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后港中学

更新时间:2022-01-17 11:44

后港中学创建于1956年,始称荆门第三中学,始建于风光旖旎的长湖之滨全国明星镇后港镇,随后整体搬迁至沙洋县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原校址进行教学,位于汉江之滨,素有“汉江明珠”、“魅力水城”美誉的沙洋县。长林文化融注其中,鹤川书院驻足校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以“优良的传统、严谨的管理、优质的教育、人本的服务”而闻名遐迩,饮誉荆楚。

学校介绍

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2200多名学生,150余名专任教师,其中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市县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4人,高级教师42人。学校占地面积150余亩,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校园内百年古树,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鳞次栉比;草坪翠绿,悦目赏心;曲径通幽,深邃静谧;设施完善,馆舍齐备。教学楼、图书室、电子备课室一应俱全,学生公寓望湖而立,学生餐厅全市一流,是荆门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示范高中之一。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高举质量兴校大旗,深化课堂改革,开展岗位练兵,追求管理创新,打造魅力课堂,教学质量、教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学校校风淳朴,学风浓厚,校园平安,20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后中人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书写了后港中学长达50多年的辉煌历史,学校先后获得“荆门市高中教学先进单位”、“荆门市德育先进单位”、“荆门市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机构设置

设有校(党)办、教务处、政教处、安保处、团委、教科室、总务处、工会等机构。

所获荣誉

学校高举“悦雅”文化育人大旗,大力推进“531”(五导三查一反思)智慧课堂课改工程,发展特色办学之路,打造了“荆楚俊才班”“外国语实验班”“艺术实验班”等一批精品特色教育品牌,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曾先后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荆门市示范高中”“荆门市文明单位”“荆门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湖北省校园文化百强校”“湖北省2020年普通高考优秀考点”“沙洋县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在2020-2021学年度荆门市学校后勤“三个创建”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学校。

历史沿革

沙洋县后港中学创办于1956年,始称荆门第三中学,位于风景旖旎的长湖之滨,坐落在沙洋县后港镇,楚长林文化融注其中,鹤川书院驻足校内。

初创时,学校仅有初中班4个,学生248人,教职工14人。1959年,学校更名为荆门后港中学。1971年,学校增设高中班4个,办成共有16个班级的完全中学,1978年列为湖北省县以上重点中学,1984年更名为荆门市后港中学,1990年调整为三年制普通高级中学,1992年晋升为副县级学校。

一、学校规模

初创时期,只有初中班4个,学生248,教职工14人。

文革前期:我校仍然是初级中学,有9个班,学生497,教职工23人;

文革后期:69年初中达15个班,学生815人,教职工39人。1971年春季,共有8个班,其中4个初中班,增设了4个高中班,初中生184人,高中生209人,教职工达48人,发展成为完全中学。从此班级数及学生数比较稳定。

高考制度恢复后,78年班级达到13个,其中初中3个班,高中10个班;学生数达749人,其中初中生143人,高中生602人,教职工49人;86年达到班级数16个,其中初中6个班级,高中10个班级,学生数1001人,其中初中生389人,高中生622人。

1990年调整为三年制普通高级中学,共有教学班15个,学生1674人,教职工107人。办学规模逐年增加,到90年代中后期为鼎盛时期,2007年共有39个教学班,2289名学生,教职工168人。

二、校舍状况

初创时期新修了五间教室,借用了后港小学的三间教室。

文革前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校随着形势的发展,校舍维修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1966年,教室有三栋,共20个教学室,面积达1080平方米。学生平房宿舍一栋,共7大间,面积达600平方米;教职工住房45间,面积达600平方米。到了文革期间,学校的建设几乎停止了。

文革结束后,学校校舍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80年代,先后建成学生宿舍楼一栋计60间,面积达1898平方米;三层的教学楼有18间教室,面积达1398平方米;两套教工宿舍楼,总面积达2437平方米。此时学校总面积达9445平方米。

90-2010,学校迅速发展,建成了三套教工宿舍楼、实验大楼、男女生公寓、学生公厕、学生礼堂、办公大楼。同时改造了校门及门店,建筑面积达到25681平方米,总投资1083万元。

学校发展至今,占地面积达到150余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资产约为1300万元。

随后学校整体搬迁至沙洋县(沙洋高等专科师范学院原校址)进行教学。

三、教学设备

文革前,理化生仪器仅能供教师演示之用,图书近5000册;文革期间,理化生仪器无专人保管,损坏严重,图书被哄抢一空。

恢复高考之后,主要充实了实验室,仪器、药品能够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购置了一些教学挂图。

80年代开始逐步增加投入,学校投资53万元完善教学设备,建成标准水泥篮球场5个,建成语音实验室,购置投影机、理化生实验器材1865套件,添置教学图书28600册,添置电教器材42部件,添置体育、音乐器材445件,钢琴6架。

四、培养人才

1956年至1986年,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6933人,初中毕业生2775人,高中毕业生3227人,合计6002人,各类专业人才931人;其中,中小学教师(一年制)149人,农技(两年制)137人,水电(两年制)117人,文艺(两年制)151人,卫生(一年制)79人,通讯(两年制)118人,兽医(一年制)18人,财会(两年制)43人,农机(两年制)137人,78年恢复高考以来,升入大专院校242人,升入中专79人。

1986年至1997年,学校辉煌时期,共培养高中毕业生2992人,升入大专院校1661人,历年高考上线人数均占全市第二。

2001年至2010年,由于高校的扩招以及大专院校的增多,升入大学的人数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累计考入本科的有2570人,专科的有1817人,艺术的有220人,特长生110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