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溪书院

更新时间:2023-12-23 19:30

位于秣陵镇城区内。莲溪书院是原项城县清乾隆年间所创立的县内最高学府,(今老城高中校址)。据清宣统三年《项城县志》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顾芳宗建虹阳书院于文昌宫西,后岁久倾圮。乾隆二十五年(1761)知县梁作文以其基址低洼狭小,遂于县署 东南隅准提阁旧址构讲堂2楹,旁房10余所以为书院。因虹河旧有瑞莲之兆,乃名莲溪书院。嘉庆二十二年(1817)县令邵杰重修,有记。道光十六年 (1846)全县绅董劝捐重修,就旁隙地增设文场;河南学使俞长赞作记。同治八年(1869)知县李慰乔及绅董劝捐,于宅后修房10余间。从此人文蔚起。 光绪三十年(1904)改设高等小学堂。

书院简介

“县之有书院也与乡学并重,凡乡之秀美而文者,自成人以及小子咸得攻诗书习礼乐,交相鼓励于其中。”“书院以莲溪命名者,缘虹河旧有瑞莲之兆。书院周围环绕虹水之分流,水中种以芙蕖(荷花的别名),其沿堤四面皆植柳槐,红香绿荫,交映相辉,所以使都人士肆业其间者,豁其耳目,扩其心胸,益有以长文思而助吟兴”。

清末,戊戌变法之后,于光绪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校。

民国年间,项城县中、项城县师设此。

项城县中、项城县师于一九六九年改为现在的老城高中。

老城高中是河南省周口地区成立最早的高中之一,培养了周口地区的许多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老城高中校址院内还保存原讲堂五间。

莲溪书院旧曾为项城八景之一,清柳堂赋诗赞之:“微雨初晴望眼空,莲溪门外立春风。半湾芳草萦深碧,夹岸小桃放浅红。水面浮沉双鸭子,船头漂泊一渔翁。天然诗趣天然画,欲学维摩愧未工。”

豫东颇具声望的莲溪书院,后来的项城县第一中学、项城县师,到现在的项城市老城高级中学,已经成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莲溪书院人物

书院人物

莲溪书院与袁氏家族

同治十二年(1873年),袁保恒回乡为祖母做寿、安排祖母的颐养事宜,还做了几件大事,其中第四件事是整顿项城莲溪书院。他和县令一起,将被吏胥隐瞒的旧有书院田地一律查出,连同书院房屋一并出租。并以袁家名义捐了一千两银子,县令捐了二百两银子,加上旧存,共得三千两银,开一当铺生息。两项生息一年共一千两银子。用这笔经费,请一山长,购买书籍,交为乡、会试的考生补贴盘费。经此一整顿,“可期振兴文风”。从此一年至科举废止的三十年间十余次科考中,项城共中了十九名举人,十名进士。其中一定有项城莲溪书院之功。(刘路生研究员)

莲溪书院建成几十年后,已显破败不堪,每逢乡试科考,烈日炎炎之下上千学子均露天考试,其辛苦甚不忍睹。为重修及扩建莲溪书院,据清宣统三年《项城县志》载:

袁甲三捐钱一百千

同治五年(1866年)袁保恒捐银五千两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凯捐银五百两

光绪三十年(1904年)袁世彤捐城西南汝阳西盛营地六十亩”

注:袁世彤 即原项城市政协副主席袁晓林先生的曾祖父

张伯驹

民国四公子”: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张伯驹之张伯驹(1897--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市老城乡阎楼村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张伯驹幼年入私塾莲溪书院,后就读天津新学书院。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张伯驹挽陈毅

广东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天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无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陶旧,揭民族大义,矻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心,拆以青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算帐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

中华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换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为毛泽东所惊

仗剑从云做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有人认为文革期间张伯驹之联有所隐晦,原联应该是这样的:

仗剑从戎,做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首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返日,挈樽俎浩气尤存。无愧于人民,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仅供参考)

关于这副挽联的内容,从前所有的文献中都是错误的,而且错误多得惊人——从戎误从云,回首误回望,返日误挽日,挈樽俎误接樽俎,浩气误豪气,人民误平生,九原误九泉。至于断句、标点亦有错误。当年张伯驹曾将此联抄录一稿交给萧劳,素有过目不忘美名的刘毓煊先生于萧斋看到原作。刘先生曾给新华社写信纠正其误,并希望他们找到陈吴苏先生找来当年送到追悼会上的挽联原件以最后确正。后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陈吴苏派人来复说原件不知卷压何处,一时难找。这次我向刘先生问正史实,刘先生连忙说起这一段。也已年过八旬的刘毓煊老人希望借我这篇文章纠正传讹,以了余愿。难怪,从前读这副名联,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可作者名望太高,晚学浅陋如我,当然不好怀疑。如今再读改正之作,才真叹大家所为高妙不虚,难怪毛泽东也为之惊叹。

莲溪书院的教授

莲溪书院的教授在当代富有盛名,其中最大的儒家门第夏府有“夏氏连英”之称,同时夏府也是莲溪书院教授历史最久儒家门第。

夏府原籍河南项城夏营乡,莲溪书院任教时期迁址原项城县城,文革时期因富农成分和莲溪书院与张伯驹的关系等受到迫害,夏府迁回原籍,打入牛棚,夏府的儒家老人也接着相继去世,“夏氏连英”的时代结束,莲溪书院真正的儒家文化血脉至此而终!“夏氏连英”教授莲溪书院期间藏书十数万卷,立著修书不下千余,至文革前期还存有藏书数万卷,文稿五百余,其中立著修书流传与世的很少,至此家族文化财富、数代儒风雅韵合在历史的风雨中焚毁殆尽,不复存在!

夏氏连英

夏府家族成员参加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至今家族还保留有家族参加辛亥革命时的照片(更多的资料在战乱等中丢失)和一些参加中国革命建设新中国相关证明。莲溪书院结束后,家族中的儒家文化传人移居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在汝南高中继续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播,并作出了积极可观的贡献。家族中由于历史原因对儒家文化研习不够精深的也在现在项城市老城高中和项城市老城第一初级中学(王营初中)等单位和学校继续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至2002年“夏氏连英”最后一代真正儒家传人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高中结束教育生涯,夏府暂无从事民族文明文化教育工作的后来之人,“夏氏连英”的儒家文明文化传播使命暂时告一段落!“夏氏连英”后人之中非儒学教育工作者中在支援边疆(如青海明胶前身青海骨胶厂的建设和发展、青海重工等)、促进中原发展(郑铝等)作出了和正在作出着杰出的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