升任云南右布政使。后调任陕西左布政使。因父母亡而去职居丧。起复后,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十五日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赣南诸郡。在任镇压当地小股农民起义军,擒获起义军首领李文彪、冯天爵。他对赣、闽、粤三省边界的地方保安和抗倭设施,曾作过一番部署。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范钦去世,终年八十一岁。
建天一阁
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范钦在今宁波市月湖之西建藏书楼,名“天一阁”,取《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意在防火。阁四面临水,上通六间为一,中以书橱间隔;其下分六间。前后设窗,以利通风。室内放置芸草,防治虫害。为古代藏书楼建筑典范。书阁管理严格,规定图书一律不许出阁。范氏子孙,每房均持锁钥,各房到齐,方可启门入阁。可见范钦为保藏图书用心良苦。也正因为此,天一阁及其许多藏书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藏书多至七万余卷,曾雄称浙东藏书第一家。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乾隆帝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乾隆帝见范家藏书数百年不毁,于是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久远”。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嘉庆十三年(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收藏群书
范钦终生嗜书,性喜藏书。为了收集图书,范钦不辞辛劳,日夜访抄。《鄞县志》说他遍及南北,“购海内异本”,“尤善收说经诸书及先辈诗文集未传世者。浙东藏书家,以天一阁为第一,有功文献甚大”。范钦遍访浙江各地藏书名家及坊肆,收集了成批宋元刊版珍善。鄞县丰坊万卷楼,系藏书世家,富藏善本、抄本及碑帖,范钦经常到万卷楼借读图书,凡系自家未收者,必抄而藏之。丰氏晚年穷困,又遭遇火灾,范钦便出资购买了万卷楼剩余的藏书。他曾在江西、广西、福建、陕西、河南等地为官,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所存古籍,购买和抄录了许多贵重文献。
范钦藏书,以版本珍贵、内容丰富而著称。就版本而论,其所藏多宋、元、明代刻本或抄本,有不少是海内孤本。如宋代建阳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元代建安书堂活字本《元诗前后集》、明弘治八年铜活字本《会通馆印辑补古今合璧事类》、明刻周季凤纂修《正德云南志》、明刻管律纂修《嘉靖重修宁夏新志》等图书,都是海内罕见版本。所藏明抄本,用纸及款式都很讲究,字体端庄秀丽,令人爱不释手。
就内容言,范氏藏书经、史、子、集皆备。其中尤为宝贵的是有许多明代方志、登科录和政书,尤其是一些云南、四川边远地区的方志,以及大批医学、文学著作和金石碑刻等,都是无价之宝。范钦不仅大力收藏图书,而且勤于研读、校勘。他日日“手自题笺,精细详审,并记其所得之岁月”。《天一阁碑目记》称,范钦校刊、评论图书,严肃认真,“有清鉴而无妄作”。他还为其藏书编纂了《范氏东明书目》和《四明范氏书目》。可惜均已失传。
其藏书印达30枚,除了“天一阁”等易辨识外,还有“尧鼎”“东明山人之印”“古司马氏”“和鸣国家之盛”“司马之章”“司勋大夫”“万古同心之学”“东明外史”“一吾楼”“四明山水野人之印”“壬辰进士”“壬辰子大夫”“人生一乐”“子子孙孙永传宝之”“七十二峰”“四明范氏图书记”“四明范氏家藏”“范氏看画记”等。
范钦著述有《天一阁集》《四明范氏书目》《烟霞小说》《抚掌录》《奏议》《草朝遗忠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等。
墓葬
范钦墓建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茅山村茅山上,坐北向南偏西,民称五台坟。
纪念活动
2020年,天一阁博物院举办“公如砥柱——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生平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