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隋

更新时间:2024-03-18 12:27

南通大学是“莫文隋”(谐音”莫问谁“)精神的发源地,20年来,在“莫文隋”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在公立南通大学(Nantong University)已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学校起源

1995年3月下旬起,南通工学院两位贫困学生先后受到署名“莫文隋”的陌生人的资助,这两位学生为了寻找帮助自己的好心人,按照汇款单上的地址到处打听,却没有着落。随后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发动广大市民帮助寻找,却依然找不到“莫文隋”的真人。而“莫文隋”却在不断地变换着名字和不存在的通讯地址,继续着他(她)的无偿资助。

在人们急切地寻找“莫文隋”的时候,无意中却发现了南通市还有一些“莫文隋”式的好人。例如:资助困难学生的“卫英才”和“叶中恭”(疑为“一中共”的谐音)等;资助孤儿院的“吴铭”(疑为“无名”的谐音);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疑为“为群”的谐音)。

这些人都在默默地帮助着别人,但没有一个愿意走出来被人们所认识;即使有人承认曾经资助过别人,却不是人们要找的人。“莫文隋”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莫文隋”式的群体。他们中有的是党员干部,有的是普通群众,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了好事始终不愿披露自己的姓名。

一个偶然的机会,仅有的几个人认识了“莫文隋”。在几次对话过程中,“莫文隋”说:从来就觉得帮助他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一向乐于克己助人的。看到特困生的那种难处,心里很着急。除了国家、学校关心他们外,“像我这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理当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又实在不想惊动任何人,更不愿使那些我给予帮助却至今还不认识的学生有不必要的压力。如此而已!”在他的再三恳求下,媒体至今也没有公开“莫文隋”的真实身份,外界只知道他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一位中共党员。

“莫文隋”克己帮困,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曲折迷离的过程,却产生了事前不曾预料到的群体效益,热心续写“莫文隋”故事的人与日俱增,弘扬“莫文隋”精神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据南通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涌现“莫文隋”开始,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笔。

从1996年2月起,江苏省及全国各媒体陆续报道了南通“莫文隋”,《扬子晚报》全文转载了《南通广播电视》刊出的《追踪“莫文隋”》长篇通讯,并开辟了《与“莫文隋”同行》专栏,连续开展了18天的讨论,共发表53篇读者来稿。《人民日报》、“新华社”、《半月谈》、《新华日报》、“焦点访谈”等都对南通“莫文隋”进行了深度报道,“莫文隋”开始走出南通、走向全国。

主要事迹

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

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王瑞清副教授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并连续4年捐助两名贫困生,每人每年1800元;

陈燕飞老师连续4年为学生义务教授书法,并免费赠送学习教材;

2014年12月,通大政治学院政教师范131班的刘晓霞同学,突然感到左眼视力日渐模糊,被诊断为急性视网膜病变,全院师生捐助10918元。经过有效治疗,刘晓霞同学左眼被治愈,并在新学期重返课堂。

2015年1月11日晚,贫困生梁建明突发脑溢血,短短数日南通大学师生捐款了数万元,学院师生自发组织看护,辅导员刘保山和班主任梁志峰24小时轮流守护,梁建明同学最终转危为安。

2015年1月17日,通大机械工程学院2013级研究生孙志鹏被确诊为肾衰竭,仅教职工和研究生就募得善款24550元。这一善举成为了通大莫文隋精神的鲜活见证。

南通大学“莫文隋”历经数十载,已由当初的一人发展成会员达27000余名,其中大部分为通大历届师生,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

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服务立足通大、辐射社会,形成了“情系村小”志愿服务、“多背一公斤”志愿服务、“校居共建”志愿服务、西藏民族中学爱心助教团等奉献形式。志愿者们在爱心助教、助残、敬老、环保、法律援助、暑期三下乡等多方面表现优异,奉献了青春、汗水与智慧。

“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累计已开展志愿服务4000余项,全国参与人数近50万人,先后有50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

其中,2011年,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发展经历

“莫文隋”精神不久从南通传至全国各地:

1996年9月开始,南京师范大学就有两名特困新生不断接到来自江苏常州、署名“劳衷怡”寄来的汇款单。后经查实,“劳衷怡”是常州市一位80多岁的老中医。

在南京市新街口邮电局,有人化名“良民”,向南通市社会福利院汇出一笔8000元捐款。南通方面收到这笔汇款后,立即请求当地邮局帮助查找捐款人,也一直未果。

一些海外华人也加入了“莫文隋”:

香港有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1997年到南通听说“莫文隋”的事迹后,被深深打动。她赶到慈善会,一下子捐出了15万元,并再三请求不要公开她的姓名。

一名印尼华侨多次慷慨出资为南通办学校、建医院、造桥铺路修水利。南通决定以其名字命名这些项目,均被他婉言谢绝。新闻单位多次寻访报道,也被一一挡驾。

截至2019年7月,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总数达2.7万人,志愿服务时长在打卡器APP上的统计记载为52万小时,名列全国第一。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等总计发布志愿服务活动超过3万个、总时长超过2300万小时,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志愿服务评选中,南通有30多个组织、50多个项目、100余名个人上榜,全国领先。

莫文隋之传诵

1997年,“莫文隋”精神被搬上了话剧舞台。六幕话剧《走近“莫文隋”》展示了南通市“莫文隋”群体的光辉形象。正如主题歌中所唱:“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迷茫中我是一颗星“。

一、

虽说是一朵迟开的腊梅,

却是她最早营造出立春的氛围。

等到百花盛开的日子,

她已是一滴平平常常的露水。

虽说是一只迟到的画眉,

却是她最早传递着惊蛰的分贝。

等到百鸟齐唱的时候,

她已是一根普普通通的鼓槌。

二、

《离开雷锋的日子》催人掉泪,

返璞归真是我们几代人的追随。

没有高度的山峰不会有向背,

没有了向背也就谈不上壮美。

没有深度的河流不会有泊位,

没有了泊位也就谈不上作为。

“莫文隋”既不是山又不是水,

她的高度与深度却令人久久敬佩!

三、

我们告别昨天的弹雨横飞,

美与丑的较量并没有因此收尾。

穷和富的界碑等着我们摧毁,

苦和乐的站台等着我们接轨。

爱的号角依然需要我们劲吹,

爱的战鼓依然需要我们常擂。

人生的纽带上多一个情结呵,

心灵的枝头就会添一簇新蕾。

四、

“莫文隋”哟莫-问-谁,

莫问是东?是南?是西?是北?

既然是同一片阳光下的花草,

就该同样地溢彩、同样地流翠。

“莫文隋”哟莫-问-谁,

莫问是兄?是弟?是姐?是妹?

既然是同一块热土上的骨肉,

就该同喜同悲、同歌同醉……

五、

虽说是一朵迟开的腊梅,

那春汛,已把风铃摇得又甜又脆。

虽说是一只迟到的画眉,

那春色,已把红绿挤得有瘦有肥。

我为“莫文隋”作诗是一个快慰,

那滋味,不可言传只能意会。

我为“莫文隋”讴歌是一种责任,

那澎湃的心潮使我夜不能寐。

让我们一起学习“莫文隋”精神“ :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吧!

人物逝世

2019年7月12日晚上9时22分,南通大学退休教师、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汤淳渊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3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