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

更新时间:2024-06-30 12:02

茶学研究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划分,可以划分作两大部分,茶科学和茶文化学。茶的历史很长了,但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茶科学, 也就是茶学应该说是在20世纪才建立起来的。

学科兴起

生产的发展和加工及品饮方式的简化,使得散品饮这种“简便异常”的生活艺术更容易,更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植根于广大民间,从而使得之品饮艺术从唐宋时期宫廷、文士的雅尚与清玩,转变为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因为有散的兴趣,并逐渐与社会生活、民俗风尚以及人生礼仪等结合起来,才为中华文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使得传统的“文士”对品饮境界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初社会不够安定,使得许多文人胸怀大志而无法施展,不得不寄情于山水或移情于棋琴书画,而正可融合于其中,因此许多明初人都是饱学之士。这种情况使得明代著极多,计有50多部,其中有许多乃传世佳作。夏树芳录南北朝至宋金事,撰《董》二卷,陈继儒又续撰《董补》;朱权撰《谱》,于清饮有独到见解;田艺蘅在前人的基础上撰《煮泉小品》;陆树声终南山僧明亮同试天池,撰写《寮记》,反映高人隐士的生活情趣;张源以长期的心得体会撰《录》,自不同凡响;许次纾写《疏》独精于理;罗禀自幼喜,便以亲身经历撰写《解》;闻龙撰《笺》;钱椿年、元庆先后编校《谱》等,在这些人与书中,失权及其《谱》尤有杰出贡献。

学科创立

在中国和世界茶业的史册上,有一个永远放射着光辉的杰出伟人,那就是被后世尊为“茶圣”和“茶神”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陆羽是茶学的创立者。但他不仅仅是一位茶学家,在《全唐诗》、《全唐文》和《唐才子传》等许多文化典籍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和《传记》;所以,他同时还是一位才学逸群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不过,他在诗文和史地方面的著作与成就,如同有些古人所说,“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几乎全部被他茶学和茶业上的突出贡献所淹没了。可能因为这样,所以在我国唐以后的一些文学著作中,虽然一直把陆羽总也列为一位诗人或文学家,但多数都是“有名无实”,一带而过。这一点反映到陆羽的研究上,就出现了专重茶学及其茶业贡献的现象。无疑,对陆羽在茶学和茶业上的贡献,是主要和需要作重点研究的,但不能局限和停留在这一方面。为了促进中国陆羽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本文特疏简以往对陆羽茶学研究较多的方面,侧重从陆羽的时代环境、思想和社会地位、以及他茶学以外的某些成就,略作分析。

陆羽所处的环境,主要是指对他后来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其情况基本如《新唐书》和他自己所写的“自传”所说:他是一个弃婴,为竟陵(今湖北天门)寺僧所收养,及长,不愿学佛,便逃离寺院。他先藏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天宝中,一次和一些演员在州衙中演出,他的才能为太守李齐物发现,得助弃伶从学,自此便走上文人的道路。对于这点,过去许多著作和文章中,都有介绍,也无分歧。这就是说,对陆羽早年寄生寺院和飘泊为伶的社会生活,是清楚的,这里也不再详细论及。陆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有疑义和过去未见讨论的问题。

要涉及这个问题,不能不先从陆羽的生卒谈起。关于陆羽的生卒,史籍的记载是不怎样明确的,只是讲“不知所生”、“贞元末卒”。所以,1000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似乎对陆羽的生年死日,谁也没有搞清。一直到1958年,中国已故的著名农史专家万国鼎,他在一篇文章中,才对陆羽的生卒,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据万国鼎考证,他认为陆羽“和杜甫差不多同年”(生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804年或稍前”才死。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结束以后,中国茶叶界随着全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对陆羽的生卒,掀起了一个探讨的热潮。如陆羽的生年,就笔者所见,就有大历十三年(725)、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等先后不同的说法。尽管上列诸说都是采用肯定不疑的笔法,但各说各的,众说纷纭,且都未列举多少信据,所以,现在仍然是莫衷一是

学科部类

“茶学”这一学科之下可以有这样的一些部类:

茶叶植物学。(茶树学、茶树栽培学)

制茶工艺学。(制茶学、茶叶制造学)

茶史学。我们把它称作茶叶的源与流。

茶叶的传播及饮茶习俗。

茶化学。

茶叶检验学。

茶树病虫害学茶效学。

茶业经济学。(茶叶贸易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饮料 科学。

茶食与茶疗。(茶药学)茶业机械学。

茶文化学。如茶道、茶馆、茶博物馆。

茶文艺学。如诗歌、楹联、茶歌舞、茶迷、绘画、塑像、剪纸等等。

研究内容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否认中国古代的《茶经》就不是茶学著作。应该是那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甚至是世界茶科学的集中体现,是当时的最高水平。

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关于茶的文字很多,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对茶进行研究的却是较少的。除《茶经》以外,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对茶作了一些科学性的描述。

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学方面的东西到是非常多的,诗歌、歌舞、茶馆等等都应该属其中。

专业开设

在世界产茶国中,只有中国有以茶叶科学为专业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不仅培养中专生、大专生以及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而且于60年代起开始培养茶叶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80年代中期起开始培养茶叶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

浙江大学

中国设有茶叶专业的有高等农业院校浙江大学茶学系(前身为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始建于1952,原为两年制专修科。1954年华中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整并入浙江农学院。1956年改为四年制茶叶专业本科。1960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并,1966年系、所分开。1989年经国家教委通过为全国农学院重点学科。1998年浙江农业大学并入浙江大学。地址:浙江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安徽农业大学

茶学专业的前身是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复旦大学专修科调整到安徽大学农学院,1952年2月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茶学划分至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湖南农业大学

茶学专业1958年建立,由原湖南农学院农业专业的茶作组发展而成,1992年1月茶学专业从园艺系独立出来组建茶学系,现属园艺园林学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华南农业大学

茶叶专业1972年建立。现属园艺学院。学制四年。并招收三年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五山

西南大学

茶叶专业它的前身是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并入西南农学院,现属食品系。1985年西南农学院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地址:重庆市北培。

四川农业大学

茶叶专业1976年建立两年制茶叶专修班,1977年改为四年制本科,现属园艺系。地址:四川省雅安市

福建农林大学

茶学专业1975年建立两年制茶叶专修科,1978年改为四年制本科,现属园艺系。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云南农业大学

茶叶专业1973年建立三年制茶叶专修科,1984年改为四年制本科,现在独立建院,龙润普洱茶学院,同时也开展硕士研究生教学。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

南京农业大学

2004年南京农业大学设立茶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累计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近百人。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系它的前身是广西农学院热带作物分院茶叶专业,1982年改为广西农垦职工大学茶叶系,1998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信阳农林学院

1982年创办茶叶(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2002年与信阳师范学院联合举办茶学本科(信阳农林学院独立培养),2005年创办茶文化专业。2011年1月从食品科学系独立出来成立茶学系。2012年设置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茶叶营销方向。2013年独立开设茶学本科专业。

中国的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而今又时兴于当今盛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茶可以修身。读茶学专业研一的小海道出了她对这个专业难以割舍的感情:“最开始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是因为爱上了茶道那繁杂而精致的程序――摘茶、炒茶、出茶、沏茶、品茶……人在其中可以把心静下来。后来读《茶经》,我开始明白,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得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身养性。目前茶馆里的茶艺师一般都是初级、中级茶艺师,大家非常期待高素质、高水平的茶艺师。”

学科介绍

茶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现代学科。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茶叶既是云南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数百万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云南的山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一直把茶叶视为生命产业。为了加快云南茶叶经济的发展步伐,改变过去茶叶专业人才一直依靠外省农科院校培养的状况,经有关部门批准,云南农业大学于1972年建立了茶学专业,1973年开始招收首届学生。1996年被批准为茶学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授权点,1997年开始招收茶学硕士研究生。办学三十五年来,茶学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为促进云南茶叶优势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05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茶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增设茶学(茶艺茶道)专业,实行文理兼招,于2006年首批招收学生29人;并在全国招生,扩大了学生来源。目前,茶学专业已形成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在认真办好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农业推广硕士、在职教师硕士)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开办中、高级茶艺师培训班;专业知识培训班;招收函授生、外国留学生。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茶叶产业培育成区域性支柱产业”的进程,茶学专业将显现更加蓬勃的活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茶学专业主干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土壤学、遗传学、田间实验与统计分析、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树育种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综合利用、茶文化学。

茶学专业(茶艺茶道方向)主干课程:食品营养学、茶叶加工学、茶叶贸易学、茶艺茶道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综合利用、茶文化学、民族茶艺学。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被批准为本学科唯一的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是著名的园艺学家和茶学家蒋芸生教授、庄晚芳教授和张堂恒教授创建,历史悠久,基础好。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7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同时,聘请了国内外16名本学科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多年来,该学科形成了“茶树生物技术及资源利用”、“茶树高产优质和无公害栽培”和“茶叶化学与制茶工程”3个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分别在茶树生物技术、茶树高产优质栽培、茶叶生物活性物质功能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科点于1957年开始招收国外留学,为俄罗斯、越南、法国、韩国、日本和斯里兰卡等国培养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进修生300余人。国际交流活跃,近年来,国外同行到本学科点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人数50人次/年以上。

“十五”期间,该学科以学科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努力开拓创新,把学科点建设成为竞争优势明显、学科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并在茶学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华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创建于1930年的中山大学农学院茶蔗部。1974年成立华南农学院茶叶教研室,开始招收茶学本科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1998年以来,有两项成果通过农业部主持的成果鉴定,1项获广东省二等奖,1项获农业部三等奖。1991年确定为茶学学科硕士点,开始招收茶学硕士生,曾有硕士生导师8人,已培养了20多名硕士生。在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茶叶加工与机械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华南地区茶叶研究及学科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茶学学科研究工作,于2004年成立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2003年9月,确定为茶学学科博士点。目前茶学实验室设有6个分室,分别是茶树栽培育种实验室;茶叶加工与机械实验室;茶叶生化实验室;茶叶审评与检验实验室;茶饮料加工实验室;茶艺训练与表演室等。设有校内茶学教学科研基地70亩。

主要研究方向:(1)茶树种质资源;(2)茶叶安全生产;(3)茶叶综合利用。

典籍介绍

一、古今茶学典籍概况 从中国唐代陆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1年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出版共经历了1200多年。在这1200多年间,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内容丰富,从科学到经济,从哲学到文学,无所不包。作者队伍从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隋唐五代

这一时期出茶书13种,现存4种,以陆羽的《茶经》最著名,开创了茶书的先河,并且水平极高。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地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品饮、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

《茶经》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庚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但大部分是专题性论述。如张又新《煎茶水记》主要讲泡茶用水。

宋元两代

这一时期出茶书31种,现存12种。总览其书,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茶书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有14种属这两类。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

这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为著名,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

除《大观茶论》,还有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续茶经》等。

明代

明代是中国出茶书最多的年代。250年间出茶书68种,现存33种。明代是“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废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中国的制茶发展、名茶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资料,如朱佑槟的《茶谱》就是收集前人论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十几种茶书编成的。林大绶则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编辑成《茶经水辨》;二是有些茶书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前人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朱权的《茶谱》,就反对蒸青团茶掺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饮法。三是修改删节前人的典籍比较多。如,喻政的《茶书全集》就是编辑增删了别人的茶书汇编而成的。

总之,明代的茶书是抄袭与创新融会在一起,与时代紧密结合的。

清代

清代的茶叶生产、品饮大都沿前代,无多大创新。因此茶书不多,有也是摘抄汇编性的多。清代共出茶书17种,现存8种。清代茶书虽少,但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程渝的《龙井访茶记》,专记龙井茶的产地、采制等。这是最早专记龙井茶的书。二是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详细记载了清末外销出口茶叶的“着色掺杂”以及进口茶机、改良茶叶品质的一段史实,是第一手资料,很有时代特色。三是陆廷灿的《续茶经》,洋洋10万字,列出茶书72种,为古代茶书之最。

清代以后

从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这37年间,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仅出了10种书。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10本书中就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亲自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叶全书》。

二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5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茶书600多种(包括港台出版的茶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教育、食品、医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茶书隋唐五代出版了13种;宋元出版了33种;明代出版了68种;清代出版了17种;现当代出版了600多种;共740种左右。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茶书经典

唐代,介绍《茶经》、《煎茶水记》。

宋代,介绍《大观茶论》、《茶录》。明代,介绍“四书”(即《茶录》、《茶谱》、《茶疏》、《茶解》)中的《茶疏》。清代,介绍《续茶经》。

当代,介绍《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词典》及一套茶叶丛书。

《茶经》

公元780年写成,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茶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本书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著,是茶书中的经典。

《茶经》作者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字鸿渐,是一弃儿,被湖北天门西塔寺和尚智积收养,12岁以前是寺庙中的小和尚,后逃出寺庙,到一家戏班子学戏。天宝十年(742)与礼部郎中崔国辅相识并得到资助进行了茶叶考察,从学习、考察到《茶经》写成前后用了38年。陆羽由弃儿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茶叶专家,影响全世界,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神”。死于唐贞元末年(804),享年71岁,葬于湖州杼山

《煎茶水记》

唐代张又新著,于825年前后成书。主要内容说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泡茶最好的名泉。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陆羽认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从湖州到扬州,路遇陆羽,请陆羽品茶,命军士以江中取南零水。军士去江中取水,回来时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时桶中的水剩了一半,军士怕主人责怪,就在江边灌满。陆羽尝水后说,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陆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尝,说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众人佩服。

张又新,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进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欢饮茶评水。

《大观茶论》

宋代皇帝赵佶编著,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国无能,最后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但他是一位风流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有名。25岁时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他是中国惟一一位写茶书的皇帝。

《茶录》

作者蔡襄。本书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给皇帝进的书表。全文约1000字。宋代贡茶以北苑茶为主(产于福建建安),蔡襄时任福建转运使,监造北苑贡茶。他曾继丁谓献龙团茶后又造小龙团献给皇帝,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以善于识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建茶的问题。但陆羽《茶经》上未论及建茶,丁谓《茶图》中只谈了采制。所以写了《茶录》上呈皇帝,以答提问。全书有前序后序。中间正文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前序是写为什么要写《茶录》,后序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录》手稿被秘书窃去,后被人购买而刊出,但错误较多。所以修正后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远流传。

另一本《茶录》是明代张源于1595年前后写成的。全书1500字,分采茶、藏茶、火候、辨汤、泡法、投茶、饮茶、色、香、味、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23节,各条篇幅不长,有的仅有几句,但文笔简洁有新意。不少内容突破了陆羽《茶经》中的提法,如对土壤的认识。书中对炒青绿茶的制法写的简明扼要,深得其法。并指明茶叶的品质与制茶的关系,这是茶叶加工上的一大进步。在泡茶上提出了与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汤须五沸,茶奏三奇”的观点。五沸是:是:虾眼、蟹眼、鱼眼、连珠、涌沸,“初声、转声、振声、骤声、无声”,要听其声看其汤。“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这三种投茶的方法到现在还在应用。还提出了品茶先要温壶烫盏。在品茶时以少为贵,“独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录》对茶的色香味,对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详细的科学论述,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茶道”,并对“茶道”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是古代第三个提出“茶道”一词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于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的茶艺大全,对茶艺很有指导意义,建议茶馆老板抽时间看看。

《茶疏》

是许次杼于明历二十五年(1597)写成的。全书约4700字。分产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口啜论客、茶所、童子、饮时、不易用、良友、出游、权宜、宜节、考本等36节。这些章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体验写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观点。在制茶中总结了炒青绿茶的优点。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体实用。泡茶方法写得科学实际。书中还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馆初型)基本设置。

《茶疏》在最后的《考本》中提出“茶礼”,将饮茶从物质上升到精神。

作者许次杼,字然明,号南山,钱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诗,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长期生活在茶园中,能种茶制茶。

《续茶经》

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中国古茶书中最大的。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按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

《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佚的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作者陆延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

《中国茶经》

在现代茶书中具有代表性,在综合性茶书中水平是较高的。它是全国50多位茶叶专家,用了3年的时间编写的,于1992年出版。全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大部分共160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起源和传播、茶叶的性质和功能、茶叶的品类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贮存、茶的品饮和礼俗及茶与文化的关系,重点突出,简繁分明,是一部科学性、文化性兼备的经典性著作。全书不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在精度上都具体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继唐代陆羽《茶经》问世1200多年之后具有现代水平的新《茶经》。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又出版了两本茶叶大型图书,一本是《中国茶叶大词典》,一本是《中国名茶志》,都是在2000年12月出版。两者都是集全国上百个茶叶专家编写的。《中国茶叶大词典》条目9972条,《中国名茶志》写了1017种名茶。

经典语句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