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桥

更新时间:2024-06-28 16:15

荆山桥,谐音金山桥,位于徐州市金山桥经济开发区(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黄山街道荆山村,这座桥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3年)开工建造,四十二年(公元1704年)竣工,历时21年,费银26800两。桥身原长362.5丈,顶宽1.9丈,为159孔石拱板桥。其中石板桥南头95孔,北头45孔,中间有19个大孔。桥体有栏杆,中孔雕有12条蛟龙于拱顶,龙头朝向上游,桥中间刻一对石狮子。此桥结构坚固,全桥用花岗石料砌成,接缝处除加糯米汁浇灌外,另有元宝形铸铁扣接相连,桥面上铺有青砖。乾隆亲笔题写的“万世津梁”四个大字横匾,镌刻在桥顶一对石狮子之间。

历史记载

清史稿》:“丁卯,上渡河,至荆山桥、韩庄闸阅河工。”

《御制诗集》:“荆山桥,桥凡一百五十九孔,湖河之水由孤山、茶城等处经桥下,东入运河。”

《钦定南巡盛典》:“南巡临幸徐州,阅视石工,所有沛县旧城新城相距荆山桥,经由御道俱有一百二十余里……毋庸预备再金山桥新建行宫,与柳泉相近,着即改为柳泉行宫。”

大清一统志》:“荆山口石桥【在(徐州)府城东北二十里,山前有河甚广,下多乱石,桥跨其上,旧长三百六十丈,本朝乾隆十二年重修,长四百八十丈。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翠华南巡,有御制荆山桥诗并御制荆山桥记。】”

建筑地位

荆山桥,曾是世界上最长的联拱石桥

荆山桥是世界造桥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古代桥身最长、桥孔最多的石拱桥

江苏历史上最大的联拱石桥是徐州的荆山桥,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后,长482丈,大桥孔19个,小桥孔145个。

修建规模

荆山桥修建于1682年,它北枕荆山,南抵土山,腰部微向东弓,雄跨广阔的不老河,仿佛一道长虹横越天险,又恰似一条巨龙在烟波渺渺的水面跃跃欲飞。石桥全长1615米,中段主桥高6米,顶宽7米,底宽10米,有29孔拱形桥洞。南北两端引桥为梭形桥爪隔开的文武桥洞,其中南岸95孔,北端45孔,共计169孔。引桥南北端各立有牌坊,河北为主建,形制宽大,河南略小。整座桥基结构坚固,全部用长条花岗石砌成,接缝处除用糯米汁浇灌外,另用元宝形铸铁扣相联,桥面铺有青砖。桥身可并行两辆马车,商贾往来频仍,远远望去,非常壮观。荆山桥逐渐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徐州人民更将此处作为郊游览胜之地。

相关诗文

荆山桥

清代:弘历

三里长桥开孔多,绿芒千顷浪婆娑。涨波未至春膏足,且喜农民获麦歌。

荆山桥歌

清代:弘历

石桥三里许以长,如虹蜿蜒饮两塘。南北咽喉形胜控,春秋节宣计画良。

东接睢邳耕桑野,西连丰沛王霸乡。我曾坐照资利涉,发帑脩筑乃如常。

徐州省方今回跸,路便因度斯舆梁。去岁孙工河夺溜,闻道经此东归洋。

一百馀孔不足泄,其时水过桥面强。水过沙停半淤淀,微山遂壅趋壑方。

畴咨督课速疏浚,即今尾闾才通航。吁嗟民艰触目是,善后之策犹茫茫。

荆山桥放舟

清代:张吉梁

解缆长桥下,来乘万里风。船头波影白,蓬背日光红。

水势日趋下,乡音渐不同。群山如拱揖,迎我入淮东。

古迹遗存

荆山桥历经战乱,屡遭厄运,到新中国

北侧为:

虹影飞空百世津梁歌利涉;

湖光澄碧九州行旅沐恩波。

南侧为:

山近彭城彩映云龙瞻瑞霭;

人遵王路功成砥柱履周行。

文物挖掘

2002年,在江苏徐州市60项重点工程之一荆马河拓宽治工程的工地,施工人员在抽水清淤过程中从河底挖出康熙年间建造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荆马桥上的一尊石狮子。

博物馆考古人员对石狮子进行考证,这座石狮子连座约有1.8米高,约300多公斤重。从狮子头上的发髻等可以判断出是个母狮子,是徐州市著名的荆山桥桥头的两尊石狮子之一。荆山桥坐落在徐州城东北十公里处荆山口,横跨于荆山河上(京杭大运河段)。是1682年动工至1691年竣工,历时十年,费银26800两。全桥长达1599米,是一座有159个孔的石拱石板桥。桥造型美观,桥身有石栏杆,中孔雕有12条龙,龙头翘向上游。乾隆六次南巡,曾两次路过荆山桥,作诗《荆山桥歌》。乾隆亲笔词题“万世津梁”四个大字的横匾,镌刻桥顶一对石狮子间。该桥于1958年疏浚运河时被拆,石狮便不知去向。

民间传说

提起徐州东北郊的金山桥开发区,几乎无人不知。虽然根据省里统一称谓,已经改为“徐州市经济开发区”,但是“金山桥”三个字依然是家喻户晓。

其实,徐州没有金山,也没有银山,“金山”是“荆山”两个字的谐音。因为在开发区的东北方向、大运河北岸,有一座山叫荆山。荆山脚下,曾经有座桥横跨大运河上,名为“荆山桥”。

据记载,这座古桥是清朝徐州一位高级军官张胆捐资几万两白银,历经6年修建而成。

文史学者田秉锷先生介绍说:“其实荆山桥是一座古桥,数百年前就有了,石桥以前有木桥,木桥以前有浮桥。但是到清朝初年时,老的荆山桥被水冲塌了,来往的老百姓行动极不方便,有的在桥南有地,住在桥北,桥北有地,住在桥南,收割庄稼走亲戚都相当困难,只有靠一叶扁舟摆渡过去。史书上这样记载,从黎明起,摆渡的人就开始来往摆渡,一直到下午3、4点钟,两边都有排队的人,就证明它是相当繁忙的一个摆渡港口。“

由于荆山桥当时处在南京到北京这条国家主要驿道上,过往的官员、平民、商贾都非常多,因此桥被冲塌以后,给正常的交通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田秉锷先生说:“所以到清朝初年,我们徐州就出了一位慷慨的慈善家,一位义士,他就向官府提出:由他出资,倾尽所有的财产,在荆山脚下,在原来的荆山桥上,再建一座荆山桥。这位出资建桥的人叫张胆,字伯量。”

张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田秉锷先生说:“张胆这个人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大家族里,史书上形容,他长得圆肩虎相,肩膀耸起来像老鹰一样,就是虎背熊腰的样子,长得非常威武。他父亲做明朝的官,做到总兵官,就是相当于武官的正二品,所以在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张胆年轻时,他就决心习武来报效国家。在崇祯年间,公元1633年,张胆考中了武举人。跟随他父亲做了游击,相当于从四品,地位还是很高的。张胆作为明朝的武官,他和农民起义有过多次较量,他父亲在一次战役中被叛将杀害了,于是张胆决定替父报仇。”

由于明朝的灭亡,张胆为父报仇的愿望还没有来得及实现,便失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徐州。

令他没想到的是,清朝的开国元勋,清豫王多铎(顺帝皇帝的叔父),竟亲自登门拜访,邀请他出来做官。当时,多铎正带兵打徐州,听说徐州有一员武将相当有名,叫张胆,他就亲自到张胆家里,请他出山,帮助平定天下。张胆这时对农民起义有一种反感情绪,不过,对于清王朝也没有多少感情,但是毕竟是清王亲自邀他出山,他就同意了。此后,张胆被封为副总兵,随清军南下,立了赫赫战功。据说,张胆率领部队一路南下,攻占了扬州,打下了京口,收复了浙江,最后一直打到福建。

虽说身为一名武官,但是张胆决不残暴害民,处处表现了他的仁者之心。田秉锷先生说:“当时浙闽总督张纯仁特别信任张胆,叫张胆作了他督标左营的统兵官,当时在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时,张胆表现了他的一种仁爱精神。因为清兵南下,很多老百姓害怕清兵来杀他们,就跑到深山里去了,实际上,他们没有参与任何叛乱活动,所以,对于这些人,张胆就主张招抚他们,回家种田就没事了。但是很多人主张对逃亡的百姓大开杀戒。张胆不同意这种做法,就贴出布告,让逃到山上的老百姓都回到家里来,不给任何治罪。这样,张胆一次就救活了数百老百姓,所以在浙江一带,很多被他救活的老百姓就说‘张公活我’,就是张公把我救活了。”

张胆立大功时,已经是清朝顺治初年了。当时社会还不稳定,在徐州西北方向,也就是山东曹县一代,出现了一支号称百万人的农民起义军——豫园军。张胆被推荐担当镇压豫园军的重任。

几经较量,张胆终于打败了豫园军,进一步稳定了清政府的政权。

但是张胆并不贪恋权势,当有人谣言中伤他时,便主动请辞回乡。

据说,张胆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这六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都走上了科举做官为国为民立功的道路。

张胆受诬陷请辞回乡时,正当人生中年,除了种田、教育子女外,他的家业也越做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有钱人,但是生活却十分简朴,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洗得发白的衣服。不过,遇到需要救助的人时,他从来不会面露难色,更不会袖手旁观。

康熙二十年,徐州发生了大饥荒,张胆捐献了好几千石粮食,并设立了好多救济厂,让老百姓免费喝粥,帮他们度过了难关;1683年,徐州修建官方学校孔子庙学,张胆捐献了6000两银子,并主持整个工程。如今在徐州市第二中学,还依稀可见学校当年的规模。

那么,张胆为何要倾尽所有财产,修建荆山桥呢。据说,是从一次打赌开始的,民间还流传着这个有趣的传说。

田秉锷先生说:“因为荆山桥建桥以前就有一个摆渡人,民间传说姓姚,摇船的时候就喊“摇了,嘿~”于是他家就喊他‘姚老黑’,‘姚老黑’在摇船的过程中,因为张胆的女儿嫁到河对岸去了,他经常要从河上过。所以‘姚老黑’知道他是富翁,每次张胆的女儿过河时,‘姚老黑’就向她收很高的过河费。

有一次,张胆就责问:‘船家,为什么向别人收这么少的过河费,向我收这么高的。’

‘姚老黑’说,‘你有钱啊。你有钱你不多交吗。’

张胆就责备他不公平,‘姚老黑’就说,你认为不公平,你修一座桥走啊。’

张胆说,‘我修桥就修桥。’

‘姚老黑’说,‘倘若你能把桥修好,我从今就不摆渡’。张胆说:‘我还不能修桥呢,不然不砸你的饭碗了吗。’

‘姚老黑’说,‘我自愿的。我做一个样子给你看,你修好,我就把船拉到山上去。让众人都知道我是心服口服。’”

于是,二人就打起了赌。

这样的传说,显然把张胆修桥的壮举涂上了幽默的色彩,把故事简单化了。其实,靠个人能力修座1000多米长的石拱桥,绝非易事,也不可能是一时冲动所为。张胆修荆山桥,完全是出于他对家乡徐州的热爱,对老百姓疾苦的一种关注。

当时,张胆不仅向徐州知府提出了修桥建议,还全权负责修桥的各项事务,他担任修桥财务的筹集人,又担任了工程的主要责任人。此时张胆大约70多岁,已经垂垂老也,可见其热情之心。然而仅凭他的家财,要修荆山桥还是力不从心。好在他有6个儿子,这时候已经全部通过科考途径,都在外面做官。

在后人所写的《荆山桥记》中,就有对张胆修桥过程的详细描述。田秉锷先生说:“首先和三个做官的儿子打招呼,一个是当事任湖北安察史的大儿子张道祥,正三品,二儿子张道瑞,当时任福善游击,后任徐州总兵,任徐州总兵的时候是从二品,三儿子张道远做过云南的曲径知府,最后又做到了江西的布政司,从二品。张胆修桥一开始就给三个儿子去信,说‘我要在家乡做一件好事,全家出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三个儿子都支持父亲的义举,都把家里所有的存钱拿出来,甚至穷的亲戚,没有钱的就带着粮食来,没有粮食的就人来出力。”

当时,张胆的三个儿子虽说官职较高,但是一年的俸禄平均也不过1100两银子,张胆修桥共花费白银2万6800两,相当于三个儿子8年的工资,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可以说,因为有了儿子的大力支持,张胆修桥才有了资金保障。田秉锷先生说:“桥长362丈五尺,折合公尺就是1200米,一共有40多个桥洞,桥面宽1丈九尺,当时可以并行走两辆马车,或者说两个八抬大轿可以对行,全部是用青石这样砌成的。桥头上建了两个小建筑物,一个是茶亭,让南来北往的人免费喝茶休息,还建了一个大凉亭。所以张胆为建桥谋划特别详细,一切都以方便老百姓为出发点。6年时间,6易寒暑,这样一位老年人就在桥上从规划打基础,看它一块石一块石地砌起来,耗费精力之多可以想象。荆山桥,实际上是张胆用生命把它修建而成的。”

传说张胆花光了所有的家产,最后一块合龙门的石头,还是家里的小丫环捐献私房钱买来的。

桥修成后,桥头立有过桥牌坊,桥身有石栏杆,石头接缝处除了用糯米浆浇灌外,还用元宝形的铸铁扣相连结,桥面铺有青砖,远远望去,非常壮观。

荆山桥的建成,不但给两岸百姓和南北商贾带来了便利,也成了贯通南北的大动脉。规模在苏北乃至全国都属罕见,堪称“全国第一桥”。

根据民间传说,“姚老黑”自然就把船拉到了山上。所以,当地老百姓还指着荆山上一条长长的山道说:那就是当年“姚老黑”拉船时磨出来的痕迹。

乾隆11年,也就是张胆修成荆山桥60年之后,荆山桥又得到了重修。桥身加长120丈,总长度达到482丈五尺,大概1600米左右,共有桥洞149个。有人说,荆山桥的桥洞就像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数不清。一个卖黑碗的山东老汉不信,推着独轮车,见一个桥洞摆一个黑碗,结果摆来摆去,自己也摆糊涂了。

从清代到民国时期,荆山桥始终是徐州的一景。不幸的是,随后的岁月中,荆山桥历经战乱,屡遭厄运,到建国时已面目全非,仅能勉强通过行人。

1958年,政府开挖不老河时,用爆破的方法将其拆除。存在了350年的荆山桥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田秉锷先生说:“这是出于一种治水的战略考虑,当时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徐州市市区、铜山县北部的排涝问题,当时要疏通不老河,使她东连大运河;第二,要解决徐州的北煤南运问题,当时为了拓宽不老河、改造不老河的过程中,必然要把不老河加深加宽,当时荆山桥是历史上用传统工艺修的桥,因此在桥下过木船还是可以的,过轮船肯定不行。就防止了运煤,也妨碍了行洪。当时为了拓宽不老河,改造成我们说的京杭大运河,就做了牺牲。”

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北岸的一段残桥和过桥牌坊了。它静静地屹立在田野之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荣耀和不幸。

而修桥人张胆的善举,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田秉锷先生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少钱财,都不足为贵,不论他有多高的地位,都不足以骄傲。一个人值得自豪、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就是他关心人民、关心家乡、关心国家。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所以张胆之所以让我们记起他来,我们之所以说它是徐州第一号慈善家,就在于他的自私自利之心极少,大公无私之心极高。虽然荆山桥不存在了,金山桥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作也是对张胆的纪念,金山银山,不如慈善之山。”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