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5 10:37
莫奇人兴起于公元前200年,繁荣于公元1世纪至8世纪的秘鲁北部沿海地区。他们曾沿着秘鲁海岸建成了一个绵延350公里长的国度。莫奇人是契穆人在文化上的先驱,契穆人使用土坯建筑这一特点就是从莫奇人那里继承来的,因此莫奇人曾被称做原始契穆人。但他们似乎并不是一个民族,契穆人的帝国兴起之前二百年,莫奇人就已经消亡。
所属国:秘鲁
英文名:Chan Chan Archaeological Zone
昌昌古城是南美古代契穆王国都城遗址,位于秘鲁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拉利伯塔德省特鲁希略城西北4公里的沙漠地区,14世纪之前最为繁荣。古城完全由土砖建造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土城遗址,也是南美建筑中的杰作。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大自然的侵蚀,盗宝者的破坏,加之暴雨和洪水的威胁,使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城岌岌可危。在1986年11月28日的世界遗产大会第10次会议上,被纳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15世纪初期,自诩为太阳子孙的印加部落,以秘鲁的库斯科为中心,相继征服邻近的部族,建立了强大的印加帝国,这也是古代南美洲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文明社会。在印加帝国最为鼎盛的时期,帝国统治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以及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
据说,当印加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时,为了拓展帝国的版图,在和周围的部族连年征战中,征服了当时已由强变弱、四分五裂的昌昌王国。从此,这一地区也被置于印加帝国统治之下。
昌昌,契穆语为“太阳、太阳”。对考古学家而言,今天的昌昌古城早已变得既面目全非又神秘莫测。早在哥伦布1493年到达美洲时,昌昌就早已被废弃。欧洲人来到这里时,看到的只是一座被人遗弃的空城。欧洲人并没有见过昌昌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只是从印加人那里得到了一些有关这座古城的传说。
昌昌古城全城占地约36平方公里,中心地带6.5平方公里,包括10个长方形的城堡。每个城堡平均长约400米,宽约200米,四周有高9~12米的围墙,最高的可达15米,墙基厚3米。目前,古城只挖掘出很少一部分。专家们相信,还有大部分的城墙和古物被掩埋在沙石下面,需要长时间的发掘才能使它们重见天日。
从目前挖掘出的一小部分来看,这座古城非常壮观。其城市布局被严格地分为几个等级,反映出一种严谨的社会观念,当时的契穆人似乎已经有了比较细致的社会等级制度。
城里一些主要的建筑群,都是用各种不同的土砖所造,看上去简单朴实。但在另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上,有饰有金箔嵌在泥土墙面上的装饰图案。可惜的是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已流失多年。城内设有非常复杂而有效的水道系统,用来供应城内的食用水,其中有一条水道长达80多公里。从供水设施来判断,当时在这座城里的居民大约有5~10万人之多。
近年来,考古学家对其中的一个城堡做了详细研究。城堡北面有一狭小入口,堡内以高墙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北入口处为一略呈方形的大院,两侧是厨房和一些小院落,南侧有许多土坯房屋,有的墙上有浅浮雕的鸟、鱼、漩涡纹、格子纹等图案。中部近入口处也是一个小院,周围有一些小院落和可能是贮藏室的小房间,另有一个巨大的陵墓。这些城堡大概是统治者及其亲随的生活区,一般居民则住在城堡之外。
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城堡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但其年代前后相接。
近年有研究者认为,因为这10座城堡正好和历代契穆君主的数目吻合,因此有人认为可能是这些君主各有一个城堡作为王宫,在他死后又成为他的陵墓。类似的习俗后来也流行于印加文化的库斯科。
在10个城堡的西侧和南侧发现了4个手工业区。手工制作业似乎主要有木器加工业、纺织业和金银制作业。在古城中,也出土有铜器、金银器、陶器、织布机纺织品等。
据考证,契穆人操容卡语(现已消失),没有文字。昌昌古城后来虽被岁月和沙石所湮没,但因为这个地区雨水罕见,所以古城的遗址保存非常完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土城,昌昌古城中,不论城墙或是房屋,一律不见石头,全部用土坯垒成。土坯有大有小,依不同建筑物而定,砌得“天衣无缝”。土坯常以品字形逐层砌造,以防地震的破坏。让人惊讶的是,1970年秘鲁大地震,后人修复的城墙倒了,残存的古城墙却安然无恙。后来人们发现,原来,当年的契穆人在建造这座土城时,其土坯是用黏土、贝壳、砂粒磨成细粉,混合掺水成型,以火焙烧制成,成品呈紫红色,坚牢度不亚于现代混凝土。再加上当地气候干燥,几乎终年无雨,才使得这些土坯建筑经受住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淋。
昌昌古城和它的建造者契穆人引起了世界考古学家们的强烈兴趣,又使他们感到困惑。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昌昌古城以东不远沿海地区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更使世人感到了极大的震惊。
1987年,人们在莫奇河谷接近沿海的地方,发现了一系列壮观的金字塔。这一发现,使人们重新了解了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及其文化。
这些金字塔之所以很晚才被发现,是因为它们全部都是用泥砖砌成的,而且时代非常古老,由于受到严重侵蚀,从外表看来,几乎很难辨认出它们是人工建筑。其中最大的一座名为太阳金字塔,是因为它是在太阳峡谷中被发现的。
太阳金字塔高度为40多米,原本比这还要高,但因遭到风化的侵蚀和盗宝者的破坏,已经变矮了很多。它的基座面积达54400平方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巨大的土山。在塔的23米高处为一平台,平台高18米。过计算,有人认为,当年为建筑这座金字塔,估计用去了1.4亿多块砖坯。这座金字塔是西班牙人来到之前美洲最大的土坯建筑,也有人认为它在刚刚被建成的时候,很可能就是美洲最大的人造建筑物。
在太阳金字塔附近,还有一座略小的金字塔,人们把它叫做月亮金字塔。两座金字塔大约建于同时代,有些建筑学家认为两个金字塔是一个整体,其建造很可能与葬祭有关。
最令人惊讶的是,考古学家发现,这两座金字塔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公元200年~公元600年间。也就是说,它们比契穆王国的年代更早。那么,这两座金字塔是什么人建造的呢?
经过长时期的考察和研究,考古学家们终于发现,他们的建造者是一个名为“莫奇”的南美古代民族。据研究,莫奇人兴起于公元前200年,繁荣于公元1世纪至8世纪的秘鲁北部沿海地区。他们曾沿着秘鲁海岸建成了一个绵延350公里长的国度。莫奇人是契穆人在文化上的先驱,契穆人使用土坯建筑这一特点就是从莫奇人那里继承来的,因此莫奇人曾被称做原始契穆人。但他们似乎并不是一个民族,契穆人的帝国兴起之前二百年,莫奇人就已经消亡。
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现在人们已经知道,莫奇是一个等级鲜明的社会,由不同阶层的统治者、武士、手工艺人和农民组成,由国王统治。在他们的墓室里,人们发现过金光灿灿的王冠、王杖、金花生、精致的项链和精美的陶器。
莫奇人虽然没有成型的文字,但却以特殊的方式留下了他们的信息。这就是他们的陶器。他们是制造陶器的高手,也可以说陶器是莫奇文化的精髓,莫奇人用陶器创造了他们的历史,他们遗留下来的陶器也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神秘的民族。莫奇人的陶器制作之精美,让后世的考古学家们叹为观止。他们陶刻的技巧在古代秘鲁举世无双。从莫奇陵墓中出土的那些琳琅满目、千奇百怪的陶器,每一件都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活动以及植物、动物、建筑等等。
陶器上有的绘有精美的宗教和政治仪典的场面。其他器皿则被制成人和动物的形状,上面的彩绘反映了莫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种精美的实用陶器“陶制肖像”,人头状的坛子,曾被深埋在墓穴之中,人像的脸部特征刻画得十分细致清晰,它们可能就是莫奇人的真实写照,而且多半是他们领袖的头像,其拥有者曾经是莫奇社会的实权人物。他们另一种出名的陶器就是所谓“色情”陶器,有各种细致入微、奇奇怪怪的性交行为,但也有人认为,这些陶器是为了某种宗教目的而非生殖或色情目的。
除陶器外,莫契人也善于制作金银饰品,用来装饰历代国王的生活器具和墓葬。
1988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秘鲁北部拉姆巴耶克地区的锡潘高台底下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莫奇时代的墓室,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锡潘古墓。据研究,古墓约修建于公元300年,正值莫奇文化发展时期。考古工作者从墓室中发掘出6具尸体,墓主约30岁,身高1.68米,属武士和祭司阶层。除此之外,还有多名殉葬者。在墓主上下和左右,有两个约20岁的女子,还有两个约40岁的男子,其中一人是武士,另一人是主人的侍者。在主人的斜上方,还葬有一个约20岁的男子,大概是卫士。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卫士没有双足,两个女子和两个男子中也各有一人缺一足。据推测,为了防止他们在殉葬时逃跑,所以在陪葬前将他们的脚砍掉。在古墓中,还发掘出大量的陶器和金银铜器等陪葬品,其中有工艺精湛的贵金属工艺品,如“金头人”,其眼睛由珠宝和青石雕成;还有金杯,其装饰图案反映了古秘鲁的发达农业。此外,还有貌似美洲虎的猫科动物雕刻品,和比实物大两倍的金花生。在出土的1000多件陶器中,有壶、碗、坛子、酒杯等。许多陶器上饰有精美的图案和人物形象,如:身披铠甲武士、裸体战俘,以及各种动植物和昆虫。
莫奇人建造了重要的建筑物,作为行使权力的中心,如雄伟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但他们最突出的艺术贡献是冶金和制陶。而且,他们生活的地方原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莫奇人将水引入干旱的土地,建立了良好的农业灌溉系统。
但是这个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古老民族,在大约公元8世纪以后便渐趋衰落,最终湮没于荒野之中。又过了二百来年,在大致同一个地方,契穆人开始崛起。
从莫奇文化到契穆文化,这里面充满了令人困惑之处。首先,契穆人是不是莫奇人的后裔?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刚刚发现莫奇文化时,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原始契穆人。这两种文化确实太相似了。从不用大多数民族所用的石头和砖块而用独特的土坯建筑,到陶器和金银器的制造技术,都仿佛一脉相承。但这种看法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莫奇文化消亡二百年之后,契穆文化才出现,这里有二百年的历史断层。所以现在大多考古学家都放弃了这个看法,改持存疑态度。
是什么原因造成莫奇文化的终止呢?这是国外不少学者所努力探究的一个问题。
最简单的一种看法是由于自然灾害。有人说,自公元6世纪以来,这里遭受了长期的干旱。后来又有过地震、洪水和沙尘暴,使这里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无法生存。但如是这样,为什么后来的契穆人却能在这里生活并建立强大的帝国?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安第斯山区的部落集团,可能是瓦里人,从东部入侵,最终毁灭了这个秘鲁沿海的古文化中心。但瓦里人却没有在沿海地区留下痕迹,因此这种说法也有些勉强。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秘鲁沿海存在另一个强大的文化核心,它从南向北推进,从而湮没了莫奇文化。那么这个强大的民族是不是就是契穆人呢?如果是,他们的出现为什么要再过二百年?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人?
不论是莫奇人还是契穆人,他们都没有留下文字,又都在世界主流文化接触他们之前就已经销声匿迹。
过去100年间,在秘鲁各地发现了不少莫奇人的遗物,但直到1946年,美国考古学家斯特朗和埃文斯发掘威鲁河流域的遗址后,莫奇人的陶器及文化背景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斯特朗和埃文斯发掘到一座埋了五具尸骸的合葬墓,死者中有两个女人、一个男孩、一个成年男人和一个可能是战士兼祭司的老人。从两具女尸肢体扭曲的情况来看,她们可能是老人的妻妾,被活埋陪葬,男孩大概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那个成年男人的双膝和脚都被绳子捆绑着,则无疑是殉葬者。此外,在墓中还挖掘出了一些随葬品,有珠子、布片、28个陶罐、一个镶金的红铜口罩等等。凡此种种,证明莫奇人极为注重来生,显然想把死者连同他的所有财物送进阴间。
使我们对莫奇印第安人有深切了解的,还是那些在威鲁河流域遗址以及在秘鲁各地出土的陶器。莫奇人没有文字,不能凭书写记载事迹,他们的才能技艺都运用到制造陶器方面。陶器上的精美图画,其题材从宗教仪式、战斗场面,到猎狐、斩头,十分广泛。
考古学家仔细研究这些特征,拼凑出公元前100年莫奇人兴起到公元700年前后衰亡的这段时间,莫奇人日常生活的大致情况。在莫奇人的陶器上,既有妇人分娩、梳洗头发和男人渔猎等场景,也有各式各样动物的性行为画面。厨子、医师、纺织工人、制陶工人、士兵、祭司、奏乐者等人日常工作的情形,也可以在那些陶器上看到。不管是什么题材,这些画总像是在讲述故事,例如海狮吃鱼或者莫奇人用吹箭管射鸟雀。
莫奇人有着比较虔诚的宗教信仰。举行宗教仪式在莫奇人的社会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许多莫奇陶罐都绘有一种特别仪式:一群人向一个头顶和双肩发出亮光的人奉献一只大杯。在这种仪式上出现的其他形象,是些半人半鸟的动物,或是具有人类形象的猫科动物。画面上的动物总是在进行各种奇怪的活动,反映出莫奇人怪诞的趣味与偏嗜。
秘鲁考古学家霍伊尔认为莫奇人可能对犯错的族人施砍手砍足的刑罚。但这并不足以解释出土陶器上那许多怪异丑陋的形象,莫奇人崇拜扭曲变形的人或物,反映了这个部族相信事事与神秘魔力有关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